周麗婷
(沙縣城關第三小學,福建 沙縣 365500)
“1+X”群文閱讀教學是指以語文閱讀課堂為基礎進行群文閱讀,其中的“1”可以是指閱讀教材當中的某篇課文,也可以是指閱讀課文中的某一典型特征,如課文的主題、情感、人物等;而“X”則是指與課堂主題等相匹配的多篇過去所學或課外的文章,以此進一步拓展學生對閱讀課文的認知,以及拓展學生對閱讀的興趣。[1]在此基礎上,“1+X”則成為結構性和組織性較強的模式。依據(jù)該教學模式,不難看出其主要通過發(fā)揮語文課堂“主渠道”作用,將更多的閱讀內容納入其中,轉變過去閱讀教學過多分析的情況,增加學生發(fā)散性思維的空間,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師作為引導者充分激發(fā)了學生對閱讀的期待。[2]
從近幾年“1+X”群文閱讀教學的一些成功案例來看,其在語文閱讀教學的應用價值并非單純的疊加課堂閱讀教學內容,其背后凸顯的也是教師教學觀念的更新,教學內容的重構,其價值具體可體現(xiàn)在兩大方面:(1)課堂教學內容必定需要精心設計和選擇:在以課內閱讀課文展開教學過程中,由于“X”的加入,則課堂上需要確保學生閱讀的時間,并且不能像過去一樣對課文的每個層面展開分析,為此閱讀課文教學必須選擇和確定某一主題,或者在閱讀課文的核心基礎上有意識地引入“X”,由此突出重點提升閱讀效果。(2)學生的閱讀思維必定能夠得到拓廣:教師采取“1+X”群文閱讀,學生必定需要對課內閱讀課文進行略讀、跳讀等,在此過程中學會快速掌握課文的中心思想、人物特點等。[3]此外,學生還需要進行大量的課外閱讀,從而真正滿足“1+X”群文閱讀的要求,由此學生閱讀思維必然不再拘泥于課堂所學課文。
基于以上分析,如何真正將“1+X”群文閱讀教學方法展現(xiàn)出來,發(fā)揮該教學模式的具體價值,以下將結合語文閱讀教學實踐展開具體探索。
《女媧補天》為三年級閱讀課文,以該課文展開的“1+X”群文閱讀教學措施具體如下:
(1)先給學生5-8分鐘閱讀《女媧補天》,在此之前先在黑板上向學生提出三個問題,即找出生字詞、本篇課文寫了什么、文章的結構是如何安排的。學生閱讀完之后,給出時間共同解決以上三個問題,并讓學生去復述、概括該故事內容。
(2)再讓學生通過多媒體的方式閱讀《夸父追日》《后羿射日》《嫦娥奔月》的內容,要求學生找到以上閱讀內容與《女媧補天》存在的共同點,并將《女媧補天》與擴展的閱讀內容進行對比。
(3)學生與教師對所有選擇的課文進行探討和分析,其中學生不難發(fā)現(xiàn)神話故事的相同點,幾篇文章的學習目標相同,學習方法相同。由此,整個閱讀活動,呈現(xiàn)出實踐—發(fā)現(xiàn)—比較的模式,從而達到“1+X”的閱讀實踐和目標。
根據(jù)以上《女媧補天》的“1+X”群文閱讀實踐教學過程,明顯可以看出實施該模式教學是基于神話故事這一主題展開的,教師引導學生對多個神話故事進行對比,從而使得學生對不僅僅對《女媧補天》有一定的了解,對《夸父追日》等多個神話故事也形成一定的認知,學生的思維則先從大的方向得到了拓展,從而達到“1+X”群文閱讀教學的目的。
在進行《我的伯父魯迅先生》“1+X”群文閱讀當中,教學案例如下:
(1)教師首先確定《我的伯父魯迅先生》閱讀教學的重點,即主要讓學生理解和體會該閱讀課文中意義深刻的句子。為此,教師在上課前就提出如下問題:1.作者周曄回憶了伯父魯迅先生的哪些事情,并要求學生給回憶的事情加小標題;2.根據(jù)作者的回憶,魯迅先生是個怎樣的人,用課文中的句子回答;3.在你的眼中,魯迅是個怎樣的人。
其次,教師給出5-8分鐘時間讓學生總結和分析,在解決以上問題之后,繼續(xù)向學生提出問題:結合這篇課文內容或者時代背景,如何理解:“你想,四周黑洞洞的,還不容易碰壁嗎?”給出3分鐘左右的時間讓學生思考、討論和回答,而后教師再進行分析,幫助學生加深對該句子的理解。
最后,教師針對這篇課文,著重就“魯迅先生救助車夫”這件事情,與學生共同分析作者是從個方面進行重點描寫的,并讓學生從課文中找到相關的句子,并多讀幾遍去感受和體會。
(2)在帶領學生領會完《我的伯父魯迅先生》,確?!?”的主體地位之后,再引入“X”。引入“X”教師在課前做好了設計和安排,主要選取的“X”為《一面》,這篇課文也是寫魯迅先生,也是回憶魯迅先生,與所學課文具有相同之處。在課堂上,教師將準備好的材料發(fā)給學生,讓學生課堂上閱讀和瀏覽。在此基礎上,向學生提出問題如下:《一面》當中寫的魯迅先生是什么樣子的,在其中找出描寫魯迅外貌的樣子;根據(jù)找到的魯迅先生外貌的句子,這些句子與魯迅先生品格之間的關系。時間控制5-10分鐘內。學生回答完這些問題之后,再向學生展開分析。
在《我的伯父魯迅先生》“1+X”群文閱讀案例當中,教師帶領學生重點對這篇課文展開了分析,并讓學生在限定的時間內進行閱讀、思考和討論,并且教師提出的問題難度適中,學生的積極性則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有所提升。此外,教師讓學生進行討論,給予學生的思維空間和學習方式更加寬闊。整個過程《我的伯父魯迅先生》始終保持“1”的地位,而后的“X”引入雖然只有一篇課文,但是與此次學生所學的課文非常貼合,并且《一面》作為“X”實際上達到了學生對魯迅先生認識的延伸,學生閱讀的過程就如看一個故事,相對而言增添了閱讀課文學習的趣味性,而學有余力的學生,自己也可以根據(jù)自己的喜好記錄或摘抄句子、積累生字詞等。
通過此次“1+X”群文閱讀教學,不難看出學生的閱讀量在擴大,接觸的語文材料增多,由此也能夠增加學生對語文閱讀的認知和體會,達到閱讀教學的效果和目的。
在以“1+X”群文閱讀方法展開語文閱讀教學時,可以充分以對比方式、瀏覽方式等進行,但是值得注意的是,要達到良好的效果,還需要把握學生的情況、實際教學的情況。
首先,開展“1+X”群文閱讀雖然不需要對課文進行全面、詳細的分析,但是需要注意課文教學不能陷入囫圇吞棗的泥潭,而是更要把握住課文的核心、基礎,不“蜻蜓點水”了事。[4]其次,需要盡可能避免出現(xiàn)閱讀教學成為習作或作文的教學,重點需要突出的是學生閱讀速度、閱讀策略層面的指導和引導。再次,實施“1+X”群文閱讀需要注意避免對群文“X”的分析,而始終應當把握住課文“1”與群文結合的分析,從而盡可能避免因“X”引出的許多問題,節(jié)外生枝。最后,基于“1+X”群文閱讀內涵,要達到群文“X”的引入,需要學生本身也具備一定的閱讀基礎,因此實施該教學方法更適合在中高年級進行。
綜上所述,在語文閱讀教學當中,從提升學生閱讀能力、思維等方面出發(fā),教師可采取多種教學方法,其中“1+X”群文閱讀教學方法可重點針對中高年級的學生進行,轉變以往對閱讀課文全面分析的形式,轉而擴大學生閱讀思維的空間。[4]此外,在實施該教學方法過程中,教師需要充分把握好“1”和“X”的比例,做到始終以“1”為重點為核心,引入“X”。
[1]王靈娣.“1+X課程”體系對小學語文閱讀能力培養(yǎng)教學的作用[J].西部素質教育,2017(21):63.
[2]韓中凌.1+x<1的癥結所在——群文閱讀教學存在的問題與改進建議[J].小學語文教學,2017(22):32-34.
[3]張林娜.我的“1+X”課堂模式——淺談拓展閱讀在語文教學中的運用[J].課外語文,2016(14):92.
[4]趙宏梅.“1+1+x”主題繪本閱讀教學——基于《三個小伙伴》的群文閱讀教學[J].小學教學設計,2016(01):2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