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雪華
(福安市實驗小學南湖校區(qū),福建 福安 355000)
作為一門“旨在促進學生社會性發(fā)展和良好品德形成”的綜合課程,《品德與社會》學科教師以“學本課堂”為目標努力地實踐著。[1]在學本課堂的構建中,目標、教學與評價是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這三者在課堂教學實施過程中同時存在,相互促進,在優(yōu)化課堂、彰顯學生主體地位過程中起到重要作用。筆者以人教版五年級上冊《我們的國粹——京劇》一課為例詳加說明。
課堂教學的起點是教學目標,而教學目標的確定應回歸到課程標準。《義務教育品德與社會課程標準(2011年版)》明確界定了課程三維目標,同時對課程目標與課時目標做了明確的區(qū)分。立足課程標準,以學本課堂理念為指導,教師應將“教”的目標調整為“學”的目標。首先,教師要站在學生的角度,思考“學什么”“怎樣學”等問題;其次,具體到三維目標的制定,每一節(jié)課都應有所側重,即對學習重難點的預估;最后,表述教學目標應將學生作為行為對象,其行為動詞應是屬于學生的而非教師的。
從課標回到具體課例的分析,《我們的國粹——京劇》一課,蘊含著龐大的京劇知識體系,任何一個知識點都可單列為一個課時,當然,這是從教師角度對教材所做的分析?;貧w學生的視角,他們大多不曾欣賞過戲曲,對京劇除了語文課學過的“梅蘭芳”,其余幾乎是一無所知?;诖?,了解京劇常識,體驗加深京劇印象,直觀感受京劇舞臺藝術的聲音美、形式美,便是該節(jié)課“學什么”與“怎樣學”問題的解答。顯然,對該課重難點的把握,知識的掌握是放在其次的。相比較而言,獲取知識的能力與借助知識獲得的情感體驗比知識本身更為重要。因此,以能力獲得為根,以情感體驗為魂,教學重難點一望可知。最后,在目標的表達上,化“讓”“培養(yǎng)”“幫助”等被動行為詞為“了解、學會、感受、領悟”等主動行為詞。
以目標為導向,在《我們的國粹——京劇》一課教學中,學生的主體性主要通過以下途徑發(fā)揮。
1.課前重引導——先學后教
首先,搜集、整理材料等能力目標無法在課堂達成,學生必須通過在生活中不斷地嘗試逐漸獲得這一能力;其次,學生的知識積累若沒有達到一定的量,分享與交流這一能力目標便形同虛設;最后,從心理學角度看,認知是情感生發(fā)的基礎,了解地越多,情感越容易引發(fā)共鳴。當然,考慮到學生的年齡特點,學生的先學應是教師指導下的學,因此,導學單的設計是該課的重要一環(huán),它為學生的自主學習引路,同時達到將知識目標提到課前完成的目的。
2.交流重自主——放中有扶
在導學單的引路下,部分學生通過“先學”已掌握了一些相對比較零散的知識,因此,課堂教學的“教”一方面要發(fā)揮引導作用,將知識疏理成一定的體系,一方面又要充分發(fā)揮學生主體性,給足時間和空間“分享、交流”,從而讓知識展現(xiàn)出個體學習所無法獲得的溫度?!段覀兊膰狻﹦ 芬徽n,教師將該課知識點——“京劇四大行當”介紹大膽放手拋給學生,把學生推到課堂的中心,由學生唱主角;教師則“退一步”,隱到學生后面,在學生需要幫助時輕輕扶一把。而對另一知識點“臉譜的認識”,則是推選代表上臺進行展示,同時鼓勵學生借助教師提供的臉譜道具自由發(fā)揮,做一個與臉譜性格相符的京劇動作。學生的動作不盡然標準、規(guī)范,但他們的努力與嘗試卻真誠無虛,盡顯“我的課堂我做主”。
3.體驗重層次——趣中有情
體驗學習是品社課標中重點提倡的學習方式之一,其重要價值在于“獲得感受”而非獲得某種技能。在《我們的國粹——京劇》教學中,教師將京劇四大功夫之“唱、念、做”作為三個并行的體驗活動,分別是學唱京劇“西皮腔”,學念京劇“韻白”,學做京劇虛擬“開門”動作。三組體驗完成之后,學生大呼“很有趣”“很有意思”,但教師并沒有停留于此,而是在學生完成虛擬“開門”動作之后,出其不意地喊了一聲:“定!”隨后,角色轉換,變成“師傅”嚴厲要求學生將動作做到位,同時鼓勵學生堅持一分鐘。短短一分鐘里,學生獲得了與此前三個體驗活動不同的情感體驗,從之前單純的“好玩”“有意思”上升到切身感受京劇演員的不易,對京劇藝術形式的贊嘆,趣中有情,教學難點也得以突破。
學本課堂學生主體地位充分彰顯離不開教師的引導,而當教師將評價作為引導的重要方式實施于課堂,以評價促進教學,實現(xiàn)教學與評價的巧妙融合時,學生回饋的風景往往出人意料。在國粹京劇一課教學中,教師的評價在課堂教學的深入過程中起到了良好的促進作用,而這是學本課堂的又一詮釋。
1.評價有法:國粹京劇一課的教學評價主要以表現(xiàn)性評價為主。表現(xiàn)性評價也被稱作真實性評價,要求學生在真實的情境中展現(xiàn)他們能做的,能夠很好地將課程與教學連接在一起,促進目標、教學、評價的一體化。[2]從導學單任務的完成到“生、旦、凈、丑”四大行當圖片的區(qū)分,教師都將評價融于真實情境中。當課堂上四個學生分別選擇一種角色上臺介紹完之后,教師補充介紹并演繹角色出場亮相動作,在學生正確判斷之后,模仿角色動作回到座位,這一表現(xiàn)性任務在測評學生對角色理解的同時,更豐富了角色體驗。然后,教師先讓學生在四人小組中交流自己所畫臉譜代表的含義,鼓勵學生從著色、創(chuàng)意、表達三個方面評價小組成員的表現(xiàn)。在學生代表上臺展示臉譜、做臉譜動作環(huán)節(jié),教師再次請臺下學生陳述理由,評出最佳動作獎。不難看到,教師在教學中不斷將評價的主動權交還給學生,在生生、師生的互動評價中,課堂呈現(xiàn)出良好的交流氛圍,而學生則在評價中學會了欣賞,學習了表達。
2.評價無痕:在四大功夫之“念”的體驗活動中,教師先請學生欣賞京劇演員的標準韻白,再出示念白對話讓學生同桌互練,最后指名進行展示。值得一提的是,在學生婉轉的一問一答念白體驗之后,教師巧妙無痕地以“韻白”腔再回問:“覺得自己念得怎樣?”并暗示學生繼續(xù)用“韻白”來回答,此時,學生已能習慣性地拖腔拉調評價自己“念得不好!”“念得很好!”這看似簡單卻與體驗活動無縫對接的自我評價使得課堂生機勃發(fā)、趣味盎然。
[1]教育部.義務教育品德與社會課程標準(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2]周文葉.中小學表現(xiàn)性評價的理論與技術[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