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帆升,湖北通山人,湖北省作家協(xié)會會員。作品散見于《散文選刊》《長江文藝》《短篇小說》等。出版有《秋是天空飄落的心情》等五部作品。
古建筑是沒被猖狂的物質(zhì)吞噬掉的野味,是失落的尋夢者幸運撿拾得到鄉(xiāng)愁的神祗,更是人類極需格外呵護的瀕危“物種”。那些別致的古樸村落,硬要給人留下些念想,如保護神般罩住古民居不受傷害,執(zhí)意讓它與自然很近,與人的心靈緊傍,離喧囂污染很遠很遠。于是,古民居出落得愣是可人,成了海外華人尋根的最佳選擇,著名學府才俊寫生與調(diào)研的首選之地,富足者暢游山水留連忘返的夢境。從形而下的角度來說,沒有老屋何談故鄉(xiāng)?沒有老屋,如何凈化靈魂?那些生長在鴿子籠的人,其人生是有自然缺陷的,也是最容易迷失方向的。我愿意把老屋作為我人生的一個坐標,一個指南,一處港灣,和我一生幸福快樂的美夢。我愿殷勤帶領(lǐng)友人領(lǐng)略鄂南老屋,毫無保留地傾訴自己的情懷。
風光旖旎,享有香城泉都美譽的咸寧,越來越被公認為泱泱中華的宜居之所。我想,不必其他指數(shù)衡量,你從古民居與生物資源里,可讀到什么是源遠流長,什么是山青水秀,什么是一塵不染,怎樣才叫民風淳樸!
全市現(xiàn)存的明清建筑居于全省首位,其顯著特點一是存量多,僅通山縣就有500余座;二是品類齊全,宗祠、寺廟、家居、牌坊、廊橋均有遺存;三是特色顯著,建筑形制依地形地貌自成一體,以徽派為主;四是三雕(石、木、磚)藝術(shù)精湛,題材廣泛構(gòu)圖奇特。古民居在鄂南大地如湛藍的天空里的星星,似綠波蕩滌的江河之島。赤壁羊樓洞村,咸安劉家橋村、垅口村垅口馮,崇陽回頭嶺村,通山寶石村、中港村、西泉村、吳田村畈上王,這八個被國家命名的傳統(tǒng)村落,恰似嵌在山水間的明珠,成了響當當?shù)拿?,點亮了縱情山水者的眼睛。這些具有代表性的村落,幾乎都依山傍水,懷揣著池塘、古井、廊橋、古樹、老屋、小巷等風水寶物。事實上,風格各異的古民居與村莊太多太多,在陸水、淦水、富水三大主干水系,在幕阜山脈大小丘陵地帶,在桃花、梨花、李花、油菜花、石榴花盛開的地方,在滿山杜鵑、山茶、野菊與野櫻桃盛開的地方,在飄逸著桂香蘭香梔子花香的地方,總有青磚灰瓦吸引人眼球,拉住人匆匆的腳步。在那橙黃桔綠的青山綠水間,在煙雨朦朧的小橋流水中,在群山環(huán)抱溪流纏繞的白云生處,總有真正意義上的鄉(xiāng)村成為人們最美的鄉(xiāng)愁,最魂牽夢縈的精神家園。
那些走過幾個朝代的老屋,歷過無數(shù)滄桑仍風姿綽約,君子般特立,淑女般窈窕,分外令人憐愛。徜徉其間,閑看老樹滋生新葉,綠意浸染灰墻藍瓦,水漂般潔凈的藍天白云,靜默地沉潛了歲月的屋脊,哲人般挺直腰桿沉思的屋柱。該是何樣親切與愜意!沉靜于此,你會格外感念上天的垂愛,那是何等難得的清凈之地!那里水是空氣,空氣是水,人也如水一樣輕靈,整個村莊還是大自然種出的原樣,沒有雜交與嫁接的怪異。綿延的山丘與清澈執(zhí)著的小溪會與你內(nèi)心高度契合,幫你添加堅守寂寞冷落的魅力,讓你一直保持本質(zhì),保持清純,保持一種令人震撼與崇拜的精神!
在城里蝸居久了,誰不想換個環(huán)境透透氣,把自己散漫給羊腸小道,走進別有洞天的世界,探討別樣的生活?在鄉(xiāng)村你才會知道錯落有致,知道和諧的參差,知道和而不同的靜好。
村莊的房子不一樣。大小不一樣,朝向不一樣,高矮不一樣,蓋瓦不一樣,內(nèi)面的構(gòu)件也不一樣。遠近高低皆不同,窮富貴賤緊相連,這才是自然灣,才是自然的本色。
過去的鄂南鄉(xiāng)村,做屋是農(nóng)人一輩子的大事,可謂家室天下。因為視為神圣,有許多規(guī)矩禁忌使人不能輕易破土動工,就連小孩兒也不能輕率說話,以免不吉。光燒磚瓦準備木料就得幾年,有了充分準備還得看陰陽與年成,選良辰吉日奠基,打羅盤定大門朝向,上梁時還要在梁上披紅喝彩,入屋時必請親戚與全村幫工與未幫工的聚餐,圖的是份喜慶熱鬧。平常百姓通常是兩家或多家合著做屋,有親兄弟合做,也有族親合做的。一進幾重,連三間,連五間,互相牽連,連來連去,連來許多天井,許多天光,許多血脈鄉(xiāng)情。一間大門關(guān)幾家,關(guān)攏大門一家人,不僅是一種生活狀況,更是智者賢士所倡導的一種和諧理念。房屋設(shè)置大中見小,小涵細致,既考慮到相對一體又體現(xiàn)各自獨立,既講究居之舒適安全,又講究通風透光排水通暢。它是建筑學上的歷史豐碑,同時也是倫理親情的熔爐。大耳門、小耳門、廂門、后門,上天井、下天井、樓窗、前后窗,前閣樓、后閣樓、左廂房、右?guī)?,轉(zhuǎn)上一圈,便有了一次深刻的生活體驗,體味一份濃濃的鄉(xiāng)情,過上一把回到童年時光之癮。
我記得祖上的一個真實故事:一位木匠與石匠合伙建一間屋,祖孫衍傳那份融洽的感情,兩家好得如一家,居然把所生的孩子按年齡排次序:大哥、二哥、三哥,一直排到六哥,女孩也一樣論先后稱姐妹。平常都是來客互相陪,有好吃的互相分享,有了難處互相幫,長幼分明,兄弟姐妹有別,真正的世代友好,和諧融洽。沉靜于老屋,我驚嘆時代、地氣、人性會鑄造一個又一個溫馨的傳奇。我固執(zhí)地認為,靈秀的江南是那保留傳統(tǒng)風味的鄉(xiāng)村、老屋、民風所帶來的,那些美麗的花朵與甜美的果實,是上天對它們的額外垂青與獎賞。在大片鋼筋水泥結(jié)構(gòu)占領(lǐng)村莊時,那些雄偉高大的、低矮頹廢的老屋真是鶴立雞群,有沉魚落雁閉月羞花之美。
羊樓洞石板街是歐亞萬里茶馬古道的源頭,明清八大名鎮(zhèn)之一,發(fā)達時有茶莊、作坊、商鋪百余家,人口達四萬之眾,年出口價值150萬兩白銀。透過油光的石板,仍可清晰見到車馬碾壓的痕跡,從望不到頭的石板街道,想象得到磚茶遠銷英俄的情形。那些流線型砌就的默不作聲的石板,油光發(fā)亮的石板,伴著傷筋動骨缺皮掉肉的厘金局、長裕川、郵政局、抬梁式二層民居,在冷清中堅守,要為世人保存一段輝煌的歷史。我們走進古民居,拋卻了塵俗煩惱,如安下心來翻開印刷精美卻有些發(fā)黃的書,頓然涌起寧靜致遠之感。
被稱為“楚天第一大夫第”的芋園,占地萬余平方米,僅主居室就有64間,天井28個,馬廄、碾房、織房、柴房、廚房和雜役間多達30余,還有講經(jīng)樓、鯤化池、戲樓、先祖祭奠廳,一個家庭就是一個小社會。古民居外形,都是青磚黛瓦,滾龍墻,馬頭垛,開著天井,翹著馬首。內(nèi)墻多半用板壁和直欞條或方格格扇,圓形木柱加上方形石柱礎(chǔ)撐起整個構(gòu)架。若是一般的富裕人家,如寶石村的老屋,門前大多也有石獅,有拴馬樁,有待客廂房,有學館與醫(yī)館,有養(yǎng)魚石缸或水塘。老屋與老屋之間全部用石板或卵石壘成,寶石村鵝卵石砌成的巷道與墻基石,成為不二藝術(shù)之寶,分外搶眼。
老屋是壇窖藏多年的老酒,慢慢品嘗總會怡然陶醉。一棟老屋就是一部四書五經(jīng),一座藝術(shù)的殿堂。進老屋尋古跡,看雕刻品藝文,該是何等風雅!門樓、立柱石雕,窗戶石雕磚雕,馬栓、牌坊石雕磚雕,格子、橫梁木雕,眠床、臉盆架木雕,人的衣食住行所及,都被精心賦予了美的意象。它們層次分明,手法細膩,畢靈畢現(xiàn),呈現(xiàn)了一幅幅工筆畫:喜鵲造梅,松鶴祥瑞,孔子問童,東坡望月,龍鳳呈祥,鯉躍龍門,樵夫擔柴,牡丹怒放,漁樵耕讀,撫琴對弈……在這些圖景里暢游,何嘗不是在參與一場別有風味的視覺盛宴!老匠人對美執(zhí)著,對美純情,心無旁騖,創(chuàng)造的精湛技藝足以令物質(zhì)文明嬌寵著的人汗顏。
門樓字是最具代表的符號,俗語講“字是門樓書是屋”,可見門樓就是門面,是審美第一印象,它凝聚了家族文明、門道家風,亦對后代有啟化道德文明的作用。通山門樓文化有著根深蒂固的人脈基礎(chǔ),深得百姓崇尚。門樓字有以姓氏為內(nèi)容的,如孔姓“尼山厚澤”,朱姓“紫陽世第”,黃姓“詩祖名家”,陳姓“世代義門”。有家訓的,如“忠厚傳家”、“仁義忠勤”。還有以祖先郡名、典故、封賜、官位等作的,如“侍郎世家”、“翰林遺風”、“愛蓮遺韻”。節(jié)孝坊與貞節(jié)坊是傳統(tǒng)文明的不朽寫照。它的牌坊是四柱三門三層樓,門正面貼滿雕有蝙蝠的花磚,額梁上磚雕八仙圖,下梁磚雕雙龍戲珠,門額上是丹鳳朝陽,真是氣派雄偉富麗堂皇。門坊所表達的忠貞、賢孝、守節(jié)之道,也算世人對殉道與忠孝者的一種安慰吧?
時過境遷,有的老屋成了耄耋老人,再也不在意衣衫不整形象不佳,也逐漸淡化了諸多恩恩怨怨。它們這里掉幾塊瓦,那里長出幾棵草或一些苔蘚,這里被風鉆了個洞,那里被動物拱破一塊門板,都紋絲不動,難得理會,甚至于習慣了這種滄桑。將所有傾軋承受,興許就能留一片芬芳,一片繁華于后人。你看,凡有老屋的地方,必有雞鳴狗吠,必有古樹山泉,必有植被完好的山林,必有淙淙溪流,必有未受外界浸染的民情民風。
鄉(xiāng)村越老,越是能找到震撼人心的古樹。在咸寧,至今國家重點保護的樹種達24種。遍布深山的鵝掌秋、銀杏、苦櫧、樟樹、刺楸、柏木、青岡櫟、女貞、楓楊、桂樹、巴山榧樹,為什么一個個長命百歲、千歲,活成了珍稀物種?數(shù)尺之圍或數(shù)人合圍,遮天蔽日,無關(guān)風月的挺拔,任人如對神靈般膜拜。有的樹對陽光充滿向往,為了讓陽光更充分更深入一些,把自己掏空了,想瘦了,結(jié)果把人的童稚也裝了進去。有這么個被古樹環(huán)抱的村落叫高臺村,有參天古木157棵,樹齡平均在350歲以上,占地一萬平方米。你從盤田村彎彎山路盤旋而上,翻過數(shù)百丘迷人的梯田,上到天宮般白云緲緲的山頂,就見到這山外山天外天的村莊。它在濃郁繁密的山凹里,低下去,再低下去,緊接地氣,藏在深閨人未識,真是陶潛隱居之鄉(xiāng),世外清凈之所。這樣的村莊往往人煙稀少,與其消極地說它是正在消失的村落,不如說它正在回歸自然懷抱。白巖村就是這樣,人口從高山遷移進城,使得村里的人比樹少,比鳥少,比房子少,比家禽家畜與野物少,在鳥鳴狗吠風呼呼的淹沒下,人幾乎個個都是大智的失語者。他們對生活的欲望與索取微乎其微,因而留存了許多腰徑幾個壯漢合圍的古樹,有了令人迷戀的一方藍天白云和清新空氣。
我在老屋逗留,仿佛回到明清,自己成了個著長袍搖蒲扇的“青衫”。盡管鉆出古紙堆多年,山風一吹,不由又搖頭晃腦對著壁上柱上咬文嚼字起來。那些接近過皇上的翰林,那些訓斥過馬匪的鄉(xiāng)紳,那些執(zhí)家規(guī)顯赫村里的打師,那些在“肅靜”、“回避”令牌之上神乎其神的官吏,那些年紀輕輕就潔身自好的貞婦,那些廣播財帛的名門望族,早已煙塵遠去,只給我一個深思的背影。我忍不住對那些曾經(jīng)紅極一時的華宇,曾經(jīng)廣為傳誦的家族史與秩序,說上兩個字:破落。而破落也是華貴的,要有一定閱歷的人才能感觸到它的珍貴厚重。老屋實在是疲累了,它哺育了那么多兒女,是該好好歇息。老屋的主人早已各奔東西,一把誰也打不開的鎖,銹跡斑斑地封住幾個朝代。后來的主人興許根本就沒在意那些皇賜金匾,也沒珍惜祖人之器,甚至不在乎詩書禮樂,而要竭了心力突出重圍,到?jīng)坝看蟪敝袚埔环輰儆谧约旱男腋!?/p>
在鄉(xiāng)村里行走,隨處可見病殘或退休的石磨,或巨大無比地立著與人比高,或小巧玲瓏嫁與草石共榮衰。它們再也不用被人推得昏頭轉(zhuǎn)向,再也無須咬牙切齒與五谷雜糧對抗,只等著偶爾有老人小孩用弱弱的腳為它撓癢與按摩。巷子還有些幽深,有些迷離,有些寧靜,有些待人探尋的神秘,這就好。我抵觸直統(tǒng)統(tǒng)沒有彎環(huán)的生活,鄙視急功近利把前世今生種種功名利祿了然于心的人。走進小巷便遠離了塵囂。出耳門便遇小巷,兩堵墻面對面深情對視,石板路從腳下向前延伸,頭頂?shù)囊痪€天突破混沌結(jié)構(gòu),帶給人一份久違的狡黠與樸實。可惜少了生動和有趣,關(guān)鍵是沒了少年頑皮的身影,找不到捉迷藏的快樂與走村串戶的溫存。巷子如祖人丟掉的長煙管,生了些銹跡,無人把摸,沒人往里填料,所以難得見到一縷炊煙升起水蛇似的腰身,搖擺著直上云霄。故人打著馬燈、電筒,端著油盞扶墻而行,高一腳低一腳在巷里鄰里摸索,乃至簇擁著去辦鄉(xiāng)社去大歡聚,都要受小巷檢閱,被小巷吐納。小巷是聯(lián)絡(luò)鄉(xiāng)情的紐帶,也是向外釋放快樂與憂愁的通道。這樣的小巷窄窄長長,伴著“讓人三尺又何妨”的美談在鄉(xiāng)間縈繞。散淡,清閑,小巷不復有寧靜與喧囂交織的影象。走盡雨巷,倘或機緣巧合,也會遇上位撐著油紙傘,有著丁香一樣芬芳的姑娘,夢一般飄過頹圮的籬墻。
每一處老屋似乎都注定了陷入無可奈何花落去之境。洞開的門扇窗戶,任貓狗穿梭,不會有任何驚嚇。斑駁的木板門與殘存的斷墻,分明引領(lǐng)陽光更充分地鋪存金輝,好驅(qū)散久積的陰霉。下雨的時候,好在有煙火升起,繚繞于瓦舍,替人掃去瘆涼。宗祠相比民居,好似鶴立雞群??⒐び谇《甑淖T氏宗祠,是湖北省保存最完好的宗祠。正廳主建筑由14根3丈多高兩尺見方的石柱搭構(gòu),柱上皆刻有對聯(lián),其中出名的聯(lián)語:“紹祖宗一脈真?zhèn)髟恢以恍ⅲ套訉O兩行正路惟讀惟耕?!狈置鹘袒耸来绲伦鸩牛烙浨趭^持家。蘇維埃政權(quán)時期,何長工在此舉行過集會,陳毅率部經(jīng)過宗祠,為它抹上紅色光彩。西泉村宗祠不以姓氏冠之,卻以聚居地而名,由當?shù)毓饩w年間任授翰林院編修的二品史官吳懷清題“西泉世第”,這似是讀書后的另類開化。宗祠既是忠孝訓誡之地,也是族人集社之所??梢哉f它是盛滿歡樂的青花碗,端的就是熱騰騰的快樂氣氛,在鄉(xiāng)鄰里暢意傳遞。你能在節(jié)日里看到舞獅子玩龍燈,看到一族人守著火塘唱神歌,看到山歌山鼓與采茶戲滿田野流芳,聽到鄉(xiāng)土文人的小品表演笑得令人噴飯;你也可愜意地加入到沿河對歌的熱烈場面。年頭歲尾更是熱鬧的時候,老屋里喜事連著辦,滿山村的紅紅火火,喜氣洋洋。你會看到大紅轎子在山路蜿蜒幾里,紅鞭放得雞飛狗跳人歡笑,看到小伙子鬧新房,鬧得新人臉上發(fā)燒,看到酒禮行了一道又一道,看到腳踩棉花的人大話連篇,把揚塵震落了一桌,還當是哪位神仙在警醒人。
宗祠依然聳巍,冷清肅靜間透出幾分敬畏。唯有這初始般的敬祖畏神,才使人知道在道德間行事,有所為有所不為。無需背清規(guī)戒律,也無需空洞教化,保持對自然對人性的敬畏之心,是今人尋求幸福生活繞不過的彎。這樣的彎道越多,人反而更安全。
給祖上建祠是一族人的忠孝,給孔子建廟則完全是一種尊師重教的政府行為。建于北宋慶歷四年的通山圣廟,是湖北省唯一幸存的圣廟。它依地勢而建,五重門遞進,越往后越高,共分欞星門、儀門、大成殿、明倫堂、尊經(jīng)閣。史載對圣廟的擴規(guī)修復起于明洪武庚戊,清康熙初年與乾隆二年又作過整修。彭德懷率紅三軍進駐通山縣城時,指揮部就設(shè)在圣廟,他住過的房簡樸地掛上了“彭德懷故居”之匾。元帥戎馬一生,足跡踏遍中國,在這里同樣沒什么物件可保留的。一縷清風來忽去,本是偉人胸懷,黨史不會抹去他在鄂東南革命根據(jù)地的光輝一頁。
做客咸安劉家橋。品過饒有風味的地方小吃,于小橋流水中與老屋耳語,在鄉(xiāng)言俚語間把盞問楊柳之柔韌幾何,不由想起童年的種種情景:月臺里聽故事捉迷藏,閑暇時大堂屋打鼓說書,夏夜納涼的枉數(shù)星月,冬日圍爐閑話年成,磨房里無論晝夜的趕磨,那種簡單的生活,單純的念想,把我庸常的人生再一次點亮,讓我的身體再一次浸入甘甜。許是一生解不開的情結(jié),令我常在老屋徜佯。數(shù)家珍般留連于頹廢,總見雕花殘落,新人老矣;石柱彌堅,青年垂暮,心頭不免掠過絲絲冷寂。但見精華未淹于破敗,精致未沒于毀損,便油然心生感激!正是鄉(xiāng)村,正是那些不忍離去的長壽老人,把一種生活堅守住了,把一段歷史留住了,把彌足珍貴的古跡保存了下來。我見到70多歲的兒子帶領(lǐng)家小去老家看望90多歲的老娘。老太婆耳聰目明,身健神清,看起來比兒子大不了兩歲。她愿一個人過,這樣“想吃什么吃什么,想幾點睡就幾點睡”。臨別,她拉著兒子的手,叮嚀又叮嚀,那份牽掛,那份骨肉情深,是我見到的最美村景。
在大夫第古民居里,我見到一位十歲的男孩,坐在門口石墩上翹著二郎腿看書。那是一本厚厚的成長故事書。陽光下的少年神情專注,旁若無人,演繹著“耕讀傳家”的古訓。任我怎么撩撥,怎么拍照,他都不分心,連眼角也不瞟我一下,與城里孩子離不開手機電視絕然迥異,這正合我不舍傳統(tǒng)之心。他坐著的石墩由大理石鑿就,雕著精美圖案,雕工的細致入微令人慨嘆。關(guān)鍵是它的靜與忠讓人感懷,不管屋是如何殘敗,如何落寞,如何搖曳,它穩(wěn)穩(wěn)地蹲在門兩邊,像盡職盡責的家仆,對主人極盡忠心。一代又一代的主人腳踏股坐,一撥一撥的人嬉戲,磨盡了棱角,仍堅韌著纖塵不染。歲月越久,越發(fā)光鮮。遠道而來的人們,愜意地坐在石墩石門坎上,頭倚門柱,擺個顯酷之形,嬌媚之態(tài),頓然就有了富貴感覺。人們?nèi)我庾⒄局?、踩壓著鄉(xiāng)村,似乎是心安理得的。假如我們想念鄉(xiāng)村親近鄉(xiāng)村,也如此自然而然,該是何等的欣慰?
想念是枚戀舊的樹葉,最終要吹到樹下,延續(xù)一年又一年蔥蘢的鄉(xiāng)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