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北魏前期農業(yè)人口構成及其管理制度探究1

        2018-04-02 23:46:31周升華
        惠州學院學報 2018年4期
        關鍵詞:郡縣拓跋人口

        周升華

        (江西藝術職業(yè)學院 基礎教學部,江西 南昌 330044)

        北魏拓跋氏為鮮卑族一支,世代逐水草而居,以游牧為業(yè)。在占據中原前后,拓跋珪開始著眼于農耕生產的發(fā)展。然而,由于拓跋鮮卑統(tǒng)治下的諸部民受傳統(tǒng)生產和生活方式的影響,農業(yè)人口極其有限。所以,北魏初期依靠國家強制力量,把以血緣為紐帶的諸部民,通過離散、分土和定居的辦法,變?yōu)榈赜蚪M織關系下的農耕人口。隨著拓跋鮮卑君臨中原并鞏固統(tǒng)治以后,拓跋氏統(tǒng)治者通過遷徙、鎮(zhèn)壓和招撫等手段,陸續(xù)把其他政權各種降附人口納入自身農業(yè)生產發(fā)展當中。為了促進農業(yè)生產的發(fā)展與社會關系的進步,北魏前期統(tǒng)治者對各類農業(yè)人口施行了符合自身發(fā)展的多種管理制度。

        一、北魏前期農業(yè)人口構成

        (一)離散的諸游牧民

        拓跋鮮卑世居草原,畜牧業(yè)一直居社會經濟的主導地位,史載:“統(tǒng)幽都之北,廣漠之野,畜牧遷徙,射獵為業(yè)”[1]1。隨著拓跋氏統(tǒng)治區(qū)域的擴大,逐步進入中原之際,統(tǒng)治者漸漸認識到農耕的重要性。因此,在拓跋珪復代國后,于登國元年下詔息眾課農,史載:“二月,幸定襄之盛樂,息眾課農”[1]20。拓跋珪選盛樂作為課農地,是因盛樂位于陰山之陽,黃河之北,有著良好的農耕條件和基礎。“息眾課農”即為解散各游牧部民,使他們從事農業(yè)生產。關于“息眾課農”,《資治通鑒》也有相關記載,“代王珪徙居定襄之盛樂,務農息民,國人悅之”[2]3360,從中可知,“眾”指國人,所謂“國人”,就是拓跋氏統(tǒng)治下的游牧民,他們身份不同于奴隸,屬于平民階層,包括拓跋鮮卑本部和其他被征服或吞并的諸部。拓跋氏在長期的發(fā)展和壯大過程中,統(tǒng)治下的游牧部落不僅數量眾多,且種族繁雜。在成皇帝拓跋毛時,拓跋氏已經建立了草原上“統(tǒng)國三十六,大姓九十九”[1]1的強大部落聯盟,到桓帝猗迤時“諸降附者二十余國”[1]6,并曾一次性遷徙十萬余家于陘北地區(qū)。昭成帝什翼犍時期,拓跋氏統(tǒng)治下的各部落人口數量更是急劇上升,并把四方來附的雜人統(tǒng)稱為“烏丸”,“其諸方雜人來附者,總謂之‘烏丸’,各以多少稱酋、庶長、分為南北部,復置二部大人以統(tǒng)攝之”[1]2971。拓跋氏依靠強大的軍事力量不斷征服和吞并其他游牧部民后,拓跋珪繼息眾課農后進一步散諸游牧民為編戶人口,史載“登國初,太祖散諸部落,始同為編民”[1]3014。拓跋珪登國初年的息眾課農只是一個開始,之后,隨著拓跋珪平窟咄、盡收劉顯部、獲十萬余庫莫奚與破高車袁紇部二十余萬等軍事勝利后,更多的降服部落成為解散部落組織和課農的對象,其中歸降后的賀訥部就是如此,史載“其(賀訥)后離散諸部,分土定居,不聽遷徙,其君長大人皆同編戶”[1]2812。拓跋珪離散游牧民使其從事農業(yè)生產的措施意義重大,為其后的軍事的勝利、生產結構的調整與社會性質的轉變等奠定了基礎。

        在解散部落組織進行課農的同時,為解軍糧不繼,拓跋珪命東平公元儀在河北五原至于棝楊塞外實行屯田,這是北魏最早關于屯田的記載?;适级晗乃脑?,拓跋珪又因軍中缺糧,復調正在圍攻后燕鄴城的元儀前往鉅鹿屯田,“徙屯鉅鹿,積租楊城”[1]29。后來,這些屯田的士兵還遭到普隣的襲擾,“普隣六千人,伺間犯諸屯兵”[1]29。北魏早期屯田的勞力來自什么人,史籍沒有確切記載,但知道的是,從登國元年息眾課農到登國九年實施屯田,時間跨度為十年,這足以肯定軍中屯田人口主要來自離散后的游牧部民。不過,拓跋氏的屯田也許就是“息眾課農”的延續(xù),而屯民則大概是亦兵亦民。天興年后,拓跋珪更選屯衛(wèi),加以完善屯田制度,并施行“計口授田”的辦法,向耕種者征繳賦稅。

        拓跋氏進入中原后,為了發(fā)展農耕,繼續(xù)離散游牧民并實行計口授田,更多的游牧民轉變?yōu)楸蔽盒碌霓r業(yè)人口。平定中山后,拓跋珪曾遷移大量俘虜到京師集中農耕,史載“徙山東六州民吏及徒何、高麗雜夷三十六萬,百工伎巧十萬余口,以充京師”[1]32。緊接著,拓跋珪詔命“內徙新民耕牛,計口授田”[1]32,把他們集中控制在畿內之田并督課生產。史載“勸課農耕,量校收入,以為殿最”[1]2850??梢哉f,基于北魏初期地廣人稀的前提下,拓跋氏以充實京畿地區(qū)人口而發(fā)展農業(yè)為目的,至少到拓跋燾時,大量的游牧民被轉變?yōu)檗r業(yè)人口。拓跋珪天興二年“破高車雜種三十余部,獲七萬余口”[1]34,天興三年,“高車別帥敕力健,率九百余落內屬 ”[1]37,天 興 四 年“ 高 車 別 帥 率 其 部 二 千 余 落 內附”[1]38,天興五年“越勤莫弗率其部萬余家內屬,居五原之北”[1]40。這些被征服的游牧部落,后來大都被離散,“太祖時,分散諸部,唯高車以類粗獷,不任使役,故得別為部落”[1]2309。拓跋珪的繼任者拓跋嗣,在永興五年徙越勤倍泥部二萬家,在大寧施行計口授田,泰常三年“徙冀、定、幽三州徒何部于京師”[1]58。拓跋燾破高車、柔然后“列置新民于漠南,東至濡源,西暨五原、陰山,竟三千里”[1]75,其眾達百萬,真君八年“徙定州丁零三千家于京師”[1]102,如此等等。

        可以說,北魏初期,由于農業(yè)生產區(qū)主要集中在京畿及周邊狹小地區(qū),以及農業(yè)經濟剛剛起步,農業(yè)人口數量相對較少,且以離散的游牧民為主。但需明確的是,北魏前期游牧業(yè)向農業(yè)轉變過程中,尤其是北魏立國初期,游牧部民成為農業(yè)人口的只是其中一部分,大量的游牧業(yè)部民依然被固定在各牧場或其他地區(qū)從事游牧業(yè),他們被稱為牧戶或牧子。隨著北魏統(tǒng)治區(qū)域的不斷擴大,各政權降附人口逐漸成為為北魏農業(yè)人口的主要力量。

        (二)各政權降附人口

        各政權降附人口主要指戰(zhàn)場上的俘虜和主動歸附的人員,這類人口基本是北魏統(tǒng)治中原前的各政權統(tǒng)治下的漢族以及北方漢化的原有農業(yè)人口。北魏前期處置降附人口的措施可以分為兩個階段,前期以遷徙為主,后期以就地招撫為主。

        西晉以來,由于北方政權更迭,戰(zhàn)爭頻繁,社會動蕩,致人口急劇下降,“晉末,天下大亂,生民道盡,或死于干戈,或斃于饑饉,其幸而自存著蓋十五焉”[1]2849。為搶奪農業(yè)人口、發(fā)展農業(yè)生產和鞏固被征服地區(qū)的統(tǒng)治,北魏前期統(tǒng)治者陸續(xù)遷徙大量人口到各地區(qū),尤其是京畿及代北地區(qū)。拓跋珪天興年“徙六州二十二郡守宰、豪杰、吏民二千家于代都”[1]34;拓跋嗣泰常三年“道生至龍城,徙其民萬余家而還”[1]59;拓跋燾破北燕后,“徙營丘、成周、遼東等六郡民三萬家于幽州”[1]81,太延五年“徙涼州民三萬余家于京師”[1]90,真君九年“徙西河離石民五千余家于京師”[1]102。拓跋燾統(tǒng)一北方后,與南方劉宋政權形成對峙和拉鋸之時,為了充實北方地區(qū)農業(yè)人口,開始大規(guī)模地遷徙南方平民于河北地區(qū),真君六年“徙青徐之民以實河北”[1]100,滅劉義隆將王章后“遷其民五千家于河北”[1]100,正平元年伐南后,“以降民五萬余家分置近畿”[1]105。這些所謂的“代遷戶”對北魏農業(yè)貢獻巨大,魏明帝時元暉論政曰:“國之資儲,唯寄河北。饑饉積年,戶口逃散”[3]572,可見,北魏河北百姓承擔著政府稅賦的主要來源,由于災荒,他們四處逃散,而這些逃散戶口應包括前期大量的代遷人口。據統(tǒng)計,從北魏立國到統(tǒng)一北方期間,大小移民數不下200次,涉及人口數量大約150萬之多(西晉以來人口數量多以戶或家為單位,具體數字難以估計),以杜佑《通典》考證西晉太康初北方人口為245萬余戶為據,可知北魏前期遷徙人口之多。這些移民大多都是漢族人口以及漢化的少數民族人口,有著豐富的生產經驗和熟練的耕種技術。毋容置疑,在北魏前期農業(yè)生產發(fā)展進程中,各政權降附的大部分人口都陸續(xù)成為北魏控制下的農業(yè)人口。

        北魏前期統(tǒng)治者在控制和掌握各政權降附人口方面,除了實施“移民”戰(zhàn)略外,還注重招撫,尤其對主動內附人口,并且他們大多數被就地安置。拓跋珪天興二年,“陳郡,河南流民萬余口內徙,遣使者存勞之”[1]36;拓跋嗣時,“氐豪徐騃奴、齊元子等,擁部落三萬于雍,遣使內附”[1]58;拓跋燾幸紐城,“安慰初附,赦秦雍之民,賜復七年”[1]77。隨著北魏統(tǒng)治策略的轉變,在拓跋燾統(tǒng)治以后,對歸附民更是采取懷柔政策,《資治通鑒》載“白曜欲盡以無鹽人為軍賞,酈笵曰:‘齊,形勝之地,宜遠為經略。今王師始入其境,人心未洽,連城相望,咸有拒守之志,茍非以德信懷之,未易平也?!钻自唬骸?!’皆免之……白曜乃慰撫其民,各使復業(yè)”[2]4134,,太和年成淹贊慕容白曜之功曰:“安撫初附,示以恩厚。三軍懷挾纊之溫,新民欣來蘇之澤”[1]1121。

        由上可知,北魏前期遷徙和安撫的人口可謂數量眾多,規(guī)??涨?。拓跋氏統(tǒng)治者通過強有力的軍事手段及其他措施把他們牢牢地控制在政府手中,使之成為農業(yè)生產的主要勞動人手?!段簳さ匦沃旧稀份d“正光以前,時惟全盛,戶口之數,比夫晉太康,倍而已矣”[1]2455,以此為據,當時北魏總人口達500萬之多,其中主要人口為農業(yè)人口,除了拓跋宏遷都洛陽后爭奪的南方人口外,其大部分來源于北魏前期各政權降附的人口。

        (三)各依附民

        北魏前期存在著大量的依附農業(yè)人口,他們不是政府直接控制的,而是掌握在私家手中,他們在主人土地上耕種,繳稅或服役。拓跋鮮卑進入中原前后,由于中原地區(qū)長期實行宗法關系下的“宗主督護制”,形成自成一套的塢堡林立的防御體系,各豪強宗族勢力把持地方政治與經濟特權,勢比一方諸侯,對拓跋鮮卑也往往采取抵制和反對態(tài)度,從而控制著大量農業(yè)人口,《北史》載李顯甫“豪俠知名,集諸李家數千家于殷州西山,開李魚川方五六十里居之,顯甫為其宗主”[3]1202。史載“魏初不立三長,故民多蔭附。蔭附者皆無官役,豪強征斂,倍于公賦”[1]2855,北魏前期依附民之所以眾多,認為有三種原因包含在此史料當中,一是基層管理組織三長制尚未建立;二是蔭附民不需承擔政府勞役;三是豪強地主的逼迫。北魏前期統(tǒng)治階級上層擁有依附民的現象較常見,所謂“民多隱冒,三五十家始為一戶”[2]4270?!段簳ぶ苡^傳》載:“真君初,詔觀統(tǒng)五軍西討禿發(fā)保周于張掖。徙其民數百家,將置于京師,至武威,輒與諸將私分之”[1]727,《魏書·咸陽王禧傳》載“田業(yè)鹽鐵遍于遠近,臣吏童隸,相繼經營”[1]537。

        北魏前期大多數統(tǒng)治者尤好佛教,致使佛寺院大興,并形成一種特殊的寺院經濟。寺院里占有廣袤田地的上層統(tǒng)治者成為僧侶地主,而那些在寺院田地被迫勞動和受剝削的眾多底層僧人,被稱為“僧祗戶”和“佛圖戶”?!段簳め尷现尽份d:“平齊戶及諸民,有能歲輸榖六十斛入僧曹者,即為‘僧祗戶’,粟為‘僧祗粟’,至于儉歲,賑給饑民。又請民犯重罪及官奴以為‘佛圖戶’,以供諸寺掃灑,歲兼營田輸粟”[1]3037,以上說明,這些僧祗戶和佛圖戶身份卑微,地位低賤,大多為躲避天災人禍和官府賦稅徭役才隱入寺院,成為寺院地主剝削下的農業(yè)人口。據李亞農先生分析,“所謂佛圖戶就是沒有人身自由的隸屬佛寺的農民;所謂僧祗戶就是在佛寺的蔭庇下,可以避租稅的普通農民”[4]。拓跋燾滅佛遠動中,寺院沙門曾大量被撿括成為平民,“魏主詔罷沙門年五十以下者,(以其強壯者,罷使為民)”[2]3867,并禁止“自王公已下至于庶人,有私養(yǎng)沙門……不得容匿”[1]97,從拓跋燾釋放寺院僧人來看,足以說明大量勞動人手依附于僧侶地主和貴族階層,成為他們的依附民。

        綜上,北魏前期農業(yè)人口構成龐雜,屬性不同,在不同時期各占比重不等,立國之初以離散部民為主,隨著統(tǒng)一北方的進程,各政權降附的原有農業(yè)人口逐漸占主導地位,雖然部分人口蔭附在私家,但相對較少。

        二、北魏前期農業(yè)人口管理制度

        (一)八部帥制

        拓跋珪平后燕后,遷徙山東各州俘虜于京師,之后更選屯衛(wèi)加以管理,所謂屯衛(wèi),即管理屯田的統(tǒng)領,且特詔曾負責屯田的衛(wèi)王元儀還京,這種管理農業(yè)人口的措施,其實就是后來八部帥制的雛形。到北魏天興元年,制定畿內之田,其耕種者明確為八部帥監(jiān)管,“天興初,制定京邑,東至代郡,西至善無,南極陰館,北盡參合,為畿內之田,其外四方四維置八部帥以監(jiān)之”[1]2850。八部帥管理下的農業(yè)人口,之初基本上都是拓跋鮮卑離散的諸部民及“計口授田”的俘虜。北魏初期之所以形成八部帥制度,認為有以下兩點原因,其一,離散部民的傳統(tǒng)血緣組織關系被打破,各部族勢力被削弱,部族首領難以接受而反抗?!段簳ね馄萆稀べR訥傳》載:“其后離散諸部,分土定居,不聽遷徙,其君長大人皆同編戶”[1]2812,由于分土定居,以賀訥為典型的各部酋長不愿解散其原有部落組織關系,極力抵抗,但拓跋珪實行以地域定居的統(tǒng)治意志并未為之動搖,而是針鋒相對,即用武力強制的辦法加以推行,最后賀訥因舅之故,又沒有軍職,才得以終老家中。其二,拓跋鮮卑早期落后的奴隸制度。登國元年,拓跋珪復代國后,依然實行二部大人統(tǒng)治策略,分南北部各統(tǒng)轄,以長孫蒿為南部大人,以叔孫普為北部大人。為了鎮(zhèn)壓各降民,最好的辦法就是高壓的軍事管理,如前引“太祖時,分散諸部,唯高車以類粗獷,不任使役,故得別為部落”,高車部落世為游牧民,種族強悍,由于不從使命,遭到區(qū)別對待??梢?,拓跋統(tǒng)治者依靠落后且野蠻的奴隸性質的八部帥制,強行役使各游牧部民從事農業(yè)生產,使其成為控制下的農業(yè)人口。

        北魏前期,至少在高宗以前,原來的八部帥最終成為農耕社會組織的官吏,史載高宗太安三年“以諸部護軍各為太守”[1]2975。北魏初期對大量的移民大都采取八部帥制集中管理,如拓跋嗣時計口授田的越勤倍泥部,就是如此。拓跋燾征討高車、柔然回到京師后,“列置新民于漠南,東至濡源,西暨五原、陰山,竟三千里”[1]75,派劉潔、安原和古弼鎮(zhèn)撫,把他們集中安置,統(tǒng)一監(jiān)鎮(zhèn)從事農牧業(yè)勞動,這依然是八部帥制管理制度的延續(xù)。正平元年拓跋燾伐宋,“以降民五萬余家分置近畿”[1]105,第二年,這些南來移民在中山企圖叛逃,被州軍平息。近畿即是中山地區(qū),這是北魏實行八部帥制管理農業(yè)人口的集中區(qū)域??梢姡蔽撼跗?,八部帥制管理下的農業(yè)人口既有諸部民,也包括各降附民,通過八部帥制加以集體控制和監(jiān)管,對于反抗者,實行野蠻的鎮(zhèn)壓。所以,魏初的八部帥制管理下的農業(yè)人口似比“農奴”,身份地位較低,且人身受到嚴格控制。

        隨著北魏封建化進程的邁進,到拓跋珪天賜元年,當初離散的部民已經無法辨認宗族,而且一些部族后代子孫已失業(yè),被給予特殊照顧,“諸部子孫失業(yè)賜爵者二千余人”[1]42。當北魏沿著封建化道路繼續(xù)漸進,官爵制度逐漸被調整和完善,從中央到地方的官僚機構逐漸趨于漢化,且漢族士人不斷充進官僚體系和改變過去以武將為主的官員格局之后,八部帥制度慢慢地頹廢,以至最后消亡。天興元年十一月,北魏命吏部郎鄧淵典官制立爵品,十二月八部帥更名為八部大夫,史載:“置八部大夫……其八部大夫于皇城四方四維面置一人,以擬八座,謂之八國”[1]2972。八部帥由原來的軍事統(tǒng)領變?yōu)檎賳T,“以八國姓族難分,故國立大師、小師,令各辨宗黨,品舉人才”[1]2974。太宗時八部減為六部,“置天地四方六部大人,以諸公為”[2]3706,到世祖時又減至四部,“司衛(wèi)監(jiān)尉眷、散騎侍郎劉庫仁等八人分典四部”[2]3761,最后在高宗太安三年五月,長期管理農業(yè)人口的八部帥最終成為各地方郡的長官,之后,北魏初期設立的八部帥再也不見史載。

        (二)郡縣編戶制

        北魏定戶籍和頒均田法后,北魏前期各類農業(yè)人口基本上成為政府控制下的郡縣編戶齊民,當然,均田后的郡縣編戶制與之前的郡縣編戶制,無論在戶籍、賦稅、受田等有著本質的不同,本文所探討的為均田制前的郡縣編戶制。

        北魏早期統(tǒng)治者對主動內附的人口就注意招納與撫慰,史載拓跋珪“初拓中原,留心慰納……軍之所行,不得傷民桑棗”[1]27。拓跋珪注意招撫,除了取得民心,另外一個目的就是維持當地農耕生產和生活秩序。北魏統(tǒng)一北方前后,為了促進農業(yè)經濟的發(fā)展,北魏政府更加重視對農業(yè)人口的控制,并接受和保留中原地區(qū)的地方郡縣制。拓跋珪進攻后燕常山時,“自常山以東,守宰或走或降,諸郡縣皆附于魏”[2]3434。這些歸降的郡縣,拓跋氏實行承襲舊制,就地接管的辦法,安置百姓,維持生產,并注意減輕農民負擔,史載“大軍所經州郡,復貲租一年,除山東民租賦之半”[1]31?;适既?,拓跋珪遣派官員巡視州郡后,為了表示對農業(yè)生產的重視,“始耕籍田”。到拓跋珪天賜六年,由于人口增多,北魏開始對縣進行整編,不滿百戶縣罷撤,“初限縣戶不滿百戶罷之”[1]41。北魏拓跋珪統(tǒng)治后,隨著郡縣控制量的不斷增加,為了有效控制和管理,拓跋統(tǒng)治者創(chuàng)立官吏巡查制度,選派官員到地方糾察不法,問民疾苦,勸課農桑,史載拓跋嗣時,詔“今東作方興,或有貧窮失農務者。其遣使者巡行天下,省諸州”[1]57,拓跋燾太平真君元年“辛亥,分遣侍臣巡行州郡,觀察風俗,問民疾苦”[1]93,拓跋濬遣穆伏真等“巡行州郡,觀察風俗。入其境,農不墾殖,田畝多荒……”[1]115。

        北魏前期除了就地控制郡縣編戶民,還遷徙或轉變降服人口到各郡縣成為農業(yè)人口。世祖拓跋燾曾把山胡轉為平民,“詔山胡為白龍所逼及歸降者,聽為平民”[1]84,“平民”即普通百姓,應該就是納入郡縣管轄。真君六年,拓跋燾征討西境各叛胡后,這些少數民族胡人都編入郡縣,“西至吐京,討徙叛胡,出配郡縣”[1]98。除此之外,還專門設郡集中安置新民,北魏攻克劉宋青、齊州后,史載“顯祖平青齊,徙其望族于代”[1]1089,《資治通鑒》也載:“魏徙青、齊民于平城,置升城、歷城民望于桑乾,立平齊郡以居之,自余悉為奴婢,分賜百官”[2]4149,北魏統(tǒng)治者對南移新民,按照身份和等級的不同,區(qū)別對待,世家望族立平齊郡安置,稱為平齊戶。拓跋弘為了取得民心,把原先編入郡縣管轄的張永的殘廢俘虜,放免回南方,“天下民一也,可敕郡縣,永軍殘廢之士,聽還江南”[1]129。

        北魏初期處于奴隸制發(fā)展階段,拓跋統(tǒng)治者通常把大量的俘虜分賜給臣下,成為隸戶、牧戶等雜役賤民,北魏統(tǒng)稱為雜戶。隨著北魏封建化進程的加快與農耕社會的進步,拓跋統(tǒng)治者逐漸把這些賤民納入政府,成為郡縣編戶。北魏初期,曾征調人口專門運輸繒帛,史載“天興中,詔采諸漏戶,令輸繒帛”[1]2850,這些人后來成為官府的細繭羅谷戶,但不直接隸屬郡縣管轄,且賦稅混亂,致使雜、營戶遍于天下,“魏初禁網疏闊,民戶隱匿漏稅者多。東州既平,綾羅戶民樂葵因是請采漏戶,供為綸綿。自后逃戶占為細繭羅谷者非一。于是雜、營戶帥遍于天下”[1]2013。由于雜營戶的龐大,嚴重影響政府賦稅,所以仇洛齊上奏取消,納入郡縣,《資治通鑒》胡三省注時引杜佑語曰:“景穆帝一切罷之,以屬郡縣”[1]3905。到拓跋宏時“班乞養(yǎng)雜戶及戶籍之制五條”[1]151,大量雜戶放免為平民,包括平齊戶淪為雜戶的,如兵戶將少游等,成為郡縣編制人口。

        前面談到北魏初無鄉(xiāng)黨之法,唯依宗主督護制,大量人口依附豪強,田地荒蕪,導致政府稅收嚴重縮水。因此,北魏前期政府與豪強始終存在農業(yè)人口的爭奪,如拓跋燾詔“其令州郡縣隱括貧富,以為三級”[1]83,拓跋濬針對田地荒蕪,民多流散,詔“其容隱者,以所匿之罪罪之”[1]115。拓跋弘時期開始實行“三長制”,史載“初立黨、里、鄰三長,定人戶籍”[3]101,對豪強依附民大力撿括和附實,納入郡縣管理,“遣使與州郡宣行條制,隱口漏丁,即聽附實,若朋附豪勢,陵抑孤獨,罪有常刑”[3]106。

        綜上可知,當北魏不斷君臨中原廣大地區(qū)、農業(yè)人口急劇上升后,由于早期的八部帥制不斷地頹廢,郡縣編戶制管理農業(yè)人口的制度成為主導地位。當然,北魏均田制前的郡縣編戶制相對之后的有著本質不同,究其根原主要有三點:一是新舊社會生產關系的交替,處在奴隸制社會向封建社會轉變中,不同地區(qū)社會制度、生產力水平發(fā)展不平衡;二是地方行政機構尚未完善,尤其是縣以下的基層組織缺乏,同時,沒有建立有效的戶籍制度,戶口錯亂,賦稅不均;三是北魏前期統(tǒng)治區(qū)域的不斷擴大,對邊遠地區(qū)與地方豪強勢力缺乏有效統(tǒng)治,加上地方守宰徇私枉法,官富勾結,隱冒人口,壓榨百姓;四是天災人禍不斷,百姓饑饉逃難,人口流動頻繁,戶口難以造冊簿計。然而,總的看來,北魏施行均田制以前,廣大農業(yè)人口大都編制在郡縣系統(tǒng),承擔著北魏政府的主要賦稅和勞役。

        需要補充的是,北魏均田制前的郡縣編戶制,也具有明顯的軍事性質,尤其在初期。拓跋珪遷都平城后,便草創(chuàng)國家典章制度,命“鄧淵典管制、立爵品”,并以漢族士人崔玄伯總裁。地方州郡縣各設刺史、太守和令長,“刺史、令長各之州縣,以太守上有刺史,下有令長,雖置而未臨民”[1]2974,“雖置而未民”說明地方長官皆為虛設,他們并沒有去赴任,《資治通鑒》在相同的記載后有“功臣州者皆征還京師,以爵善”一句,這不但印證了長官虛設,更說明所任者皆是北魏功臣,何為功臣?當然是北魏初年多因征戰(zhàn)而立功者。到拓跋濬太安三年,隨著八部帥制的諸部護軍轉為郡太守后,地方郡縣官員多為軍功者出身。因此證明,北魏前期的郡縣編戶制繼承了早期的八部帥制軍事性質,究其原因,主要與北魏初期處在落后的奴隸制階段以及軍事立國思想有關,同時,由于當時郡縣編戶民基本來自降服人口,叛附無常,如太宗時上黨民殺太守,“上黨民勞聰、士臻殺太守令長,相率外奔”[1]53,世祖拓跋燾時“高陽易縣民不從官命,討平之,徙其余燼于北地”[1]101,促使北魏統(tǒng)治者采取強有力的軍事手段加以鎮(zhèn)撫。

        三、結語

        北魏前期農業(yè)人口成分復雜,階級屬性和身份等級各有不同,且來自不同民族和種族,其中以漢族人口居多,他們當中大多數都是北魏以前各政權統(tǒng)治下的農業(yè)勞動者,正是由于他們的辛勤勞動,共同承擔著北魏前期的主要賦稅,推動著北魏農業(yè)生產的不斷進步,為北魏中期推行均田制與漢化改革,以及向封建社會過渡奠定了堅實基礎。由于北魏前期處于奴隸制向封建制,以及畜牧業(yè)向農耕經濟雙向轉變的社會復雜階段,加之長期的對內外戰(zhàn)爭和拓跋氏的尚武思想,形成了符合自身實際并帶有軍事性質的農業(yè)人口管理制度。同時,在不同發(fā)展階段,北魏前期因地制宜,因時制策,通過配合勸課農桑、撿括戶口、加強吏治和打擊豪富等一系列措施,對農業(yè)人口管理政策不斷補充與完善??梢哉f,北魏前期的農業(yè)人口管理制度有很多的缺點和漏洞,但是,從掌控大量農業(yè)勞動力和轉變社會生產方式,以及保持糧食和國家穩(wěn)定來看,它有著其他政策不可替代的作用。

        猜你喜歡
        郡縣拓跋人口
        河北地區(qū)秦代郡縣的考古新發(fā)現
        文物春秋(2024年2期)2024-07-07 19:51:45
        重訪傳統(tǒng):從“相忘”認識近世中國的小政府特色
        《世界人口日》
        人口轉型為何在加速 精讀
        英語文摘(2022年4期)2022-06-05 07:45:12
        “屎殼郎”大王
        關于拓跋鮮卑遷徙過程中的文化轉變
        收藏界(2019年2期)2019-10-12 08:26:30
        人口最少的國家
        1723 萬人,我國人口數據下滑引關注
        領導是咱老家人
        故事林(2017年9期)2017-05-20 06:47:36
        中國道路的世界意義
        欧美三级不卡视频| 日本欧美大码a在线观看| 国产乱子伦农村xxxx| 国产精品国语对白露脸在线播放| 亚洲AV无码成人精品区日韩密殿| 亚洲女同性恋第二区av| аⅴ天堂中文在线网| 日韩成人大屁股内射喷水| 青青国产成人久久91| 日本高清一区二区三区不卡| 寂寞人妻渴望被中出中文字幕| 久久99精品国产麻豆宅宅| 二区在线视频| 一本久道视频无线视频试看| 国产精品成人亚洲一区| 亚洲人午夜射精精品日韩| 精品国产av无码一道| 一二区视频免费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一区二区性色| 国产一区二区在线视频| 欧洲亚洲第一区久久久| 中文乱码字幕人妻熟女人妻| 精品国产天堂综合一区在线| 黄色视频在线免费观看| 欧美破处在线观看| 午夜理论片日本中文在线| 色欲aⅴ亚洲情无码av| AV无码最在线播放| 美腿丝袜美腿国产在线| 不卡的高清av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av无码成人专区片在线观看| 国产综合精品久久亚洲| 男女性生活视频免费网站| 色婷婷五月综合激情中文字幕| 亚洲国产高清在线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呦系列视频网站在线观看| 国产情侣亚洲自拍第一页| 久久99精品国产麻豆不卡| 无码不卡免费一级毛片视频| 丰满少妇av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久久国产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