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梅州市梅縣區(qū)新民小學 李加寧
在小學 《道德與法治》教學用書里,每一課都提供了豐富的教學資源,有相關的理論、知識,有游戲、繪本、兒歌、小故事、讀本、視頻等等。作為教師,應該如何巧用這些教學資源,上好、上活 《道德與法治》課堂,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呢?
剛剛進入學校,小學生注意的目的性還很低,只能夠注意自己感興趣的對象。隨著學習活動的進行,他們的注意力能夠很快地得到發(fā)展,他們能夠在課堂上根據(jù)學習活動和教師的要求將注意指向?qū)W習對象,注意的持久穩(wěn)定性和范圍都不斷地發(fā)展。但一般來說,小學生的注意水平仍然是有限的,需要教師通過專門的努力引起并給予指導。興趣是開啟學生學習動機的鑰匙。要讓小學生較快地進入學習狀態(tài),教師首先要抓住兒童求新求異的心理,提供新鮮的東西來激發(fā)學生的興趣。
根據(jù)兒童的這些特點,在 《道德與法治》課堂上,老師可利用教學資源中的課前小游戲,激發(fā)學生興趣,充分調(diào)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如在教學第一冊第六課 《校園里的號令》時,可在課前組織一問一答式口令體驗游戲:
師:“鈴聲響?!鄙?“坐端正?!?/p>
師:“嘴巴。”生:“緊閉。”
師:“眼睛。”生:“向前?!?/p>
師:“雙手。”生:“擺平?!?/p>
師:“耳朵。”生:“聽清?!?/p>
課前的這個小游戲,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讓他們主動地參與進課堂,教師再順勢引導: “校園里除了鈴聲這個號令外,還有哪些號令需要大家遵守的呢?”老師再帶領學生學習課文: “小小 ‘指揮家’,威力非常大。只要它說話,我們都聽它。大家找一找,藏在哪里呀?”學生就興趣盎然地進入課文的學習中。
在小學 《道德與法治》的課堂,教師要根據(jù)兒童特點,盡量少空談道理,重在調(diào)動學生的切身感受,強化體驗,尋求學生自身的認同,將外在的規(guī)范要求轉變?yōu)閮?nèi)在的需要,從而讓學生感到 “道不遠人”。而在課堂中通過講小故事的形式可以達到這一目的。如在教學第一冊第4課 《上學路上》時,老師先引導學生觀察課文插圖 (插圖中呈現(xiàn)的是學生上學的不同場景圖),再引導學生交流上學路上怎樣才安全。對交通信號,學生要銘記在心,要做到 “紅燈停,綠燈行,過路口時左右瞧?!?“靠右行,不追跑,抓緊時間不遲到。”在培養(yǎng)學生上學路上的安全意識時,老師可利用小故事這一資源,讓學生在故事中明理。
小故事:一天放學的時候,當我和同學快走到一個十字路口時,身旁突然閃過一輛自行車,騎車的是個年輕人。我感到他騎得太快,就跟同學說: “這么快,真危險。”話音剛落,就傳來了 “咣當”“啊”的聲音,還夾雜著一個女人的尖叫聲。我倆走近一看,原來那個年輕人撞到一位老奶奶,兩人都痛苦地坐在地上。
學生聽了小故事后,被深深吸引,自然而然進入故事情節(jié)之中,他們?yōu)槔夏棠毯湍莻€年輕人捏了一把汗,覺得年輕人的行為真不應該,這樣很快就明白了上學路上遵守交通規(guī)則的重要性了。
新課程基于 “道德存在于人的整個生活”的理念,把品德教育寓于生活教育和社會常識教育之中,或者說,讓品德教育回歸生活。從這個意義上說,新課程中的品德教育是生活化的品德教育,是淡化了教育痕跡的品德教育。新課程標準的品德教育重視教育過程中學生的體驗和感悟,追求 “使學生受到教育并避免學生感覺有人在教育他”這樣一種 “潤物無聲”的意境。巧用繪本素材,能引領孩子世界的成長,繪本可喚起學生個體的自我體驗,能實現(xiàn)與圖中人物的心靈對話,同時,故事與圖畫能夠留給學生思維上的想象空間,這些在兒童品德教育中起著潛而默化的作用。如在教師教學第一冊11課 《別傷著自己》后,可布置學生與家長共同閱讀關于家庭生活的小繪本:1.關于哪些日用品可能會帶來危險的《你不能受傷》;2.關于一個人在家要注意什么的 《一個人在家我不怕》;3.關于廚房危險的 《煎鍋起火了》;4.關于受傷后怎樣處理的《小身體大學問:我受傷了》;5.關于家中有毒品的 《小身體大學問:小心,有毒》;6.關于用電安全的《蘋果豬觸電了》;7.關于防火的《狐貍和魔法銅像》;8.關于誤食的《大人糖豆》。學生與家長通過親子閱讀以上小繪本后,基本上掌握了在家中的安全知識,達到了對課文學習后的深化和拓展。
此外,在 《道德與法治》的教學中,教師還可以運用視頻、歌曲來調(diào)動學生興趣;運用兒歌、插圖來幫助學生理解和記憶;運用相關理論、知識或讀本幫助學生開拓視野、拓寬知識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