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可欣
在我國,由于明顯的話語資源分配不均導致話語權越來越集中在少數(shù)群體之中,一直處于弱勢的廣大群眾很難接觸到媒介,更不要說取得屬于自己的媒介話語權。近十年來,隨著新媒體的快速發(fā)展,媒介話語生態(tài)產(chǎn)生了巨大的變化,這種變化無論是對于今后媒介的發(fā)展還是當下社會都有著重要的影響,因此話語權的再分配同樣也影響了民主政治的改革。認清和合理地利用這種微話語權,對于今后社會的有序、民主、健康發(fā)展有著積極的作用。
話語最初的定義是指一種語言學中的交際單位。對于話語是什么,此前也有許多學者給出了自己的理解和看法。巴赫金認為話語是一種意識形態(tài)的話語符號,這種符號暗含著每個時代的主流意識形態(tài),他認為“話語最敏感地反映著社會最細微的運動?!雹匐S著新媒體時代的到來,一種在微型社交媒體中流通的微話語開始引起人們的關注,這種誕生在新媒介之中的話語以最新的技術手段和最前沿的當代文化潮流為背景,其自身有著不同于以往各種話語形式的獨特性。也正是微話語獨特的存在形式使得人們在傳統(tǒng)媒體把守森嚴的話語體系中搶占一方領域。
1.舞臺式聚焦于揭露式發(fā)言
在微信朋友圈、微博、豆瓣、天涯等微媒體社交平臺中,有許多頗受熱議的話題或者是熱門事件都是以一種舞臺式聚焦的形式呈現(xiàn)在人們的面前,讓人不得不對其進行關注,從而又再次擴大了其所討論事件的社會影響力。當這些“故事”被選中上臺表演之后,在強烈的聚光燈的照耀下,這些“故事”被放大為一件當下重要至極的事件,因此也不得不去夸張地表演和加上強烈的情感渲染,這就迫使臺下更多的觀眾去觀看、去關注這些放在舞臺上的正在表演的“故事”。至于這種舞臺式聚焦的效應就是在鼓勵觀眾一種揭露式的發(fā)言。舞臺上的每一個個“故事”都在向觀眾傳遞一種訊號:看看真相吧!找尋真相吧!這種強烈的情感呼喊,總是能表現(xiàn)出一種強烈的號召力,讓人們不停地監(jiān)督與追問,人們圍繞這個話題的發(fā)言也更加傾向于進一步去揭露、去挖掘。這種揭露式發(fā)言似乎成為了一個話題的“續(xù)命湯”,越來越多的微話語致力于用新的“真相”去代替舊的“真相”,從此越來越多的片段被脫離開了整體而被放大,令人忘卻了自己當初要的真相是什么。
2.話語主體的消失
提及在自媒體中微話語主體的消失,就立刻讓人聯(lián)想到羅蘭·巴特的經(jīng)典論文《作者的死亡》②。其中巴特所認為的“作者之死”是時代的產(chǎn)物,它所強調(diào)的是讀者對于文本闡釋的合法性與重要性。但在這里,在當下的微媒體社交平臺中我們所說的話語主體的消失則是指我們無法清楚地從這些微話語中尋找到話語主體。對于一則公開發(fā)布的微話語使用者來說,對于發(fā)言人身份的確認可以令這種微話語擁有具體的主體性,從而讓這則話語的發(fā)布者成為其負責人。但是,微話語在社交平臺上的傳播形式例如拷貝或者轉(zhuǎn)發(fā)都很容易讓微話語變成無主體的言論,使人無從考究。
3.動員與參與
隨著微媒體功能的不斷開拓,它們也再不是簡單的傳播媒介。在其中流通的微話語也就日益凸顯出自身監(jiān)督與協(xié)調(diào)的作用。在群體性事件中,微媒體就通過其話語超強的動員性,幫助人們贏得應有的利益。例如2017年在十九大會議召開期間,大量關系民生的微博話題被廣泛討論,不同的利益集體之間,尤其是弱勢群體都可以通過微博轉(zhuǎn)發(fā)、評論等形式,實現(xiàn)自己需求的表達。一段時間以來,有許多頗受輿論關注的案件在微博平臺上直播開審,如早前江歌案在日本開審期間就有多家媒體在微博上實時直播了庭審的全過程,讓公眾即使是在法庭之外也能迅速地了解案件的審理細節(jié)。通過這種高動員性、高參與性的話語表達方式,極大程度上滿足了廣大群眾的知情權與監(jiān)督權。
起始于上個世紀五十年代末的當代文化研究一直將話語權問題作為一個重要的研究領域加以討論。而最初直面話語權問題的學者可以追溯到福柯,他的“話語即權力”的觀點及其相關的論述成為話語權力理論的經(jīng)典。斯皮瓦克在她的《弱勢者有話語權嗎?》一文中也闡釋了實現(xiàn)權力的有效話語形式問題,明確指出,在一個社會只有一種話語權的有效表達即主流的話語形式;強勢者享有充分的話語權,弱勢群體很少或者基本沒有話語權。③如今,微媒體時代的到來,使得信息傳播呈現(xiàn)出了飛躍式的發(fā)展,以往那些不敢表達意見的民眾都因此獲得了極大的話語權。他們通過富有特色的微話語在網(wǎng)絡社交平臺中發(fā)表著自己的意見,同時也找尋著和自己志同道合的盟友,更有可能直接與主流媒體進行對抗,并同時在一定程度上引領輿論的導向。因此,微時代下輿論的發(fā)展出現(xiàn)了自下而上的態(tài)勢,甚至在某些重大事件沒有公開處理結果時,民間輿論場出現(xiàn)倒逼官方媒體的態(tài)勢。民眾不再是“沉默的螺旋”中描述的畏懼多數(shù)意見的樣子,而是更加主動出擊去尋找自己的同盟、戰(zhàn)隊。在這些人群中,一些具有話語權威的人往往會成為某個意見集團的意見領袖,他們對于公共事務的意見觀點獲得巨大的閱讀、轉(zhuǎn)發(fā)、評論量,使他們成為輿論場上的風向標。也正是因為這些頗具影響力的意見領袖,使普通民眾找到了自己的發(fā)聲人,在微媒體中更好地找到屬于自己的話語權,為自己謀求利益,為自己的思想正名。
民主是公眾為了實現(xiàn)共同的利益而做出的政治決定的制度安排。微民主則指的是以微媒體為載體的民主,微民主的興起是推進民主政治發(fā)展的強大動力。在政府力量強勢的當代中國,政治上的公共領域卻并不發(fā)達,民眾在反映意見和追求權益的道路上相對不夠暢通,此時微媒體作為一種信息通道,為廣大民眾贏得了一定的話語權,也為人們自由表達自己的意愿和訴求提供了一個可能的相對平等的公共領域,這對于形成一定的輿論影響有著積極的作用。
與此同時,微媒體也為實現(xiàn)公眾的知情權、監(jiān)督權創(chuàng)造了條件,讓公眾參與社會事務的治理成為了可能。正如我們所見,每當有關國計民生的重大政策出臺的時候,各大媒體都會利用不同的渠道獲取信息、披露信息,而微媒體往往是反應最為敏捷的媒體。公眾也可以在這些微媒體上公開發(fā)表自己的看法,提出某種意見,在一定程度上歸屬于不同利益群體的人們也可以通過微媒體進行一定的討論或者爭辯。這不僅為表達共同利益創(chuàng)造了條件,更為官方打開了一個獲得民眾支持的互動性通道。
除此之外,由于微媒體中許多信息的真假無從考究,大量謠言在微媒體中繁殖,其影響力也逐漸變大。每當謠言開始影響到輿論的導向時,當權者迫于壓力不得不出面回應、辟謠,這就讓謠言與權威之間產(chǎn)生了更加直接的“社會對抗”,公眾也從中獲得真正意義上的民主權利。
在微媒體日益壯大的今日,微媒體與傳統(tǒng)媒體一同爭奪著話語表達的影響力。在這過程中自然也就給廣大的微媒體用戶帶來了一定的話語權,從而進一步通過微媒體這一方式表達民意,達到整個社會民主層面上的進步。但我們也要認識到,微媒體雖然給民眾帶來了更多的權利與可能性,但它與此同時也存在著許多暫時還無法克服的弊端。微媒體的發(fā)展總是與中國當下的社會矛盾、社會不同階級的利益訴求相互交織在一起,顯得十分復雜。因此,話語權的社會分配和社會民主的發(fā)展問題在其中就顯得格外突出,主要表現(xiàn)在以下兩個方面。
顯然,話語權在社會各個階層之間均勻配制是一種理想的社會狀態(tài),雖然有時候來自太多方向的聲音會有些喧嘩,不利于社會秩序化的建設,但相比于一家之言、利益集團的話語壟斷,還是更加合理。因此,當下社會多元化趨勢越來越明顯,各個階層之間也充滿著競爭,同時輿論的話語權使用上的工具化、功利性也就漸漸開始浮出水面,微媒體空間中的話語專制問題日益突出。就比如常見的媒介審判、干預司法活動等。隨著微媒體技術的發(fā)展,話語權的天平開始向網(wǎng)友這方傾斜,可越來越多的權利往往帶來的并不是更多的民主,權利一旦失控就會產(chǎn)生輿論越位。當有人故意利用網(wǎng)絡輿論激起人們強烈的情緒時,會給社會秩序帶來不可小覷的破壞。
微媒體技術為民眾直接參與民主進程創(chuàng)造了條件,但這并不能保證網(wǎng)友在微媒體上發(fā)表的都是經(jīng)過思考的、理性的意見。在某一事件發(fā)生之際,網(wǎng)絡空間中會圍繞著特定的議題形成一個臨時性的群體,具有相同觀點的網(wǎng)民會在極短的時間內(nèi)形成彼此認同和情緒相互感染的群體。法國學者龐勒認為,群體心理像兒童一樣反復無常且易受暗示,當個體集結成群時,人們的自覺個性便會消失。而網(wǎng)絡的虛擬性、快捷性和匿名性則更加突出網(wǎng)民群體的這一弱點。在網(wǎng)絡空間中的偏見,便是這種群體心理的反映。如今“城管”“官員”“富二代”“網(wǎng)紅”等詞已經(jīng)被網(wǎng)友符號化,每當新聞中提到這些字眼,網(wǎng)友便很難理性地對事件進行整體上的思考和分析。正是由于這些非理性的話語表達,使得微民主還無法真正成為社會民主進程中的中堅力量。就如德國學者諾依曼把輿論比作社會的皮膚一樣,輿論的過于分散不利于社會的整合,而輿論的極度混亂甚至可能會帶來社會的崩潰。④
注釋:
①[蘇聯(lián)]巴赫金.巴赫金全集[M].錢中文 譯.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365.
②[法]羅蘭·巴特.文之悅[M].屠友祥 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25-26.
③陳偉球.新媒體時代話語權社會分配的調(diào)整[J].國際新聞界,2014(05):79-91.
④郭慶光.傳播學教程[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199-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