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昌翰(廣西師范大學,廣西 桂林 541000)
山水畫最初只是作為人物畫的背景而出現(xiàn),魏晉南北朝時期,隨著社會發(fā)展,山水畫逐步從人物畫中脫離出來,成為獨立的畫種。“寫生”一詞,早在謝赫《六法論》中提出“應物象形”,南朝宋宗炳的《畫山水序》、王微的《敘畫》等,都反映早期山水畫從“人大于山”“空勾無皴”的初期階段到后期畫家通過不斷的觀察自然,運用諸多的寫生方式,提煉、充實了圖式中的筆墨語言。不僅古人對寫生重視,近代畫家黃賓虹一生飽覽無數(shù)名山大川,見識廣闊,學問既高,所謂“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痹趯懮幕A(chǔ)上,古人逐漸形成了山水畫的諸法,并以畫譜的形式相傳;今人在學習古人的皴、點法時在自然中得到驗證并以更好的形式和方法創(chuàng)新,以充實山水畫,以此使山水畫得到新的血液。寫生對山水畫演變起了重要的作用。
“外師造化”就是以造化為師,并在此基礎(chǔ)上深入的研究學習,熟悉自然的規(guī)律,豐富作畫者的內(nèi)心世界。
熟悉自然規(guī)律之前要先認識自然,認識自然也是山水寫生的第一階段,“見山是山,見水是水”階段。生活是藝術(shù)創(chuàng)作的唯一源泉,它源于自然,又高于自然。面對大山、大水,我們該怎樣把它表現(xiàn)出來,并不是意味著要馬上對自然景物進行描摹,照葫蘆畫瓢,在寫生的過程中“畫”只是一個很淺層次的問題,問題是怎么畫,畫成什么樣。在寫生過程中,我們盡量去尋找自己喜歡的風景,喜歡的角度,仔細觀察,反復體會。“仁者樂山,智者樂水”,就是要我們在自然中尋找知己,來一次心靈的交匯,用“眼”去看,用“心”去悟。
感悟自然山水就是在認識自然基礎(chǔ)之上對自然的感悟和體會。要“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在這時,“自然山性即我性,自然山情即我情”,以自然山水的性情觀察山水,使山山水水融入胸中,得到最真實、真切的感受。物化并不是遠
離生命本體的照化,而是切入生命的體驗。鄭板橋的“竹論”描述藝術(shù)創(chuàng)作的三個階段,為:觀察、構(gòu)思、實現(xiàn)。即:“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逼渲校把壑兄瘛本褪亲匀灰?guī)律通過眼的參與,把自然主體以復制式的傳送給大腦,使人接收主體的一種刺激、感受。把“眼中之竹”轉(zhuǎn)化成“胸中之竹”,“胸中之竹”是把創(chuàng)作者寄情與物,使情感融入與物之中,主體借客體表達情感,流露真情,是客體得到升華。
“中得心源”將造化之美,升華為藝術(shù)之美,借此表達畫者的內(nèi)在情境,而由此產(chǎn)生的作品也會給觀者帶來美的享受和精神的愉悅。
對景寫生,這里我們需要區(qū)別于西畫,西畫可以面對真實的自然景觀直觀的描繪,而中國畫不行,如果真的這樣畫也是可以的,這不能稱之為中國畫,只能說是描繪或者是記錄。中國畫是有感情的,不管是寫生還是創(chuàng)作,在下筆之前要先立意,唐代張彥遠提出“意存筆先,畫盡意在,所以全神氣也”就是這個意思。立意在山水畫寫生創(chuàng)作中指的是對意境的確立。山水畫強調(diào)藝術(shù)境界,追求意與境的交融,“物”與“我”的合一。
山水畫最本質(zhì)的特征來源于畫家對生活的正確觀察和理解,以及激發(fā)的真實情感,只有深入自然,培養(yǎng)敏銳的洞察力,才能從平淡的生活環(huán)境提煉出意趣與生命感。
在這前提,只有大量的寫生才能不斷汲取自然營養(yǎng),不斷的提高自身素養(yǎng),提高自身的素養(yǎng)的途徑和方法是多方面的,大量的廣泛的閱讀書籍,多一些經(jīng)歷,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等,將看到的,經(jīng)歷的揉碎在自己的內(nèi)心深處,消化成為自己的,畫家運用自己的知識、生活感受和繪畫技法進行綜合安排,激發(fā)畫者潛力,這個過程需要時間的沉淀,慢慢形成自己的繪畫語言。
山水畫傳統(tǒng)的觀察方法有三種,在郭熙的《臨泉高致·山水訓》云:“山有三遠。自山下而仰山顛,謂之高遠;自山前而窺山石后,謂之深遠。自近山而望遠山,謂之平遠。高遠之色清明,深遠之色重晦,平遠之色,有明有晦。高遠之勢突兀,深遠之意重疊,平遠之意沖融而縹縹緲緲。郭熙之后韓拙又提出迷遠、闊遠、幽遠之說。
觀察方法說來就是用什么方法組織好一幅畫,使畫面達到畫者的目的,也就是要談到構(gòu)圖問題。在古代不存在構(gòu)圖這一說法,稱之為“布置”,早在顧愷之的畫論中有所提到“置陳布勢”,張彥遠《歷代名畫記》中將經(jīng)營位置作為畫道的首要要義,南朝謝赫六法中的“經(jīng)營位置”也說明構(gòu)圖的重要性。
組織畫面時要注意“開合”,“開合”字面意義上就是開放、合攏的意思,繪畫就像寫文章一樣,一篇文章有了中心思想,按照中心思想進行一篇文章的起、承、轉(zhuǎn)、合?!捌稹迸c“合”是文章的開頭和結(jié)尾,作畫也是如此。董其昌在《畫旨》:“古人運大軸,只三四大分合,所以成章,雖其中細碎處甚多,要以取勢為主。”又《畫禪室隨筆》:“凡畫山水,須明分合,分筆乃大綱也。有一幅之分,有一段之分,于此了然,則畫道過半矣?!?/p>
清王原祁在《兩窗漫筆》中對局部開合和整體開合作了深入闡明寫道:“畫中龍脈開合起伏,古法雖備,未經(jīng)標出石谷闡明,后學知所矜式。然愚意以為不參體用二字,學者終無入手處。龍脈為畫中氣勢源頭。有斜有正、有渾有碎、有斷有續(xù)、有隱有現(xiàn),謂之體也。開合從高至下,賓主歷然,有時結(jié)聚,有時淡蕩,峰回路轉(zhuǎn),云合水分,俱從此出。伏由近及遠,向背分明,有時高聳,有時平修,欹側(cè)照應,山頭、山腹,山足銖兩悉稱者謂之用也。若知有龍脈而不辨開合起伏,必至拘索失勢;知有開合起伏而不本龍脈,是謂顧子失母,故強扭龍脈則生病,開合逼塞淺露則生病,起伏呆重漏缺則生病。且通幅有開合,分股中亦有開合,通幅有起伏,分股中亦有起伏,尤妙在過接映帶間,制其有余,補其不足,使龍脈之斜正、渾碎隱現(xiàn)、斷續(xù)、活潑潑地于其中,方為真畫。如能從此參透,則則小塊積成大塊焉有不臻妙境者乎?"
組織畫面要考慮“取舍”。取即石濤和尚所云“搜盡奇峰”,即搜集、獲取材料的意思?!吧峋褪巧釛墑h除原材料中不需要的東西,所謂觸目橫斜千萬朵,賞心只有兩三枝”就是這個道理。黃賓虹先生曾《黃賓虹畫語錄》說過,對景作畫,要懂得“舍字,追寫物狀,要懂得得“取”字,“舍”、“取不由人,“舍”、“取”可由人,懂得此理,方可染翰揮毫。對景作畫時,所面對的自然物態(tài)具有復雜性
和豐富多彩性,因此必須進進行單純化、條理化處理,保留,改進那些能夠構(gòu)成畫面中形象、線條色彩的素材,如有大有小,有粗有細細有繁有簡等棄去與畫面無關(guān)而乏生意的繁瑣之物,甚至代之以大片空白。取舍要依照多樣統(tǒng)一的藝術(shù)規(guī)律進行,既要突出主體,又要使形象趨于統(tǒng)一和諧,然而自然物象雖經(jīng)取舍,往往還會帶有不足,這就要通過意匠加工的另一手段——夸張加以彌補。
畫者,有所成就,無不“以萬物為師,以生機為遠”從自然中汲取營養(yǎng),通過概括、加工為山川傳神寫照,山水畫中,皴、擦、點、染,筆墨變化等,不同意境的表現(xiàn)方法,都與寫生有直接關(guān)系,離開寫生畫面就成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寫生是中國山水畫的生命力所在。
參考書目:
[1]張彥遠(唐)《歷代名畫記》 中州古籍出版社2016年5月
[2]董其昌(明)《畫禪室隨筆》 浙江人民美術(shù)出版社2016年1月
[3]李錦勝主編 《中國畫·山水》 安徽美術(shù)出版社2008年1月
[4]潘天壽 著 《關(guān)于構(gòu)圖問題》 浙江人民美術(shù)出版社2015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