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鑫
(北京大學 國際關系學院,北京 100020)
“法治”的理論,最早由春秋時期法家的先驅者管仲提出,“尺寸也,繩墨也,規(guī)矩也,衡石也,斗斛也,角量也,謂之法”(《管子·七法》),也就是說,法對于人,就像度量衡對于物,是唯一的標準,并提出了“群臣上下貴賤皆以法”(《管子·七法》)的原則。在管子的輔佐下,齊國迅速崛起,很快成為春秋時期的霸權國,使齊桓公“九合諸侯,一匡天下”。其后,商鞅、韓非子等人對“法治”思想進行了發(fā)展和實踐,使得我國古代的“以法治國”理論逐步系統(tǒng)化。然而,在現(xiàn)代國際關系理論的討論中,《管子》所闡述的法治思想和其他治國理政思想一樣,都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本文擬對《管子》中的法治思想進行系統(tǒng)的梳理,通過與儒家和道家的法思想進行比較,試圖為我國當前實施的“依法治國”戰(zhàn)略提供思想淵源和理論借鑒,為中國古代外交思想的“現(xiàn)代化”提出一些初步的設想。
管子認為,法具有以下基本特征:(1)至高無上性。“法者,將立朝廷也?!ㄕ?,將用民力也。……法者,將用民能也?!ㄕ?,將用民死命者也”。(《管子·權修》)這里的“法”,應相當于現(xiàn)在的憲法與部門法的總稱,認為一切社會關系都應置于法的調整范圍之內,強調法的神圣不可侵犯。(2)強制性?!胺蚍ㄕ?,所以興攻懼暴也;律者,所以定紛止爭也?!?《管子·七臣七法》)可見,法是國家用以維護統(tǒng)治,鎮(zhèn)壓敵對分子、解決紛爭的文件。(3)規(guī)范性?!胺蚍ㄖ泼瘢q陶之于填冶之于金也”(《管子·禁藏》),這與將法定義為尺寸、繩墨、規(guī)矩、衡石、斗斛一樣,強調法的規(guī)范性質。(4)確定性?!胺矊⑴e事,令必先出;曰事將為,其賞罰之數(shù),必先明之?!?《管子·立政》)。也就是說,要“法律先行”,先制定規(guī)范再去行事,這種使法律確定和公開的觀點在當時的社會體制背景下可以說是一個很大的進步。
在論述法的內涵時,《管子》將法置于整個社會的宏觀體系中進行考察,將法與其他上層建筑進行了比較,并細述了法與經(jīng)濟、國情、百姓、無為的關系。
1.法與經(jīng)濟。 《管子》注重探討社會經(jīng)濟對法的決定作用,又強調法對社會經(jīng)濟的反作用,力圖將社會經(jīng)濟活動置于法的調整范圍之內。“倉廩實而知禮節(jié),衣食足而知榮辱”(《管子·牧民》)提到,一定的經(jīng)濟實力和經(jīng)濟基礎是制定包括法律、禮教在內的上層建筑,從而進行社會教化管理的基礎?!冻廾摇分信e例說:帝堯時代,“山不童而用贍,澤不弊而養(yǎng)足”,當時的法“一躋履而死”,只采取象征性的懲罰方式;到了西周時期,“周公斷指滿稽,斷首滿稽,斷足滿稽,而死民不服”,原因在于“地重人載,毀敞而養(yǎng)不足?!彼裕茏诱J為,法的制定首先應立足于維護社會經(jīng)濟的發(fā)展,符合當時社會的經(jīng)濟條件,“慈于民予無財”而“寬政役”(《管子·小匡》),“不為不可成者”而“量民力”(《管子·牧民》)。
2.法與國情。 《管子》在注重法與經(jīng)濟關系的同時,還特別重視法與國情間的內在關系,強調法的制定與執(zhí)行應當從本國的國情出發(fā)?!肮胖溃{天下者,必先觀國政,料事務,察民俗,本治亂之所生,知得失之所在,然后從事?!?《管子·正世》)立法與執(zhí)法也是如此,只有從本國的國情出發(fā),那么“法可立而治可行”,否則“萬民不和,國家不安,……人君行逆,不修道,誅殺不以理,重賦斂,竭民財,急使令,罷民力……因以法隨而誅之,則是誅罰重而亂愈起?!?《管子·正世》)
3.法與國家。 “法者,將立朝廷也?!?《管子·正世》)在談法時,往往與國家政權緊密結合,認為法是組織國家機構所必須采取的手段。此外,國家為了實現(xiàn)其對內與對外的職能,必須以法作為后盾和保障,從《管子》對法的特征的論述也可以看出。
4.法與百姓。 《管子》認為,“法者,將用民力也”,“法者,將用民能也”,“法者,將用民死命者也”。(《管子·牧民》)法與百姓的關系式十分密切的,正因為如此,君主立法必須順應世道人心,因為“刑罰不足以恐其意,殺戮不足以服其心”,“刑罰繁而意不恐,則令不行矣;殺戮眾而心不服,則上位危矣”(《管子·牧民》)。所以,君主立法和官吏執(zhí)法只有“順于理合于民情”,則“民循正”(《管子·形勢》),否則,就會適得其反。
5.法與無為。 《管子》書中匯集了許多黃老學派崇尚無為的言論。如《管子·任法》篇中講,君主要“守道要,處佚樂,……不思,不慮,不憂,不圖,利身體,便形軀,養(yǎng)壽命,垂拱而天下治”。可以說,黃老學派的“無為”思想體現(xiàn)在各個篇節(jié),最有特色的是“君道無為,臣道有為”的主張。在管子看來,君主“無為”,則“群臣無詐偽,百官無奸邪;奇術技藝之人莫敢高言”(《管子·任法》)?!吧蠠o事則民自試”(《管子·形勢》),君主只需抱道守靜,國家就可以長治久安。所謂“主雖不身下為,而守法為之可也”(《管子·明法》),就是黃老學說在管子法學思想中的典型范例。
6.法與道德。 法與道德的關系,是《管子》闡述最多的問題之一?!豆茏印つ撩瘛分兄赋觯骸皣兴木S,一維絕則傾,二維絕則危,三維絕則覆,四維絕則滅。傾可正也,危可安也,覆可起也,滅不可復錯也。何謂四維,一曰禮,二曰義,三曰廉,四曰恥。”“四維不張,國乃滅亡?!痹谡撌龇ㄅc道德的關系時,管子大量采納和吸收了先秦儒家的主張,強調要以道德教化,使人心從善,以法治國與以德治國要并行,從而避免百姓鋌而走險,違法犯罪?!胺材撩裾撸故繜o邪行,女無淫事。士無邪行,教也;女無淫事,訓也。教訓成俗而刑罰省,數(shù)也?!?《管子·權修》)可見,法與道德在治國理政中是相輔相成地發(fā)揮作用的。
《管子》最先明確提出了“以法治國”的觀點:“是故先王之治國也,不淫意于法之外,不為惠于法之內也,動無非法者,所以禁過而外私也。威不兩措,政不二門。以法治國,則舉措而已?!?《管子·明法》)在其看來,法是治國的根本,只要以法治國,舉手之勞,就能把國家治理好。因此,法是天下的“至道”,一切都應納入“法治”的軌道,一切都要依法而行。“百姓之主之從事于法也,故吏之所使者,有法則民從之,無法則止。民以法與吏相拒,下以法與上從事,故偽詐之人不得欺其主,嫉妒之人不得用其賊心,諂諛之人不得施其巧,千里之外,不敢擅為非”(《管子·明法解》)。
1.立法要以民為本。 “夫生法者,君也;守法者,臣也;法于法者,民也?!?《管子·任法》)可以看出,管子對法律的構建是建立在君主立法、群臣執(zhí)法、人民守法的基礎上的,主張法自君出。但是,君主立法不能隨心所欲,應當十分謹慎,遵循一定的原則。一是要順應天道?!按雰x畫制,不知則不可?!?《管子·七法》)這里的“則”就是指自然法則或自然規(guī)律,也就是“天道”。主張統(tǒng)治者在制定法律時,應當了解和應用這種規(guī)律,并將它作為立法的指導原則。二是要法隨時變。由于歷史是不斷變化的,法也應該隨著社會的發(fā)展而變化,即“隨時而變,因俗而動?!彼裕ッ鞯木髟谥贫ǚ蓵r要“不慕古,不留今,與時變,與俗化?!?《管子·正世》)。三是要合于民心。所謂“民心”,指人們的“好利惡害”之心?!豆茏印氛f“民之情莫不欲生而惡死,莫不欲利而惡害?!苯y(tǒng)治者施政立法,必須適應人們這種“好利惡害”的人性,把政策法令建立在人們物質利益的基礎之上。只有注重物質利益,才能使臣民為君主效力。同樣的,只有合民心的法律,才能為人們所接受?!胺⒍駱分?,令出而民銜之,法令之合于人心,如符節(jié)之相得也,則主尊顯?!?《管子·形勢解》)
2.法立令行。 管子認為,立法故須審慎從寬,但執(zhí)法必須從嚴,有了法就必須嚴格執(zhí)行。“法立令行,則民之用者眾矣。法不立,令不行,則民之用者寡矣?!?《管子·法法》)法令是治理國家、鞏固政權和加強君權的重要武器,必須維護法令的權威,使臣民為令適從,一切以法令為準。
有了法令,還必須判斷如刑賞?何者應罰?《管子》主張取決于法律,取決于功罪,統(tǒng)治者不可受喜怒、好惡、親疏、毀譽以及其他種種因素的影響。“喜無以賞,怒無以殺?!?《管子·版法》)“論功計勞,未嘗失法律也。便辟、左右、大族、尊貴、大臣,不得增其功焉;疏遠、卑踐、隱不知之人,不忘其勞。故有罪者不怨上,受賞者無貪心。”(《管子·七法》)因此,在管子看來,善于役使人們的統(tǒng)治者,賞罰總是以法律為準繩。這樣,賢人知所勉勵,而惡人得到懲罰,功業(yè)就隨之而立了。
3.尊君重勢。 管子認為,實行君主集權式穩(wěn)定社會秩序、治理好國家的關鍵,“君尊則國安”,“君卑則國?!?,只有君主具有絕對的權威,牢牢掌握生殺予奪的權利,才能鎮(zhèn)壓國內貴族勢力的反抗,有效地統(tǒng)治人民。這種權威和權力,就是“勢”:“凡人君之所以為君者,勢也。故人君失勢,則臣制之矣。勢在下則君制于臣矣,勢在上則臣制于君矣。故君臣之易位,勢在下也?!?《管子·法法》)也就是說,君主的才能并不一定比別人高,他之所以能夠統(tǒng)治別人,是因為他有權勢,而“勢非所以予人也?!?《管子·法法》)
4.治國用“術”。 所謂術,就是統(tǒng)治和駕馭臣下的方法。管子在主張君主集權、任勢的同時,也主張用術來選任官吏和駕馭臣下?!懊髦髡?,有術數(shù)而不可欺也?!髦髡?,兼聽獨斷,多其門戶。群臣之道,下得明上,賤得言貴,故奸人不敢欺。亂主則不然,聽無術數(shù),斷事不以參伍。故無能之士上通,邪枉之臣專國。”(《管子·明法解》)這種“兼聽獨斷”之術,要求君主統(tǒng)治臣下時,要廣開言路,虛心納諫,多聽各方面的意見,在“兼聽”的基礎上加以比較研究,最后再下結論。
“術”的另一個內容,是指“操術任臣下”。《明法解》中說:“明主操術任臣下,使群臣效其智能,進其長技。故智者效其計,能者進其功,以前言督后事,所效當則賞之,不當則誅之。”這種“術”,是君主任免、考核、賞罰官吏的方法和手段,實質在于使臣下竭其智能,為君主效力,而君主只要牢牢掌握賞功罰過的權柄,就能治理好國家了。
西周時期,實行所謂的“禮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禮記·曲禮上》),大體上是以禮治貴族、以刑治平民。平王東遷后,王室衰微,諸侯爭霸,紛爭四起,天下越來越亂。在這種背景下,各個學派都提出了自己的治世理論。儒家主張德治,墨家主張人治,道家主張無為而治,法家主張法治。
儒家是禮樂制度、禮樂文化的繼承人和發(fā)揚人,主張德治,也就是將“以德治國”作為治理國家的指導思想,使禮治更溫情,同時將禮治推廣至平民。由于道德是抽象的,而禮是行為規(guī)范,包括衣服、鞋子、說話、走路,都有詳細的明文規(guī)定。所以,儒家主張的“以德治國”,其實是“以德育人、依禮治國”,也就是把全社會所有人都教育成道德君子,大家遵禮而行。
墨家既反對禮治,也反對刑治,而是主張人治。儒家代表貴族,而墨家代表平民。禮將人劃分為五等,即便是“禮下庶人”,但并沒有改變平民處于社會最底層的現(xiàn)實,平民“饑者不得食、寒者不得衣、勞者不得息”(《墨子·非樂上》),刑治又專門針對平民,墨家十分反對。因此,墨家主張人治,其實就是賢人治世,即國家應該讓圣明的人進行管理。墨家也講修身(《墨子》有《修身》篇),也就是和儒家一樣,都是“以德治國”作為治理國家的指導思想,爭的是“依禮治國”,還是“依賢人的意志治國”。同時,墨家的道德標準比儒家更高,墨家講兼愛,即不分等級、不分遠近、不分親疏地愛天下所有的人;而儒家主張的仁愛,有等級、分親疏遠近。賢人懷有兼愛之心,按照自己的意志治理國家,這就是墨家主張的治道。
道家則完全反對儒、墨兩家的觀點。老子說:“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老子·第五章》)天地對自然界不聞不問,生態(tài)平衡自我維持?!叭朔ǖ?,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第二十五章》),所以,圣人應該效法天地對人類社會不聞不問,即“圣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老子·第五章》)。可見,道家主張的無為而治,其實是主張按照自然法則治理人類社會。這樣,人就不會相互競爭、相互學習、相互促進,回到并永遠停留在原始社會。
法家將刑治改造成法治,法治不再象過去的刑治只適用于下層社會,也是適用于社會上的所有人。管子說:“以法治國,舉措而已矣”。(《管子·明法》)但是,《管子》關于法、術、勢的理論,其基本方面和商鞅、韓非等法家代表人物的主張是大體相同的,也存在明顯的不同。首先,在法和仁義禮樂的關系問題上,《管子》不像其他法家代表人物那樣,把雙方看成水火不容,相互對立的,也沒有輕視仁義禮樂的作用,而認為“仁義禮樂皆出于法”,二者是相輔相成的,都是封建統(tǒng)治者統(tǒng)治人民所必須的工具。其次,管子強調統(tǒng)治者施政立法要順應民心,“與民一體”,十分重視怎樣獲得人民群眾的支持和擁護,不像其他法家以及后來的暴秦統(tǒng)治者那樣視人民如鳥獸。再次,管子要求君主廣開言路,虛心納諫,這和商鞅、韓非等主張獨裁擅斷,實行政治恐怖主義、文化專制主義,顯然是有別的。從相對意義上講,管子的法治思想,在不少方面比其他法家人物的理論更成熟些。
現(xiàn)代法治繼承了管子主張的公開、公正和公平,更重要的是繼承了法家思想的合理內核:制度比人可靠。這也是法治精神,如果制度不比人可靠,立法和法治就失去了意義。英國哲學家休謨說:“政治家們已確定了這樣一條準則,即在設計任何政府制度和確定幾種憲法的制約和控制時,應把每個人視為無賴——在他的全部行動中,除了謀求一己之私利外,別無其它目的?!泵绹鴳椃ㄆ鸩萑酥粊啔v山大·漢密爾頓曾說:“(在考慮聯(lián)邦憲法的權力配置時)我們應該假定每個人都是會拆爛污的癟三,他的每一個行為,除了私利,別無目的”。他還指出:“防止把某些權力逐漸集中于同一部門的最可靠辦法,就是給予各部門的主管人抵制其它部門侵犯的必要法定手段和個人的主動。野心必須用野心來對抗,權力只有通過權力才能控制。……用這種種方法來控制政府的弊病,可能是對人性的一種恥辱。但是政府本身若不是對人性的最大恥辱,又是什么呢?如果人人都是天使,就不需要任何政府了。如果是天使統(tǒng)治人,就不需要對政府有任何外來的或內在的控制了?!敝袊?014年提出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重要戰(zhàn)略,就是要依照體現(xiàn)人民意志和社會發(fā)展規(guī)律的法律治理國家,而不是依照個人意志、主張治理國家,要求國家的政治、經(jīng)濟運作、社會各方面的活動統(tǒng)統(tǒng)依照法律進行,而不受任何個人意志的干預、阻礙或破壞。這是對管子“以法治國”進一步的理論發(fā)展和認識深化,也是對中國古代傳統(tǒng)思想的革新。
但是,從“以法治國”到“依法治國”,并非簡單的繼承和發(fā)展,而是同一意識形態(tài)理念下的戰(zhàn)略選擇。由于管子所主張的“以法治國”具有特定的時代背景,是在絕對君主專制的前提下,專任刑罰。又由于中國古代社會中嚴格的等級身份制度,決定了身份的不同而有與之相適應的不同法律地位,具有明顯的特權法性質,那么,現(xiàn)代法治語境下的法之公平、公正其實在《管子》中是不可能存在的?!耙苑ㄖ螄迸c“依法治國”,存在很明顯的區(qū)別:
1.服務對象不同。管子主張的法治服務對象是君主,它保證君主的權力,國家的主權屬于君主,天下人都是君主的臣民,在法律和君主面前人人平等。而現(xiàn)代意義的法治服務對象是全體公民,它保證公民的權利。國家的主權屬于全體公民,官員只是國家的管理人員,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服務對象不同也決定了法的性質不同。
2.法的性質不同。管子的法,是替統(tǒng)治者制定的王法,用來管制人民的工具;管子主張的“以法治國”,其實是“以法制民”?,F(xiàn)代意義的法律,是全體公民共同制定的約法,是每一個公民的行為準則,也是官員管理國家的標準,維護每一個人的權利。
3.法的內容也不同。管子所謂的法是官府制定的憲令。憲令也就是法令,包括法律和政令。政令就是行政命令。要是政令與法律相抵觸,怎么辦?而今天所說的法,只指法律,由立法部門制定;而政府只是行政部門,只能發(fā)布政令,政令服從于法律。此外,“以法治國”的“法”包含法律和制度,側重于制度。國家的根本制度以法律的形式規(guī)定于憲法之中,重要內容是規(guī)定了權力配置以及產(chǎn)生的方法和公民的基本權利。所以,“以法治國”的“法”主要是指憲法。而“依法治國”的“法”主要是指普通法。
4.法的效力也不同。管子認為,君主之所以能夠制定法律、發(fā)布政令,是因為他有權力,這種權力是依靠武力奪取的。管子主張以法治國,是維護君主的權力。君主制定法律和發(fā)布政令是維護他的統(tǒng)治,而他凌駕于法律之上,他發(fā)布的政令時常又與他制定的法律相悖。法律的制定者成為了法律的踐踏者,到頭來,不是法律說了算,而是權力說了算。即使披上德治的外衣,也改變不了它的本質。權治的結果只能是仗勢欺人、污吏遍地。而現(xiàn)代意義的法治則是為實現(xiàn)社會的公平正義,目的和效力也更接近法的本意。
結語
盡管作為封建統(tǒng)治階級治國理政“百科全書”的《管子》在今天看來有這樣或那樣的歷史局限性和階級局限性,但是它無愧于中國法家思想的先聲?!豆茏印贩ㄖ嗡枷塍w系是前無古人的,具有充分的包容性、開拓性、開放性、系統(tǒng)性。
雄安新區(qū)出土的漢代模型明器是漢代當?shù)貑试崃曀着c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一種常見的隨葬品。出土的模型明器反映了當?shù)氐牡刂髑f園經(jīng)濟,從中可以了解漢代當?shù)氐纳a(chǎn)與生活水平,一些模型明器受到東周青銅禮器的影響,其中以燕文化因素影響較深,與其所處地域位置有著密不可分的聯(lián)系;漢代舉孝廉制度更是掀起了一股厚葬之風,隨葬模型明器十分流行。同時,這些漢代模型明器產(chǎn)生的思想根源應該是原始社會的靈魂不滅觀念,到漢代更是進一步演變成 “事死如事生”觀念,這一觀念受到漢代新儒學、讖緯之說的很大影響,死后可以升仙,以靈魂的形式繼續(xù)存在,希望繼續(xù)享受生前的榮華富貴。
《管子》中講到:“國大而政小者,國隨其政;國小而政大者,國益大。”(《管子·霸言》)這其中的辯證法值得我們深思。對于當代中國,逐步探索出符合自身國情的發(fā)展道路來,從傳統(tǒng)文化中汲取精華,將“依法治國”的重要戰(zhàn)略堅定不移地實施好、貫徹好,方能成就偉大的中國夢。畢竟,只有“依法治國”深入人心,人民才能有效監(jiān)督和制約官吏依法治國;否則,人民對官員的貪污腐敗束手無策,最多只能發(fā)發(fā)牢騷而已。只有“依法治國”深入人心,民眾才能支持官吏依法治國;否則,官吏執(zhí)法不徇私情就成了不近人情。只有“依法治國”深入人心,人們才能自覺遵守法律;否則,“托關系”、“走后門”、“說人情”依然是人們的潛意識,是人們辦事的首選。只有“依法治國”深入人心,人民才能掌握國家的命運和前途;否則,國家依然是由少數(shù)人在操控,法治的現(xiàn)代化進程永遠不會加速。
參考文獻:
[1]羅根澤.管子探源[M].長沙:岳麓書社,2010.
[2]耿振東.《管子》研究史(戰(zhàn)國至宋代)[M].北京:學苑出版社,2011.
[3]馬建紅.《管子》民為國本的法治思想[J].管子學刊,1999(2).
[4]葉自成.中國崛起—華夏體系500年的大歷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5]葉自成,龍泉霖.中國崛起—華夏體系500年的大智慧[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6]秦亞青.國際關系理論:反思與重構[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
[7]陳向陽.中國睦鄰外交:思想·實踐·前瞻[M].北京:時事出版社,2004.
[8][美]保羅·肯尼迪.大國的興衰[M].王保存,譯.北京:求實出版社,1988.
[9]李忠杰.治理現(xiàn)代化科學內涵與標準設定[J].人民論壇,2014(19).
[10]陳澤偉,宮超,張程程,屈辰.頂層設計依法治國整體方略——十八屆四中全會公報解讀[J].當代江西,201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