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莉 張敏
摘 要:對于水稻種植而言,采用免耕栽培技術不僅能夠達到節(jié)約成本和提升效率的作用,還能夠起到增產的作用,這種生產模式很符合有機食品的生產程序,為此,可以對該項技術進行進一步推廣。鑒于以上內容,我們對水稻免耕栽培技術的相關內容進行分析,包括種植區(qū)域的選擇、播種方式、育種方式和田間管理等內容。希望可以通過文中的探討,使得水稻免耕栽培技術在有機農業(yè)生產中得到有效應用。
關鍵詞:水稻種植;免耕栽培技術;有機農業(yè)生產
有機農業(yè)生產與常規(guī)農業(yè)生產之間的不同之處在于對種植條件的要求較高,不可以存在危害自然環(huán)境和生態(tài)系統(tǒng)的因素,需要為作物種植營造出一種自然的生長環(huán)境,保證作物的綠色安全。水稻免耕栽培技術就是在這一基礎上提出的,增效增產,綠色種植的技術。采用免耕栽培技術種植的水稻不僅在產量上有了很大的提升,質量也有了一定程度的改進,可以充分滿足人們對食品安全的要求。文中就對水稻免耕栽培技術的要點問題進行探討,希望可以促進免耕栽培技術在水稻種植中的推廣以及在農業(yè)生產中的應用。
一、區(qū)域選擇
水稻種植中對土壤類型不存在特定的要求,在黏土類型和沙土中均能生長??紤]到水稻幼苗期間的頂土能力相對較弱,成長的后期又無法抗?jié)?,為此,種植區(qū)域還是選擇有機含量高的土壤為宜,且保證PH值在6.5-7.5之間,具備較好的通風性能和透光性能。另外,在有機含量高且土層較厚的沙土中也可以種植。
二、主要技術
免耕栽培技術是為水稻種植營造自然生長環(huán)境的技術,即在播種之前不需要對該區(qū)域的土地進行任何耕翻處理,也就是去除了翻地這一程序,而是對種植區(qū)域的雜草以及枯萎的稻樁進行清除處理。通過這種種植方法可以有效保護土壤中的微生物群和對抗害蟲的元素,這為稻苗的生長營造了良好的自然環(huán)境,既可以保證糧食的產量,又能確保不破壞生態(tài)平衡。
1.稻田整治和培肥
(1)稻田整治。雜草種類繁多、密度大是免耕稻田存在的普遍現象,這嚴重影響了水稻種植的質量和產量,要想將雜草對水稻種植的影響降至最低就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進行除草處理。主要治理方法如下:清除雜草的操作需要在天氣晴好且稻田內有充足水量的條件下進行,在確保滿足除草條件的情況下,選用惡草靈乳油對稻田區(qū)域進程噴灑,一般可將用量控制在每667m2150~200mL的惡草靈乳油,噴灑之后需要確保稻田在3天之內含有足量的水分。除此之外,還可以使用相對高效的除草劑“克無蹤”按照一定配比對稻田進行噴灑,也能達到快速除草的目的。
(2)施足基肥。保證水稻健康生長的關鍵就是為其提供足量的水分和養(yǎng)料,合理的肥水管理可以有效提升水稻的質量和產量。對以往的種植經驗進行總結之后,可以將種植期間施加的基肥確定為以下配比:有機肥含量控制在2000.0~3000.0kg/667m2、氮肥含量控制在10.0~15.0kg/667m2、磷肥含量控制在6.0~10.0kg/667m2,鉀肥控制在20.0~30.0kg/667m2,通常磷肥在基肥中的使用占據全生育過程使用磷肥的100%,也就是在施加基肥期間向作物提供充足的磷肥之后,后續(xù)生長過程中不再添加。
2.育苗播種
為了保證水稻的產量和質量,在播種之前需要按照種植區(qū)域的實際情況選擇適合播種的稻種,通常是優(yōu)先選擇矮稈、耐肥和抗早熟的稻種。播種之前還需要對稻種進行晾曬處理,一般需要晾曬2-3天的時間,在這些種子之中選擇顆粒飽滿、顏色金黃且無病蟲害的優(yōu)質種子,將篩選出的種子使用惡敵與水以一定的比例進行浸泡或者采用殺菌劑、浸種靈等試劑進行浸泡,可以有效抑制惡苗病、白葉枯和線蟲病等的發(fā)生,實際種植中可以根據防病需求選擇對應的試劑對稻種進行浸泡處理。浸泡完成之后可以瀝水之后直接播種也可以等到種子露白之后再進行育苗操作。通常情況下,常規(guī)水稻的播種量可以確定為每667m2使用2.0-3.0kg,而雜交類型的水稻播種量可以確定為每667m2使用1.5-2.0kg。
3.直播和拋秧
直播。選擇直播方式進行水稻種植需要先對播種區(qū)域進行平整,耕出對應的稻溝,便于后期播種。稻溝中包含圍溝、橫溝和豎溝三種形式,三者之間相互配合做到互通互聯,以便于灌水和排水。根據實際耕地情況先挖設好圍溝,之后以20.0m為距離挖出橫溝,在以2.0-2.5m為距離挖出豎溝,并且對溝挖開的規(guī)格都有一定的要求,溝深要控制在18.0-20.0cm左右,上口18.0cm、下口15.0cm。如果該區(qū)域上茬種植也是采用的直播,就按照原有的溝系進行深挖和修整,最后將已經露白的種子直接播種到稻田內。
拋秧。拋秧種植即可以在晴天進行又可以在陰天進行,將秧齡控制在三葉一心到四葉一心狀態(tài)之間為宜,稻苗的根系必須攜帶泥土和肥料。同時對插秧的稻田也有一定的要求,需要確保稻田內的水分適量,漏出部分泥土,方便插秧操作。一般插秧量控制在667m21.8萬叢。
三、田間管理
1.灌水管理
水稻喜溫、喜濕,生育期各個階段的需求不一,最適溫度27~32℃;定根成活后,根系吸收水分的能力弱,葉片極易失水干枯,甚至卷葉死苗,適度灌水提苗返青,減少死苗,一般水深3.0~4.0cm為佳;水稻分蘗時要排水透光,促進土壤養(yǎng)分分解和稻株基部光照,保持水深1.5cm來調節(jié)土壤中水、肥、氣、熱平衡。
2.施肥管理
水稻大田生產氮、磷、鉀施用以2∶1∶3原則,在拋插后5~7d進行,植株3葉期施氮肥、氯化鉀各4.0kg/667m2,促苗早生快發(fā);6葉期施氮肥8.0~10.0kg/667m2、氯化鉀6.0kg/667m2或復合肥15.0kg/667m2,葉色轉淡基礎上施幼穗分化肥,主穗幼穗分化期施氮肥、氯化鉀、復合肥各3.0kg/667m2,應看葉色施肥,防止過量貪青倒伏,后期飽粒增質量一般不施肥。
3.病蟲害防治
播種前和孕穗期進行滅鼠,用0.500%溴敵隆150g、3.752%殺鼠迷200g或吡蟲啉拌種,在稻田四周或溝邊進行投放,防止鼠害和稻薊馬;雜草處理使用滅生性除草劑,拋插后7d內要進行除草,可結合追肥使用,用丁芐等復混型拋秧田除草劑或用丁草胺、稻草畏等除草劑拌細土或尿素后撒施滅草,并保持水田5~7d。
參考文獻:
[1]盧尚欽.水稻免耕拋秧栽培技術生產中常見的問題及改進措施[J].農家科技旬刊,2012(3).
[2]李連華.水稻免耕栽培技術的應用與探討[J].農家科技旬刊,2013(2).
作者簡介:林莉(1970-),女,土家族,重慶酉陽人,重慶市酉陽縣農委農機站,農藝師,大專,研究方向:農業(yè)技術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