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晨光
摘要:舞蹈是一種具有鮮明特征的藝術,群文舞蹈作為群眾文化活動中的重要形式,除具有群眾文化特點外,在舞蹈的藝術特征方面,也并沒有弱化。本文主要從群文舞蹈動作性、抒情性、虛擬性、綜合性等方面進行了闡述。
關鍵詞:群眾文化;舞蹈;藝術特征
群文舞蹈深受群眾歡迎和喜愛,是一項普及率高、覆蓋面廣的群眾文化活動。群文舞蹈的形式和內容更加的豐富多彩,不僅滿足了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而且在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中發(fā)揮了重要作用。同時,群文舞蹈也屬于舞蹈范疇內的一個組成部分,是舞蹈在群眾中的表現(xiàn)和開展形式,其也在滲透了群眾性特點的基礎上,具有舞蹈的一般性藝術特征。
一、群文舞蹈的動作藝術特征
舞蹈的藝術特征首先體現(xiàn)在動作上,群文舞蹈也不例外。群文舞蹈和其他任何一種舞蹈形式一樣,都需要通過演員的動作、姿態(tài)和表情來進行,以展現(xiàn)作品內容,表達作品感情。由于群文舞蹈是群眾自娛自樂的文藝方式,受群眾舞蹈水平限制,群文舞蹈動作難度標準上要比專業(yè)舞蹈低很多,但內在要求上仍是一致的。
首先,從姿態(tài)上看,群文舞蹈創(chuàng)作靈感來源于群眾實際生活之中,群文舞蹈的姿勢,就是對群眾在日常勞動生活中常用姿勢的凝固和升華,是由形似到神似的藝術提煉,體現(xiàn)著一種雕塑感和靜態(tài)美。這種表現(xiàn)方式常用于舞蹈作品的開場或結尾部分,是對表達主題的鋪墊和強調,也是群眾在欣賞舞蹈過程中,印象最為深刻的片段。
其次,從韻律上看,舞蹈動作是按照一定的節(jié)奏有規(guī)律性和連貫性進行的,充滿了韻律感,沒有韻律感,就成了動作雜亂無章的堆砌,就不能稱之為舞蹈。群文舞蹈由于源于群眾生活,反映著群眾生活中的緊張勞動,快樂休閑,所以韻律比較激昂輕快,如我們常見的廣場舞、校園舞蹈等等,都是呈現(xiàn)出樂觀向上,朝氣蓬勃的韻律。
最后,從表情上看,舞蹈是充滿情感色彩的藝術形式,而表演者的表情,就是舞蹈的靈魂。結合群文舞蹈的特點,其表演的專業(yè)性不強,在服裝、化妝、舞臺美工等方面,都因地制宜的比較簡化,甚至空缺。在缺少專業(yè)輔助的情況下,表演者的表情,更加顯得重要。特別是群眾演員的動作上不夠標準,舞蹈作品的感染力就更加依靠表情來體現(xiàn)。
二、群文舞蹈的抒情藝術特征
我國古代詩歌理論著作《毛詩序》寫道:“情動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磋嘆之,磋嘆之不足,故詠歌之,詠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抒情性是舞蹈藝術的重要特征。相比于其他藝術形式,舞蹈在抒情方面更具優(yōu)勢。這是因為,舞蹈需要人的軀干四肢動作,面部的表情,甚至指尖、眼神都調動起來,這是一個全身心投入的過程,真正做到了情境結合統(tǒng)一,能深刻表達出特定的情感。群文舞蹈也是如此,如果我們的群文舞蹈沒有感情色彩,不能發(fā)揮抒情作用,哪怕動作難度再大,那也只是雜技、體操,不能稱為舞蹈。
群文舞蹈的抒情,一般分為三個方式。一是直接抒情。就是通過舞蹈動作,直接表現(xiàn)特定情感。例如我們的抗戰(zhàn)舞蹈,就是通過有力的動作,表現(xiàn)同仇敵愾,保家衛(wèi)國的愛國主義感情。二是間接抒情。就是通過用舞蹈動作,表現(xiàn)一件事物,寓情于景,寓情于物,來抒發(fā)某種感情。例如舞蹈動作模仿白鴿飛翔,抒發(fā)著期盼和平,熱愛和平的思想情感。三是敘事抒情。就是通過舞蹈,來敘述一個故事,達到抒情目的。因其有故事性,這種抒情方式最受群眾喜愛。如《回娘家》,通過舞蹈形式,描繪了回娘家路上的喜悅、急迫、忙亂過程,從而抒發(fā)了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贊美之情。
三、群文舞蹈的虛擬藝術特征
俄國革命家、哲學家車爾尼雪夫斯基說過:藝術的第一目的是再現(xiàn)現(xiàn)實。群文舞蹈來源于生活,也反映著生活,但作為一種藝術表演形式,不可能將生活完全照搬上舞臺,必須通過藝術手段,簡化和去除那些與主題無關緊要的因素,以達到突出重點,主次分明,強化情感的效果。在我國傳統(tǒng)文化的各種藝術形式中,這是一種常用的創(chuàng)作手段和技法,例如國畫中的留白,以表現(xiàn)“言有盡而意無窮?!本﹦≈邢笳餍缘谰?,馬、船、轎等等都是虛擬的,只是用一根馬鞭、一支船槳等來做象征性的示意,這些都和舞蹈的虛擬藝術特征有異曲同工之妙。群文舞蹈的虛擬性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藝術需要,是基于審美角度,對特定的事物進行提煉與美化,并借助于觀眾的想象力得以理解,起到了“以假代真”“以形傳神”的效果。正是虛擬性特征,使舞蹈藝術與群眾生活細節(jié)緊密結合在一起,這也是群文舞蹈深受群眾歡迎,具有旺盛生命力的重要原因。
動作、抒情和虛擬,是群文舞蹈的主要特征,我們在創(chuàng)作中,要善于把握和利用這些特征,豐富創(chuàng)作手段,提高作品質量。在欣賞中,也要關注這些特征,從而更敏銳的感受和捕捉群文舞蹈藝術的內在品質,深刻認識舞蹈作品的內涵及其反映的社會生活。
參考文獻:
[1]隆蔭培,徐爾充.舞蹈藝術概[M].上海音樂出版社,1997.
[2]隨滿城.唐滿城舞蹈文集著概[M].中國戲劇出版社,1993.
[3]呂藝生.舞蹈大辭[M].中國戲劇出版社,1994.
[4]曲超.舞韻意象――淺談舞蹈藝術中的“意境”構成[J].泰山鄉(xiāng)鎮(zhèn)企業(yè)職工大學學報,2009(3).
(作者單位:深圳市龍崗區(qū)文化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