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孔子:一個人的2500年
        ——論孔子與中國社會關系之變遷

        2018-03-31 22:25:36楊朝明
        山東省社會主義學院學報 2018年2期
        關鍵詞:儒家孔子思想

        楊朝明

        如果找一個最能代表中國的人,毫無疑問這個人非孔子莫屬!孔子在差不多2500年里,受著無數人的關注,或膜拜、尊崇,或評論、指責,乃至謾罵、揶揄,但從未中斷過。這的確是中國文化史上的一大景觀。

        從孔子在世的時候開始,孔子和他的思想學說便與中國的社會、歷史、文化發(fā)生了密切聯系。在傳統(tǒng)中國社會中,歷代王朝尊重孔子,尊崇儒學,孔子儒學與中國社會結下了不解之緣,其間,孔子形象雖也受到一定的沖擊,但總體而言,孔子更多地還是受到世人的尊敬,成了“大成至圣文宣王”。只是到了近代中國,孔子遭到了懷疑以至批判,成為“封建”“落后”的代名詞。

        當我們今天逐漸走出迷茫,慢慢找回民族文化自信的時候,回顧孔子與他之后2500年中國社會、歷史、文化的關系,會得到許多有益的啟迪。

        一、孔子及其思想的形成

        上世紀三十年代,著名學者柳詒徴說:“孔子者,中國文化之中心也。無孔子則無中國文化。自孔子以前數千年之文化,賴孔子而傳;自孔子以后數千年之文化,賴孔子而開?!笨鬃诱驹跁r代的高端,集上古三代文化之“大成”,深刻總結歷史,反思現實,使其核心理念具有了“永恒價值”與“超越意義”。

        孔子的遠祖微子本是商紂王的庶兄,商亡后被封于宋,因為宋國內亂,后代乃避難奔魯??鬃拥母赣H以勇力著稱,因戰(zhàn)功封鄹邑大夫,因此人們一般說孔子出身于“沒落貴族”。但孔子早年喪父,家境衰落,所以孔子說:“吾少也賤,故多能鄙事。”(《論語?子罕》)他管理過倉廩和牛羊放牧。

        孔子的人生經歷使他一生好學,至老仍孜孜不倦。他博學多聞,早早確立了人生方向,并收徒授業(yè),吸引了大批青年來學??鬃佑薪虩o類,與弟子教學相長。他曾為政仕魯,后來又周游列國,無論得志還是失意,孔子念念于懷的總是使天下有道,禮樂大行,社會安寧,人人安康。

        孔子自稱“述而不作,信而好古”,他了解和熟悉唐虞三代制度,在他心目中,“五帝”“三王”具有崇高德行,對堯、舜、禹、湯贊不絕口,對周代的文王、武王、周公表彰更多,不斷稱頌??鬃右岳^承三代文明為己任,并在此基礎上結合現實進行了“創(chuàng)造性轉化”。

        孔子所在的魯國是周公封國,周公是周朝禮樂統(tǒng)治秩序的奠基人。周文化乃是“損益”夏、商文化而來,經過周公“制禮作樂”,禮樂制度成為人們在社會生活中的行為規(guī)章。魯國文化與周文化一脈相承,魯國全盤繼承了周人的禮樂文化,形成了根深蒂固的禮樂傳統(tǒng)。所以,當春秋末年“禮壞樂崩”之際,孔子有條件更好地收拾遺散,整理《詩》《書》《禮》《樂》,研究《周易》,修訂《春秋》,集合周代典章文籍、倫理道德,逐步構建起他的儒學思想體系。

        二、孔子學說走向“獨尊”

        在春秋戰(zhàn)國時期思想界的“百家爭鳴”中,儒家只是各家中的重要派別之一??鬃釉谡挝枧_間奔走時,也受到當政者的注意??鬃釉鵀轸攪卸荚?、司空和大司寇;齊景公想“以尼溪田封孔子”(《史記?孔子世家》);衛(wèi)靈公給孔子“粟六萬”(同上);楚昭王曾想“以書社地七百里封孔子”(同上)。許多在位者遇到重大問題也往往向孔子請教。

        但是,當時的亂世“爭于氣力”(《韓非子?五蠹》),列國紛爭,崇武尚霸,孔子的主張顯得迂腐、笨拙,人們不能夠理解孔子,雖然孔子畢生致力于宣揚其理論學說,凄凄惶惶,四處奔波,卻到處碰壁,終不見用。

        春秋戰(zhàn)國時期,孔子學說政治命運不濟,然而它體大思精,其影響注定要不斷擴大。孔子弟子畢竟更了解孔子,更深切感知了孔子學說,認為孔子“仰之彌高,鉆之彌堅”(《論語?子罕》),說孔子像日月“無得而逾”(《論語?子張》)。人們感慨地說:“大哉孔子!博學而無所成名。”(《論語?子罕》)就連反對孔子學說的墨子也說他“博于詩書,察于禮樂,詳于萬物”(《墨子?公孟》)??鬃尤ナ篮螅牡茏恿魃⑺姆?,將孔子學說傳播到各地,還出現了像孟子、荀子這樣的儒學大師。大量新的出土材料證明,戰(zhàn)國時期,儒家的典籍著作甚至在南方的楚國都得到了很好的傳播。

        秦代,儒家思想繼續(xù)影響著社會。秦以法家思想變革社會,迅速強大,秦統(tǒng)一后,統(tǒng)治者試圖建構起與統(tǒng)一大帝國相適應的統(tǒng)治思想體系。然而,秦始皇將主要精力投注到了官僚機構建設上面,在施政定制上基本以法家思想為依據,也兼采了陰陽家等的思想。秦設博士官,包括儒家在內的諸子百家均可立為博士。終秦之世,儒生的活動史不絕書。因為儒學之盛影響到了政治,才出現了秦始皇“焚書坑儒”,這種“焚”“坑”的直接目的是為了限制儒生,使其就范,并非要消滅儒學,因為焚書的對象是《詩》《書》、“百家語”,即使是《詩》《書》,在禁民藏時,還允許秘府收藏、博士掌握。

        “焚書坑儒”畢竟使儒家等各派思想遭到一定的禁錮。儒生失卻了原來在社會舞臺上的地位?!短接[》卷八六引《異苑》曰:“始皇既坑儒焚典,乃發(fā)孔子墓,欲取諸經傳?!笨鬃拥匚幻黠@下隆,儒生的境況也急轉直下,他們不敢公開傳道授學。這種文化高壓政策激起了人們的極大怨憤。當陳勝起而反秦時,儒生們便加入到了反秦的行列之中。

        楚漢戰(zhàn)爭后,劉邦取得了天下。這位起于小吏的農民領袖,開始的時候并沒把儒生放在眼里。當戰(zhàn)爭結束后,面對殘破的社會局面,劉邦等漢初君臣不能不思考秦“二世而亡”的教訓。陸賈因此撰成《新語》,認為秦“用刑太急”,不知教化,是導致強秦速滅的重要原因。人們也對儒學與政治的關系進行反思,叔孫通認為:“夫儒者,難與進取,可與守成。”(《史記?劉敬叔孫通列傳》)這種觀點很具代表意義。叔孫通“征魯諸生”,參秦儀,采古禮,制漢儀,使劉邦感知到“為皇帝之貴”(《漢書?叔孫通傳》)。從此,孔子與儒學開始受到重視。漢高祖還“以太牢祀孔子”,開了歷代封建帝王祭祀孔子的先例。

        漢初社會凋敝,百業(yè)俱廢,不能不取用“清靜無為”的黃老思想。而漢高祖的尊崇,使儒家與黃老思想并行發(fā)展。從漢朝立國到漢景帝,儒學和儒生的地位雖不太高,但由于諸侯割據勢力逐漸增大,黃老之術越來越不能統(tǒng)治天下,客觀上要求加強思想統(tǒng)一,儒學遂更受重視。文、景之后,政府漸開獻書之路,有意識地搜求舊典,發(fā)掘古籍。漢初古墓出土的書籍中,儒家經典占據多數,這是漢初儒家境遇的真實反映。

        漢初統(tǒng)治者重視黃老學說,但黃老思想對“禮”的蔑視,也容易構成對社會的威脅,而且其因循的成份較多,雖可成功于一時,卻不能保全于久遠。相反,儒家“序君臣父子之禮,列夫婦長幼之別”(《史記?太史公自序》)的特點,卻可以鞏固政治秩序,維護社會倫常。所以,漢初并非以黃老思想作為統(tǒng)治思想或定其為一尊,而是利用各家而偏重儒、道。但有一點很明確,漢初對黃老的“尊”并不是建立在“抑”儒的基礎上。

        秦的統(tǒng)一,使各民族相互融合,也導致了學術思想的綜合。漢代學術是一種綜合學術,連漢武帝格外器重的董仲舒也“兼儒、墨,合名、法”(《漢書?藝文志》),具有顯著的綜合色彩。加強中央集權,實行專制統(tǒng)治,當政者更偏愛法家的“尊君抑臣”等思想,他們王、霸相雜,儒、法并用,“內多欲而外施仁義”(《史記?汲鄭列傳》)。

        政治一統(tǒng)要有思想統(tǒng)一與之相適應。儒者在漢初十分活躍,他們著書立說,授徒講學,重視儒家經典,從師習讀成為普遍風尚。如河間獻王經術通明,積德累行,網羅了大批儒生。經學大師董仲舒為給漢武帝的經濟、政治等政策制造輿論,便結合陰陽迷信,對孔子學說進行了系統(tǒng)修正和改造。當漢武帝不允許師有“異道”、人有“異論”的局面存在時,儒術便自然上升到“獨尊”的地位。由此,諸子百家“并進”歸于“一統(tǒng)”,它們都不得不改貼上“六藝之科,孔子之術”的標簽,被納進儒學體系之中。

        三、經學時代的孔子思想

        儒學思想的載體是儒經,“經學”就是訓解和闡述儒家經典之學。經學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春秋戰(zhàn)國時的子夏和荀子,但直到漢武帝獨尊儒術才設置五經博士,以“通經”作為進選人才的標準,經學始成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正統(tǒng)。從此,其盛衰、分合、爭辯往往與政治相關聯。

        兩漢是經學興盛時代。秦朝焚書和秦漢之際的動亂,使許多儒家著述遭到損毀,漢初興復文化,一些典籍只能賴年長儒生的記誦,用漢代的隸書寫定,這便是今文經。西漢時期今文經學一統(tǒng)天下。后來,山間屋壁發(fā)現一些戰(zhàn)國古文典籍,自西漢末年始,古文經學興起,到東漢中葉有取代今文經學地位之勢。今、古文經學之間斗爭激烈,直到東漢末年鄭玄注《三禮》,雜糅今、古文兩派學說,這場斗爭才告平息。

        戰(zhàn)國時期,儒學的影響主要在齊、魯地區(qū),由于王、霸思想的不同以及齊、魯民俗的差異,經學內部派別分立,有了所謂“齊學”與“魯學”的稱謂。齊地多神仙方士,盛行陰陽五行學說。秦始皇、漢武帝都抵御不了“萬壽無疆”的誘惑,迷信陰陽五行和神仙方術,派人入海求仙,客觀上促進了神仙學說的發(fā)展。漢初儒、道雜糅,陰陽五行思想也有相當的市場,甚至漢武帝“獨尊儒術”在本質上也是利用陰陽五行學說加強思想統(tǒng)治。

        漢武帝時期,董仲舒地位很高,人們把他看成是“漢代的孔子”。他講天人感應和陰陽災異,思想體系也是在陰陽五行學說基礎上建立起來的。作為公羊學大師,董仲舒把《春秋》也陰陽五行化了,他以陰陽五行理論證明上天主宰世界,也主宰人類社會。認為“王者承天意從事”,“天”經常用符瑞和災異來表示希望與譴責。當然,統(tǒng)治者的興趣在于“王者承天之意”的“君權神授”理論,而對大講災異以及所謂“天譴”十分反感。董仲舒認為,歷史朝代循環(huán)更迭,新的王朝重新享有天命,就應“改正朔,易服色”。他結合陰陽理論,對孔子學說進行了一次系統(tǒng)修正和改造。

        在今文五經中,《公羊春秋》強調“大一統(tǒng)”和君臣大義觀念,非常適合漢武帝維護統(tǒng)一和加強皇權的需要。公孫弘以儒生而登丞相,董仲舒“罷黜百家”之建議被采納,他們皆治《公羊春秋》學。武帝時,博士教授學生每經十人,全國博士弟子共五十人,這些博士弟子可以“復其身”,免除徭役,成績優(yōu)良的還可以做官,故士人競相為之。昭帝時,博士弟子增到一百人,宣帝時更增至二百人。宣帝時博征群儒,考定五經于石渠閣。宣帝以前,許多儒生以儒士居丞相、權臣之位,朝廷公卿均從經術而進,“上無異教,下無異學”,連皇帝詔書及群臣奏議都援引經義為依據。到元、成之時,能通一經即“復身”免役。

        在本質上,漢代今文學以孔子為政治家,以六經為孔子致治之說,偏重于微言大義。王莽雖是古文經學的政治后臺,但他卻主要利用了今文經學家所制造的種種理論,如“漢運中衰,當讓國傳賢,易姓受命”“漢為堯后,當火德之運”,以及陰陽災異和符命讖記之說等。而在改制時,他又援據經義,或用今文經傳,或用古文經傳,或雜用今、古文經傳。

        政治的需要,使人們著重發(fā)揮經文“大義”。后來,天文學進步,大講災異行不通了,于是東漢又講讖緯,假托天神或圣賢之言,詭為隱語,以示兇吉之兆。光武帝劉秀深信于此,不僅為其代漢制造輿論,還遇事“多以決定嫌疑”(《后漢書?桓譚傳》)。當時有《詩》《書》《禮》《樂》《易》《春秋》《孝經》七經之緯,是為《七緯》。其時,五經之義皆以讖決,于是五經為外學,七緯為內學,遂成一代風氣。這樣,孔子被捧上神位,成了被神化的中心人物,孔子逐漸成為能預知來世的“神人”。

        隨著今文經學失去了生命力,古文經學于西漢末年興起。今文經學以古文經為偽作,不足憑信。哀帝時,劉歆建議將古文經《左氏春秋》《毛詩》《古文尚書》《逸禮》列于學官,遭到今文博士的反對。但古文學勢力不斷發(fā)展,到東漢中葉后,古文經學就壓倒了今文學,古文學興盛起來。

        古文學家斥責今文學、讖緯的妖妄,注重研究文字,認為訓詁不明,經義不彰。與今文經學重現實政治不同,古文經學主張恪守經傳原意。今文經學推崇神化孔子,讖緯神學把孔子捧上神位,在皇權支持下,白虎觀會議又將孔子的學說宗教化,但儒學畢竟沒有成為正式的宗教,這與古文經學家對災異、讖緯學說的指摘有重要關系。

        四、“三教之爭”中的孔子思想

        東漢后期,社會長期動蕩,意識形態(tài)發(fā)生巨大變化,西漢以來儒家學說在思想界的一統(tǒng)局面發(fā)生了動搖,于是玄學產生,佛教、道教流行,對魏晉隋唐社會產生了很大影響。然而,總體看來,儒學與玄學、佛道沒有達到不可共存的地步,儒家的綱常名教仍是立國之本,儒家的天命論仍是皇權的支柱,佛教、道教只能作為一種精神統(tǒng)治的輔助工具而存在。

        漢末,經學衰落,鄭玄遍注群經,但他是大學問家,不是大思想家,不能為變化了的時代提供新的思想體系。魏晉時期,王肅向鄭玄的權威發(fā)起攻擊,經學進入王、鄭對抗時期。但王肅同樣沒有提出新的哲學體系,他最多算是對鄭玄的修正與補充,理論上超出鄭學的任務便由玄學承當了。

        玄學用道家思想解說儒家經典,可說是一種義理經學。玄學的重點在于發(fā)揮注者本人見解,而不是疏通經義,是糅和儒、道而形成的新的思想體系。魏晉玄學盛行,清談成風,士大夫把道家的《老子》《莊子》和儒家的《易》稱為“三玄”。文人士大夫或厭世縱酒,斥責儒、道,或寄托于老、莊之虛無。有人痛罵仁義禮法,認為名教是“亂危死亡之術”,有人提出要“越名教而任自然”,對儒家的名教綱常展開猛烈抨擊。

        玄學盛行時,人們沒有從根本上否定儒學。曹操當政時曾下《舉賢勿拘品令》,宣稱可以任用“不仁不孝而有治國用兵之術”的人,但他也認識到“承平尚德治,亂世賞功能”,所以談到培養(yǎng)下一代的問題時他曾說:“后生者不見仁義禮讓之風,吾甚傷之”(《修學令》)。他下《修學令》,希望“先王之道不廢,而有益于天下”。繼起的晉代司馬氏更標榜以孝道治國。有的玄學家批判儒家“名教”,也都是調和而不否定,還宣稱“名教”出于“自然”,要求人們“安份”“順命”,肯定儒家倫理綱常合乎人性自然。

        魏晉隋唐時期,儒學與佛、道長期并存,互相斗爭融合。佛教是外來宗教,在對正統(tǒng)地位的爭斗中,儒、道往往結成聯盟。除道教反佛外,學者們也從儒家的角度反對佛教,如宋末顧歡《夷夏論》說佛教“剪發(fā)曠衣”“狐蹲狗踞”“下棄妻孥,上絕宗祀”,與華夏禮俗不合。唐初的傅奕斥責僧徒“非孝無親”,斥佛教為“無父之教”。中唐以后,韓愈也指責佛教,希望發(fā)揚儒家之道,還仿照佛教傳法世系的祖統(tǒng)說,建立了從堯、舜開始到孔、孟世代相傳的儒家道統(tǒng),以此論證儒家的正統(tǒng)地位。

        社會亂離之時,人們寄希望于來世,推動了佛教的流行。佛教讓人們忍受現世苦難,也給貴族階級以美妙幻想,使不少統(tǒng)治者大力倡佛,圍攻反佛之士。然而,佛教盛行使佛寺遍地,上百萬勞動力隸籍佛寺,寺院經濟和僧侶地主勢力惡性膨脹,政府兵源、財源枯竭。政府不得不“求兵于僧眾之間,取地于塔廟之下”(《廣弘明集》卷二四),出現了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唐武宗的“三武滅佛”,禁斷佛教,沒收財產,強制僧尼蓄發(fā),以充軍國之用。有人看到“民焉不事其事”和佛、道耗費大量財富,也大力主張除去佛教,益國足兵。

        儒學適合維護國家的長治久安,儒家思想也得了統(tǒng)治者的支持,由此,佛、道二教便向儒學妥協,與儒學相互交融。道教思想在批判、斥責原始道教的同時,把許多儒家倫理教條變成貴族道教的教義,如寇謙之教人“不得逆君王”“于君不可不忠”等,與儒家忠君尊王思想一致。唐初尊重和利用佛教,但同時抬高道教,并用儒學的君父之義加以約束,使之納入“周、孔之教”的范圍。當時的佛徒可能有的已意識到這一點,如在唐代,華嚴宗的宗密曾說“佛且類五常之教,令持五戒”(《原人論》),將佛教的“五戒”比附“五常”,以顯示佛徒也擁護儒家的倫常道德。他們還有所謂《父母恩重經》《孝子報恩經》等,聲稱“孝道”乃“儒釋皆宗之”。佛教的重要支派禪宗也簡化教義和修行方法,吸收儒家的思想因素,增添了世俗宗法色彩,逐步從外來宗教轉化為具有中國特色的宗教。

        魏晉到隋唐時期出現了“三教合一”等主張,有人認為“法無內外,萬善同歸;教有深淺,殊途共致”(《歷代三寶記》),而立足點仍是儒家。在政治上,許多帝王利用佛、道思想治國,卻以儒家思想為其根基。如梁武帝年輕時修習儒業(yè),中年信仰道教,即位不久又宣布改信佛教,但儒家思想始終是他思想的主流。即使由游牧民族而后入主中原的鮮卑族,在漢化過程中也大量吸引漢族士人參政。北魏孝文帝說:“《孝經》一卷,足以立身治國。”(《資治通鑒》卷一七五)他崇尚經術,重儒興學,還親至魯城祀孔。唐太宗更說:“朕今所好者,惟堯舜之道,周孔之教,以為如鳥有翼,如魚依水,失之必死,不可暫無耳?!保ā敦懹^政要》卷六)

        五、孔子思想在理學時代

        宋初儒者批判佛、道,基本是對韓愈的重復和繼續(xù)。但后來,理學家則開始融匯儒家的禮法綱常、道家與道教的宇宙生成、萬物演化以及佛教的思辨哲學,構思出既是儒家但又不是原本儒家的理學哲學體系,這種新的儒家學說便是宋明時期的理學。

        在宋朝,“三教” 融合趨勢更為明顯,不少理學家都出入佛、道。如張載“訪諸釋、老之書,累年盡究其說”(《張載集?橫渠先生行狀》),程灝則“泛濫于諸家,出入于老、釋者幾十年”(《二程集?明道先生行狀》),朱熹亦自稱其“出入釋老者十余年”(《朱文公集》卷三《答江元適》)。宋儒“入”釋、老的目的卻在于“出”釋、老,他們都主張變革圖強,以為佛、道不能強兵富國,應摒棄佛、道,振興儒學。連一些佛徒也看到了“力扶姬孔”的必要性,認為“非仲尼之教,則國無以治,家無以寧,身無以安”(《續(xù)藏經?閑居編?中庸子傳》),倡導以“宗儒為本”,佛教出現了儒學化趨勢。

        周敦頤是宋明理學的先驅者和奠基人,他在當時儒、釋、道思想趨于融合的形勢下,對《老子》《易傳》《中庸》等思想熔鑄改造,從宇宙生成、萬物變化到建立人倫道德標準,都作出了概括。在后來朱熹等人解說之后,周敦頤的學說克服了玄學、佛、道空無本體的理論局限,建立了以“理”為本的天人合一的宇宙觀。繼周敦頤和二程之后,朱熹建立和發(fā)揮了“理一分殊”學說,使傳統(tǒng)儒學的哲理化邁出極重要的一步,爾后又把三綱五常、忠孝節(jié)義等封建政治倫理道德說成至高無上的天理,主張人們“去人欲,存天理”,君、臣、父、子都要依照本分,按“天理”行事。

        宋明理學家關心現實社會問題,也注重“天之何物”等問題的思慮,建立了他們的理氣、道器理論,把中國哲學推到一個新的高度。宋明理學在哲學上臻于成熟,它是宋代新儒學運動的主流,代表著宋明儒學的時代精神和理論精華。相比于董仲舒把儒學神學化,朱熹等人更加高明地把“性”“理”作為政治社會倫常的根據。朱熹說:“性是太極渾然之體,本不可以名字言,但其中含具萬理,而綱領之大者有四,故命之曰:仁、義、禮、智?!保ā吨煳墓募?答陳器之》)他把仁、義、禮、智提到了世界本原、萬物本性的高度。理學是儒家思想接受異域佛教文化、融匯道教思想的結果,這種開放精神也是儒學的生命力所在。

        在理學興盛時期,宋、元、明諸朝都尊孔崇儒。以對孔子后裔的封賜為例,北宋以前相襲延續(xù)的“侯”“公”基本屬于“榮譽”性的虛爵。北宋仁宗至和二年,封“孔子后為衍圣公”,以后,“衍圣公”在不斷加碼的“推恩”“優(yōu)渥”下,成為炙手可熱的不衰顯貴。歷代皇朝“崇倡儒教”“優(yōu)渥圣裔”,其著眼點在于孔子“留下三綱五常垂憲萬世的好法度”(朱元璋語)。明憲宗成化四年的《御制重修孔子廟碑》,明確道出了孔子之道與社會政治之間的密切關系:“朕惟孔子之道,有天下者不可一日無焉。生民之休戚系焉,國家之治亂關焉。……有孔子之道,綱常正而倫理明,萬物各得其所焉?!?/p>

        宋明時期,程朱理學基本上居于統(tǒng)治地位。后來,陸王心學的興起也在思想界掀起了波瀾。從根本上看,二者都維護政治統(tǒng)治,王陽明也把“人欲”看成“天理”的對立面,竭力主張“去人欲,存天理”。王陽明的心學亦要求人們自覺消除不利于封建統(tǒng)治的念頭,他不滿于朱學“析心與理為二”,認為這只能約束人的外表,而不能從思想深處加以鉗制。王陽明提出“致良知”,進而引出“求之于心而非也,雖其言之出于孔子,不敢以為是也”,斷然否定了孔子和儒家經典的權威地位。啟蒙派實學發(fā)揮了這一異端思想,如王艮、何心隱、李贄等人,都強調儒家經典僅是“印證吾心”的工具,公開否定“以孔子之是非為是非”的傳統(tǒng)觀念。清初思想家試圖對儒學進行調整,產生了他們早期的啟蒙思想。

        值得注意的是,歷代起作用的儒家思想,有時不是孔子本人原來的思想,后來的孔子形象經過了后人的改造,失去了本來的面目??鬃有蜗蟊慌で鬃铀枷胫械闹T多積極因素被埋沒和抹殺,這也是一些進步思想家在反對理學時,往往打出孔子旗號的原因所在。

        六、孔子思想在近代中國

        鴉片戰(zhàn)爭把中國驅向了半殖民地化道路,中國傳統(tǒng)文明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戰(zhàn)。這種“天崩地裂”的社會局勢,使中國脫離了原來的發(fā)展軌道,開始了幾千年來從沒有過的變化。這使人們揭起經世旗幟,救亡圖強,“睜開眼睛看世界”。少數進步思想家開始正視現實,例如魏源,他參加了抵抗英國侵略者的斗爭,《南京條約》訂立后,“為師夷長技以制夷”,他編寫了《海國圖志》,斥責宋學(理學)和漢學(考據學),有強烈的主變意識。

        十多年后,英法聯軍進攻北京,縱火焚燒圓明園,逼迫清廷簽訂了《北京條約》,西方商品大量傾銷到中國,使一些思想家如王韜、薛福成、馬建忠、鄭觀應等看到經濟體制改革的必要性,他們因而主張變法。后來,洋務運動興起,人們興辦近代工業(yè),訓練新式軍隊,以“求富”“自強”相標榜,思想界也都主張中學為體,西學為用。如王韜說:“器則取諸西國,道則備當自躬,蓋萬世不變者,孔子之道也?!保ā俄w園文錄外編》卷一一《杞憂行易言跋》)薛福成說:“取西人器數之學,以衛(wèi)吾堯舜禹湯文武周孔之道?!保ā痘I洋芻議?變法》)鄭觀應說:“中學其本也,西學其末也;主以中學,輔以西學”(《盛世危言》卷一《西學》)。

        然而,甲午中日戰(zhàn)爭的慘敗給國人帶來了巨大震撼。與前幾次戰(zhàn)爭敗在西洋強國手下不同,中國這個“一喜驚四海,一怒四海秋”的“天朝大國”,被“東方的小國”擊敗,簽訂的條約又是那樣苛刻,使所有中國人“聞而怵惕傷心”(康有為《中日和約書后》)。嚴復在《直報》上連續(xù)發(fā)表文章,驚呼:“觀今日之世變,蓋自秦以來未有若斯之亟也?!保ā墩撌雷冎健罚┰S多人從對“圣賢之書”的攻讀中走出來,改變觀念,從事“新學”,學術“大變”。他們毅然宣布與傳統(tǒng)決裂,直接向以儒學為代表的傳統(tǒng)文化發(fā)動猛攻。

        在學術層面上,宋代以來以“衛(wèi)道”為目的的疑古思潮開始轉變?yōu)閼岩膳c拋棄傳統(tǒng)。維新運動的代表人物康有為撰寫了《新學偽經考》,懷著對“祖宗之法,莫敢言變”的強烈不滿,把《古文尚書》《逸周書》《左氏春秋》等被歷代奉為經典的書籍說成是劉歆為幫助王莽篡漢而偽造的。從本質上雖然他仍然留戀中國文化傳統(tǒng),但他的論斷推動了疑古的進一步發(fā)展,由此,“五經去其四,而《論語》猶在疑信之間,學者幾無可讀之書”。

        維新運動失敗后,民族災難更加深重。八國聯軍進攻中國,清政府簽訂喪權辱國的《辛丑條約》。到二十世紀初,日益深重的民族危難和持續(xù)發(fā)展的人民反抗斗爭,促進了資產階級、小資產階級的覺醒。1901年以后,伴隨著廢科舉、辦學堂、派留學生,中國出現了一個不同于已往的新式知識分子群。這些青年學生在民族危難的刺激下,在西方資產階級政治學說以及自然科學的影響下,逐漸接受并傳播民族主義和民主思想。

        隨著民主革命思想的廣泛傳播,康有為、梁啟超的改良主義被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派主張所代替,他們提出“民主共和國”的口號,孫中山更把他的主張歸結為“民族”“民權”“民生”三大主義?!叭裰髁x”同中國傳統(tǒng)文化之間具有既創(chuàng)新又承傳的雙重關系。在辛亥革命推翻幾千年君主專制制度的革命中,傳統(tǒng)文化并不是作為消極的對立面存在的。但是辛亥革命后,由于思想的沖擊,許多學校廢除了尊孔讀經,有的孔廟被改建成學校或習藝所,停止了每年春、秋兩季的祭孔典禮。后來,袁世凱為給其復辟帝制制造輿論,頒布《崇孔倫常文》,公布《整飭倫常令》,發(fā)布《尊孔祀孔令》,要求恢復學校祀孔,把孔學宗教化,以孔教為國教的聲浪十分高漲。袁世凱復辟的失敗,反過來導致了對孔子儒學更強力的反對與聲討。

        自1915年開始,新文化運動興起。人們圍繞“復辟與尊孔”等問題,一致認為孔子學說不適于時代精神、政治制度和社會道德標準,他們主張徹底否定孔子與民主精神相違背的倫理政治思想。后來,新文化運動繼續(xù)廣泛而深入,人們認為對“孔子主義”進行批判不僅是反封建的需要,也是進行新民主主義運動和傳播馬克思主義的需要。

        值得注意的是,五四時期的思想家對孔子和傳統(tǒng)文化的批判,已經開始注意采取實事求是的科學態(tài)度。他們中一些頭腦清醒的學者或思想家,已經認識到對待孔子不能簡單化,應該在批孔時注意“真孔子”和“假孔子”,即區(qū)分出孔子的本來面目和被后人改造了的孔子。他們剖擊孔子,“非剖擊孔子本身,乃剖擊專制政治靈魂”。李大釗說,孔子的這種作用絕不是因其有絕對權威,而是因為孔子學說是“適應中國二千年來未曾變動的農業(yè)經濟組織反映出來的產物,因他是中國大家族制度上表層構造,因為經濟上有他的基礎”。在反對孔子儒學的巨大聲浪中,有人開始認真檢討孔子與中國社會歷史文化的關系。

        七、認識原始儒學“真精神”

        孔子是偉大的思想家,可也是有巨大爭議的思想家。關于孔子及儒家思想的評價,很多看法和觀點明顯對立。時至今日,模糊認識依然存在。面對儒學,我們自然要“剔除其封建性的糟粕、吸收其民主性的精華”,明確孔子如此跌宕起伏的“文化景觀”形成的復雜原因,搞清這種“文化景觀”形成的歷史過程。

        從前面的敘述看,在對待孔子與傳統(tǒng)文化的問題上,人們的態(tài)度形成明顯的兩極還是近代以來的事情。近代以來,不少人將中國落后挨打的原因歸結為傳統(tǒng)文化,強化和放大了人們對傳統(tǒng)文化負面影響的認識。于是,在20世紀的一個時期內,中國形成了一個“反傳統(tǒng)的傳統(tǒng)”,似乎中華民族要擺脫苦難就必須摒棄傳統(tǒng)文化。近代以來學術上的疑古思潮,對此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從思想文化史的角度看,近代疑古思潮是宋代以來疑古思潮的繼續(xù),但二者又存在明顯不同。后者是為了“衛(wèi)道”(即“捍衛(wèi)儒家道統(tǒng)”)而疑古,前者則變成了為摒棄傳統(tǒng)而疑古。在“古史辨”運動中,學者們更是由“疑古史”演變到“疑古書”,我國古代文化典籍遭到了前所未有的懷疑,“疑古過勇”造成了嚴重的后果!

        經過最近30多年的學術研究,尤其是隨著地下早期文獻資料的面世,我們對相關學術問題看得比以往更清楚了。原來,秦漢以來儒學出現過一個顯著變化,即原始儒學(先秦儒學)具有明顯的“德性色彩”,而漢代以后的儒學則具有明顯的“威權色彩”。原始儒學的代表人物如孔子等強調“正名”,主張“修己安人”“仁政”“德治”;漢代以后的儒學適應封建專制制度的需要,逐漸片面強調君權、父權和夫權,儒學慢慢蛻變,呈現了為后人詬病的“缺乏平等意識和自由理念”等特征,與現代社會顯得格格不入。對于這一點,我們如將有關文獻相互比較,就能夠清晰地看出來。比如,所謂“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孔子講的是“為人君止于仁、為人臣止于敬、為人子止于孝、為人父止于慈”,強調君、臣、父、子各盡其本分,后來才逐漸演變?yōu)閷龣?、父權、夫權的片面強調;所謂“刑不上大夫”,根據《孔子家語》中的記載,孔子所說的意思是“一個尊貴的人”也應該是“一個高尚的人”,當官的人犯了死罪貴在自裁,用不著通過用刑來進行懲罰,也是在漢代以后,它才成為維護貴族特權的一個依據。

        今天,很多學者包括外國學者都承認這一事實:因為有了孔子,中華民族比世界上別的民族更和睦、更和平地共同生活了幾千年;當今時代,一個昌盛、和諧的社會,在很大程度上仍然立足于孔子所確立和闡述的很多價值觀念。新文化運動的矛頭直指孔子,是因為他在封建專制時代受到尊崇,儒學一直是統(tǒng)治學說。這樣看來,一些當年對孔子和儒學傳統(tǒng)持“保守”立場的人,更多看到了原始儒學的真精神;而一些對孔子和儒學傳統(tǒng)持“激進”立場的人,則更多地看到了作為“封建專制靈魂”的那個“偶像的權威”。

        回望2500年來孔子與中國社會的關系,我們可以更好地把握孔子及儒家思想的內涵和價值。儒學與封建專制統(tǒng)治的結合,使之片面強調君權、父權與夫權,帶有“缺乏平等意識和自由理念”色彩,但原始儒學“正名”“修己安人”和“仁政”“德治”等核心價值觀念依然深入人心。我們不應把二者混為一談,而應更加關注原始儒學,澄清誤解、明辨是非,弘揚原始儒學的真精神。

        猜你喜歡
        儒家孔子思想
        從“推恩”看儒家文明的特色
        思想之光照耀奮進之路
        華人時刊(2022年7期)2022-06-05 07:33:26
        孔子的一生
        思想與“劍”
        當代陜西(2021年13期)2021-08-06 09:24:34
        孔子的一生
        論現代新儒家的佛學進路
        原道(2019年2期)2019-11-03 09:15:12
        艱苦奮斗、勤儉節(jié)約的思想永遠不能丟
        人大建設(2019年4期)2019-07-13 05:43:08
        “思想是什么”
        當代陜西(2019年12期)2019-07-12 09:11:50
        儒家視野中的改弦更張
        天府新論(2015年2期)2015-02-28 16:41:23
        孔子在哪兒
        av网站免费观看入口| 日本色噜噜| 国产高清在线91福利| 国产女主播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精品人妻码一区二区三区剧情| 色综合视频一区中文字幕| 国产爽爽视频在线| 国产在线观看不卡网址| 91久久国产香蕉视频| 成人aaa片一区国产精品 | 一本久道综合色婷婷五月| 国产丝袜无码一区二区三区视频| 国产成人乱色伦区小说| 成年人视频在线播放麻豆| 一个少妇的淫片免费看| 永久免费av无码入口国语片| 日韩秘 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一区二区视频资源在线观看| 久久久99精品免费视频| 东京热加勒比无码少妇| 国产精品每日更新在线观看| 99久久精品人妻一区二区三区 | 一区二区亚洲精品国产精| 公与淑婷厨房猛烈进出| 永久免费不卡在线观看黄网站| 99久久精品国产片| 日本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 青青草视频网站免费看| aaa日本高清在线播放免费观看| 全球av集中精品导航福利| 白色橄榄树在线免费观看| 亚洲韩日av中文字幕| 国产精品 亚洲 无码 在线| 中文在线√天堂|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av香蕉| 国产免费三级av在线| 野花社区视频www官网| 免费无遮挡毛片中文字幕| 中文资源在线一区二区三区av| 玩中年熟妇让你爽视频| 99ri国产在线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