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建平
(中共漳州市委黨校,福建 漳州 363000)
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法治作為治國理政的方式,既要有完善的制度體系,也要有成熟的理念;既要有良性的執(zhí)行機制,也要有良好的素養(yǎng)支撐!本課題基于時代背景,就領導干部法治素養(yǎng)進行實證性的基礎研究。法治素養(yǎng)既包括靜態(tài)性的素質累積,更注重運用能力不斷完善的動態(tài)提升。正如法治是一個動態(tài)流變的過程一樣,主體素養(yǎng)的提升必將和法治進程的整體同頻共振,方能適應時代性的要求。全面提升領導干部法治素養(yǎng)既是依法治國的時代要求,也是全面改革的現(xiàn)實要求,更是干部自我建設的內在要求。全面依法治國,毫無疑問必須依法而行,遵法而為。在依法行政的今天,領導干部應具備相關的法律知識、敏銳的法律風險意識,以及一定的風險防控和化解能力。只有領導干部真正成為法治的實踐者,堅持依法辦事,依法行政,才能使社會形成“法治”的良好風氣[1]。
課題組在學理的基礎上,通過文獻資料、個別訪談和集體座談等方式,就基層領導干部法治素養(yǎng)進行問卷調查。內容分為法治意識、法律知識、法治能力等,共75個選項。本次發(fā)放問卷1000份,回收900份,回收率90%,有效問卷875份,有效率97.2%。受訪者獨立完成問卷,施測時間大約30分鐘,受訪對象從普通公務員到處級及以上公務員,處級及以上的干部占72.6%;科級及以下干部占比27.4%。男性占78.7%,女性占21.3%。50歲及以上的比例最高,占54.5%。學歷方面本科占比最高,達79.8%。受訪者在行政部門工作的占40.7%,中共黨員占88.1%。本次數(shù)據(jù)分析采用SPSS22.0版本。
1.領導干部法治意識整體水平較高
法治意識的測評。對法律在工作中的重要性認識高達93.3%;在法律與權力重要性認知中,認為法律高于權力的比例達90.4%;在法律至上的觀念中,高達97%的受訪者表示認同或非常認同;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價值評判中,96.4%的人表示非常同意或同意;在法律作用認知的中,排在首位的是保護公民權利,占比達82.5%。在守法意識的測試中70.6%的人認為這是每個公民應盡的義務;在談到對未來中國法治夢想的追求愿景方面,高達98.2%的人充滿信心[2]。
2.法律知識與工作密切度高,知識結構單一
(1)在法律知識的整體了解中,選項有“很熟悉且系統(tǒng)學習過”、“比較熟悉且學習過”、“略知但不系統(tǒng)”和“不了解”,根據(jù)程度分別賦值4到1分,計算每項平均得分表示受訪者對該項內容的了解程度,排在前三位的分別是公務員法、憲法和行政法,最后三位的分別是公司法、知識產權法和消法。在日常工作法律知識的習得與接觸中,工作相關性最高的部門法最受關注,且運用水平相對較高,比例高達96.4%。在未來法律知識的獲取需求中,公務員法、行政法和憲法的需求分列前三位,民法、合同法和經濟法分列倒數(shù)三位。
(2)知識獲取與能力評價。法律知識獲取途徑主要通過自學的比例高達92%;提高法律水平有效形式為培訓的需求最大,占54.6%;調查顯示當前針對黨政領導干部普法情況不容樂觀,超過59.3%的受訪者認為針對性不強,形式主義明顯;超過36.8%的受訪者認為當前最缺法律知識;認為黨校法律內容培訓設置不合理的比例達56.6%,因此高達59.1%的受訪者認為應該加大教育培訓機構的知識比值[3]。
3.學歷、年齡、職級與法律知識的相關性
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的方法比較,第一專業(yè)為法律和非法律受訪者存在顯著差異。結果顯示t=4.773,P=0.000<0.05,第一專業(yè)為法律的受訪者其法律知識顯著比非法律專業(yè)受訪者豐富。同理檢驗得知,不同年齡受訪者法律知識存在顯著差異,體現(xiàn)出年齡越大法律知識得分越少的趨勢以及不同職級受訪者法律知識存在顯著差異,呈現(xiàn)兩端高中間低的特點,即副科級及以下與副處級及以上的法律知識顯著增強,正科級層面最低。
4.性別、年齡、職級與法律意志的相關性較強
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的方法比較不同性別受訪者法律意志是否存在顯著差異。結果顯示t=-3.817,P=0.000<0.05,即不同性別受訪者法律意志不存在顯著差異,女性受訪者法律意志更強。同理檢驗得知,年齡大的受訪者法律意志得分較低,得分最高的年齡組為31-40歲。不同職級受訪者法律意志存在顯著差異,體現(xiàn)出職級越高法律意志越弱的趨勢。
調查發(fā)現(xiàn),領導干部理性認識與堅持原則存在一定的差距。在人情與法律的認知中,超過45%的受訪者認同在現(xiàn)實中人情大于國法。在測試法律與權力的關系中,仍然有15.8%的受訪者認為法律不能大于權力,這種認識的偏差某種程度上表明個別受訪者或個別情況下,仍然存在權大于法的價值認同和實操可能。當談到工作中遇到非常棘手的問題是否會采用輕微違法的方式來解決問題的時候,超過21.8%的受訪者表示非常同意或同意。
法治素養(yǎng)既有理念也有能力,既考查主體對法律知識的理解,也考查法律信仰的堅守。法治素養(yǎng)既有顯性的知識與行為表現(xiàn),也有隱性的內心認知和價值取向,既需要硬性的制度支持,也需要軟性的文化支撐。法治文化的培育與形成即是法治素養(yǎng)的一個組成部分,也是推進法治素養(yǎng)形成與定型的必備要素。法治文化是用理念教化公眾,在日常行為之間不斷熏習、感染,自覺主動地吸收內化,并轉化于行為之上。法治文化就是在建立法治社會的過程中,形成的文化形態(tài)和生活方式,其核心是法治理念和法治思維模式的確立,以及在此理念支配下相應制度和組織機構的建立與運行[4]。
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提出,要“深入開展法治宣傳教育,堅持把領導干部帶頭學法、模范守法作為樹立法治意識的關鍵”。①培育法治素養(yǎng),樹立法治理念,只有理論宣傳顯然不夠,只有讓基層領導干部深刻學法、懂法、知法、用法,才能促使大家產生內心認同,從而樹立起法治至上的理念。法治素養(yǎng)的基本要求不僅要懂法,更要學會用法。為此建議:
1.加強法律知識培訓
知識是智慧的前提,也是素養(yǎng)的組成部分,有了法律知識并不等同于有較高的法治素養(yǎng)和法治能力,但較高的法治素養(yǎng)和較強的法治能力必須以豐富完備的知識為前提和基礎。在本次調查中,53.4%的受訪者認為應該加大公務員人法律知識的培訓教育。要加強黨校行政學院等干部教育培訓機構在法律知識內容方面的科學設置和知識體系,改進教學方法,既要提升法學基本理論涵養(yǎng),又要注重不同職能部門對法律知識運用的迫切需求,不要簡單地以實用型的法律知識取代基本理論的傳承[5]。
2.拓寬法治實踐基地,訓練運用能力
通過法治實踐提升錘煉法治能力是最好的學習方式。一方面通過地方立法實踐不斷學習運用法治思維解決地方發(fā)展中的社會問題,從而提升地方領導干部運用能力。另一方面結合行政訴訟法實施的契機,推進行政首長出庭應訴,培養(yǎng)應訴的意識、提升應訴技巧,讓領導干部習慣于在法治之下運行權力,規(guī)范權力并救濟權力。此外進一步強化法律顧問制度。領導干部在決策、執(zhí)行等公務施政行為中要善于借助法學專業(yè)人員的知識資源,在遇到不知如何運用法律手段解決的疑難問題要善于請教法學專家,咨詢律師團隊,在做出重大決策之前,應該加強專家論證特別是法治層面的論證和分析,做到依法辦事,按規(guī)行事,徹底改掉“三拍”決策的陋習!
提升領導干部法治素養(yǎng),既需要個體的努力,也需要制度完善,更需要社會宏觀改良。鄧小平曾經說過“好的制度使壞人不敢橫行,壞的制度使好人無法做好事,甚至走向反面”。②法治環(huán)境是指存在于法治主體之外,直接或間接地作用于法治建設,法治過程與效果的各種因素的總和。結合十九大報告的要求,筆者認為:
1.完善黨內法治機制建設
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報告明確提出了中國法律體系的兩條線索,一條為國家層面的法律體系建設,另一條則為黨內法規(guī)體系建設。十九大報告關于黨的建設,特別是制度治黨的理念,筆者認為應該在借鑒政府政策、法規(guī)審查基礎上,構建黨內法規(guī)審核備案,修、改、廢等機制。
2.加大法治考核力度
習近平總書記曾經提出,領導干部的考核應該添加是否能依法辦事,是否遵守法律等法治考核要素。調查中,40.9%的受訪者認為應該把領導干部具備一定法律素質作為人才選拔的必要條件。在領導干部具體工作實踐中可以嘗試全程跟蹤考察法治能力運用情況,從各個方面衡量,才能更客觀公正全面地評估領導干部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能力解決社會治理問題的水平,也才能真正感知其法治素養(yǎng)的形成與定型。
3.深度普法,改善社會大環(huán)境
一方面改善體制內的法治環(huán)境,另一方面為改良社會大環(huán)境。習近平指出“要在廣大干部群眾中樹立法律的權威,使人們充分相信法律、自覺運用法律,形成全社會對法律的信仰,弘揚法律精神,培育法治文化,在全社會形成學法、遵法、守法、用法的良好氛圍。這對于加快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意義”。領導干部法治素養(yǎng)的提升與社會對法律的信任感和存在度是相輔相成的,二者相互交融共同提升,才能真正實現(xiàn)社會治理法治化。
總之,隨著法治建設不斷推進,相信在不久的將來,領導干部法治素養(yǎng)的培育也必將或主動或被動地得到全面提升和定型!
注釋:
①中國共產黨第十八屆中央委員會第四次全體會議文件匯編[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年第43頁。
②鄧小平文選[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32頁。
[1]鄧小平文選[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332.
[2]湛中樂.法治國家與行政法治[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2:127-129,158.
[3]孫斯坦.設計民主:論憲法的作用[M].金朝武,等譯.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54-58.
[4]曹秀偉.基層領導干部法治思維能力建設問題研究[J].中共云南省委黨校學報,2015(2).
[5]嚴書翰.建設法治體系亟須解決的幾個問題[J].學習月刊,20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