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琳
【摘 要】許鞍華作為中國香港代表性的女性導演,在四十年的拍攝道路上,她緊跟時代變遷,在現(xiàn)今消費社會下全面展現(xiàn)代女性生活現(xiàn)狀與困境,以質樸、真誠的鏡頭記錄在父權社會下女性與女性、女性與男性、女性與社會的關系與試圖挖掘女性生存的超越性。本文將以許鞍華的《姨媽的后現(xiàn)代生活》和《桃姐》兩部影片作為背景分析,探討消費社會下女性的境遇與反思。
【關鍵詞】消費社會;女性主義運動;女性導演;父權社會;藝術電影
中圖分類號:J9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1007-0125(2018)36-0099-01
波伏娃在《第二性》中提到男性是第一性,女性是第二性,女性是男性的附屬。在中國幾千年封建文化統(tǒng)治中,三綱五常,女性的歸屬和社會身份確認很大程度上來自于男性的眼光和判定。男權社會下對于女性的控制和屬性的定勢思維如一張無形的網,加重了女性在家庭和社會的心理、身體的負擔。
隨著移動智能技術日益發(fā)達,全球范圍內信息交流開放性、互動化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特別以香港、澳門為首的擁有雙重文化屬性的城市,以其便利的地緣性和民族融合的歷史淵源,對于美國為代表的西方國家大量將本國的技術、文化的接受度更高。好萊塢為代表的消費文化大量涌入,文化找尋與商品共生的內在的平衡點并服務于市場的經濟的發(fā)展。文化藝術放寬道路,高雅藝術與大眾文化嚴苛的界限開始消融。在大眾審美泛化的洪流里,越來越多的電影導演秉持電影商業(yè)美學原則,在追逐商業(yè)利益最大化原則下,以大制作、大投入、宏大英雄化的電影敘事,國際明星的標配好萊塢量產化的生產線作業(yè),風格日趨單一。多元電影風格認知的消融,對于女性境遇的關注度自然降低,多樣態(tài)女性展現(xiàn)的道路越發(fā)狹窄。
世界上仍有各界的知識分子持續(xù)關注女性在現(xiàn)實社會的樣態(tài)。許鞍華,香港女性導演,在1978年拍攝了“越南三部曲”之《來客》,開啟了她的電影之路。四十年的電影道路,許鞍華始終以深切的人文關懷和回歸現(xiàn)實的質樸鏡頭語言關注急速變遷社會下女性的生存狀態(tài)和困境。從1990年的《客途秋恨》中對于母女兩人隔閡和解除的細膩描寫;1995年的《女人,四十》里在事業(yè)和家庭中進退兩難的現(xiàn)代女性真實寫照;2007年《姨媽的后現(xiàn)代生活》中,以斯琴高娃飾演的知識分子姨媽在上海大都市里理想與現(xiàn)實的妥協(xié);再到2008年和2011年“天水圍”系列和《桃姐》中對于中老年邊緣女性的關注。許鞍華難能可貴的不僅是作為“女性”的性別特征,更是在男性導演占半壁江河的當今電影界,始終持續(xù)關注在消費社會下和男權社會凝望下的女性的境遇,并試圖挖掘女性生存多樣可能的超越性。
一、從藝術電影方法,關注女性真實境況
法國新浪潮運動和意大利新現(xiàn)實主義運動提倡導演的主體性和關注對象的真實性,并主張電影從藝術性出發(fā),以真實、深厚的人文情懷,脫離商業(yè)利益的束縛,回歸電影藝術的本質中。這在當今藝術與商品互相融合、追求市場經濟的消費社會不斥為一個悖論。如何在兼顧電影成本利益驅動,并堅持電影的藝術多元性,成為藝術電影的首要解決的問題。
許鞍華吸取了法國新浪潮電影的思維解放和新現(xiàn)實主義的客觀冷靜的鏡頭語言,入目三分地記錄香港平常家庭的女性生活。2007年的《姨媽的后現(xiàn)代生活》,以葉如棠侄兒寬寬的視角,還原了由斯琴高娃主演的姨媽作為普通的退休干部,在都市生活中情感糾葛以及理想與現(xiàn)實的落差。導演在接受采訪中曾說,后現(xiàn)代生活是一種將時代變異的價值觀,以游戲、戲仿的態(tài)度拼接在一起的方式,也是多樣態(tài)生活的集錦。影片中的姨媽是革命時代的難得的大學生,因為不甘生命的平凡,拋夫棄女來到上海獨自打拼。從遼寧鞍山到上海的大都市,葉如棠地理身份的轉變意味著后現(xiàn)代消費社會下,身份符號跨越地域的一種映射。姨媽在上海拼搏了一輩子后被退休,雖沒有錦衣玉食,但她居住的房子打理的僅僅有條,飲食、穿衣都有一定的講究。隨著她被騙財騙色、身體逐漸走下坡路,她的女兒出現(xiàn)還原了姨媽塵封的記憶。從鞍山、上海再回到鞍山,姨媽理想的落空和現(xiàn)實生活的倒逼,導演以波瀾不驚的鏡頭記錄了葉如棠情感與生活的境遇,也是一代人生命潮起潮落的真實寫照。
二、對于邊緣底層女性的關注
許鞍華的電影從《姨媽的后現(xiàn)代生活》、“天水圍”系列到《桃姐》,均是聚焦于大城市里邊緣女性?!兑虌尩暮蟋F(xiàn)代生活》里從外鄉(xiāng)打拼的異鄉(xiāng)客,“天水圍”中香港“貧民窟”的中老年人的艱難生活,《桃姐》里為Roger一家服務一輩子的女傭桃姐,她們代表的身份符號,在快餐文化盛行中,是越發(fā)被社會邊緣化和忽視的普遍性群體。老齡化社會的來臨,老年人口占據(jù)社會人口的比例空前增多?!芭浴迸c“老年”所象征的意義符號的結合,流通到商業(yè)社會中,形成了現(xiàn)代社會的一道獨特的奇觀現(xiàn)象。
許鞍華在消費社會中,秉持自己的女性人文關懷,在父權社會下雖不能立刻改變女性的境遇,但她嘗試以客觀卻又不失溫情的角度來關注社會這一群不容忽視、普遍化的群體,從特殊中挖掘生命的一般特性,為香港女性乃至世界女性在父權社會中提供生命的可能性和超越性。
參考文獻:
[1][法]鮑德里亞.消費社會[M].中華書局,南京大學出版社,2014.
[2]秦喜清.西方女性主義電影:理論、批評、實踐[M].中國電影出版社,2008.
[3]李文華.許鞍華電影作品中的女性形象[J].電影文學,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