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麗梅 孫曉宇
[摘要] 目的 探討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漿纖維蛋白原與胰島素抵抗的相關性。方法 選取來自該院內(nèi)分泌科病房2016年2月—2018年2月間的1 002例2型糖尿病患者,在患者入院后24 h內(nèi)抽取空腹靜脈血,進行空腹胰島素、空腹血糖、空腹C肽、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糖化血紅蛋白及血漿纖維蛋白原(FIB)等檢測,然后按照所有患者的FIB水平,采取四分位法分為4組,進行數(shù)據(jù)分析。結果 單因素方差分析顯示FIB4組的年齡、病程、空腹C肽、糖化血紅蛋白、低密度脂蛋白、血漿膽固醇隨FIB的升高而逐漸增加;男性FIB水平與女性FIB水平相比較低;組間總體相比,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以FIB為因變量,進行線性逐步回歸分析,結果顯示:胰島素抵抗指數(shù)(HOMA-IR)、空腹C肽、糖化血紅蛋白、BMI指數(shù)、甘油三酯、血漿膽固醇、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尿酸進入回歸方程,回歸系數(shù)分別為:0.012、0.006、-0.194、0.305、0.038、0.111、0.001(P<0.05)。結論 2 型糖尿病患者血漿纖維蛋白原水平升高可能與空腹C肽水平和表現(xiàn)的胰島素抵抗程度有關。
[關鍵詞] 2型糖尿?。灰葝u素抵抗;血漿纖維蛋白原
[中圖分類號] R587.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2-4062(2018)10(b)-0019-02
2 型糖尿病是一種慢性疾病,主要以血糖代謝紊亂為表現(xiàn)。近年來2型糖尿病發(fā)病率逐漸增高,其伴隨的視網(wǎng)膜病變、冠心病、周圍神經(jīng)病變等并發(fā)癥給人體健康帶來了極大的危害。胰島素抵抗(IR)是指由多種原因所致的胰島素對促進葡萄糖攝取和利用效率減少,為維持機體內(nèi)部血糖的穩(wěn)定,胰島細胞增加胰島素的分泌,導致高胰島素血癥。目前大都認為胰島素抵抗是引起血糖、血脂、尿酸、血壓發(fā)生異常的基礎,是代謝綜合征發(fā)病的重要原因。血漿纖維蛋白原(FIB)為血液中含量最多的凝血因子,也是凝血系統(tǒng)中發(fā)揮作用的主要蛋白,對于的血小板的聚集、凝血功能等有著重要影響。FIB對維持人體內(nèi)纖維蛋白溶解和血液凝固這個動態(tài)平衡起著重要作用,其濃度是反應人體內(nèi)凝血狀態(tài)的重要的指標。該研究選取2016年2月—2018年2月該院內(nèi)分泌科病房的1 002例患者為研究對象,主要通過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漿纖維蛋白原和胰島素抵抗以及其他代謝指標相關性進行研究探討,希望可以通過胰島素抵抗的水平,來對患者血液是否處于高凝狀態(tài)進行初步的診斷,為臨床上2型糖尿病患者大血管并發(fā)癥的診治提供依據(jù),現(xiàn)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來自該院內(nèi)分泌科病房的1 002例2型糖尿病患者,所入選患者均符合符合1999年WHO糖尿病診斷標準,排除服用對凝血有影響的藥物或者其他可能影響凝血的其他疾病、酮癥酸中毒等急性疾病,并去除掉極端樣本。
1.2 方法
患者入院后24 h內(nèi),抽取血樣進行空腹胰島素、空腹血糖、空腹C肽、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糖化血紅蛋白及血漿纖維蛋白原(FIB)檢測,并根據(jù)入院后測得FIB水平,采取四分位法分為4組(單位:g/L):1分位組FIB<2.73 g/L(245例);2分位組2.73 g/L≤FIB<3.07 g/L(241例);3分位組3.07 g/L≤FIB<3.58 g/L(265例);4分位組FIB﹥3.58 g/L(251例)。
1.3 測量計算公式
胰島素抵抗指數(shù)(HOMA-IR)=空腹血糖(mmol/L)×空腹胰島素(mIU/L)/22.5,BMI指數(shù)=體重/身高2(kg/m2)。
1.4 統(tǒng)計方法
使用SPSS 20.0 統(tǒng)計學軟件對所得數(shù)據(jù)進行統(tǒng)計分析,比較均值采用單因素方差分析,計量資料用(x±s)表示,相關性分析采用線性逐步回歸分析,P<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患者基本情況
2型糖尿病患者男性為60.8%,年齡為14~80歲,平均年齡(45±11.5)歲,病程分布于0~30年,平均病程(7.7±7.0)年,BMI分布于14.3~40.2 kg/m2,平均BMI(24.7±3.2)kg/m2,29.2%沒有接受治療,39.2%只口服降糖藥治療,14.6%單獨注射胰島素,17.0%注射胰島素和口服降糖藥治療。
2.2 FIB不同分位組的各代謝指標的比較
將4組的年齡、病程、性別、空腹血糖(FPG)、空腹胰島素、胰島素抵抗指數(shù)(HOMA-IR)、空腹C肽(C-P)、糖化血紅蛋白(HbA1C)、BMI指數(shù)、甘油三酯、血漿膽固醇(Cho1)、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LDL-C)、尿酸進行單因素方差分析,結果表明,四組的年齡、病程、空腹C肽、糖化血紅蛋白、低密度脂蛋白、血漿膽固醇(Cho1)隨FIB的升高而逐漸增加;男性FIB水平與女性FIB水平相比較低;組間總體相比,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3 影響FIB的因素分析
以FIB為因變量,進行線性逐步回歸分析,結果顯示:胰島素抵抗指數(shù)(HOMA-IR)、空腹C肽、糖化血紅蛋白、BMI指數(shù)、甘油三酯、血漿膽固醇、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尿酸進入回歸方程,回歸系數(shù)分別為:0.012、0.006、-0.194、0.305、0.038、0.111、0.001(P<0.05)。見表2。
3 討論
代謝綜合征(MS)會出現(xiàn)炎癥因子的增加,說明MS會使機體處于一種炎癥狀態(tài)[1-2]。隨著FIB 水平的升高,會使血液黏度增加、血小板聚集粘附而使內(nèi)皮細胞損傷和形成血栓,加重動脈粥樣硬化程度。而動脈粥樣硬化加重會引起凝血功能的異常,凝血異常反過來會增加纖維蛋白沉積,F(xiàn)IB會由于血管內(nèi)的炎癥因子刺激下進一步增多,更進一步加速動脈粥樣硬化的發(fā)展,更甚至導致血管閉塞,這樣重復惡性的循環(huán)[3]。該研究中FIB各分位組中,血漿膽固醇、低密度脂蛋白呈現(xiàn)增加趨勢,與FIB成正相關。血漿膽固醇的升高會降低纖維蛋白原的合成,從而影響到FIB的清除,使FIB水平升高;機體處于高膽固醇血癥時,血小板與膽固醇不斷相互結合、粘附,從而會使血小板的流動性減低,增加了血小板的黏集程度,導致內(nèi)皮細胞出現(xiàn)更甚著損傷,影響到凝血系統(tǒng),也會使FIB水平升高[4]。2型糖尿病患者糖化血紅蛋白水平升高,F(xiàn)IB 水平也逐漸增加,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發(fā)生概率以及斑塊厚度也在不斷增加[5]。由于該研究僅是對該院患者研究,很有局限性,數(shù)據(jù)上也欠嚴謹,仍需要更多的研究。
綜上所述,該研究認為2型糖尿病患者FIB水平和患者的胰島素抵抗之間是相互影響、互為因果的惡性循環(huán)。FIB與患者年齡、病程、空腹C肽、糖化血紅蛋白、低密度脂蛋白、血漿膽固醇相關,并且可以通過檢驗指標初步判斷FIB的異常,評估機體的凝血狀態(tài),應用抗凝和降纖藥物對預防大血管并發(fā)癥的發(fā)生和減緩血管并發(fā)癥的發(fā)展有重要作用。FIB減少可以降低糖尿病患者大血管病變的發(fā)生減少血栓形成。
[參考文獻]
[1] 程靜麗,趙偉.2型糖尿病患者代謝綜合征與亞臨床炎癥因子的相關性[J].中國慢性病預防與控制,2008,16(4):368-370.
[2] 陳啟.代謝綜合征患者炎癥介質(zhì)的變化[J].中華高血壓雜志,2007,15(8):687-688.
[3] 張黛莉.PAI-1與2型糖尿病動脈粥樣硬化[J].遼寧實用糖尿病雜志,2001,9(4):52-53.
[4] 胡愛華.血脂異常對血凝,纖溶,血小板,前列環(huán)素和內(nèi)皮細胞功能的影響[J].中國循環(huán)雜志,1995(4):249-251.
[5] 劉曉霞,施秉銀.2型糖尿病患者糖化血紅蛋白水平與血漿纖維蛋白原及頸動脈內(nèi)膜中層厚度的關系[J].現(xiàn)代醫(yī)藥衛(wèi)生,2012,28(8):1140-1141.
(收稿日期:2018-0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