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志紅
摘 要:萬歷三年(1575年),明朝把總王望高追蹤海盜林鳳到了馬尼拉,并在同年攜西班牙奧斯定會修士馬丁·德·拉達神父一行人赴華,從而揭開了中國與西班牙交往的序幕。但是長期以來,學界認為王望高竄改了西屬菲律賓總督拉維薩里斯寫給福建巡撫劉堯誨的信件,謊報軍功。然而,中西方資料對此有著截然不同的記載。通過對中西史料的比較,可以加深我們對此事件的認識。
關鍵詞:明朝;西屬菲律賓;王望高;馬丁·德·拉達
中圖分類號:K341.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7)09-0175-03
明朝嘉靖年間,倭患叢生,在抗倭名將戚繼光、俞大猷等人的打擊下,東南沿海的倭寇已基本肅清,但隆慶萬歷初年海盜林鳳活躍于閩粵沿海。學術界以往關于林鳳的研究已經(jīng)取得了豐碩的成果上①。但對于曾經(jīng)追蹤林鳳到菲律賓的明朝把總王望高的研究卻缺乏應有的重視。對王望高記載最為詳細的當數(shù)1585年出版的西班牙奧斯定會修士門多薩撰寫的曠世杰作《中華大帝國史》。該書的中譯本是由何高濟譯自派克的英譯本《中華大帝國史》(1588年,倫敦),1853、1854年版。書中關于王望高的資料來源于奧斯定會修士馬丁·德·拉達在1575年訪問福建后撰寫的《中國紀行》、米古額·德·洛阿卡的《實錄》和赫羅尼莫·馬林提供的材料,他們都在1575年陪同王望高來到福建。英國歷史學家博客舍《十六世紀中國南部行紀》一書在編注馬丁·德·拉達的《中國紀行》時,比較了三種十六世紀的西班牙文本,從而使其更加富有原著的味道。有鑒于此,筆者也主要依據(jù)這兩種資料,并結合中文史料對王望高謊報軍功一事提出微末之見,以求教于方家。
1574年11月底(萬歷二年),林鳳被明朝軍隊擊敗后,率領艦隊來到了馬尼拉,與西班牙人展開了數(shù)次激戰(zhàn),戰(zhàn)敗后退守呂宋西岸的馮嘉施蘭(Pangasinan)。關于這一段經(jīng)歷,博克舍在《16世紀中國南部行紀》中有著清晰的記載:“1574年11月末一個有月亮的晚上,有個在伊羅科斯(Ilocos)海岸的西班牙士兵發(fā)現(xiàn)一支龐大的配備有炮的艦隊……他向他的司令官儒安·德·薩爾西多(Juan de Salcedo)報警。薩爾西多……意識到馬尼拉是他的目標,他馬上向那里增派了一支五十多名槍手的軍隊……及時在12月1日到達該城。薩爾西多發(fā)現(xiàn)馬尼拉剛剛在11月30日晚擊退了入侵者的一次襲擊,原來那是中國的海盜船,頭頭是一個廣東的冒險家,名叫林(阿)鳳,西班牙人后來稱他為Limahon。中國人在12月2日重新發(fā)動進攻,但在激戰(zhàn)后被擊退,其中攻擊隊伍的日本頭目被殺死。林鳳不能叫他的人發(fā)起第三次攻擊。就沿呂宋西岸駛回彭加絲蘭(Pangasinan),在那里一座俯瞰同名河流的山頭駐寨自守?!盵2]21
關于林鳳1574年從11月30日和12月2日對馬尼拉的兩次進攻,西方資料記載比較詳細,而中方資料對于此事的唯一記錄只有在福建巡撫劉堯誨上奏的《諭夷剿賊捷音疏》中簡單提及:“鳳等驚懼,欲駕船出港,因伙長顏佑謙熟知呂宋番情,故駕往彼國,連日攻打不下,呂宋次酋長被賊殺死,各賊中中番人鳥銃而死者四五百人,因據(jù)玳瑁城,筑城二座,與番據(jù)守,方欲修洗船只,整溯(搠)兵器,待南汛復回廣中?!盵2]
關于這兩次林鳳進攻馬尼拉的事件,中西方記載基本一致,但是對接下來西軍連續(xù)兩次進攻林鳳的事件卻有著截然不同的記載。
《中華大帝國史》載,林鳳退守馮嘉施蘭后到處揚言他已經(jīng)打倒和殺死了西班牙人,菲律賓總督拉維薩里斯害怕菲律賓土著相信林鳳的話,起來造反,威脅到西班牙人的統(tǒng)治,所以命令盡力召集船只和人馬,組織起來追擊林鳳所部。自從戈蒂在林鳳第一次進攻馬尼拉時被殺死后,薩爾西多被拉維薩里斯任命為新任戰(zhàn)地指揮官,他率領250名西班牙士兵,和2 500名番兵在1575年3月23日離開馬尼拉,并在下一個圣禮拜三(按:據(jù)湯開建《明隆萬之際粵東巨盜林鳳事跡詳考》一文,時為1575年3月30日)清晨抵達馮嘉施蘭河口,出其不意地向敵人發(fā)起了猛烈的攻擊……翌日,薩爾西多率軍再次向林鳳發(fā)起進攻……西班牙人因彈藥缺乏,進攻受阻。同時西班牙人認為,林鳳既無法搞到船從水路逃走,也無充足的糧食儲備,所以他們決定圍而不攻,等待林鳳彈盡糧絕之時被迫投降或妥協(xié)[3]156-159。
中文文獻不僅對于西軍和番軍在1575年3月30日和3月31日兩次進攻林鳳的事件只字未提,而且有著如下記載。據(jù)《諭夷剿賊捷音疏》載,王望高于三月十二日(按:據(jù)湯開建《明隆萬之際粵東巨盜林鳳事跡詳考》一文,時為1575年4月22日)抵達呂宋后,在“番酋”的支持下,調集了5 000名番兵、200艘戰(zhàn)船,于三月十八日至二十八日(按:據(jù)湯開建《明隆萬之際粵東巨盜林鳳事跡詳考》一文,時為1575年4月28日至1575年5月8日)連續(xù)向據(jù)守在玳瑁港內的林鳳軍隊發(fā)動幾次襲擊和進攻。幾場戰(zhàn)斗下來,“賊人死者過半” [2]。
此外,這還可以在其他中方資料中得到大量的佐證?!睹魃褡趯嶄洝份d:“萬歷四年,九月,丙申。巡撫福建僉都御史劉堯誨奏報:‘把總王望高等以呂宋夷兵敗賊林鳳于海,焚舟斬級,鳳潰圍遁,復斬多級,并呂宋所赍貢文、方物以進。下所司。”[4]30《萬歷武功錄》載:“制置使劉堯誨使使者王望高、周英等往諭呂宋,招番兵5 000人,裘(玳瑁)港內,焚鳳舟幾盡?!盵5]56《潮州府志》載:“林鳳……航海抵呂宋國,至玳瑁港。筑城、修戰(zhàn)艦,謀脅番人,復圖內逞。閩撫劉堯誨諭呂宋國王,破巢焚舟,賊眾大挫?!盵6]168
但是,關于王望高在1575年4月28日到5月8日率領5 000名番兵大破林鳳軍之事,西文資料不僅只字未提,還出現(xiàn)了針鋒相對的指控。《中華大帝國史》載,拉達神父在隨王望高到達福州后指出:“王望高和先生(按:先生是Sinsay的漢譯,湯開建指出,西文中的Sinsay是在呂宋做生意的海澄人林必秀)……在向總督(按:指福建巡撫劉堯誨)報告時說了謊話,特別是王望高。先生確實在隱瞞,因為他告訴所有人說,我們的人因他的命令和努力才火焚林鳳的船只,將他包圍,還有類似其他的話;但在他到達那里之前二十幾天,可以說一切均已解決和結束?!盵3]211接任拉維薩里斯擔任菲島總督的弗朗西斯科·德·桑德博士(Dr. Francisco de Sande)后來也說:“他們竄改拉維薩里斯交給他們的信件,寫上其他內容,意為他們在前線英勇作戰(zhàn),并在西班牙人焚燒戰(zhàn)船和摧毀堡壘的時候鼓勵他們;因此他們除了升官之外,每人還獲賞四百兩白銀,每兩銀約值12里亞爾?!盵7]48, 61-62
依此而言,拉達神父和桑德博士都極力指證,王望高篡改了菲督拉維薩里斯交給閩撫劉堯誨的信件,謊稱西班牙人是在他的努力下才摧毀林鳳艦隊的。長期以來,學術界也采用了這種說法。如陳臺民在《中非關系與菲律賓華僑》中寫道:“明朝中國的政府……在林鳳征菲的時候,派來了一個王望高,在菲律賓除了羞辱國體之外,無所作為。對上峰的報告又是偷天功為己有,使中國典籍對此一事的記載成為歷史笑料?!盵8]130黃滋生和何思兵在《華僑華人史》中寫道:“王望高回到福建……將拉維薩里斯給福建當局的函件肆加竄改后,交給巡撫劉堯誨。經(jīng)竄改的信件,捏造了王望高等在西軍焚毀林鳳的船隊、摧毀林鳳的堡壘時,曾親臨前線英勇殺敵,鼓舞西軍作戰(zhàn)?!盵9]49
可以說,中西方資料對于林鳳謊報軍功的記載可謂截然對立,那么王望高到底有沒有竄改菲督給閩撫的信件呢?筆者認為事實可能是,王望高將西班牙人在1575年3月30日和3月31日大破林鳳所部并將其圍困在馮嘉施蘭的事件,改成了王望高在番酋的支持下于1575年4月28日至5月8日率領5 000名番兵大敗林鳳于海理由有以下幾點。
其一,為何中西方資料對于林鳳在1574年11月30日和12月2日兩次進攻馬尼拉均有記載,而中方資料對于西班牙人在1575年3月30日和3月31日兩次進攻林鳳的事件只字未提,西文資料對于王望高在1575年4月28日到5月8日率領5 000名番兵大破林鳳軍之事也是絲毫沒有提及,不禁令人生疑。會不會是中西方文獻記載都屬實呢?也就是說在西班牙人于1575年3月30日和3月31日兩次進攻林鳳后,王望高又在“番酋”的支持下,調集5 000名番兵敗賊林鳳于海。答案是否定的。根據(jù)博克舍在《16世紀中國南部行紀》中指出:“……精力充沛的儒安·德·薩爾西多率領一支由250名西班牙人和1 500名菲律賓人組成的隊伍,在1575年3月底把他困在這里。包圍海盜的寨子僅僅幾周,中國的一艘皇家戰(zhàn)艦就抵達彭加絲蘭。這艘戰(zhàn)艦的指揮官是把總(Pa-tsung)(護岸戍軍指揮)王望高(Wang Wang-kao),他奉福建浙江總督之命去追尋林鳳的下落?!盵1]21
前已指出,王望高是在1575年4月22日到達的,在其到來之前的20多天林鳳已經(jīng)被圍困在了馮嘉施蘭,這也符合《中華大帝國史》中拉達神父所言:“在他到達那里之前二十幾天,可以說一切均已解決和結束?!边@也就是說,在王望高到來之前,林鳳已經(jīng)被擊潰并且被圍困在了馮嘉施蘭,而且拉達神父言外之意是此后并未再發(fā)生什么大的戰(zhàn)斗。另外,《中華大帝國史》還記載道:“戰(zhàn)地指揮官得知王望高到來的目的,就殷勤招待他。他告訴他說,他已使海盜陷入絕境(那是插翅也難飛逃的),然后他勸他,在解決問題(不會太久)前,他可到不遠的馬尼拉去,和駐在該地的總督及其他西班牙人休歇游樂,因為僅僅他本人已足以實現(xiàn)計劃,無須皇帝的艦隊到來,乃至無須它離開安全的港灣……又擔保說不出幾天就把死的或活的海盜交給他,這最后的審判日不會太久。”[3]162這也透漏出,薩爾西多將林鳳圍困在馮嘉施蘭后,沒有打算讓王望高插手此事。關于西班牙人對林鳳之所以圍而不攻,黃滋生和何思兵認為,西班牙人認定林鳳已處于西軍的圍困之中,自己穩(wěn)操勝券,同時也看準了王望高等人迫切希望消滅林鳳,因此以此作為王牌,希望能夠達成在中國傳教和與其通商的要求。同時他們也指出,王望高意識到,要消滅林鳳,只能依靠西班牙人,自己無從插手[9]49。在此情況下,王望高又怎可越俎代庖,率部攻擊林鳳呢?
值得指出的是,如果王望高在1575年3月30日西班牙人發(fā)動對林鳳的攻擊之前來到馮嘉施蘭,把這次攻擊說成是在自己的努力下,促使番酋發(fā)動了對林鳳的攻擊,無疑會增加其說法的可信度,奈何中方資料記載,王望高是在4月22日,也就是距離林鳳被圍困二十多天之后到達的,這明顯增加了中西方文獻記載的差異。
其二,西班牙人作為菲律賓的主人,在1575年3月30日和3月31日進攻林鳳時盡其所能也只能調集“250名西班牙士兵,和2 500名番兵”(這一兵力是門多薩《中華大帝國史》中的記載,博克舍在《十六世紀中國南部行紀》中說是“一支由250名西班牙人和1 500名菲律賓人組成的隊伍”)對西班牙人發(fā)動進攻,王望高又如何能夠在短短的六天時間內(從4月22日到28日)調集所謂的“5 000名番兵”呢?這本身就是一個很大的疑問。
其三,在王望高第一次使菲啟程返回福建后,也即在1575年7月12日,興泉道讓兩名神父在寓所休息,他要單獨召見米古額·德·洛阿卡(Miguel de Loarca)和伯多祿·薩爾密安托(Pedro Sarmiento)(按:米古額·德·洛阿卡和伯多祿·薩爾密安托是菲督派遣的兩名隨同拉達神父一起到福建的軍人)跟他談話,談話內容如下:“他要他們向他報告海盜林鳳到群島的整個情況,西班牙人如何對付他;盡管他已特別得到隊長王望高和先生對所有事的報道,他仍懷疑他們告訴他的不是真情。他所懷疑的是有依據(jù)的,因為在我們的軍人對海盜到達馬尼拉,及你看到本書所述的其余事,做了真實敘述后,他發(fā)現(xiàn)彼此大不相同,因為他把一切歸功于自己以博取榮譽和獎賞;而興泉道是個聰明人,馬上明白了他們的意圖?!盵3]190—191以此觀之,興泉道似乎洞悉了王望高在謊報軍功,但在后來的事態(tài)發(fā)展中又沒有點破。
其四,據(jù)《中華大帝國史》記載,王望高謊報了軍功,先生幫他隱瞞,而且彼此約定平分獎賞和酬勞,盡量說對方的好話,但是后來福建巡撫授予王望高的榮譽和獎賞超過了先生,導致兩者之間發(fā)生了分歧和爭吵。因為王望高只顧自己,他認為先生只不過是海上的一個賤民,而他貴為隊長,先生不配與他獲得的一樣多[3]211。照這樣看,既然王望高和先生可以合起伙來謊報軍功,很難排除他人不會同流合污。而且,退一步講,明朝當局關心的是剿滅海盜林鳳,避免其與西班牙人勾結作亂,既然林鳳已經(jīng)遭受重創(chuàng),成為甕中之鱉,遲早都要敗亡,那么王望高等人謊報軍功只是避重就輕罷了,事情敗露的可能性就大大降低了。
綜上,關于王望高竄改菲島總督拉維薩里斯寫給福建巡撫劉堯誨的信件并謊報軍功一事,筆者認為王望高竄信是真,事實上可能是西班牙人在1575年3月30日和3月31日兩次進攻林鳳并將其圍困在馮嘉施蘭,而王望高在信中將其改成了其本人于1575年4月28日到5月8日在番酋的支持下調集5 000番兵大敗林賊于海。
參考文獻:
[1] [英]C. R. 博克舍.十六世紀中國南部行紀[M].北京:中華書局,1990.
[2] 《督撫疏議》卷二《諭夷剿賊捷音疏》[J]//湯開建.明隆萬之際粵東巨盜林鳳事跡詳考——以劉堯誨<督撫疏議>中林鳳史料為中心.歷史研究,2012(6).
[2] [西]門多薩.中華大帝國史[M].何高,譯.北京:中華書局,2013.
[4] 明神宗實錄:卷五四[M]//中山大學東南亞歷史研究所.中國古籍中有關菲律賓資料匯編.北京:中華書局,1980.
[5] 瞿九思.萬歷武功錄.卷3:廣東[M].萬歷壬子序列本.
[6] 周碩勛.潮州府志:卷三八[M]//中山大學東南亞歷史研究所.中國古籍中有關菲律賓資料匯編,1980.
[7] E. H. Blair and J. H. Robertson, The Philippine Islands,1493—1898, Cleveland, The Arthur H. Clark Co., 1903.
[8] 陳臺民.中菲關系與菲律賓華僑[M].香港:朝陽出版社,1985.
[9] 黃滋生,何思兵.菲律賓華僑史[M].廣州: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The Encounter of Sino-foreign Historical Sources: Focusing on the Event of Pa-tsung Wang Wang-kao in the Ming Dynasty
WANG Zhihong
(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Department of History,Shanghai 200241, China)
Abstract: During the third year of the government by emperor Wanli in the Ming Dynasty, Pa-tsung Wang Wang-kao (Captain Omoncon) arrived at Manila in order to track the pirate Lin Feng(Limahong), and he returned to China with the Augustinian missionary Martin de Rada and the others in 1575, indicating the beginning of Spanish contact with China. However, its the universal knowledge that the letter from Spanish viceroy in the Philippines Guido de Lavezaris to the governor of Fukien Liu Yaohui was tampered by Wang Wang-kao who made a false report about military exploits. Its noticed that there are distinct records in the Sino-foreign sources. Comparing the Sino-foreign sources connected with the episode, what can be concluded is that Wang Wang-kao tampered with the letter exactly exaggerating his battle achievement.
Key words: Ming Dynasty; Spanish Philippines; Wang Wang-kao; Martin de Rad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