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耀瑩
(廣州大學外國語學院,廣東 廣州 511400)
語言隨著社會的發(fā)展不斷發(fā)展變化。網絡流行語是隨著互聯(lián)網的普及和各種媒體的發(fā)展而產生的語言現(xiàn)象。網絡流行語是指在網絡上迅速躥紅并被廣大網民在互聯(lián)網上或現(xiàn)實生活中廣泛使用的詞語。黃濤曾描述網絡流行語“是一種特殊形式的口語,是人們在網上交際時使用的別致、活潑而新鮮的詞語”[1]11。它們一般來源于網絡上網友灌水的帖子,或新聞報道和信息發(fā)布等真實的交際事件。作為一種帶有強烈時代感的語言變體,網絡詞語豐富了原有的漢語詞庫,也反映了當下社會普遍關注的問題和焦點,與我們的社會文化和思維方式緊密相關。因此,研究網絡流行語的翻譯有著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根據“中國知網”的記錄,至2016年12月,學界已從多種理論視角,如生態(tài)翻譯學、關聯(lián)翻譯理論、功能對等理論、接受理論、模因論等,對網絡流行語的翻譯進行了研究,但從認知語言學的角度研究網絡流行語翻譯的文章還很少。胡雪萍[2]從概念整合理論的視角分析了網絡流行語的英譯過程;謝之君等人[3]從認知的角度探討網絡流行語翻譯過程的價值選擇。本文嘗試從認知文化框架的理論出發(fā),探究網絡熱詞的英譯方法。
認知語言學指出:語言能力是認知能力的一部分,語言使用的規(guī)則蘊含一般的認知原則,語言的意義不是在于語言本身,而是在于由許多認知活動構成的框架之中[4]20。Charles Fillmore等人最早把框架概念引入語言學中,并將其定義為一種認知結構,“其知識被預先設定為由單詞編碼的概念”[5]76。Taylor認為框架是指“連接多個認知域的知識網絡,這些認知域都與某個特定的語言形式相關聯(lián)”,是“人根據經驗建立的概念與概念之間的相對固定的關聯(lián)模式,對人來說,各種認知框架是‘自然的’經驗類型”[6]17。而語言符號只是激活與其概念相關的背景知識網絡的工具??蚣軐θ藗兝斫饽硞€事物或情景具有重要的作用。一個土生土長的中國人很可能不知道板球(wicket)是什么,因為中國人在生活中很少有與板球相關的生活體驗,沒有與板球相關的概念框架。
一般來說,緣于相同的生活經驗,人們有許多共同的普遍的框架,如“mother”“weekend”。但框架既因語言而異,也因文化而異。因文化而異的框架叫作文化框架,是某一文化所特有的框架。由于生存環(huán)境、生活方式等方面存在差異,不同民族或文化群體基于自身經驗而形成的框架往往帶有各自所屬文化的特征。網絡流行語作為本土流行文化的一種存在方式,為漢語文化所特有,承載著豐富的社會文化內涵,反映的正是屬于中國社會文化群體的“經驗域特色”。網絡流行語英譯所涉及的漢語讀者群和英語讀者群是兩個存在文化差異的群體。這兩個文化群體的人即使面對具有相同概念的詞語,也會因文化框架及其元素的差異而產生不同的理解?!八衅毡楦拍顖D式在任何語言中都可以得到表達,但許多文化框架在大多數(shù)語言中卻無法直接表達?!盵7]28因此,在翻譯有極強“經驗域特色”的網絡流行語時,為了激活譯語讀者相應的框架,讓他們獲得和源語讀者相同的理解和感受,文化框架是首先需要考慮和處理的對象。
翻譯是為譯語讀者服務的有目的的活動,總是處于一定的文化背景之下,涉及兩個不同的文化群體??蚣芾碚撜J為語言符號只是激活與其概念相關的背景知識網絡的工具。從框架理論來看,翻譯就是要找到能夠激活與原文相同或相似的認知框架的語言表達式。因此,在翻譯文化內涵豐富的網絡流行語時,除了遵循一般的“直譯”“意譯”等翻譯原則,還要重點考慮原文的文化框架,看譯文能否激活與原文類似的文化框架,以此作為選擇譯文的根據。文化框架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為某一文化所特有的框架,一類是框架成分同中有異的框架[8]21。筆者認為:對于有第一類文化框架的網絡流行語,翻譯時應對詞語的文化框架進行轉換;對于有第二類文化框架的網絡流行語,翻譯時應對框架文化成分進行調整。
轉換文化框架主要針對具有第一類文化框架的網絡流行語的翻譯,主要是在翻譯時要分析原文的文化框架,在譯語文化中不存在相同框架的情況下,以源語文化為參照使譯文導引的文化框架替換原文的文化框架,從而讓譯文讀者獲得相應的文化聯(lián)想和感受。這一類網絡流行語具有中國傳統(tǒng)文化或當下流行文化所特有的框架,是最有“經驗域特色”的。2016年12月14日《咬文嚼字》雜志社發(fā)布了2016年十大流行語,其中,“洪荒之力”“老司機”“套路”等具有中國社會文化所特有的框架,因而翻譯時可運用轉換文化框架意譯法。下文以“洪荒之力”和“套路”的翻譯為例進行分析。
“洪荒之力”出自我國古代啟蒙讀本《千字文》的第一句“天地玄黃,宇宙洪荒”?!靶S”和“洪荒”指宇宙形成之初天地歸一、一片混沌的狀態(tài)?!昂榛闹Α敝傅氖怯钪嫘纬芍踝屘斓孛撾x混沌的神力。2015年播出的仙俠玄幻劇《花千骨》中,趙麗穎飾演的花千骨擁有能夠改天換地的最強神力——“洪荒之力”。此劇引發(fā)了該詞的熱度。在2016年里約奧運會上,中國選手傅園慧晉級女子100米仰泳決賽后接受采訪時說:“我已經用了洪荒之力啦!”讓該詞在網絡上迅速傳播?!昂榛闹Α币辉~能激活漢語讀者認知里與其文化淵源相應的文化框架,表達超乎想象的強大神力。目前關于該詞的翻譯有4種:英國《衛(wèi)報》用的是mystic energy,英國《每日郵報》則用了full potential,央視英語新聞報道用的是prehistorical power,《英語世界》官方公眾平臺提供了另一個譯文“antediluvian power”[9]。前兩種譯文都翻譯了原文“潛在的力量或神力”的意義,但從文化框架理論來看,mystic energy和full potential只是達到了原文的概念意義層面,并沒有考慮到原文的文化框架及其轉換。譯文prehistorical power考慮到原文的文化框架,選用“prehistorical”(史前的)暗示了“洪荒之力”激活的“宇宙形成之初天地混沌”框架,但“史前”與“宇宙形成之初”概念不同,而且譯者也沒有對該詞的文化框架進行轉換,英語讀者無法產生類似的文化感受。相比之下,譯文“antediluvian power”既考慮了原文獨有的文化框架,又對其進行了轉換?!癮ntediluvian”一詞來源于《圣經》,指“大洪水前的時期”,大洪水前正是上帝用神力在混沌中造天地和萬物的時期,這與漢語文化的“宇宙洪荒”時期大體一致。在英語文化缺失“洪荒之力”的文化框架的情況下,利用了西方人熟知的圣經文化,“antediluvian power”激活的框架能讓讀者獲得類似的文化聯(lián)想,從而促進了對原詞內涵的理解。因此,雖然目前普遍采用的譯文是“prehistorical power”,筆者認為“antediluvian power”是較佳譯文。
再如“套路”一詞。漢語中本有“套路”一詞,指編制成套的武功動作或招數(shù),如少林拳套路。武功的套路有用來迷惑對手進而攻擊、戰(zhàn)勝對手的作用。2016年網絡流行語中的“套路”泛指經過精心編制的做法,或用來迷惑人的說法或做法。“套路”一詞從中性的行話慢慢變成了略帶貶義的網絡流行語,常帶有強烈的調侃意味,如“多一點真誠,少一點套路”“全都是套路”等?!疤茁贰币辉~導出的基本框架是“迷惑人的成套招式”,這一框架是漢語文化獨有的,進而引申出“詭計”甚至“陷阱”的意思。目前該詞翻譯為“routine”“trick”和“strategy”?!癛outine”指周而復始的慣例,激活的是“老規(guī)矩,老一套”的框架,被認為有“套路”之義。所以有人認為“少一點套路,多一點真誠”可以翻譯為“Less routine,more sincerity”。同樣,“strategy”作為名詞義為“策略、戰(zhàn)略”,但是它作形容詞時可以用來形容一個人很有心機,如“a strategy person”,這也能引導出“詭計”的框架。這兩個詞雖然看似和“套路”表達的意思相近,卻沒有對原文關于武術套路的文化框架進行轉換,讓譯文讀者獲得符合他們認知的文化理解。相比之下,筆者認為“trick”是較佳的翻譯?!皌rick”的基本意思是“戲法”“花樣”,也可表示“技巧”,也可引申為貶義“不道德的手段,詭計”。這一點和“套路”相同,既可表示成套的做法,也可用于貶義,指“算計人的詭計”。而且,“trick”的基本語義是“把戲”,是英美人們簡述一出魔術戲法表演的用語。戲法表演也是一招一式,有制定好的“套路”。因而,“trick”一詞可以激活英美讀者所熟悉的關于魔術戲法“套路”的文化框架。如人們常說的“你別套路我”,可譯為“Don′t you play any tricks on me”,“套路深”可譯為“a sneaky trick”。
一些網絡流行語所具有的文化框架屬于第二類,即與其英文對等詞激活的框架中的某一成分有文化上的差異。翻譯時可先調整原文的文化框架成分,再確定更符合譯文讀者認知的語言表達式。下文以網絡流行語“鳳凰男”和“女漢子”的翻譯為例進行分析。
“鳳凰男”指那些出身貧寒,留在城市工作生活,事業(yè)有成的男子。他們離開了農村,但仍然保留許多農村的樸素觀念和傳統(tǒng)思想。他們選擇與城市女子結婚,但與對方的觀念不同,家庭沖突不斷。該詞普遍翻譯為“Phoenix man”。從文化框架的角度來看,雖然漢英都有“鳳凰”這個框架,看似對等,然而實際上漢英“鳳凰”框架的框架成分同中有異。在西方文化中,有鳳凰“浴火重生”的古希臘神話,激活的是“重生、不朽”的文化框架。而在中國文化中,鳳凰除了象征吉祥富貴,在詩作中也常用以指代杰出人才,有“以鳳比才”的傳統(tǒng),還有“舊巢共是銜泥燕,飛上枝頭變鳳凰”詩句,進而衍生出“山雞變鳳凰”的說法。因此,“鳳凰男”激活的框架其實是“山雞變鳳凰”,即“農村人蛻變?yōu)槎际腥瞬拧?。而英美讀者沒有相關的背景文化知識,按照他們對“phoenix”的認知,譯文“Phoenix man”激活的是“復活重生”或“不朽偉大”的框架,沒有原文中關鍵的“蛻變”框架成分,不能讓譯文讀者產生相應的文化聯(lián)想和理解。相比之下,該詞在網絡上的另一種譯文“ugly duckling man”則利用英美讀者熟知的丑小鴨的故事,把“山雞變鳳凰”框架成分調整為“丑小鴨變天鵝”,凸顯了“蛻變”這一框架成分。這與原文激活的“農村人蛻變?yōu)槎际腥瞬拧笨蚣芤恢?,能讓譯文讀者產生與原文讀者一致的文化聯(lián)想,促進譯文讀者對詞語內涵的認知。
再如,近年來風靡網絡的“女漢子”一詞通常是指不怕吃苦,如男性般個性豪爽,舉止粗魯?shù)呐?,譯為“strong woman”或“iron lady”。但這種譯文與原文并不對等。古漢語中,“漢子”一詞是對普通粗俗男子的通稱,其引導的框架有略帶貶義的成分。如陸游《老學庵筆記》卷三:“今人謂賤丈夫曰漢子?!薄端疂G傳》第二十七回:“那兩個漢子急待向前,被武松大喝一聲,驚的呆了。”由于這一語言文化背景,“女漢子”引導的框架有“和漢子一樣言行舉止粗俗”的文化成分。而這一成分與“strong woman”或“iron lady”引導的框架有差異。英美歷史上的女權主義運動培養(yǎng)了女性敢于爭取與男性平等的社會權利的意識,“strong woman”就是這一文化背景下的產物,突出的是和男性一樣“專注于事業(yè)并獲得成就的女性”這一文化框架成分。因此,將“女漢子”譯為“strong woman”不太合適。筆者認為將“女漢子”譯為“cowgirl”更為合適。牛仔文化在西方國家有很深的文化淵源,牛仔騎著快馬彪悍灑脫、吃苦耐勞、敢于冒險的形象深入人心。因而“cowgirl”引導的“牛仔”對應了“女漢子”引導的“漢子”文化成分,而且兩者表達的內涵一致,都是如男性一般性格豪爽、不怕吃苦、舉止不拘小節(jié)的女性。
總的來說,文化框架理論可以為具有漢語文化所特有的框架的網絡流行語,或框架有因文化而異的成分的網絡流行語,提供新的翻譯方法和理論依據。對于這些網絡流行語,文化框架是理解和翻譯的關鍵所在。對于具有中國傳統(tǒng)文化或當下流行文化所特有的框架的網絡流行語,翻譯時要在分析原文文化框架的基礎上對原文的文化框架進行轉換,即以源語文化為參照使譯文導引的文化框架替換原文的文化框架,以便讓譯文讀者獲得符合他們認知的文化聯(lián)想和理解。有些網絡流行語的框架與其所謂的英文對等詞激活的框架中的某一成分有文化上的差異。翻譯這類網絡流行語時要根據譯文讀者的認知特點,調整原文框架的文化成分,最后確定相應的譯文表達式??偟膩碚f,要考慮譯入語讀者的接受能力,重點分析原文的文化框架,通過轉換原文文化框架或調整框架文化成分,選用能激活與原文類似的文化框架的譯文,讓譯文讀者產生既與原文讀者一致,又符合其認知的文化聯(lián)想,從而促進譯文讀者對漢語網絡流行語內涵的認知。
[1]黃濤.流行語與社會時尚文化[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3.
[2]胡雪萍.概念整合理論視閾下網絡流行語的英譯認知過程[J].蘭州教育學院學報,2015(8):125-127.
[3]謝之君,楊月華.網絡流行語認知價值及翻譯[J].上海翻譯,2015(3):23-27.
[4]馬偉林.框架理論與意義識解[J].外語與外語教學,2007(10):18-21.
[5]FILLMORE C J,BERYL T A.Toward a frame-based lexicon:the semantics of RISK and its neighbors[M]//LEHERE A,KITTAY E.Frames,Field,Contrasts.Hillsdale:Lawrance Erlbaum Assoc,1992:75-77.
[6]TAYLOR J R.Linguistics categorization:prototype in linguistics theory[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5:16-29.
[7]汪立榮.從框架理論看翻譯[J].中國翻譯,2005(3):27-31.
[8]肖坤學,單新榮.框架語義學視域下會話幽默的成因[J].當代外語研究,2014(5):20-23.
[9]BBC盤點2016年網絡熱詞[EB/OL].(2016-12-29)[2017-03-03].http://mp.weixin.qq.com/s/FGLcHwEweOSpG-6eJ6Uae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