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應文
秦東陵作為戰(zhàn)國晚期秦國的一處大型陵園,自1986年發(fā)現以來就一直受到學者的廣泛關注。目前,學術界一般將其稱為“秦東陵”,但它在歷史上的相關稱謂很多,有“芷陽”“芷陽酈山”“昭襄王陵”“莊襄王陵”“秦宣太后陵”等三十余個。本文對秦東陵相關的歷史稱謂一一進行梳理,探討這些相關稱謂的起源與流傳過程;分析歷代學者對秦東陵及葬于該陵區(qū)內六位秦王、貴族墓葬的認知情況,以期辨清訛誤。不足之處還請各位專家學者指正。
1986年,臨潼縣斜口鎮(zhèn)韓峪鄉(xiāng)范家村村民在修灌溉渠時發(fā)現大面積夯土,遂向當地文物部門報告,經過陜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臨潼縣文管會的調查、勘探,消失已久的秦東陵終被發(fā)現。秦東陵位于臨潼區(qū)驪山西麓山前沖積扇地帶,東距秦始皇陵約10公里,北距西臨公路約3公里,西距霸河約7公里,西南約1公里處傳為秦始皇焚書坑儒處,總面積24平方公里(27萬平方米)。自1986年以來相繼發(fā)現4個陵園:1號陵園南至小峪溝,北到武家坡村南無名溝,西界為洞北村西的小峪河,東達范家莊的人工壕溝,發(fā)現亞字形主墓兩座ZM1(北)、ZM2(南),陪葬墓區(qū)兩處;2號陵園東界北溝村,西到棗園村,南至三冢坡村北無名溝,北達武家溝,發(fā)現中字形主墓一座(ZM1)、甲字形陪葬墓3座;三號陵園西、北兩面利用天然壕溝為其兆溝,而東、南兩面兆溝則為人工開鑿,發(fā)現中字形主墓兩座(南ZM1,北ZM2),陪葬墓區(qū)一處;4號陵園東起馬斜坡,西至染坊村,南抵井深溝,北到小峪河南岸,四界利用天然溝和人工挖掘的壕溝作兆溝,發(fā)現亞字形主墓一座ZM1,中字形陪葬墓一座,甲字形陪葬墓兩座,陪葬墓區(qū)一處。大體與《史記》等文獻的記載相符,可以確定它就是秦國“芷陽”陵區(qū)。
由于年代久遠、文獻記載較簡略,世人對秦東陵地望及葬于該陵區(qū)的秦王、貴族都已混淆不清。從1986年秦東陵發(fā)現以來至今,當代學者經研究后基本達成的共識有兩點:①悼太子、宣太后、昭襄王、唐太后、莊襄王、帝太后等六人皆葬在秦東陵(芷陽陵區(qū));②孝文王(壽陵)和華陽太后不在秦東陵(芷陽陵區(qū)),考察早期文獻中的觀點亦基本與其吻合。因此,文獻中與芷陽陵區(qū)及葬于該陵區(qū)內6位秦王、貴族墓葬相關的稱謂,都應歸為“秦東陵相關歷史稱謂”的研究范疇,下面本文逐一進行進行分析、考述。
“芷陽”和“芷陽酈山”是秦東陵最早的兩個稱謂。其中“芷陽”之名即是秦東陵的原名。在《史記·秦本紀》、《史記·秦始皇本紀》、《史記·呂不韋列傳》中都有相關記載:
《史記·秦本紀》載:“(昭襄王)四十年,悼太子死魏,歸葬芷陽。”又:“(昭襄王)四十二年,安國君(孝文王柱)為太子。十月,宣太后薨,葬芷陽酈山?!庇郑骸白鹛瓢俗訛樘铺螅掀湓嵊谙韧??!薄妒酚洝で厥蓟时炯o》載:“昭襄王享國五十六年,葬芷陽?!庇郑骸扒f襄王享國三年,葬芷陽?!薄妒酚洝尾豁f列傳》載:“始皇七年,莊襄王母夏太后薨。孝文王后曰華陽太后,與孝文王會葬壽陵,夏太后子莊襄王葬芷陽……”又:“始皇十九年,太后薨,謚為帝太后,與莊襄王會葬芷陽。”
從以上文獻記載看:《史記》中除宣太后葬地記載為“芷陽酈山”外,對其他秦王葬地都使用“芷陽”——即秦漢時期秦東陵有“芷陽酈山”和“芷陽”兩個稱謂?!败脐枴笔橇陞^(qū)名稱,得名源于秦芷陽縣,芷陽故城位于今臨潼區(qū)斜口鎮(zhèn)韓峪鄉(xiāng)油王村,灞河東岸的銅人原(洪慶原)上,距秦東陵約3公里。陜西省考古研究所為配合基建于1984年對其進行發(fā)掘,并推測芷陽縣轄地應在驪山以西、渭河以南、長樂坡以東,因此該陵區(qū)名“芷陽”必源于地名,這也符合秦國國君墓葬命名的慣例;而宣太后墓葬獨名“芷陽酈山”,則是該墓葬的特定稱謂?!段倪x》卷十《西征賦》注引《三秦記》曰:“秦名天子冢曰長山,漢曰陵,故通名山陵?!薄败脐栣B山”是秦墓首次稱“山”,既彰顯宣太后地位之高,又與葬于“芷陽”的其他嬴秦王公、貴族陵墓有所區(qū)別。
兩漢時期學者對秦東陵地望及葬于該陵區(qū)內6位秦王、貴族墓葬應是清楚無誤的。首先,此時距秦亡不久,地理行政建制變化不大,文獻中所載“芷陽”的地望皆準確無誤?!妒酚浫易ⅰ芬潦稀度赜洝贩Q:“霸城,秦穆公筑為宮,因名霸城,漢于此置霸陵?!庇帧鞍茁乖瓥|有霸川之西坂,故芷陽也?!?984年臨潼芷陽遺址發(fā)掘,證實秦芷陽故城在漢初繼續(xù)沿用,且芷陽縣城即漢霸陵,與同時期文獻記載相符;其次,西漢初年對列國公(王)陵墓、陵區(qū)的認識都比較清楚?!妒酚洝じ咦姹炯o》“(漢高帝十二年)十二月,高祖曰:秦始皇帝、楚隱王陳涉、魏安釐王、齊緡王、趙悼襄王皆絕無后,予守冢各十家,秦皇帝二十家,魏公子無忌五家?!睗h高祖專門下詔對列國陵墓進行保護與祭祀,其中雖未提及秦東陵,但足以說明漢初對春秋戰(zhàn)國時期列國公(王)陵墓、陵區(qū)的情況都有很清楚明確。但兩漢時期文獻簡短、空泛,對秦東陵的記載僅有百余字,導致后世對其產生諸多誤解和訛傳。
《漢書·地理志》“霸陵,故芷陽,文帝更名,莽曰水章也?!睗h文帝將“芷陽”改名“霸陵”后,“芷陽”之名遂廢,這直接導致世人對“芷陽”地望和“芷陽陵區(qū)”產生諸多誤解。魏晉時期記載秦東陵相關內容的文獻主要是《帝王世紀》和《水經注》,有“芷陽之麗山”和“子楚陵”兩種相關稱謂。
《帝王世紀》載:“秦莊王葬于芷陽之麗山”。其中言明的“莊王”即莊襄王,但是記載簡略,語焉不詳,未提及葬于芷陽的昭襄王、宣太后、悼太子等其他秦王室成員?!端涀ⅰ份d:“霸水又左合浐水,歷白鹿原東,即霸川之西,故芷陽矣?!妒酚洝罚呵叵逋踉彳脐栒呤且玻^之霸上,漢文帝葬其上,謂之霸陵?!庇郑骸鞍运直?,左納漕渠,絕霸右出焉。東逕霸城北,又東逕子楚陵北,皇甫謐曰:秦莊王葬于芷陽之驪山,京兆東南霸陵山。劉向曰:莊王大其名,立墳者也。《戰(zhàn)國策》曰:莊王字異人,更名子楚,故世人猶以子楚名陵。”《水經注》引《史記》和《帝王世紀》的相關記載,其中并未言明的“秦襄王”應指秦莊襄王,且秦莊襄王陵還有一個名字——“子楚陵”,按《水經注》的解釋:“子楚陵”是一個俗稱,因秦莊襄王名異人,又名子楚,所以世人俗稱其為“子楚陵”,這是莊襄王陵又名“子楚陵”的起源。在此,酈道元把灞水東的“芷陽坂”(即今之“洪慶原”)同灞水西的“白鹿原”混在一起,認為芷陽(霸城)在灞河西岸的白鹿原上,從而使“秦襄王”葬在灞河西岸,這亦是芷陽(芷陽陵區(qū))地望之爭的源頭。
從該時期文獻可以斷定,經魏晉時期的戰(zhàn)亂、分裂之后,秦東陵地望所在和葬于該陵區(qū)的秦王、貴族墓葬都已混淆不清。首先,魏晉時期對芷陽地望的認識有誤?!兜弁跏兰o》中不但對地望未做任何記載,且將《史記》中的“(宣太后)葬芷陽酈山”分割為“芷陽之驪山”后安置在莊(襄)王身上,這是隋唐時期“酈”與“芷陽”分別劃歸新豐縣和藍田縣的訛誤源頭;《水經注》中則將芷陽移到灞河西岸,由此造成后世對芷陽的地望之爭。其次,兩書中對葬于該陵區(qū)的秦王、貴族墓葬記載不全,除莊襄王外未提及其他5位秦王室成員。最后,出于對先秦集中公墓制的誤解,開始對每個墓葬賦予特定稱謂。戰(zhàn)國晚期是集中公墓制到獨立陵園制的過渡時期,秦東陵有多位秦王、貴族葬于此,屬于集中公墓制,“芷陽”顯然是陵區(qū)之名;而漢代以后帝王陵墓則全為獨立陵園制,即每座帝陵都有一個特定稱謂。因此,自魏晉以來“芷陽”陵區(qū)這一稱謂逐漸被專有陵墓稱謂代替,以至于后世對葬在“芷陽”的每一位秦王、貴族陵墓都賦予了一個特定稱謂。
隋唐時期,每一座秦王墓葬都有特定的專稱,與秦東陵相關的稱謂有“秦莊襄王陵”“見子陵”“芷陵”“陽陵”,相關文獻主要有《括地志》、《史記·正義》和《史記·索隱》等。
《括地志》載:“秦莊襄王陵在雍州新豐縣西南三十五里,俗亦謂為子楚(陵)。始皇陵在北,故(俗)亦謂為‘見子陵’?!妒酚洝で厥蓟时炯o》:葬芷陽?!笔状螌⑶厍f襄王墓葬專稱為“秦莊襄王陵”,指出始皇陵在秦莊襄王陵之北,所以又俗稱“見子陵”, 這是莊襄王陵又名“見子陵”的起源,后被張守節(jié)《史記正義》加以引用,但這兩個稱謂都屬于訛傳。首先,葬于“芷陽”陵區(qū)的各個秦王墓葬都沒有固定的專稱,“秦莊襄王陵”是李泰首創(chuàng);其次,秦國公(王)級別的大墓皆為東西向,今在秦東陵發(fā)現的三座亞字形大墓皆為坐西向東,并非是隋唐時期陵墓的南北方向,只有按唐代陵墓方向來理解——始皇陵和莊襄王陵都北依驪山、為南北向墓葬,莊襄王陵才能“見子”,所以這兩個稱謂都是隋唐時期民間對莊襄王墓葬的兩個俗稱?!妒酚浰麟[·秦始皇本紀》載:“(昭襄王)十九年而立,葬芷陵也。”又《史記索隱·秦本紀》載:“(莊襄王)名子楚,三十二而立,立三年卒,葬陽陵?!庇帧妒酚浰麟[·呂不韋列傳》載:“芷音止。地理志京兆霸陵縣故芷陽。案:在長安東也?!逼渲小败屏辍薄ⅰ瓣柫辍边@兩個稱謂亦是司馬貞在《史記索隱》中第一次提出來的,雖然已被學術界承認,但是在這之前文獻中從未有過記載,所以這一說法不知據何而來。
隋唐時期學者僅將“芷陽”當作古代地名,并未將其作為先秦陵區(qū)名稱來看待,對葬于該陵區(qū)內墓葬的認識局限于昭襄王和莊襄王,武斷認為各個帝陵必然都有特定稱謂,以致產生“秦莊襄王陵”“見子陵”“芷陵”和“陽陵”等稱謂。此外,隋唐時期已將宣太后葬地“芷陽酈山”和悼太子、昭襄王、莊襄王等葬地“芷陽”劃歸兩地。宣太后葬地“芷陽酈山”,《史記正義》載:“酈,力知反,在雍州新豐縣南十四里也?!鼻亍败脐枴?,《史記正義》引《括地志》載:“芷陽在雍州藍田縣西六里。《三秦記》云:(白)鹿原東有霸川之西阪,故芷陽也。”《史記集解》徐廣曰:“今霸陵?!薄妒酚浰麟[·樊酈騰灌列傳》“芷音止,地名,今霸陵也?!薄败脐栣B山”的“酈”在新豐縣南十四里,而秦“芷陽”則在藍田縣西六里,二者相去較遠。
宋元時期,對秦東陵地望及葬于該陵區(qū)秦王、貴族墓葬的認識更加混亂,文獻記載不但錯誤百出,且陳陳相因,以訛傳訛,如“秦襄王壽陵”“莊襄陵”等。主要見于《長安志》、《雍錄》、《類編長安志》、《長安志圖》等文獻中。
《長安志》載:霸陵“故城在萬年縣東北二十五里,霸水之東。”“《十三州志》曰霸陵,秦襄王所葬芷陽也……《郡國志》在通化門東二十里。秦襄王葬于其坂謂之霸上,其城即繆公所筑。”又:“尖冢?!秲删┑览镉洝吩唬涸谕ɑT東二里,《皇覽》云是呂不韋冢?!度o舊事》云是子楚母冢,皆非也。其冢制度廣大,豈人臣所宜據,韋述《兩京記》云:秦襄王壽陵。”《雍錄·霸水雜名一》載:“《郡國志》曰:秦襄公葬芷陽。予求之《史記·秦紀》,則惠文公四十一年固嘗即之以葬悼太子矣,明年又葬宣太后矣,而莊、襄二王古皆不記葬處,故疑襄王不葬此地也。以其悼、宣兩墓在焉,而漢世文帝霸陵又適在此,故世人誤取文帝之陵以名秦之霸城也,秦時未名此地為陵也?!庇帧鞍园?,在通化門東三十里。秦襄王葬于其坂,謂之霸上?!薄额惥庨L安志》載:“秦莊襄王壽陵,《兩京道里記》:在通化門東二里?!痘视[》曰:是呂不韋冢?!度o舊事》云:是子楚母冢,皆非也。其冢制度廣大,豈人臣所宜。據韋述《兩京記》,則秦襄王壽陵也。蓋不韋始皇之父,而始皇,襄王之子,以此致惑也。俗呼為韓信冢也?!薄堕L安志圖》載:“(前代陵冢)莊襄陵在今城東,始皇、扶蘇陵又在臨潼,正與此陵俱是一帶,予固以為秦陵無疑也。”又:“昭襄王葬芷陽,今霸陵也,自驪以西皆芷陽,紀又云宣太后葬芷陽酈山,孝文王葬壽陵,莊襄王葬芷陽,今東門外呼韓生冢者是也。”
宋元時期文獻主要論及昭襄王和莊襄王墓葬。宋敏求在《長安志》中將其混為一談后創(chuàng)造出“秦襄王壽陵”,宋氏引《兩京記》指出——“秦襄王壽陵”就是通化門外的“尖?!?,《西安府志》解釋“尖冢”——“以其上銳,亦謂之尖冢”,此冢又訛傳為“韓信(生)冢”(也稱韓森冢),這是昭襄王、孝文王、莊襄王三王墓葬稱謂、地望混淆的起源。程大昌在《雍錄》中雖然提出異議,認為“莊、襄二王古皆不記葬處”,葬于芷陽的僅有悼太子和宣太后兩人,但這一觀點并未引起后世學者的重視。反而是訛傳稱謂“秦襄王壽陵”被元代學者加以引用,《類編長安志》和《長安志圖》都引宋氏《長安志》,致使“孝文王葬壽陵,昭襄王、莊襄王葬芷陽”都附會在通化門外的“尖冢(韓信/生/森冢)”上。
明清時期雖然對秦東陵地望及葬于該陵區(qū)的墓主都混淆不清,但卻做了相關考證,糾正宋元時期學者的一些錯誤觀點,同時又對其賦予了一些相關稱謂,如“秦昭襄王墓/周秦昭襄王墓/昭襄王陵”“秦宣太后陵”“羋氏陵”和“皇子陂/悼太子墓(冢)”等。主要見于《臨潼縣志》(乾隆本)、《藍田縣志》(乾隆本)、《咸寧縣志》(嘉慶本)、《陜西通志》、《西安府志》、《關中陵墓志》、《關中勝跡圖志》等文獻中。
《咸寧縣志》(嘉慶本)載:“秦昭襄王墓在霸陵……《括地志》云在雍州新豐縣西南三十五里,以地記之,當在咸寧界中……秦莊襄王陵在通化門外,今青門大冢是……《括地志》云莊襄王陵在雍州新豐縣西南三十五里……京城東有冢極高大,俗謂呂不韋冢,以其銳上,亦謂之尖冢。咸亨初,布政坊法海寺有英禪師言:見鬼物云秦莊襄王過其舍,求食,自言是其冢,而后代人妄云呂不韋也?!?/p>
《臨潼縣志》(乾隆本)載:“秦宣太后陵。在芷陽,本紀昭襄母楚人,姓羋氏,號宣太后,四十二年太后薨,葬芷陽驪山?!墩x》曰:在新豐縣南,按《賈志》云:宣太子陵、羋氏陵俱在芷陽??记乇炯o只有宣太后,則稱宣太子而別多一羋氏陵,訛矣?!?/p>
《藍田縣志》(乾隆本)載:“昭襄王陵,《史記索隱》:昭襄王享國五十六年,葬芷陽,舊志在縣西三十里。莊襄王,《史記索隱》:莊襄王享國三年,葬芷陽,舊志昭襄、莊襄、始皇諸母后俱葬芷陽。案:芷陽即茞陽,《括地志》在雍州藍田縣西……今在藍田臨潼縣界。又案舊志:宣太子羋氏陵在芷陽,今考無宣太子,羋氏陵即宣太后(《秦本紀》:昭襄王母楚人,姓羋氏,號宣太后,昭襄王四十二年十月,宣太后薨,葬芷陽驪山。《正義》云在新豐縣南)。悼太子墓舊志在縣西北四十里,《史記》載昭襄王四十年悼太子死于魏,歸葬芷陽,《正義》、《三秦記》曰白鹿原東霸川之西阪為故芷陽。
《陜西通志》(雍正本)、《西安府志》、《關中勝跡圖志》等文獻都有以上相同記載。
《長安志·皇子陂》畢沅注:“沅按:此即秦悼太子冢,人俱未考耳,據《史記·秦本紀》云:昭襄王四十年,悼太子死魏,歸葬芷陽。徐廣曰:今霸陵?!墩x》曰《括地志》云:在雍州藍田縣西,今臨潼與咸寧、藍田為界也?!?/p>
明清時期學者重新將昭襄王、莊襄王墓葬區(qū)別開來。昭襄王墓葬在“芷陽/霸陵”,因無法考證地望,只能傳抄前代文獻的相關記載。2010年1月陜西省考古研究院調查藍田華胥老冢灣秦昭襄王墓,認為《藍田縣志》及《中國文物地圖集·陜西分冊》中所記述的藍田“老冢灣秦昭襄王墓”非是, 2010年11月秦東陵一號大墓被盜案成功告破,查獲“八年造”漆木高足豆一件(國家一級文物),三件漆木高足豆底座和七件漆木簡(國家三級文物),證實一號陵園ZM2是昭襄王墓葬。其地望與《藍田縣志》(乾隆本):“今在藍田臨潼縣界”的記載最接近;莊襄王墓葬“在通化門外尖?!?,為增加其真實性,引用《隋唐嘉話》中的傳說故事,但清代學者皆不相信,《咸寧縣志》(嘉慶本)“劉餗所記,語怪無證,不可為訓。”《咸寧縣志》(嘉慶本):“路家灣東原上有大冢三,殆即秦陵。”提出莊襄王葬在路家灣,即今灞橋區(qū)路家灣,而當代學者多認為莊襄王也葬于臨潼區(qū)斜口鎮(zhèn)秦東陵。
關于“皇子陂”,最早見于《三輔黃圖》:“潏水在杜陵,從皇子陂西北流經昆明池入渭”。宋氏《長安志》引唐代《十道志》,但《十道志》內容多已散失,不知所據何本,同時期的唐代地理類文獻《括地志》中僅載“皇子陂在雍州藍田縣西”。而不見“葬秦皇子”的相關記載。“葬秦皇子”最初始見于宋代,但未說明是哪位秦皇子?!堕L安志》:“永安坡,在(萬年)縣南二十五里,周七里?!妒乐尽吩唬呵卦峄首悠疒Z楸痹希蛎首于椤K逦牡鄹??!薄短藉居钣洝贰盎首于?,在啟夏門南三十里,陂北原上有秦皇子冢,因以名之,隋文改為永安陂。周回九里?!泵髑逦墨I從其說,《關中陵墓志》:“皇子陂,在萬年縣西南,以秦葬皇子起冢于陂上,故名皇子陂,皇子不知為何人,不可考。”《讀史方輿紀要》“皇子陂,在府西南二十五里。周七里?!妒乐尽罚呵卦峄首?,起冢陂北原上,因名。隋文帝改曰永安陂?!币簿从涊d皇子陂葬秦悼太子。關于悼太子墓,歷代共有“(新豐)縣西北四十五里”、“(藍田)縣西北四十里”、“今霸陵”三種記載,唯清代畢沅卻獨“注”悼太子葬在“皇子陂”,不知有何依據,恐是杜撰。當代學者多認為悼太子亦葬于臨潼秦東陵,但“畢沅注”卻是悼太子墓葬又名“皇子陂”的訛傳起源。
晚清至民國時期社會動蕩,文教事業(yè)衰落,是秦史研究的衰落期。本階段取得的主要成績有孫楷的《秦會要》、徐復的《秦會要訂補》和馬非百的《秦史綱要》,大都屬于相關文獻整理、匯編,未對秦東陵做出相關分析和探討。
1984年、1986年秦芷陽故城和秦東陵相繼被發(fā)現,引起新一輪的秦東陵研究熱潮。程學華先生是早期調查、研究秦東陵的學者之一,在他執(zhí)筆的《秦東陵探察初議》一文中,程先生依據《史記·蕭相國世家》和《漢書·蕭何曹參傳》中的相關記載:“召平者,故秦東陵侯。秦破,為布衣,貧,種瓜于長安城東,瓜美,故世俗謂之‘東陵瓜’,從召平以為名也?!辈⒂刑瞥跞鍖W家顏師古注:“召讀曰邵”指出“東陵侯”是秦王朝管理東陵陵園的官職,秦末召平任東陵侯,故此“東陵”之名始于秦代是無可置疑的。后又在《秦東陵考察述略》中進一步指出:“秦始皇陵應屬于東陵范疇,始皇陵出土的文字中,除較多冠有“酈山”外,也還有“東園”二字,所以酈山、東園同樣都應是對秦東陵的稱謂?!睆埡T坪婉樝U芟壬餐庠摿陞^(qū)名為“東陵”,陜西省著名歷史學家武伯綸先生亦認為“東陵”的定名是可以的;19世紀90年代程學華和韓偉先生又提出芷陽陵區(qū)稱為“東陵”,是因其在雍城陵區(qū)之東的緣故,徐衛(wèi)民先生從此說法,并提出“東陵”是相對于雍城的“西陵”而產生的陵園名稱;王學理先生雖同意“東陵”的定名及其文獻依據,但他認為“東陵”應是相對于咸陽塬上的“畢陌”陵區(qū)而產生的歷史稱呼,它原來稱做“東陵”,是秦昭襄王時產生的新名詞;梁云先生則將二者結合,稱這一葬區(qū)為“芷陽東陵”。
這一時期也存在不同意見,陳治國先生認為秦時尚不存在號墓為陵的做法,將秦王室芷陽葬地稱為“東陵”的根據尚不夠充分。而召平所謂的“東陵侯”是一種“美稱”,既不是陵園的名稱,也與秦王室的芷陽葬區(qū)沒有任何關系。陳景元先生亦考證秦漢時期頭上冠以“陵”字的“侯”有56位之多,但他們之中沒有一位與建造帝王陵墓的官職有關,東陵侯召平與秦王陵墓的建造也不一定相關。
2010年秦東陵考古調查、勘探及發(fā)掘工作啟動,為便于敘述將葬于芷陽的六位秦王、貴族墓葬分別命名為:悼太子墓、宣太后墓、昭襄王陵、唐太后墓、莊襄王陵、帝太后墓。2015年11月電視劇《羋月傳》播出后,宣太后墓又被訛稱為“羋月墓”。
綜上所述,秦東陵原稱“芷陽”,最早的相關稱謂是“芷陽酈山”和“芷陽”。隨著芷陽地望的混淆和世人對先秦集中公墓制的誤解,越來越多的稱謂被賦予其上,這些稱謂各有源頭,紛繁復雜,雖然存在訛誤,但都反映出歷代學者對秦東陵不同的認知程度。研究歷史稱謂,對還原歷史有著重要意義。葬于此地的秦王、貴族墓葬在歷史上的相關稱謂有三十余個,可分為三類:一是原名,如“芷陽”“芷陽酈山”;二是俗名(俗稱),如“見子陵”“尖?!薄扒嚅T大?!薄扒匦罅辍薄扒厍f襄王陵”等;三是訛傳名稱,如“秦襄王壽陵”,現梳理如下:(見表一)
表一 秦東陵相關稱謂一覽表(按入葬時間順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