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嘉
周日回老家看望獨居的劉奶奶。還沒有跨進大門,就聞到一股熟悉的味道。我咽了咽口水,尋香氣而行,看到劉奶奶滿臉緋紅地揮舞著鍋鏟,神采奕奕地翻炒著酒糟紅薯(酒糟是江西吉安地區(qū)對米酒的叫法)。在劉奶奶的招呼下,我夾起一塊紅薯放進嘴里,細細品嘗。紅薯細軟如泥,入口即化,味如蜜汁,稍帶一股酒香的醇厚。品著美味,我的思緒瞬間回到兒時,那冬日里吃酒糟炒紅薯的美好時光。
兒時的記憶,總是與吃有關。那時,家里不富裕,經(jīng)常吃了上頓沒下頓。我家人口多,父親在縣城上班,家里只有母親和奶奶——只算一個半勞力,因此每年秋冬分到的糧食很少。我家孩子多,雖有父親的補貼,這一個半勞力分回的糧食也不夠吃。青黃不接的日子,為了不讓家人挨餓,母親便在向陽的山坡上開荒種紅薯。每年一到冬季,紅薯便成了我家的主糧。
在我的記憶里,母親的酒糟炒紅薯是我兒時少有的美味,怎么吃也吃不厭。燒熱鍋后,母親倒入菜油,把切成薄片的紅薯“嗞啦”一聲倒進鍋里翻炒。母親告訴我,凡是要炒帶糖分的東西就要先放鹽,這樣炒出來的味道才會更甜、更綿,紅薯也是一樣。紅薯加鹽后炒至五成熟,母親舀一大碗自家釀的甜酒糟,倒入鍋里,漫過紅薯,蓋上鍋蓋,用小火燉。直到廚房里飄出一股濃郁的香味,母親才慢條斯理地揭開鍋蓋,灑入蔥花,稍一翻攪,裝入小碗,給我們姐妹幾個人手一碗,饞貓們才安靜下來。
酒糟是用糯米釀制的,其性溫補,很有營養(yǎng)。紅薯也養(yǎng)人,《本草綱目》里說“甘薯補虛,健脾開胃,強腎陰”。
母親炒出來的酒糟紅薯,不僅聞起來香,看上去也賞心悅目,吃一口能甜到心坎里。當母親把一碗碗香噴噴、熱氣騰騰的酒糟紅薯遞到我們姐妹幾個的手上,我們來不及找筷子,就用手從碗里抓起紅薯往嘴里放。哇,又軟、又香、又甜、又糯,還有股淡淡的酒味。等不及細嚼,三兩下,瞬間就把一碗紅薯吃得一干二凈。吃完紅薯,我雙手捧起碗,又把酒糟紅薯蜜汁倒入口中,便有一股甜蜜的暖流從喉嚨流遍全身。霎時,全身暖烘烘,渾身有精神。有好幾次,因母親放酒糟太多,貪吃的我多吃了幾碗,走起路來竟有些搖搖晃晃,腦袋迷迷糊糊的,見人就傻笑,十足一副醉漢樣。
那時候,雖然生活并不富足,但在冬天暖洋洋的太陽底下,能同姐妹們一起吃母親做的酒糟紅薯,不似神仙,勝似神仙。
后來,家里的條件變好了,我家也不再用紅薯當主糧了??擅康蕉?,母親還是會做幾次酒糟炒紅薯。我喜歡那甜蜜又醉人的味道,更懷念那些艱苦卻快樂的舊時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