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嬴嬴
(鄭州大學(xué)外語學(xué)院,河南 鄭州 450001)
湯亭亭(1940—),著名美國華裔女作家,其作品《女勇士》(1976)一經(jīng)發(fā)表,就轟動了整個美國文壇,被出版商和評論界認為是多年來不可多得的小說,并斬獲當年的美國國家圖書評論界非小說獎。這部作品因湯亭亭獨特的文化身份背景,展現(xiàn)出的高超寫作手法,蘊含的濃厚人文情懷,被頻繁地收入美國文學(xué)選集,當作文科教材廣泛地教授[1]12。《女勇士》的橫空出世,改變了華裔文學(xué)長久以來的邊緣文學(xué)地位,使得華裔作品昂首闊步地登上了美國主流文學(xué)舞臺。
《女勇士》一書由“無名女人”“白虎山學(xué)道”“鄉(xiāng)村醫(yī)生”“西門宮外”和“羌笛野曲”5個故事組成,其中第一、第二和第五個故事以“我”的視角敘述,第三、第四個故事采用第三人稱的敘述方式。這部作品憑借鮮明的人物形象、獨特的敘事技巧、豐富的內(nèi)涵長久地吸引著中外學(xué)者的目光。雖然有關(guān)《女勇士》的研究成果非常豐富,但有關(guān)其“孤獨”主題的研究卻依然呈空白狀態(tài)。盡管“孤獨”這一字眼甚少在文本中出現(xiàn),但卻貫穿于主人公“我”的成長歷程之中。從一出生,“孤獨”就與“我”形影不離,直至成年后依舊“不離不棄”,可以說《女勇士》是一部“我”與孤獨的抗爭史。
“新弗洛伊德主義”的創(chuàng)始人弗洛姆(1900—1980),是20世紀影響力最大的精神分析學(xué)家之一,因其在哲學(xué)領(lǐng)域的卓越貢獻,被稱為“世界思想家”“影響人類歷史的名人”。本文將運用弗洛姆的理論,從“我”的孤獨表征入手,分析造成“我”孤獨的原因,闡釋“我”與孤獨的抗爭經(jīng)歷,從而淺析作者的意圖,豐富該文本的研究。
在弗洛姆看來,孤獨是一個嚴肅的哲學(xué)問題,而非簡單的心理問題,不是僅僅依靠溝通和心理醫(yī)生的治療就可以治愈的精神疾病,而是基于人本性之上的哲學(xué)范疇。當人意識到自己是一個獨立實體的時候,他就已經(jīng)陷入了孤獨的牢籠,“兒童一從那個世界脫穎而出,他就領(lǐng)悟到自己是孤獨的”[2]46。孤獨“之所以沒有發(fā)作或被發(fā)現(xiàn),是因為此人的精神結(jié)構(gòu)將其控制于內(nèi)”[3]4。
雖然“孤獨”這兩個字在文本中僅出現(xiàn)了寥寥幾次,但卻是“我”精神世界的常態(tài)。從小時候的無人理解,“我妹妹幾乎與我是孿生姐妹,是世界上與我最相像的人”,也會因“我”的問題而“驚奇地問:什么?”[4]173到長大以后,以為“我”被母親和世界孤立,“只要我讓母親了解我的這些事情、這些想法,她——乃至世界——會更喜歡我的,我將永遠都不會孤立了”[4]181。以及爭吵爆發(fā)后,“猛然間,我感到分外困惑,分外孤單,我正在一條條地向母親傾訴我的不滿,與此同時,不滿的事情又在增多。除了我之外沒人在傾聽,沒有一個比我高級一點的聽眾”[4]187。由此可見,“孤獨”與“我”如影隨形,貫穿著“我”的成長過程。
“弗洛姆將人從出生到兒童階段與外界的依附性聯(lián)系叫做‘原始紐帶’,并稱人類對血緣和宗族的依賴就屬于這種原始紐帶的表現(xiàn)……原始紐帶能為這一階段的人提供安全感和方向?!盵5]66一旦這種“原始紐帶”被割斷,人就必然陷入不安與孤獨之中?!杜率俊分小拔摇笔窃诿绹迫私殖錾牡诙A裔。唐人街是一座白人世界里的“孤島”,是移民美國的中國人為了消解美國白人的歧視,抵抗美國文化的“洗腦”而自發(fā)形成的華人社區(qū)。這個半封閉的華人聚集地隔離了華人與白人的接觸,為延續(xù)中國傳統(tǒng)的生活方式與習(xí)俗創(chuàng)造了一方飛地,較好地保留著中國性。“我的父母不懂英語”[4]149,可想而知,出生在唐人街的“我”在幼年時期說的應(yīng)該是漢語,受到的應(yīng)該是中國文化的熏陶。中國文化為“我”提供了安全感和歸屬感。但當“我第一次進幼兒園,不得不說英語的時候,我就沉默了”[4]148。此時的“我”離開了熟悉的環(huán)境,進入了充滿異域氣息的“美國學(xué)?!?,面對著滿是說英語的同齡人,“我”深感孤單與無力?!霸技~帶”的打破使“我”立即陷入了不安與孤單之中,為了逃避這一現(xiàn)實,“我”決定沉默,不再開口講話?!拔摇币詾橹灰拔摇辈徽f英文,那么“我”依舊是一個純正的中國人,依舊可以找到“我”的根。但是,只要不說英語,保持沉默,就能夠避免孤獨,找到歸屬感了嗎?可想而知,這是絕對不可能的。從實際情況來看,美國長久以來根深蒂固的種族主義,1882年頒布的“排華法案”,以及文本中夏威夷老師對華裔學(xué)生的歧視,從文化到法律到日常都體現(xiàn)出了美國人對華裔的排斥。那么,既然美國社會對華裔如此不友好,“我”選擇做一個中國人,依附于中國傳統(tǒng)文化,就可以擺脫這種孤獨嗎?答案依舊是否定的,“我”是在美國這片大陸上出生的,出生證明上寫著“我”是美國公民,這是“我”的合法身份,自然而然,在父母及其他人眼中,“我”就是一個美國女孩子。
根據(jù)弗洛姆的“孤獨—社會無意識理論”,“由于人一呱呱墜地,在社會中便有了一個明確的,不可改變的和無可懷疑的位置……由于人在這一秩序中的地位是確定的,所以他有了歸屬感和相屬感”[3]15。而出生在美國的華人,既不被美國人所接受,又不被中國人所承認,他們從一出生就找不到確定的位置,必然會喪失這種由身份帶來的安全感與歸屬感,孤獨感的趁機發(fā)作便順理成章了。在這熙熙攘攘的人群中,“我”不知道自己是誰,“我”的同胞又是誰,在這片廣袤的大地上,“我”不知道哪里是“我”的根,哪里是“我”的安身立命之處。
弗洛姆的“孤獨—社會無意識理論”不僅指出社會秩序會束縛人的孤獨,而且認為精神層次的理念也會束縛人的孤獨。例如,因中世紀人與上帝的關(guān)系是一種信任與愛心的關(guān)系,而不是懷疑與恐懼的關(guān)系,所以人們嚴格恪守宗教信條,相信自己最終會獲得上帝的寬恕和厚愛,這使得人從生到死的所有活動都明顯處在一種因果關(guān)系之中[3]16。中世紀宗教對人類思想行為的束縛和影響,形成了一種相對安定的社會環(huán)境,為人們提供了安全感,從而避免了人們孤獨感的產(chǎn)生。從文化角度來講,唐人街的形成是為了保護華裔傳統(tǒng)生活習(xí)慣與風俗不受美國文化的侵襲。從小就生長在華人街的“我”,因這道人為的屏障,很難系統(tǒng)深入地了解美國道德規(guī)則的核心——基督教文化。在《女勇士》中,“我”接受基督教文化洗禮的情節(jié)少之又少,而且文中提到的接受方式既不是系統(tǒng)地學(xué)習(xí),也不是耳濡目染,而是在公園門口被修女攔住,“威脅恐嚇”幾句,“她們對我們說,如果我們不受洗禮,就會下地獄,永世不得出來”[4]181??上攵浇涛幕厝粵]有植根“我”心,對“我”的影響必定極其有限。既然“我”對基督教的認同度不高,那么縈繞在“我”身邊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呢?如果說“我”不認同基督教文化,是因為沒有正確的學(xué)習(xí)渠道,那么“我”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不認同則是源于母親對中國文化的閉口不提。“她(母親)從不提前告訴孩子要過什么節(jié),讓孩子們充滿興奮地期待,她也從不做解釋?!薄爸袊司烤故窃鯓颖3謧鹘y(tǒng)的呢?他們甚至不想讓孩子們注意……如果你問他們,他們或是避而不答,或是顯得很生氣,甚至不準你問?!盵4]168父母長輩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諱莫如深直接封鎖了中國文化的傳承源頭,斷絕了“我”深入了解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機會。并且“我”所了解到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大部分來自母親所講述的故事,而這些故事并不都是真實的,有一些是母親的夢,也有一些是母親對中國的記憶。除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真假難辨,東西方文化的混淆也是“我”難以接受與認同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原因。湯亭亭在一次接受采訪時說道:“我把東西方故事混淆了,因為我感到這種混淆現(xiàn)象常發(fā)生在小孩的頭腦里,發(fā)生在美籍華裔小孩的頭腦里?!辈浑y發(fā)現(xiàn),無論美國文化,還是中國文化均很難令“我”心悅誠服地接受,因此,文化對“我”的束縛力定然極小。沒有文化對“我”的思想和行為進行潛移默化的引導(dǎo),那么“我”的舉動必然與常人有異,一旦“我”的所作所為不被他人理解,孤獨感的觸發(fā)也就理所當然了。人們常說,道不同不相為謀,缺少文化的束縛,“我”不知道該按照什么原則行事,按照什么方式生活,形成什么樣的價值觀,什么都不清楚的“我”應(yīng)該怎樣與人相處呢,如何找到同伴呢?
“我”不僅缺乏束縛孤獨的身份、文化,更加缺乏能夠有效緩解孤獨的愛。在幼年時期,“我”因女性身份備受鄰居與親戚的輕視與厭惡?!耙粠腿A僑鄰居沖著我和姐姐搖頭?!粋€女孩還不夠,又一個女孩’……父母聽了以后也自慚形穢,不愿帶我倆一起出去?!盵4]42三爺爺對著我們大聲吼道:“全是些蛆蟲!我的孫子在哪里?我要孫子!給我孫子!全是蛆蟲!”[4]174女性的身份,使“我”飽受白眼與冷落,“我”幾乎從未感受到來自周邊親戚鄰居的關(guān)懷與愛意,這必然會導(dǎo)致“我”與親戚鄰里的疏離,激發(fā)“我”的孤獨感。
除了缺失來自周邊人群的愛意,“我”更缺少來自父母的愛。文本中,父親這一形象的勾勒,作者僅用了寥寥數(shù)筆,“我”與父親的對話也似乎難覓蹤跡,由此可見父親在“我”心目中的分量。在弗洛姆看來,父親是孩童精神層面的培育人,父親用理智和行為對孩子的成長進行言傳身教。而《女勇士》中,父親對“我”的影響幾乎可以忽略不計,作者對父親這一形象的輕描淡寫是“我”缺失父愛的有力證據(jù)。父愛的缺失,使“我”難以體會到來自至親之人的關(guān)懷,加劇了“我”的孤獨感?!案赣H”本應(yīng)在“我”的成長過程中起著引路人的作用,但實際上,在“我”的生命中,父親卻如隱形人一般。究其原因,首先是因社會環(huán)境的改變,中國傳統(tǒng)父權(quán)家長制被迫解構(gòu),導(dǎo)致父親家庭地位降低。中美社會環(huán)境相比較而言,美國對女性的壓迫較之中國稍小,女性地位與男性地位的差距較小。19世紀40年代,美國轟轟烈烈地掀起了第一次女權(quán)運動的浪潮,美國女性獲得了工作的權(quán)利,而此時的中國女性,卻依舊只是承擔著“賢妻良母”的職責。當華裔移居美國時,允許女性工作的社會環(huán)境為解構(gòu)父權(quán)家長制創(chuàng)造了條件。為了生存,華裔女性不得不拋棄固有的“女主內(nèi)”的觀念,和男性一樣,一同外出工作。且大部分華裔男性,一方面因美國社會的排斥,無法進入主流社會,另一方面因文化水平較低,能力有限,無法從事體面的工作,只能從事一些服務(wù)員、漿洗等工作,而女性溫柔細心的天性使得女性在這一工作方面有得天獨厚的優(yōu)勢,從而女性的能力得到了肯定,相對消解了男性的權(quán)威。華裔男性卑微的地位,被否定的能力,使得華裔男性在家庭中的地位有所下降,他們不再是發(fā)號施令者。其次,“我”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抗拒,使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基本教義“父為子綱”于“我”猶如過眼云煙。因“我”無法并且抗拒了解中國文化,導(dǎo)致“我”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知之甚少,沒有建立“父為子綱”的理念,從而消解了父權(quán)。因此,父親權(quán)威的解構(gòu),中國傳統(tǒng)文化在美國文化強力侵襲下的式微,使得父親沒有承擔起教養(yǎng)孩子的重任,使“我”缺乏來自父親的關(guān)懷?!拔摇辈粌H沒有從父親那里得到關(guān)愛,甚至在母親那里,“我”感受到的也只是孤立。弗洛姆認為,母愛是最少明確意識到愛的動機和目的的一種形式,是最偉大和無償?shù)膼邸!拔摇敝詻]有感受到母愛,不是因為母親不愛“我”,而是因為“我”與母親之間缺乏溝通。究其原因:一是中國傳統(tǒng)孝道的影響,母親作為第一代移民,依舊堅守中國傳統(tǒng)道德規(guī)范,認為孩子應(yīng)該聽從自己的安排,并不需要向孩子解釋。二是母親為了維持生計,不得不拼命工作,沒有過多的時間關(guān)心“我”的精神狀態(tài)。三是“我”長期浸淫在母親的專制之下,不敢反抗母親的權(quán)威,不敢向母親提出質(zhì)疑,“我”與母親的溝通之路被切斷了。溝通的失敗,使“我”對母親的誤解一步步加深,最終形成了不可逾越的隔閡。愛意的缺乏,阻斷了“我”與他人溝通的橋梁,加深了“我”對他人的疏離感,加劇了“我”的孤獨。
根據(jù)弗洛姆的孤獨理論,“某個人即使生活在眾人之中,但仍感到十分孤獨。假如這種孤獨超過了一定限度,其后果就是患以精神分裂癥為代表的精神病”[2]34。縱觀“我”的成長過程,孤獨感在日積月累中一點點加深,為了避免成為“瘋女人”,“我”不得不嘗試著消解孤獨。弗洛姆強調(diào):“人有一種對孤獨的恐懼,而在所有的恐懼中,精神上的孤獨是最可怕的……為了滿足這一欲望(即克服孤獨),他不惜使用他的一切力量,他的所有權(quán)力以及他的整個生命的活力?!盵2]35面對壓得“我”透不過氣的孤獨,“我”做了哪些努力呢?結(jié)果又是怎樣的呢?
根據(jù)弗洛姆的理論,克服孤獨最常用的方法是通過與群體保持一致,順從于他的風俗習(xí)慣與觀念信條,從而達到自身與群體的結(jié)合,以此擺脫孤獨[6]24-25。而這是建立在放棄自身個性和完整性的基礎(chǔ)上的。要想打破孤獨,就必須重新融入外面的世界。為了擺脫由身份的不確定性帶來的孤獨,“我”選擇迎合美國社會,放棄華裔身份,做一個美國女孩子。因“我”出生于美國,擁有美國公民證,從小學(xué)習(xí)的也是美國文化,再加上美國強大的國力,較為平等民主的社會環(huán)境,“我”不得不在二選一中,選擇更加有利于自身存在和發(fā)展的美國身份。但效果如何呢?“我”為了成為美國女孩子,完全按照美國的要求塑造自己。因美國人認為中國人的聲音聽起來“鏗鏘刺耳”,為了顯示出美國氣,“我”就表現(xiàn)得“細聲細氣”。因美國社會排斥中國文化,所以“我”抗拒了解中國文化,厭棄中國文化?!拔摇碧幪幠7旅绹?,事事依從美國標準,這樣“我”因身份不確定帶來的孤獨就消失了嗎?“我”與世界的矛盾就消失了嗎?答案是沒有!即使“我”丟掉了自我,改變了“我”的思想,但“我”沒有辦法改變“我”的膚色,改變“我”的血統(tǒng),“我”依舊被夏威夷老師歧視,被美國社會排斥?!拔摇睘榱俗叱龉陋殻龀隽诉@么多的努力,依舊沒有得到美國社會的認同,而且因為“我”的美國化轉(zhuǎn)變,“我”與父母之間的鴻溝越來越深,代溝越來越不可調(diào)和,不但沒有打破孤獨,反而使“我”深陷孤獨的泥沼,不可自拔。那么,“我”究竟該如何做呢?
弗洛姆認為,擺脫孤獨這一狀態(tài)有兩種方法:一是上文提到的通過放棄個性,從而融入整體環(huán)境,達到消除隔閡的目的;二是“通過愛和工作使自己自發(fā)地與世界聯(lián)系起來,在不放棄自我尊嚴和獨立性的前提下,實現(xiàn)自己、自然、他人三者之間的融合”[6]26。在弗洛姆看來,愛是一種能力,包含著關(guān)心、責任、尊重和了解這4個要素,并以博愛、母愛、性愛、自愛和宗教之愛這5種形式存在。“我”在嘗試消解孤獨失敗之后,又做出了哪些改變呢?“我”是否找到了消解孤獨的正確方法呢?為了消除母親對“我”的孤立,“我”試圖通過向母親訴說秘密來換取母親對“我”的關(guān)注。在溝通失敗之后,“我”與母親之間爆發(fā)了一場激烈的爭吵,極具破壞性的爆發(fā)的爭吵打破了“我”與母親之間的隔閡,開始消融“我”與母親之間的誤解,同時也讓“我”意識到“我”的孤獨不僅僅來自家人的疏忽,更來自“我”對父母的不了解,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不了解。于是,“我”試圖到中國去,去親身體驗中國文化,了解中國文化。一味地排斥他人,只會加劇“我”的孤獨,“我”意識到了他人的重要性?!拔疫€從現(xiàn)金收入記錄機里偷錢買糖果分給大家,不僅分給弟弟妹妹,也分給陌生人、洋鬼子小孩?!盵4]181弗洛姆認為,博愛是構(gòu)成人類一切愛的最基本形式的愛,其基礎(chǔ)建立在對無助者的愛、對窮苦人的愛和對陌生人的愛上,博愛凝聚了人類的聯(lián)合、人類的團結(jié)一致和人類的思想一體化[7]21。愛是一種勇氣,是一種對他人的信任,“我”能夠意識到關(guān)愛他人,說明“我”認同他人,認為他是“我”的同伴。博愛打破了“我”與外在世界的圍欄,“我”開始試圖與他人建立聯(lián)系,表明“我”正在慢慢走出孤獨。
絕對的排斥與接受都不是解決族裔人民精神孤獨的最佳辦法?!俺聊∨ⅰ币晃兜嘏懦饷绹幕?,其結(jié)果是她只能在父母、姐姐的看護下生活,喪失了自身的獨立性與自主性。依靠家人的這種方法雖然暫時緩解了孤獨,但終究不是長久之道,一旦父母、姐姐老去,她又該如何自處?“我”起初一味地接受美國文化,結(jié)果不僅沒有被美國人接受,反而加劇了“我”與父母之間的隔閡,孤獨更甚從前。但當“我”試圖了解父母,了解中國,關(guān)懷他人的時候,孤獨的圍墻似乎打開了一個缺口。“我”的成功除了找對了方法,還得益于“我”孜孜不倦的探索?!拔摇辈]有選擇像“沉默小女孩”一樣,躲在父母的羽翼之下,等待他人的幫助,而是像女勇士一樣,盡管前路布滿荊棘,依舊毫不畏懼。筆者認為,“我”身上的優(yōu)秀品質(zhì)不僅僅在于“我”的勇敢,“我”的反抗精神,更在于“我”愿意拋棄成見,掙脫美國種族主義的枷鎖,以平等尊重的態(tài)度嘗試了解中國人,了解被“主流社會”所歪曲邪魔化的來自“低等”國家的文化。這是一種拋棄世俗身份,拋棄個人立場,以一顆純凈的求知之心,承載愛意之心去尊重他人、尊重不同文化的人文情懷。
孤獨是第二代美籍華裔的常態(tài)。美國的歧視與排斥,自身與父母不斷加深的代溝,導(dǎo)致第二代華裔沒有歸屬感與安全感;中西方文化教育的缺失,使得他們沒有一套行為處事的標準;愛的匱乏,加劇了人與人之間的疏離感。如果任由孤獨肆意蔓延,那么最后只有成為“瘋子”才能擺脫這種狀態(tài)?!杜率俊芬晃闹械摹拔摇?,盡管被重重磨難包圍,但依舊英勇地嘗試著走出孤獨,不停地摸索出路,最終憑借著愛打破了孤獨的藩籬,實現(xiàn)了自身的健全發(fā)展,活出了自己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