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拉松賽事在國內的興起,與媒體的報道宣傳有很大關系。2016年,全國有近50場馬拉松通過央視、地方電視臺進行現場直播。
筆者對央視直播2017年南昌國際馬拉松分析后發(fā)現,主持人對馬拉松比賽進行解說,改變了單一的競技報道方式,即主要關注精英運動員在比賽中的表現,增加了許多全新的元素;主要包括政治宣傳角度、以人為本角度、城市宣傳角度;社會責任角度。后文將逐一論述。
央視對2017年南馬的直播,從11月12日早上7:25分開始,10點鐘結束,節(jié)目總時長2小時35分鐘。
在播出流程上,開片是一段融合歷史與現代的城市短片,然后鏡頭切換到比賽現場。由在央視后方演播室的主持人沙桐和田徑專項記者冬日娜,以及前方現場主持人梁毅苗和邵圣懿共同完成賽事的評論解說工作。
央視在轉播過程中,穿插了4個本地人物的故事短片,展示南昌的人文風貌,效果甚佳。
這幾年,眾多熱愛運動的普通人開始接觸馬拉松。馬拉松比賽允許精英選手與民間跑者在同一個賽場較量,同時具有競技體育的競爭性和群眾體育的廣泛參與性特征。
對競技層面的報道,使人們更加了解比賽本身,比賽進程和最終結果通常是觀眾最想要得知的信息,所以對競技層面的報道會放在最重要的位置。競技層面的報道也為之后更加深入的報道奠定了基礎。
比賽發(fā)槍之后,電視屏幕隨即給出了本次比賽特邀選手名單,來自非洲和中國的多位特邀選手信息一目了然。在比賽過程的前半段,電視畫面?zhèn)戎夭シ拍?、女全程領先集團,男、女半程領先集團,突出了比賽的緊張激烈氛圍。
主持人的解說,也圍繞著選手的速度展開。在全程比賽還剩三公里的時候,兩名非洲選手一路領先,形成相互競爭的局面。電視畫面圍繞著兩位運動員的爭奪,用了將近10分鐘的長鏡頭進行敘事交代,充分的展示了競技運動的魅力和運動員頑強的意志品質。
體育賽事,在當今社會具有極高的關注度。大到展示國家形象和綜合實力的奧運會,小到城市馬拉松賽,離開了政府的支持,很多賽事會失去生存空間。政府支持舉辦城市馬拉松賽事直接體現了其形象和執(zhí)政能力,也是民眾關注的焦點。
習近平總書記在去年曾提出:“發(fā)展體育運動,增強人民體質,促進群眾體育和競技體育全面發(fā)展。”CCTV5的主持人多次提到國家的全民健身政策,電視屏幕下方的字幕也對相關內容作滾動播出。
以不同的視角架構同一個體育賽事的報道,差異甚大,自然也會造成不同的傳播效果。電視媒體在馬拉松賽事直播的議程設置中,以人為本角度呈現上升趨勢進入大眾的視野。
馬拉松的轉播中,普通跑者們也需要更多的轉播鏡頭,展現他們在賽場上的風采。有調查顯示,75%以上的跑者希望自己的畫面能夠出現在電視轉播當中。同時,對于電視觀眾來講,他們也希望在賽事直播中能看到自己的家人、朋友。[1]
拍攝普通人跑步的鏡頭,也能拉近電視觀眾的情感距離,展示出普通人參與到運動中的快樂,潛移默化中會提升人們參與運動的動機。
本次南馬,在直播畫面中,鏡頭經常捕捉到各具特色的普通跑者。對賽道兩旁各種文藝表演的鏡頭展示,將本來單調的馬拉松直播變得有故事性。
馬拉松是全民關注的盛事,舉辦馬拉松比賽不但能為城市宣傳搭建平臺,還能為城市文化注入新的活力。[2]
南昌建城已經有2200多年的歷史,文化底蘊深厚。本次比賽迷你跑的終點,就設在唐代文學家王勃的名篇《滕王閣序》描寫的滕王閣。
天下英雄城,激情馬拉松。馬拉松運動本身又包含著頑強拼搏,堅韌不拔,奮發(fā)向上的精神,這又與南昌這座城市的光榮歷史相吻合。
當下,跑步已經成為最流行的運動之一,城市馬拉松賽事則是建設健康中國的有力舉措。但是馬拉松是一項挑戰(zhàn)身體極限的運動,初學者必須經過科學的練習方能參加。主流媒體在進行馬拉松直播時,有責任告誡大眾科學的參與到馬拉松比賽之中,傳播正確的練習方法。
主持人從關注健康的角度,普及正確的鍛煉方法,告知怎樣避免傷病,傳播正確的遇險處理方法,增強觀眾科學跑步的意識,不僅使得賽事直播報道更加豐富有趣,也能為馬拉松的發(fā)展貢獻力量。[3]
賽事直播能夠帶動更多的社會資源進入到體育領域,促進全民健身活動的開展。央視對2017年南馬的直播,從多種角度對馬拉松賽事和南昌城進行呈現,取得了較好的效果。為今后的馬拉松電視直播提供了很好的借鑒。
參考文獻:
[1]陳方曉,陳國強.馬拉松電視直播故事性的創(chuàng)意與呈現——以2017年九龍湖(寧波)國際半程馬拉松賽為例[J].電視研究,2017(09):74-76.
[2]張登峰.馬拉松賽事對城市發(fā)展的影響[J].體育文化導刊,2011(11):12-14+20.
[3]呂秋爽.國內“馬拉松熱”報道視角分析[J].中國記者,2017(02):62-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