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振武, 汪浩杰, 李玉彪, 孫世蒙, 吳 玉
脾功能亢進(脾亢)是肝硬化門靜脈高壓常見并發(fā)癥,內科治療效果欠佳,傳統(tǒng)外科切脾治療創(chuàng)傷大、手術風險高、術后并發(fā)癥多。隨著近年腔內介入治療發(fā)展及栓塞材料推陳出新,部分脾動脈栓塞術(PSE)以微創(chuàng)、安全、并發(fā)癥少特點,在脾亢治療中發(fā)揮越來越重要作用。聚乙烯醇(PVA)顆粒是目前臨床認可的栓塞劑,易經導管注入,且作為一種永久栓塞材料,栓塞水平可達脾竇,使脾臟功能區(qū)完全梗死,難以再通[1-2]。PSE在緩解脾亢同時又部分保留脾臟功能,使門靜脈壓得到不同程度緩解。為進一步探討高海拔地區(qū)PSE治療脾亢效果,本研究回顧性分析2015年3月至2016年12月經PSE術治療的高海拔地區(qū)66例肝硬化門靜脈高壓性脾亢患者臨床資料,現(xiàn)將結果報道如下。
66例來自平均海拔2 261 m的青海省西寧市地區(qū)患者,均經血液學及影像學明確診斷為肝硬化門靜脈高壓性脾亢,其中男35例,女31例,年齡28~78(45.23±3.56)歲;均有不同程度白細胞(WBC)、紅細胞(RBC)、血小板(PLT)計數(shù)降低以及不同程度腹脹、凝血功能異常、乏力等改變;脾臟輕度腫大4例,中度腫大42例,重度腫大20例。PSE術前完善相關實驗室及影像學檢查,患者及家屬簽署知情同意書。
患者取仰臥位,右側股動脈置鞘,插管作脾動脈造影明確脾動脈走行,評估脾臟體積;導管超選擇進入脾動脈分支或越過胰背動脈,緩慢注入300~500 μm粒徑PVA顆粒,對比栓塞前后造影評估栓塞面積,并控制在40%~70%,栓塞滿意后撤管。術畢穿刺部位壓迫止血、加壓包扎。術后常規(guī)予心電、血壓、血氧飽和度監(jiān)護,右下肢禁屈曲24 h并對癥支持治療。
術前 1 d及術后 1、7、30、90 d分別抽取患者空腹外周靜脈血,Sysmex XE-2100全自動血液分析儀測定 WBC、RBC、PLT 計數(shù)。 術后 1、7、30、90 d 隨訪:作血細胞分析,檢測免疫指標、肝腎功能、凝血機制,復查門靜脈彩色超聲、腹部CT;觀察相關臨床事件發(fā)生時間、原因及嚴重程度(死亡、腹痛、感染、發(fā)熱、脾周膿腫等);后續(xù)治療。
采用SPSS 21.0軟件作統(tǒng)計學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s)表示,不同時間段比較用重復測量方差分析,計數(shù)資料比較用卡方檢驗,檢驗標準α=0.05。
PSE術前后患者DSA及CT檢查結果見圖1,PSE術技術成功率為100%。66例患者平均WBC計數(shù)由PSE術前1 d(2.41±1.04)×109/L上升至術后1 d(7.33±3.22)、7 d(5.80±2.44)、30 d(6.23±1.51)、90 d(7.10±1.84)×109/L,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平均 PLT 計數(shù)由 PSE 術前 1 d(47.72±17.79)×109/L上升至術后 1 d(58.94±17.04)、7 d(76.14±13.62)、30 d(96.64±20.16)、90 d(99.64±18.16)×109/L,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平均RBC計數(shù)由PSE術前 1 d(3.67±0.85)×109/L 上升至術后 1 d(3.95±0.84)、7 d(3.83±0.92)、30 d(3.81±0.87)、90 d(4.03±0.68)×1012/L,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PSE 術后患者出現(xiàn)不同程度腹痛、發(fā)熱癥狀,經積極對癥治療后均好轉,其中1例發(fā)生脾膿腫,考慮為栓塞面積過大(75%)所致,經穿刺引流后逐漸好轉,余患者均未出現(xiàn)嚴重并發(fā)癥及死亡。
我國高海拔地區(qū)醫(yī)療資源相對匱乏,乙型肝炎進展肝硬化患者相對多于內陸地區(qū),肝硬化失代償期后多伴發(fā)脾亢。脾亢可致血細胞破壞增加,外周血中WBC、PLT減少,使肝硬化患者機體免疫功能降低、凝血功能障礙,引發(fā)各種感染并易誘發(fā)出血[3]。PSE術己有40多年歷史,在我國一直是脾亢一線治療方法。介入治療成功的關鍵是較好地控制栓塞范圍。國內外學者認為脾栓塞面積控制在50%~70%的效果顯著,并發(fā)癥較少,患者可耐受。肝硬化脾亢患者肝功能 Child-Pugh A、B級,PSE術后恢復較快;Child-Pugh C級患者肝功能較差,術后感染、出血風險較大,多先經內科保守治療使Child-Pugh分級達B級時再行手術。本研究中10例患者伴發(fā)胸、腹水,均為Child-Pugh C級,考慮為肝功能差所致。
圖1 肝硬化門靜脈高壓性脾亢患者PSE術治療影像
高海拔地區(qū)患者機體生理變化較平原地區(qū)差異較大。分析原因可能為:①海拔越高,氧分壓越低,血液逐漸黏稠,血流相對緩慢,機體經自我調節(jié),PLT數(shù)量相對減少;②高海拔人群喜食肉類和高熱量食物,血脂相對較高,血液黏稠度高;③缺氧所致RBC、WBC變形能力下降,引起機體血流動力學改變,導致內皮細胞損傷及功能障礙。PLT是哺乳動物血液中有形成分之一,主要參與機體生理性止血,促進血液凝固,維持血管內皮完整性。肝硬化脾亢患者隨著脾亢進展,對機體血細胞破壞增多,引起外周血PLT、RBC、WBC減少,有貧血或出血傾向,此時PLT活化或內皮受到刺激,PLT顆粒膜可與質膜蛋白相融合。一些研究顯示CD62P糖蛋白在PLT質膜上表達或陽性百分率增加,是PLT活化特異性標志物[4-7]。顧松琴[8]研究顯示,PLT 計數(shù)隨海拔升高逐漸下降。本研究提示PSE術后7、30、90 d患者PLT計數(shù)較術前明顯升高,術后凝血功能及肝功能較術前有所改善,表明PSE術治療高海拔地區(qū)肝硬化脾亢效果顯著。RBC無線粒體,通過葡萄糖合成能量、輸送氧氣,長期生活在低氧環(huán)境的高原人群會適應低氧,引起RBC增生過度。本研究顯示PSE術后90 d患者RBC計數(shù)與術前比較略有升高(P<0.05),這與平原地區(qū)部分學者報道類似。分析原因,考慮與RBC生長周期長有關。本研究所有入選患者均無高原RBC增多癥表現(xiàn),PSE術后患者RBC計數(shù)緩慢升高相關機制仍需進一步探討。目前尚無高海拔地區(qū)肝硬化脾亢患者WBC計數(shù)水平變化與平原地區(qū)對比的報道。本研究顯示PSE術后1、7、30、90 d患者WBC計數(shù)較術前明顯升高,提示患者免疫功能得到改善,這與平原地區(qū)患者報道相似。
本研究結論認為,高海拔地區(qū)PSE治療肝硬化門靜脈高壓性脾亢可使患者術后WBC、PLT在短期內恢復正常或接近正常,與內陸地區(qū)研究結果一致[9-10];脾臟明顯縮小,肝功能不受影響,消化道大出血發(fā)生率明顯降低,生存期延長。PSE術易于術者掌握,創(chuàng)傷小,是治療脾亢重要技術方法,值得臨床推廣。但PSE術后患者RBC計數(shù)緩慢升高相關機制,仍需進一步探討。
[1] 董繼亮,孫 潔,袁海霞.部分脾栓塞術治療肝硬化脾功能亢進62例臨床分析[J].中國冶金工業(yè)醫(yī)學雜志,2012,29;262-263.
[2] 王 素,胡繼紅,趙 衛(wèi).部分脾栓塞術治療肝硬化脾功能亢進的進展[J].介入放射學雜志, 2014, 23:546-549.
[3] 段立偉,孫 寒,陳永勝,等.部分脾動脈栓塞術對肝硬化門脈高壓癥血流動力學的影響[J].臨床肝膽病雜志,2013,29:142-145.
[4] 李衛(wèi)東,薛 紅,張小東,等.殲擊機飛行員高原駐訓前后血常規(guī)指標調查[J].解放軍醫(yī)學院學報,2015,26:46-49.
[5] 田云梅,聶鴻靖,劉嘉硫,等.高原低氧免疫損傷及其干預措施的研究[J].中國應用生理學雜志,2010,26:404-410.
[6] 吳天一.高原低氧環(huán)境對人類的挑戰(zhàn)[J].醫(yī)學研究雜志,2006, 35:1-3.
[7] 黃玉玲,褚以德,梁艷艷,等.不同海拔地區(qū)健康老年人群有氧運動對T淋巴細胞及亞群的影響[J].青海醫(yī)學院學報,2011, 32:106-108.
[8] 顧松琴.不同海拔地區(qū)健康人淋巴細胞亞群、血小板及凝血功能的改變[J].中國輸血雜志, 2016, 29: 700-703.
[9] Zhu K,Meng X,Qian J,et al.Partial splenic embolization for hypersplenism in cirrhosis:a long-term outcome in 62 patients[J].Dig Live Dis, 2009, 41: 411-416.
[10] Lee CM, Leung TK, Wang HJ, et al.Evaluation of the effect of partial splenic embolization on platelet values for liver cirrhosis patients with thrombocytopenia[J].World J Gastroenterol, 2007,13:619-6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