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晨曦
摘 要: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各民族、族群或社群民俗文化和傳統(tǒng)習俗的重要表現(xiàn)形式,既是文化多樣性的熔爐,也是維系各民族生存發(fā)展的不竭源泉。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隱私權保護對中國在現(xiàn)代化進程中如何更好地維護少數(shù)民族權利有著積極的意義。因為尊重文化隱私,也就是尊重文化的多樣性和文化的發(fā)展規(guī)律。即使在現(xiàn)代社會,非物質文化遺產也有其“當代含義”:知識變得“傳統(tǒng)”,并不是因為它的古老,而是因為傳統(tǒng)知識每天都得到再創(chuàng)造,它是一個生動活躍的概念,而不僅僅是用來回憶過去美好時光的“快照”。伴隨文化、環(huán)境和時間的流逝,經過了數(shù)代人的傳承,通過不斷改進和發(fā)展,傳統(tǒng)知識仍是充滿生機的、不斷變化的當代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
關鍵詞:非物質文化遺產;隱私權;保護
1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定義
2003年,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通過《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公約》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界定如下:
“非物質文化遺產”指被各群體、團體、有時為個人視為其文化遺產的各種實踐、表演、表現(xiàn)形式、知識和技能及其有關的工具、實物、工藝品和文化場所。各個群體和團體隨著其所處環(huán)境、與自然界的相互關系和歷史條件的變化不斷使這種代代相傳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得到創(chuàng)新,同時使他們自己具有一種認同感和歷史感,從而促進了文化多樣性和人類的創(chuàng)造力。
根據(jù)公約的界定,我們將非特質文化遺產定義如下: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承的、與群眾生活密切相關的各種傳統(tǒng)文化表現(xiàn)形式(如民俗活動、表演藝術、傳統(tǒng)知識和技能,以及與之相關的器具、實物、手工制品等)和文化空間(即定期舉行傳統(tǒng)文化活動或集中展現(xiàn)傳統(tǒng)文化表現(xiàn)形式的場所、兼具空間性和時間性)。這種遺產維護了各民族的共同記憶,確保了本民族的文化特性。
2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特征
2.1傳承性
傳承性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最基本而且是最顯著的特征。社會發(fā)展的同時,人類的物質文明和非物質文明都處于一個循序漸進的發(fā)展過程。物質文明往往是顯性的,而非物質文化的沉淀與積累是一個漸進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民眾自我選擇、自我創(chuàng)新、自我吸收、自我摒棄。他們會不斷在傳承中吸引新的元素,加以補充,形成積累,經歷漫長而煩瑣的過程,逐漸成型。當然,這個非物質文化遺產屬于群體記憶或者民間記憶,它往往會有優(yōu)秀的傳承人,這個傳承人既傳承前人的遺產,又以過人的聰慧推動創(chuàng)新和發(fā)展,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延續(xù),起著超乎常人的重大作用。
2.2民族性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產生與發(fā)展,與民族的風俗習慣、審美原則、生活方式等密切相關,它必須憑借民族這塊土壤才能長期生存與壯大。從另一個角度看,它也是一個民族的烙印,展現(xiàn)了一個民族的風貌與文化心理、文化內涵。
3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隱私權保護法律制度之構想
3.1明確規(guī)定非物質文化遺產隱私權受到保護
非物質文化遺產隱私權意味著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權利主體為了維護文化尊嚴和文化完整,有權決定是否向族群或社群之外公開其傳統(tǒng)文化信息。對于民間文學藝術的主體而言,則意味著有權決定是否將民間文學藝術作品公之于眾,以及何時、何地和以何種方式將其公之于眾。通過禁止他人未經其同意擅自公開作品,就可以實現(xiàn)對傳統(tǒng)文化隱私的有效控制。2014年國家版權局起草并公布的《民間文學藝術作品著作權保護條例(征求意見稿)》第六條規(guī)定,民間文學藝術作品的著作權人享有表明身份和禁止對民間文學藝術作品進行歪曲或者篡改的權利,然而,該征求意見稿沒有規(guī)定作品公開的權利。顯然,它是需要高度重視的一個問題。就民間文學藝術作品本身而言,這是世世代代流傳的一種特定表達形式。如果作品傳承本身就處于不公開狀態(tài),則權利主體享有隱私權,如果他人沒有經過權利人同意就公開其作品,則構成侵權。不過,不公開發(fā)表的目的是維護傳統(tǒng)文化的精神傳承,一般不適用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可商業(yè)化領域,因為公開是著作財產權實現(xiàn)的前提。為了有效地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隱私權,筆者建議,第一步,可以考慮在《民間文學藝術作品著作權保護條例》中明確規(guī)定作品公開權,以保護民間文學藝術作品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隱私權益;第二步,通過制定《非物質文化遺產權利保護法》,明確規(guī)定非物質文化遺產隱私權,將非物質文化遺產隱私權的保護范圍從民間文學藝術作品擴展到全部非物質文化遺產。
3.2非物質文化遺產隱私權的權利主體是特定的“民族、族群、社群或個人
法律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隱私權,歸根結底是要明確誰對文化隱私享有權利,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主體界定為“各族人民”。我國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民族之間和諧友好相處,立法者在定義非物質文化遺產主體時,選擇了“各族人民”的概念,強調各民族的特性有助于加強民族的自我認知,有利于各民族的文化發(fā)展。但是,按照我國民事訴訟法的規(guī)定,只有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符合訴訟參加人的資格?!案髯迦嗣瘛奔炔皇恰胺ㄈ恕?,也不是“其他組織”,不能成為法律關系的主體?!案髯迦嗣瘛边@一寬泛而模糊的概念,同樣難以成為非物質文化遺產隱私權的權利主體。根據(jù)2014年國家版權局公布的《民間文學藝術作品著作權保護條例(征求意見稿)》第五條的規(guī)定,民間文學藝術作品的著作權屬于特定的民族、族群或者社群,這一提法與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中的“各族人民”相比顯得更為具體?!懊褡?、族群或者社群”作為權利主體有一定的合理性。不過,考慮到“民族、族群或社群”取得非物質文化遺產隱私權的主體資格后,其既不是一個團體,又不是一級政府機關,需要建立具體的組織來行使其權利,我國應建立一種以私權為基礎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權利保護機制。在實踐中,可成立非政府的民間組織,參照著作權集體管理模式來行使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相關權利。
3.3非物質文化遺產隱私權保護范圍由權利主體自治決定
由于涉及保密的文化內容或者其他不宜公開的作品,非物質文化遺產隱私的范圍不宜用清單或者數(shù)據(jù)庫等方式加以展示;即使在同一族群內部,誰能處理或傳播某種形式的知識也存在一定的限制。如果忽視對文化隱私的尊重,公開某些非物質文化遺產隱私,就可能會削弱有關知識和表達式的“獨特精神和文化個性”,甚至會嚴重危害族群的生存。因此,非物質文化遺產隱私保護應該包括哪些對象和范圍,應該由傳統(tǒng)族群自己決定。對于一個族群,決定集體財產(特別是那些神圣的、僅在集體范圍內使用的財產)的命運,是一個關鍵的自治因素。每個族群都有自己的規(guī)則來保護其文化遺產,并決定何時及與誰來共同分享他們的文化遺產。這些規(guī)則可能很復雜,而且不同的族群間規(guī)則的差異很大。立法者不可能全面地描述這些規(guī)則,而是應當交由每個族群自由決定如何詮釋自己的內部制度。當然,權利主體為個人時,其非物質文化隱私權的保護范圍由個人決定。
結束語
非物質文化遺產隱私權是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權利主體,為了維護傳統(tǒng)文化的尊嚴和文化認同,維持自身文化的完整性和真實性,對于需要集體內部商議和一致行動的事項,未經其知情和同意不受外界干擾的一種信息保密的權利。非物質文化遺產隱私權應當獲得法律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隱私權作為一種群體隱私權,其權利主體是特定的民族、族群、社群或個人。
參考文獻
[1]章杰偉.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D].浙江海洋大學,2017.
[2]萬蕓蕓.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知識產權法保護[D].吉林財經大學,2017.
[3]魯幽,周安平.非物質文化遺產法律保護的新路徑[J].知識產權,2017,02:64-69.
[4]郭炯.中西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研究[J].貴州民族研究,2017,3801:127-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