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寶捷,韋煒
摘 要:合理運用地域文化資源,既可以起到弘揚優(yōu)秀地域文化的作用,又可以增強思政課教學的針對性和實效性。根據(jù)特色性、正面性、整體性、針對性及發(fā)展性原則,搭建地域文化資源系統(tǒng),讓思政課教學內容從陌生到熟悉,變“坐著學”為“動著學”,可以提高思政課教學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關鍵詞:地域文化;思政課;整合;福建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7)10-0220-03
中央宣傳部、教育部關于印發(fā)《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建設體系創(chuàng)新計劃》(教社科[2015]2號)的通知指出“改革創(chuàng)新的手段不多,制約思想政治理論課針對性實效性的瓶頸亟待突破”[1]??梢姡F(xiàn)階段高校的思政課教學還需要進一步探索如何更好地提高針對性和實效性。地域文化是寶貴的資源,其中有許多大學生耳熟能詳?shù)慕虒W資源,而這些文化資源對大學生,尤其是對本地域大學生有著天然的親和性、感染性和融合性,如果能夠將這些資源有效地提煉整合,合理地加以運用,既可以起到弘揚優(yōu)秀地域文化的作用,又可以增強思政課教學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因此,本次教學研究就是圍繞優(yōu)化地域文化和思政課的自然銜接,探索地域文化資源整合的必要性及其應用的思路,結合本校歷時4年的實際運作,對本區(qū)域文化進行初步提煉整合,嘗試將其融入思政課實際教學過程,提升思政課教學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一、地域文化資源整合的界定
“文化資源”是人們從事文化生活和生產所必需的前提準備。本課題中所強調的“文化資源”是指在福建地域現(xiàn)存的,能夠為福建地域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服務的地域文化資源?!罢暇褪前岩恍┝闵⒌臇|西通過系統(tǒng)方法彼此銜接,從而實現(xiàn)信息系統(tǒng)的資源共享和協(xié)同工作?!盵2]其精髓在于將零散的要素組合在一起,并最終形成有價值有效率的一個整體。本課題所強調的“整合”是指通過系統(tǒng)方法將福建地域零散的文化資源彼此銜接,服務思政課教學,提高課程的針對性和實效性,從而更好地培育大學生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二、地域文化資源整合的必要性
“文化資源整合是以優(yōu)化、分享、合作、共贏為宗旨,從地域、主題、價值等方面進行體系性組合和配置,以提供一個多價值角度利用的資源體系,實現(xiàn)文化資源的互補和利益共享?!盵3]因此,在思政課教學過程中進行的地域文化資源整合,就是應用系統(tǒng)論的辦法,從思政課教學的全局出發(fā),對其進行優(yōu)化配置,乃至重新組合,以提高思政課針對性和實效性。
而現(xiàn)實中許多思政課教師雖然有在思政課教學中運用地域文化資源,但卻很少對地域文化資源進行有效整合,形成資源系統(tǒng),從而更有效地利用地域文化資源,改善思政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因此,針對思政課教學的地域文化資源整合勢在必行。
1.整合地域文化資源是思政課自覺弘揚優(yōu)秀地域文化的迫切需要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講清楚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突出優(yōu)勢,是我們最深厚的文化軟實力。”[4]可見,弘揚優(yōu)秀地域文化是思政課教學的重大使命。一些思政課教師不對地域文化資源進行整合應用,往往只是在教學過程中淺層次地利用地域文化資源,起到一定的引證作用,而忽視傳承優(yōu)秀地域文化的自覺性。我們要意識到地域文化資源的整合過程,其實也是傳承優(yōu)秀地域文化自覺性不斷形成的過程。
2.整合地域文化資源是其在思政課中發(fā)揮協(xié)同性作用的必要手段
我們在思政課教學過程中,要想提高地域文化資源的利用率,就不能使這些資源處于無序的、零散的狀態(tài)。我們應該用系統(tǒng)論的觀點來整合地域文化資源,形成地域文化資源的規(guī)模化效應,并使得資源之間相互協(xié)調。比如地域文化中包含“革命文化、民俗文化、法治文化、藝術文化、技藝文化等各種主題的文化”[5],這些不同主題的文化應該整合成一個資源系統(tǒng),并相互協(xié)調,共同為思政課教學服務。
3.整合地域文化資源是思政課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舉措
地域文化資源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重要基礎和支撐。因此,我們通過對地域文化資源的整合,并根據(jù)思政課教學過程的不同需要,將地域文化資源自身對應于教學過程,從而更加生動正確地反映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使大學生系統(tǒng)地了解地域文化。通過切身體會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內化為自身的思想,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三、地域文化資源在思政課教學過程中的具體整合應用
1.開展整合應用的具體思路
課程開發(fā)思路如圖1所示。首先,在文獻查閱、實地考察以及人物訪談的基礎上,根據(jù)特色性原則、正面性原則、整體性原則、針對性原則和發(fā)展性原則,初步確定地域文化資源系統(tǒng)架構。而后,對學習內容、學習者、學習目標進行分析,并根據(jù)分析結果將地域文化資源分為“理論知識”和“實地體驗”兩部分。再次,對地域文化資源系統(tǒng)進行核心理念提煉,并制定實地體驗方案,形成理論實踐混合學習模式。同時,根據(jù)評價目標、主體、內容、方法和結果,構建多元評價體系。
2.地域文化資源系統(tǒng)搭建的原則
地域文化資源非常豐富,但不是所有的文化資源都適合于思政課教學。我們必須根據(jù)課程需要,明晰搭建資源系統(tǒng)的原則,即圖1所示的系統(tǒng)搭建的五大原則。
第一,特色性原則。有特色才會有關注,有關注才會有興趣,有興趣才會有實效?!暗赜蛭幕Y源的個性比共性更為突出,地域文化資源的可貴之處就是在于它的精神內涵和實物實體獨具地域特色,并且不可復制。”[6]因此,地域文化資源系統(tǒng)必須堅持特色性原則,關注土生土長、生命力強的文化,不斷挖掘地域特色。
第二,正面性原則。思想政治理論課的首要任務是引導大學生內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使學生成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合格公民。思政課的目的、作用和性質,決定了我們在搭建地域文化資源系統(tǒng)的時候,必須堅持正面性的原則,為大學生的成長成才注入健康活潑的正能量。
第三,整體性原則。地域文化資源系統(tǒng)的搭建要有大局意識。首先,資源系統(tǒng)建設過程要有統(tǒng)一的指導思想,即以弘揚優(yōu)秀地域文化為抓手,提高思政課針對性和有效性,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其次,要對思政課課程需求做通盤考慮,既要避免重復建設,又要充分滿足思政課教學的需要。
第四,針對性原則。地域資源文化系統(tǒng)歸根到底要為大學生服務,地區(qū)、專業(yè)、年齡段、民族等因素都會對大學生的特性產生影響。我們在搭建地域文化資源系統(tǒng)之前要做充分的準備,做好學情分析,了解授課對象的特性,有針對性地根據(jù)本區(qū)域的大學生特性搭建地域文化資源系統(tǒng)。
第五,發(fā)展性原則。地域文化資源系統(tǒng)需要不斷發(fā)展,否則就不能夠滿足思政課教學的需要。首先,地域文化資源需要不斷補充完善,不斷填補空白,以及剔除陳舊、錯誤等不良資源,自我更新。其次,教學服務對象的特性在不斷發(fā)展變化,資源系統(tǒng)要及時適應這些變化,不斷自我調整。
3.地域文化資源系統(tǒng)搭建的框架和內容
地域文化資源系統(tǒng)搭建如圖2所示。地域文化資源系統(tǒng)的內容完善是在思政課教學中開展地域文化資源整合應用的核心環(huán)節(jié)。首先,我們可以根據(jù)地域文化資源的主題進行初步分類,大體上可以劃分為革命文化、民俗文化、法治文化、藝術文化、技藝文化等不同的類型。其次,系統(tǒng)框架搭建之后,必須根據(jù)課程的目的和系統(tǒng)搭建的原則來選取具體文化資源內容。比如我們講到革命文化的時候,我們會發(fā)現(xiàn)我們國家的革命文化資源非常豐富,可以信手拈來,有一定的引證效果。但是如果要更好地使大學生發(fā)自內心的認同,那么應該從特色性原則入手,在福建區(qū)域文化資源中尋找革命文化的素材,讓大學生們不僅可以在書本上看到英雄人物,更可以發(fā)現(xiàn)和感受英雄人物就在自己的身邊,從而提高思政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4.形成思政課與地域文化資源結合的構架
我們在地域文化資源整合應用思路清晰后,在具體課程得到實施前,還應該和具體的課程相結合,必須形成兩者的結合構架。下面我們結合《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課程,展示地域文化資源與課程的結合構建。
如圖3所示,首先,教師應厘清《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各章節(jié)的重要知識點,并對知識點進行文化資源需求分析,形成具體資源需求。其次,在地域文化系統(tǒng)的各個主題文化中提煉核心概念,做好滿足資源系統(tǒng)的準備。之后,對應需求和核心概念,并做好實地體驗方案,實現(xiàn)課程內容規(guī)劃。
5.開展整合應用的教學過程
下面我們結合《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課程的第三章第一節(jié)來介紹地域文化資源整合應用的教學過程。首先,教師厘清教學重點,并分析資源需求。第三章第一節(jié)的主題是《樹立正確的人生觀》,本章節(jié)的教學目標是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培養(yǎng)積極的人生態(tài)度,去享受生活、煥發(fā)生命、完善自我、服務社會。通過深入探討價值問題,激勵學生擇取正確的價值取向。教學重點是人生的意義及人生價值的評價。因此,根據(jù)這樣的教學目的,我們需要關于如何正確理解人生意義和評價人生價值的地域文化資源。其次,地域文化資源系統(tǒng)提煉核心概念匹配教學需求。因此,教師可以從地域革命文化、民俗文化、哲學文化等不同主題中提煉人生價值這個核心概念,從而滿足教學需求。具體而言,我們可以從黃花崗烈士林覺民的《與妻書》,以及閩南人闖南洋“愛拼才會贏”的精神等文化素材中提煉人生價值概念,讓學生在感受本地域優(yōu)秀文化的氛圍中,發(fā)自內心地認同對人生價值的正確看法。再次,采用線上、線下,課堂、實踐雙結合的教學方法開展地域文化整合應用。首先利用SPOC網絡教學平臺將理論知識碎片化,要求學生觀看相關文化視頻、文字資料素材,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而后,教師再組織課堂討論相關文化素材,通過問題導向,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價值觀。最后,利用地域文化的便利,組織學生實地參觀陳嘉庚紀念館(廈門鰲園),感受陳嘉庚先生的創(chuàng)業(yè)拼搏精神,以及報效祖國的光輝人生經歷,讓大學生真實的感受人生價值的偉大,從而內化為自身素養(yǎng)。然后,根據(jù)評價方案,對學生進行發(fā)展性評價。
四、反思
1.要讓思政課教學內容從陌生到熟悉
陌生而又枯燥的教學內容會與學生產生隔閡,從而讓學生對思政課教學產生排斥感,那么教學的針對性和實效性就更無從談起了。我們在多年的教學中已經深刻地感受到要想獲得學生的認同,就要讓思政課的內容親近學生,緊貼學生生于斯長于斯的文化,讓學生不僅看到課本上的觀點,還要切身感受到這些內容不是高高在上的教化,而是就在我們身邊的實例。學生在思政課上通過學習地域文化,可以認識到原來自己生活的土地是這么的絢爛多彩,自己的先輩是這么的勤勞勇敢,創(chuàng)造了這么偉大的歷史,而自己就是生活在其中的一個人,自然就會對思政課產生親近感,就會認識到思政課不僅僅是灌輸一些知識給他們,更是指引他們走向社會,創(chuàng)造自己美好人生的課程。
2.要讓思政課教學變“坐著學”變“動著學”
思政課傳統(tǒng)教學方法的一個大弊端就是老師站著講,學生坐著學,效果很差,學生昏昏欲睡。地域文化資源在思政課教學中的整合應用可以讓課堂活潑起來。其一,可以要求學生在課前做好充分準備的基礎上,在課堂上介紹熟悉的地域文化,吸引其他同學的注意。其二,利用學生熟悉地域文化的情況,利用歷史重現(xiàn)、角色扮演等方式點亮課程。其三,創(chuàng)造機會,將課堂帶到地域文化的實地,開展實地教學。總之,充分發(fā)揮地域文化的優(yōu)勢,不斷創(chuàng)新教學方式,讓學生充分地動起來。
3.要讓地域文化資源系統(tǒng)不斷完善起來
地域文化資源系統(tǒng)是整合應用的核心,但千萬不能認為系統(tǒng)建立后就可以一勞永逸了,我們要認識到系統(tǒng)的建立才是整合應用的開始,否則系統(tǒng)將會變得陳舊不堪。建立系統(tǒng)的目的是提高教學的針對性、實效性,不是為了使教師的教學簡單化。因此,教師作為系統(tǒng)的創(chuàng)建者和管理者,首先,應該利用各種方式不斷更新和補充系統(tǒng)素材,其次,要持續(xù)關注學生的特質變化,因才建庫,因人施教。在此基礎上,讓地域文化資源整合方式教學不斷專題化。
4.地域文化資源整合應用努力的方向
我們在教學應用中深刻感受到,地域文化資源在思政課教學中的整合應用任重而道遠,還有很多的工作要做。首先,要建立教學團隊,不斷提高教師自身的素質。地域文化博大精深,教師自身往往并不是這方面的專家,要想利用好地域文化,教師要組建教學團隊,避免傳統(tǒng)思政課教學單兵作戰(zhàn)的習慣,否則面對龐大的地域文化資源會感覺力不從心。同時教師要時刻保持好學心態(tài),克服自身學習惰性,彌補自身知識不足,努力學習和認同地域文化知識,提高自身把控課堂的能力。其次,要利用好網絡平臺,幫助學生主動學習。課程再怎么精心策劃,內容再怎么精益求精,學生不主動參與,效果一定不好。因此,教師要為學生的主動參與創(chuàng)造便利的條件,不是將資料往平臺一塞就完事了,而是在制作資源的過程中,考慮學生的網絡流量,手機終端接收的可行性等。只有站在學生的立場上考慮,才能真正使網絡平臺高效起來。再次,要不斷培育文化資源所在地共建單位,增加學生實地考察的機會。大學生有活潑好動的天性,實地考察是提高思政課教學針對性和實效性的重要方法。因此,為了更好地開展地域文化資源的整合應用,思政課教學要克服經費、課時的困擾,盡量爭取教學經費,乃至安排實地教學。
參考文獻:
[1]中央宣傳部,教育部.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建設體系創(chuàng)新計劃[Z].2015-07-27.
[2]王槐深,白廣思.區(qū)域高等教育文獻信息資源整合的原則與策略[J].河南科技,2009(9).
[3]曹萌.遼寧文化資源整合與文化品牌建設戰(zhàn)略[J].理論界,2008(10).
[4]習近平在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3-08-21(2).
[5]郭齊勇.文化學概論[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14.
[6]陳留根,李丹丹.河南傳統(tǒng)文化資源整合的原則和途徑研究[J].前沿,2013(1):190-1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