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立文,張茜
?
高校危機教育研究述評
向立文,張茜
(湘潭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湖南湘潭,411105)
當前關于高校危機教育的研究,國外主要集中在危機教育專業(yè)開設、突發(fā)公共衛(wèi)生事件醫(yī)療教育、大學生心理危機干預、危機情境下的教育援助及教育重建等方面;國內研究則集中于高校危機教育的內容、意義、現(xiàn)狀、對策等方面。學界關于高校危機教育的研究還存在一些不足,主要表現(xiàn)為:研究方法略顯單薄、實踐層面的危機能力教育研究有待深入、網(wǎng)絡環(huán)境下的危機教育研究亟需加強。
高校;危機教育;突發(fā)公共衛(wèi)生事件;應急管理;心理健康教育;教育援助
當今,各種危機事件的發(fā)生漸趨向于高頻次、大規(guī)模和常態(tài)化。加強危機教育,提升人們的危機意識與危機管理能力,已成為全人類共同面臨的重要課題。由于我國高校危機教育尚處于起步階段,許多問題及細節(jié)都還有待探討解決與完善?;诖耍疚臄M對國內外學術界圍繞高校危機教育這一問題的相關研究進行梳理,總結歸納已有的研究成果,并做出概述和評價,以期進一步推動和加深關于這一問題的研究,為高校危機教育的開展提供理論依據(jù)與智力支持。
國外高校通過開設應急管理專業(yè),設置應急管理方面的課程,來增強大學生的危機意識,提高應急技能。大學生危機教育已經(jīng)成為國外高等教育體系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Dennis K. Sullivan指出,在當今多危機時代,高校越來越意識到要做好充分的準備來應對各種突發(fā)事件,高等教育機構必須高度重視大學生危機教育并給予充足的人力、資金支持,此外,政府也應當予以有效援助[1]。美國非常重視應急管理的學歷教育,早在1983年,北德克薩斯大學就設置了美國第一個應急管理本科專業(yè),并授予理學學士學位,標志著美國應急管理高等教育的良好開端[2]。20世紀80年代末,澳大利亞悉尼大學的坎伯蘭衛(wèi)生科學院也成立了災害管理研究中心,該中心為研究生開設了一門有關災害管理的課程,要求學生在畢業(yè)之前必須完成這門課程的研修[3]。澳大利亞政府還設立了國家災害管理學院,撥專款在高校、行政學院等設立應急教育培訓基地,用以加強危機教育,培養(yǎng)危機管理專門人才。
國外比較注重突發(fā)公共衛(wèi)生事件醫(yī)療教育的研究,有關應急護理教育的研究成果也比較多。有不少學者強調應急護理教育的必要性并提出建議,如Lavonne M. Adams等人指出,自然和人為災害的頻發(fā)給公眾健康帶來極大威脅,護士作為衛(wèi)生專業(yè)人員的最大群體,對其進行應急護理教育迫在眉睫,學校應設置關于護理應急準備教育的理論與實踐課程,豐富學生的應急知識儲備,提高應急技 能[4]。Jamie Ranse等人指出,研究生教育對護士備戰(zhàn)突發(fā)公共衛(wèi)生事件極為必要,現(xiàn)有的課程雖然包含一些應急護理的內容,但各高校在教育內容的選擇上存在很大差異,國際護士理事會和世界衛(wèi)生組織應提供一個國際應急護理教育體系框架來增強各國在課程內容選擇上的一致性[5]。
Yaghoob Nami指出,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培養(yǎng)高素質人才的基礎,是高等教育的重要任務[6]。心理危機干預作為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內容,也逐漸得到學者的關注和重視。對于大學生心理危機產(chǎn)生的原因,Charles O.Chen指出,對于國際留學生來說,國外的學習生活是一個長期的適應和轉變過程,留學生們往往承受著巨大的心理壓力,容易產(chǎn)生焦慮感、無助感、挫敗感、抑郁癥等心理問題[7]。Cheryl Regehr認為,心理危機干預是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形式,認知、行為和正念干預可有效減少大學生的心理壓力[8]。關于完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對策建議,Brenda Happell 從法制角度強調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認為應當改革澳大利亞有關心理健康方面的政策,增加心理健康教育與培訓的相關規(guī)定[9]。
國外也非常關注危機情境(緊急情況)下的教育以及危機之后的教育重建。Vijaya Sherry Chand就曾指出,應急教育關注的是復雜的人道主義危機期間和之后的教育,包括危機期間快速的教育援助響應和危機之后的教育重建。他以印度西部古吉拉特邦2001年1月26日地震為例,通過分析地震中該地的教育現(xiàn)狀,建議將危機情境下的教育救濟和重建納入政策范圍,確保受災學生的受教育權[10]。美國學者Margaret Sinclair對應急教育概念、研究范疇進行了界定,并從應急教育的實施原則、資源配置、課程編排、各方協(xié)調配合等多個維度,對危機期間及之后的教育開展與規(guī)劃進行了研究[11]。 Fumiyo Kagawa則從理論與實踐兩個方面介紹了危機情境下的教育援助及重建的研究成果及觀點,對這一問題的研究情況和進展進行了梳理與總結[12]。
關于高校危機教育的內容劃分,目前學術界主要有三種代表性的劃分方法。一是基于教育內容結構的劃分,譬如:張潤枝認為大學生危機教育的內容應當包括危機意識教育、應對危機的知識與技能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法律與紀律教育、社會責任感教育和民族精神教育六個方面[13]。二是基于理論和實踐兩個方面的劃分,以沈豫浙、王成軍為代表,他們指出大學生危機教育不同于普通意義上的危機教育,要在掌握危機知識、樹立危機意識、具備良好心理素質的基礎上,提高危機應對能力與責任心,因此其內容應包括理論層面的危機知識教育、危機意識教育、危機心理教育、危機責任教育和實踐層面的危機能力教育[14]。三是基于危機發(fā)展階段的劃分,許成龍基于KAP模式視角,指出應急教育包括突發(fā)事件發(fā)生之前的教育防范、突發(fā)事件發(fā)生發(fā)展時期的教育干預以及突發(fā)事件結束之后的教育恢復[15]。
對于高校開展危機教育的意義,學者們也給予了較多的關注,基本上是從社會、高校及學生三個層面來認識高校危機教育所產(chǎn)生的積極影響,闡明高校危機教育的重要理論價值與現(xiàn)實意義。關于社會層面的高校危機教育,榮昭俊等人指出,我國正進入一個高風險和多危機的社會,不穩(wěn)定因素頗多,大學生必須學會居安思危[16]。關于高校層面的危機教育,張雅雅等人認為,高校環(huán)境正日益復雜化和開放化,高校危機事件屢見不鮮,許多社會上的陋習、弊病也開始在高校滋生,開展高校危機教育是構建和諧校園的要求[17]。關于學生層面的高校危機教育,劉峰、何濤等認為,高校危機教育能幫助大學生正確、辯證地看待危機,樹立憂患意識,做好應對危機的各項準備,并盡可能避免風險大的行為[18]。
高校危機教育的現(xiàn)狀分析主要表現(xiàn)為對現(xiàn)存問題及成因的探討。有學者運用實證研究方法對高校危機教育現(xiàn)狀進行了調研,如朱敏以北京市大學生危機管理意識調查為出發(fā)點,從危機類型、性別差異、年級差異、專業(yè)差異、危機培訓差異等方面對調查結果進行了對比分析[19]。向立文對湖南省十余所高校的在校學生進行了抽樣調查,發(fā)現(xiàn)大學生的危機意識與危機管理能力總體水平不高[20]。學者們認為這些問題的存在必然有其原因,張娟認為,大學生個體對公共危機重視不夠,家庭環(huán)境使大學生群體缺乏危機感,學校危機教育缺失,社會大眾對大學生群體的影響是大學生危機意識存在問題的根源[21]。
如何解決現(xiàn)有問題,提出切實可行的對策建議,構建高校危機教育體系,是目前研究關注的焦點。有學者指出,危機教育不能由學校單獨完成,應以學校為主體,地方政府大力支持,社會各行業(yè)共同參與,家庭積極配合,形成學?!?社會——家庭互動體系[22]。大部分學者認為,應圍繞政府、高校、學生三大主體,從觀念意識、組織機構、學科課程等方面構建完善的高校危機教育體系。很多學者都提出了具體對策。趙金磊指出,高校管理者一定要把危機教育工作提上重要日程,學生也要端正態(tài)度,深化認知[23]。徐駿等人認為,應以政府為主高校為輔設立專門的危機教育管理機構,組建師資隊伍,研究制定教育方案,研究教育教學方法,并給予充足的經(jīng)費保障[24]。也有學者從學科建設以及國際交流層面提出加強危機教育的基本對策,如:王紹讓等人認為,應建立獨立的危機教育學科,豐富教育內容,確定和編制全面實用的教材,并不斷加以完善;同時設置相關課程和學分,做到理論與實踐并重[25]。張小明、任晶萍指出,我國高校應積極主動地與擁有先進危機教育經(jīng)驗的國家開展交流和合作,以改進我國落后的危機教育方式,促進危機管理教育水平的快速提升[26]。
由上述分析可知,國內外對高校危機教育的研究取得了不少研究成果,一定程度上推動了高校危機教育實踐的發(fā)展。但不可否認的是,現(xiàn)有研究依舊存在著一些不足,主要表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
現(xiàn)有的高校危機教育研究被“意義-—問題—對策”這種研究范式所約束,多采用定性分析法、文獻研究法、描述性研究法、經(jīng)驗總結法等研究方法,對危機教育的主體界定、內容劃分、危機教育與應急教育等相關概念的關系等問題缺乏深層次研究,學術界對許多問題的看法尚未達成一致。實際上,高校危機教育既屬于自然科學范疇又屬于社會科學范疇,具有很強的實踐性,采用多樣化的研究方法往往能事半功倍。因此,應進一步加強各種研究方法的綜合運用,綜合運用實證研究法、個案分析法、定量研究法與調查法、系統(tǒng)研究法、跨學科研究法等研究方法,進一步拓展高校危機教育的研究手段。同時,目前的研究視野多局限于高校本身,極少把政府、社會組織等其他主體納入研究范疇。因此,為了進一步加強高校危機教育研究,還需要進一步拓寬研究視野,從不同學科層面或主體層面去探討高校危機教育體系的構建。
現(xiàn)有高校危機教育研究的焦點主要集中在對高校學生開展危機教育的作用意義、現(xiàn)存問題、對策建議方面,并取得了一定成績。但這種問題對策型研究成果多為個人觀點陳述或已有經(jīng)驗總結,實證調研、個案分析型成果缺乏,以致對于高校如何提升應對危機的實踐能力,特別是危機應對的方法、技術、技能以及模式等方面,缺乏特殊性、針對性和系統(tǒng)性的探討。筆者認為,關于高校危機教育的研究,還需要進一步結合實際,突出特色,從高校學生的特點和實際需求、從社會環(huán)境方面出發(fā),構建高校危機教育的理論和實踐體系,探索出既符合高校學生需求又符合學校實際的危機教育模式。在教材編制與選擇上,應按照什么原則,教材的內容體系應如何安排,理論體系如何與現(xiàn)實社會環(huán)境相結合等問題都還有待繼續(xù)深入研討。總而言之,今后關于高校危機教育的研究,在內容上應向更具體、更深入、更系統(tǒng)的方向持續(xù)推進,更加注重對實際危機應對能力的探討,不斷提升高校學生對危機的辨別和分析能力,掌握各種防范和應對危機的技能。
在2015年一項關于互聯(lián)網(wǎng)使用人群的調查數(shù)據(jù)顯示,超9成大學生使用互聯(lián)網(wǎng)作為主要信息獲取渠道[27],校園生活已同網(wǎng)絡緊密地聯(lián)系在了一起。特別是當前以互聯(lián)網(wǎng)和手機為信息載體的新媒體的出現(xiàn),如QQ、微博、微信以及其他各種手機APP等,在為大學生生活帶來便利的同時,也埋下了很多隱患,譬如網(wǎng)絡電信詐騙案、校園高利貸等事件近幾年層出不窮。如何減少網(wǎng)絡給大學生帶來的負面影響,塑造大學生正確的價值觀、金錢觀和消費觀,成為高校危機教育亟需實施的研究內容。而由于我國高校危機教育研究始于2003年“非典”事件之后,相比于國外起步較晚,尚處于初期階段,基礎較為薄弱,目前鮮有關于網(wǎng)絡環(huán)境下的高校危機教育的研究。因此,筆者認為,關于高校危機教育的研究,需要進一步貼合當前的社會環(huán)境和網(wǎng)絡環(huán)境,做好新形勢下的高校危機教育,切實提升高校應對網(wǎng)絡環(huán)境所造成的危機的能力,增強大學生的自我安全和自我保護意識。
[1] SULLIVAN D K. The status of emergency management in higher education[J]. Journal of Chemical Health and Safety, 2010(2): 4-5.
[2] 林濤.美國應急教育的借鑒與啟示[J].中國應急管理, 2012(2):51-55.
[3] 薛瀾,張強,鐘開斌.危機管理[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 2003:116.
[4] ADAMS L M, CANCLINI S B, FRABLE P J. “Skip the infection, get the injection”: A case study IN emergency preparedness education[J]. Nurse Education in Practice, 2014(3): 1-5.
[5] RANSE J, SHABAN R Z, CONSIDINE J, et al. Disaster content in Australian tertiary postgraduate emergency nursing courses: A survey[J]. Australasian Emergency Nursing Journal, 2013(16): 58-63.
[6] NAMI Y, NAMI M S, EISHANI K A. The Students’ Mental Health Status[J]. Procedia-Soci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s, 2014(1): 840-844.
[7] CHEN C O. Common Stressors among International College Students: Research and Counseling Implications[J]. Journal of College Counseling, 1999(2): 49-65.
[8] REGEHR C, GLANCY D, Annabel Pitts. Interventions to Reduce Stress in University Students: A Review and Meta-analysis[J]. Journal of Affective Disorders, 2013(148): 1-11.
[9] HAPPELL B. Romoting Genuine Consumer Participation in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A Consumer Academic Role[J]. Nurse Education, 2009(6): 213-217.
[10] CHAND V S, JOSHI S, DABHI R. ‘Emergency Education’: The Missing Dimension in Education Policy[J]. Educational Research for Policy and Practice, 2003(2): 223-235.
[11] SINCLAIR M. Planning Education in and after Emergencies[M]. Paris: UNESCO, 2002.
[12] KAGAWA F. Emergency Education: A Critical Review of the Field[J]. Comparative Education, 2005(41): 487-503.
[13] 張潤枝.大學生危機教育芻議[J].河北大學學報, 2004(5):6-9.
[14] 沈豫浙,王成軍.大學生危機教育的內涵及實施途徑研究[J].當代教育論壇,2010(6):47-48.
[15] 許成龍.基于 KAP 模式視角下的高職院校學生應急教育研究[J].許昌學院學報,2012(9):152-156.
[16] 榮昭俊,潘倩,謝振榮.論加強大學生危機教育的必要性與緊迫性[J].重慶科技學院學報,2009(1):186-187.
[17] 趙金磊,張雅雅.危機教育——新世紀我國高校面臨的新課題[J].金華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11(5):20-22.
[18] 劉峰,何濤,陸清.論高校開展危機教育的意義及教育模式[J].重慶科技學院學報, 2010(15):161-162.
[19] 朱敏.北京市大學生危機管理意識調查[J].青年研究,2005(2):13-22.
[20] 向立文.加強大學生危機教育的幾點思考[J].高等教育研究,2010(4):88-90.
[21] 張娟.大學生公共危機應對意識的培養(yǎng)策略研究[J].重慶:西南大學,2007:24-26.
[22] 宋晟.高職院校應對突發(fā)事件教育現(xiàn)狀及對策研究[J].法制與社會,2011(16):240-241.
[23] 趙金磊.危機教育:我國高校面臨的新課題[J].清江論壇,2012(2):66-70.
[24] 徐駿,王才領,王紹讓.大學生公共危機教育現(xiàn)狀及對策研究——基于浙江省12所高校的調查[J].公安學 刊——浙江警察學院學報,2011(2):47-49.
[25] 王紹讓,王才領,徐駿.淺析高校危機教育現(xiàn)狀及對策[J].現(xiàn)代物業(yè),2009(11):118-119.
[26] 張小明,任晶萍.我國大學生公共危機教育存在的問題與對策研究——基于北京市五所高校調查的實證分析[J].中國應急管理,2010(8):21-25.
[27] 新華網(wǎng).互聯(lián)網(wǎng)成為9成以上大學生主要信息獲取渠道[EB/OL].(2015-03-23)[2018-01-27].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5-03/23/c_127611697.htm.
[編輯:何彩章]
2017-12-25;
2018-04-08
湖南省教育科學規(guī)劃課題“高校危機教育模式創(chuàng)新與體系建設實證研究”(XJK011QGD004)
向立文(1976—),男,湖南武岡人,博士,湘潭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電子文件與檔案管理現(xiàn)代化、政府信息資源管理、政府應急管理,聯(lián)系郵箱:641966077@qq.com;張茜(1992—),女,碩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檔案管理現(xiàn)代化
G640
A
1674-893X(2018)02?016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