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播精準地抓住人性的普遍需求,構建了一場聲、色、形交織的多重感官盛宴。如今,占領各大網站美食視頻區(qū)的吃秀正逐漸成為一種現象,而“吃飯就能紅”這一詭異的潮流也深深扎根于互聯網世界中。
從傳播者形象上看,當前國內吃播大致可以分為兩類。第一類是網紅,他們一般憑借高顏值和優(yōu)雅的吃相成為該領域的絕對意見領袖。另一類則屬于平民主播,他們在直播中以日常的形象示人,給人的感覺像是日常生活中坐在一張桌子前吃飯的同伴。
從直播內容來看,吃播的場景比較豐富,畫面大多經過精心布置。具體來說,吃播可以分為大胃王型、烹飪型、另類型三種類型。
從傳播渠道來看,隨著各大視頻網站傳播渠道的進一步擴展,吃秀也不再僅限于直播,主播還可以選擇在視頻網站、社交媒體平臺發(fā)布自己由吃播剪輯過的視頻,從而獲得二次傳播。
從受眾來看,吃播的受眾主要是80、90后的中低收入者以及學生。
吃播起源于韓國,卻在中國逐漸地發(fā)展興盛,直至目前形成一股全民吃播的熱潮,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
直播與垂直領域融合,已經被認為是直播行業(yè)未來的一個大趨勢。一方面,直播內容平臺的精細垂直劃分來自直播平臺適應時代發(fā)展潮流的內在要求,另一方面也是歸因于用戶的內容需求。
觀眾處于對完美身材和超高食量的好奇心不斷地關注直播,還有一部分受眾好奇主播是否真的吃下那么多的食物、是不是真的怎么吃都不會胖,抱著這樣的窺私欲來關注直播。這種窺私欲和部分受眾的心理代償機制使得吃播觀看人數節(jié)節(jié)攀升,最終形成一種行業(yè)熱潮。
各大網絡直播平臺為了能夠有效競爭,紛紛選擇流量明星來本站客串吃播主播,粉絲在明星的吃播中可以獲得窺視明星隱私的快感,在潛移默化中,直播平臺便將這群鐵桿粉絲收歸自己所有,并不斷通過明星和粉絲之間的強互動加強受眾粘性。
美國社會學家E·卡茨認為受眾基于心理或社會的需求,想借使用媒介來滿足需求。據國家民政部統(tǒng)計,截至2015年,中國單身人口達到2億,草根單身獨居群體日益龐大。對這群人來說,吃播使他們的飯桌不再孤獨,恰好投其所好。
在吃播領域的背后,大量受眾心甘情愿地為這場虛擬飯局買單,各式各樣的吃播對于人們來說更多的是純粹的食欲和私人情趣的回歸。隨著吃播熱的逐漸升溫,其背后主播盈利的商業(yè)模式以及一些負面問題也逐漸浮出水面,引起學界的關注。
吃播主播依附于直播平臺,將直播時收到的觀眾禮物進行折現,這種變現的方式叫“打賞”。與傳統(tǒng)的商業(yè)廣告不同,互聯網時代的廣告內容形式以及傳播渠道都更加靈活多元,吃播所帶來的食品品牌宣傳模式的改變在某種程度上對傳統(tǒng)廣告的缺陷做了填補。在此過程中,主播為了個人收益和用戶的支持而不斷改良直播方式和優(yōu)化改進節(jié)目內容,最終實現用戶、主播、平臺、品牌廣告商的共贏。
在吃播中,主播大多為身材較好的女性,他們在屏幕上無所顧忌,但是身材卻仍舊苗條。纖細的身材和狂放的食欲之間這種巨大的反差不禁引起網友好奇:主播真地能吃下這么多食物嗎?此時,“催吐”作為吃播的附屬品逐漸浮出水面。當今社會女性對苗條身材的向往只增不減,身材作為人的最直接的物質存在,逐漸變成了人自我表演的載體。如今商業(yè)團體喜愛使用超?;蛏聿睦w細的明星進行宣傳,將苗條身材放置在人類身材歧視鏈的最頂端。吃播熱背后秘而不宣的秘密——催吐現象完全可以佐證身材歧視鏈這種詭異觀念的流行。
新媒體時代到來,大眾的日常行為逐漸大批量地由線下行為轉化為線上行為,實際是在互聯網這個虛擬空間進行虛擬行為,獲取心理上的滿足。吃播所帶來的虛擬世界的狂歡正是傳統(tǒng)的文化價值體系正在被大眾文化的消費主義和受眾的娛樂訴求所消解的體現。與此同時吃播熱帶來的另一個后果就是社會精神生態(tài)失衡。
吃播在中國獲得了巨大的市場和無窮盡的發(fā)展?jié)摿?,但是目前仍然沒有形成固定的模式,其未來的發(fā)展方向也不可預期。作為一種新型的網絡直播模式,吃播最重要的功能屬性便是娛樂。一切為了娛樂,流于庸俗和淺薄的內容降低了大眾的品味,同時也在不斷消解著主播的底線,這種虛擬場景下的狂歡最終得到的不是充實與滿足,而是一場虛無。在這種現狀下,受眾和大眾媒介都應對吃播現象提高警惕。
[1]曹曦冉.孤獨與狂歡——傳播學視域下中國"吃播熱"現象探析[J].傳播與版權,2017(08):102-103+106.
[2]聶妍.傳播學視閾下的“全民吃播”現象探討[J].新媒體研究,2017,3(07):117-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