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利娟
(武進圖書館 江蘇常州 213161)
1)家譜在歷史文化研究中具有百科全書的作用。我國的家譜歷史源遠流長,家譜文獻記錄著中華民族的演變和發(fā)展。家譜又稱族譜、宗譜,是歷史文化研究中的重要史料,是一種以表譜形式記載一個家族的世系繁衍及重要人物事跡的典籍。家譜以記載父系家族世系、人物為中心,由正史中的帝王本紀及王侯列傳、年表等演變而來。家譜是一種特殊的文獻,就其內容而言,是中國五千年文明史中具有平民特色的文獻,記載的是同宗共祖血緣集團世系人物和事跡等方面情況的歷史圖籍。家譜不僅記錄著該家族的來源、遷徙的軌跡,還包羅了該家族生息、繁衍、婚姻、文化、族規(guī)、家約等歷史文化的全過程,可以稱之為該家族的百科全書。
2)家譜在歷史文化研究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史料價值。家譜是和正史、方志一樣重要的歷史典籍,是史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家譜文獻是一個巨大的資料寶庫,可供從事社會學、歷史學、考古學、經濟學、民俗學、人口學、民族學、文學、政治學、宗教學、法學、姓氏學的研究人員從中查詢資料,尋找依據,進行研究。家譜中涉及的內容有:宗法思想研究資料、家庭道德研究資料、家族制度研究資料、經濟史資料、人口問題資料、民族史資料、地方史志資料、教育史資料、民俗學資料、宗教史資料、華僑史資料、重大歷史事件資料、歷史人物資料等。通過家譜,人們還能夠比較真實地了解當時的歷史面貌、時代精神、社會風尚,了解在那個歷史背景下人們的生產、生活等情況[1]。因此,家譜具有其他典籍不可替代的獨特功能。
1)常武地區(qū)家譜歷史發(fā)展的背景。歷史上常武地區(qū)文人、名人眾多,有著崇文、習文的優(yōu)良傳統(tǒng)。我國民間修譜,歷史上以徽州、浙東、蘇南為盛,而蘇南則以古常州府所轄地區(qū)為最。今常州市所轄的常武地區(qū)望族聚居、人文薈萃、儒風蔚然,古代時家族制度發(fā)達,宗族活動活躍。各宗族修譜活動極其繁榮,據常州市武進譜牒文化研究會統(tǒng)計,在20世紀40年代末,常武地區(qū)修譜總量達1 500余種(即有1 500余個宗族修譜)。《上海圖書館館藏家譜提要》中收錄大量常武地區(qū)譜牒信息。1984年11月,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教育部、國家檔案局聯合發(fā)文,決定編纂《中國家譜綜合目錄》,在這部權威性工具書的“代序”中,引用全國譜例82處,其中引用常武地區(qū)譜例多達26處,引用率占31.7%。由此可見,常武地區(qū)在歷史上譜事之盛,在全國影響之大[2]。
2)常武地區(qū)續(xù)修家譜現狀。近二十多年來,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人們進一步解放思想、轉變觀念,歷史文化研究逐步回歸,在海外華人回鄉(xiāng)尋根熱的催化下,常武地區(qū)又掀起了已中斷半個世紀的新一輪續(xù)修家譜的高潮。據統(tǒng)計,到目前為止,常武地區(qū)已續(xù)修家譜500余種(即有500余個宗族續(xù)譜),武進圖書館已收藏380余部。經過調研,常武地區(qū)續(xù)修家譜方興未艾,目前議修和未修宗族約占總量的40%,還有許多新譜將會在近幾年內修成。如何進一步豐富不可再生的館藏資源,如何利用和發(fā)揮已收藏家譜的作用,這是公共圖書館必須思考的問題。
1)對家譜編撰內容進行了科學化、規(guī)范化的探索。武進圖書館在家譜編撰研究中進一步整理和歸納家譜內容,使其更科學化、規(guī)范化,每部家譜各有特色,內容包羅萬象,主要有歷代譜序、像贊、遷源源流、祠墓圖表、里居圖示、姓氏來源、世系、世德、規(guī)范、訓典、文獻、遺事、丘墓、祭田、家規(guī)、修譜銜名、修譜總論、后序、跋等諸多內容[3]。每部家譜少則十余冊,數十萬字;多則數十冊,百余萬字[4]。武進圖書館正在編撰的《館藏家譜萃編》是以提供檢索為取向的工具書,用圖文合成的形式,介紹一部家譜的概況。
2)對家譜編撰主要特點、環(huán)節(jié)做模式化的探索。家譜編撰在入編內容篩選過程中,主要突出以下幾點:一是以“人”為主線,用數百文字簡要介紹該族的姓氏由來、始祖情況,遷徙入籍常州的原因、過程、村居、繁衍等要素;二是以“時”為主線,簡要介紹該族家譜在歷史的倡修、始修、累修及本次續(xù)譜時間,以體現該家族的家族史及文化的傳承;三是以“數”為主線,以圖表形式記載續(xù)譜的日期、完成時間、冊數、卷數、字數和印量;四是以“圖”為主線,在一頁上分別刊列古譜、古居、古祠堂、新譜、新居、新祠堂圖照,以及族人分布圖示等;五為“紀名”,對領導與參與續(xù)譜的人員,如續(xù)修委正副會長、理事、主修、協(xié)修、監(jiān)修、總務、財務、顧問等,以全書統(tǒng)一的表式予以記載;六是對該族主要歷史名人,以及古今道德高尚者作定義性的表述[5]。通過這種形式,對該譜的情況則可以基本了解,起到了工具書的作用。
1)進一步提升家譜文獻的學術價值。圖書館在家譜編撰研究中的學術價值有兩個方面:一是通過編撰把雜亂無序的家譜,整理和歸納成為具有學術研究的文獻史料;二是通過編撰研究為地方留下可供查找的文獻資料?,F武進圖書館收藏的家譜,幾乎遍布常武地區(qū)全境,囊括了區(qū)域內絕大部分姓氏,為研究常武地區(qū)歷史變革、地理環(huán)境、人口變遷、文化動態(tài)、經濟生產、民風民俗以及歷史名人情況等提供了極為豐富的第一手資料。如關于武進進士數量的考證,家譜發(fā)揮了極其重要的作用。根據《武進縣志》記載,武進在中國1 300余年科舉考試的歷史進程中,共岀進士1 546名。由于古代文人存在游學、寄籍和遷進、遷出等具體情況,此進士數量不夠相對準確。2014年3月,常州市武進地方文獻研究會啟動武進“進士考”工程,依據方志、科第志的記載,參考每部家譜中對本家族進士的記載,進行了嚴謹的考證與甄別,確定武進實際進士數量為1 564名,確立了武進為天下進士第一縣的地位,由此也體現出了家譜的學術價值。
2)進一步彰顯家譜的文獻屬性。圖書館在家譜編撰研究中,通過科學的整理歸納和有序的梳理,突出家譜的文獻功能和作用。家譜不僅重在收藏,更要重于利用,充分發(fā)揮其潛在價值,為政府和社會服務。武進圖書館設有課題服務人員,配合有關單位共同開發(fā)并利用家譜。如常州市武進地方文獻研究會編寫體量達200萬字,歷史人物多達3 000多名的大型資料書《武進人物》中許多原來從未面世的資料皆出于武進圖書館藏譜,補充了正史、方志中記載的不足。常州市武進區(qū)紀律檢查委員會在建設“廉政文化展覽館”、編寫常武地區(qū)清官廉吏事跡的《清風浩蕩》、編寫家訓傳承的《家風》教育讀本中許多的原始記載,都是通過家譜萃編目錄進行檢索。
3)以家譜文獻為切入點,提升圖書館社會服務能力。圖書館通過對家譜編撰的研究,充分認識到利用有限的家譜資源,提高自身的社會服務能力,是圖書館具備的責任和應盡的義務?,F常武地區(qū)已續(xù)家譜的古本,約30%是未毀幸存的舊本,35%左右是國家和上海圖書館影印件,35%左右是國外圖書館和博物館的影印件。續(xù)譜家族在搜尋舊譜過程中,不但要花費時間和精力,而且要支出一筆不菲的經費。目前,通過二十多年的續(xù)修,許多家譜古本得到了復制和傳承。以常武地區(qū)人口最多、宗族最多、續(xù)修數量最多的《張氏家譜》為例,武進圖書館目前已收藏19種[6],所涉張氏堂號有“二銘堂”(2種)、“世思堂”(4種)、“百忍堂”(5種),還有“春源堂”“思序堂”“思訓堂”“書忍堂”“敦復堂”“敦睦堂”“敦教堂”“積慶堂”等。隨著館藏家譜的增加,尤其是家譜萃編的匯集編排成冊,給尋根、尋譜家族提供了極大的方便,只要通過報堂號、查目錄、閱內頁,確定無誤后再詳細閱讀藏譜詳細內容,就能很簡便地查找到本族直接或者相關聯的信息資料[7]。通過這種科學的查閱方式,極大地提高了服務效能。
目前,我國家譜編撰工作比較滯后,與新時期的發(fā)展要求還存在一定差距。續(xù)修家譜是一個家族最大的文化工程,首先,族人對家譜要有足夠的認識,其次,還要投入大量資金。根據對武進圖書館藏譜的統(tǒng)計和匡算,其中每部10冊以上的家譜占98.5%;20冊以上的家譜占89%;最大的家譜達到56冊。在所有藏譜中,宣紙豎排、裝幀精美,完全達到古譜標準的占99%。按每種家譜續(xù)修投入60萬元計,武進民間共已投入續(xù)譜經費3.6億元。這從一個側面,充分反映出武進歷史底蘊的深厚,民眾對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認識的充分,以及常武地區(qū)的經濟、文化狀況。再以武進圖書館為例,現已收藏家譜380部,按平均每部家譜續(xù)修投入攤派費用2 000元計,社會已無償捐贈文獻價值76萬元。武進圖書館所編《館藏家譜萃編》,計劃投入經費25萬元。出版后贈送捐譜家族各一冊作為回饋,由此可進一步激起族譜家族的捐譜熱情,這無疑為武進圖書館的家譜館藏建設創(chuàng)造了更有利條件,營造出續(xù)譜和藏譜的雙贏局面。
參考文獻:
[1] 張尚金.武進縣志[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55.
[2] 朱振華. 中國家譜綜合目錄[M]. 北京:中華書局出版社,1997:101.
[3] 朱炳國. 家譜與地方文化[M]. 北京:中國文聯出版社,2007:150.
[4] 蘇慎. 常州姓氏[M]. 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2003:173.
[5] 朱炳國. 修譜指南[M]. 江蘇:鳳凰出版社,2012:133-134.
[6] 朱炳國. 常州家譜提要[M]. 北京:中國文聯出版社,2005:77.
[7] 王鶴鳴. 中國家譜總目[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