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 年,“后真相”(post-truth)被選為《牛津詞典》年度英文詞匯,在《牛津詞典》中,后真相是指訴諸情感與個人信仰比陳述客觀事實更能影響民意的種種狀況?!盵1]隨著互聯網的快速發(fā)展,微博、微信、各大門戶網站的迅速興起,給人們增添了許多獲取信息的渠道,但隨之而來的問題也層出不窮。近年來,輿情傳播的力量不斷增強,反轉新聞開始大行其道。后真相時代,信息不斷超載,而“真實”卻不斷缺席。
反轉新聞大行其道,新聞事件的反轉,是指那些緊跟社會熱點,標注新聞熱詞繼而引發(fā)關注,但隨后被證實與實施主體或全貌不符,甚至與事實截然相反的新聞現象。[2]情緒先行、事實后置、立場站隊、話語碰撞則是當下后真相時代輿論場的特點。在如今的輿論場景中,話語與話語的碰撞,情緒與情緒的糾纏使得最終的事實真相變得更加模糊。例如,在武昌面館砍人案中,順著網傳消息和腦補情景,公眾總結出火車站旁的餐館宰客等場景;在榆林產婦跳樓案中,稍微被當事醫(yī)院是放煙霧彈,輿論就將矛頭對準產婦家屬,“婆媳矛盾”“丈夫直男癌”等說法也開始大肆傳播。大量案例證明,公共事件已經成為情緒和語言的載體,而這種“話語政治”也不斷撕扯著社會動向。
人們通過新媒體渠道獲取新聞,但得到的信息不一定是事件的真相,振振有詞的新聞報道可能瞬間變成謠言,而這種現象在后真相時代屢見不鮮。然而,這樣的狀況卻使新聞真相更加模糊,加長了真相浮出水面的時間?!白确崔D”也成為一些人對新聞的新認知。
“反轉新聞”揭示了在信息超載時代真相的缺失,面對公共事件,去廓清真相的越來越少,而去評論轉發(fā)的越來越多。正如白巖松所說,如今新聞界的一大隱憂是“炒菜的人越來越多,而種地產好糧食的卻在減少”。傳統(tǒng)媒體在生存壓力之下丟掉自己“產好糧”的核心競爭力,而新媒體又因沒有采訪權無法“種地產糧”,只能想方設法“炒菜”以滿足、迎合受眾,“但不種地就不知珍惜糧食,情緒性事實與想象性事實層出不窮”。[3]
以信息生態(tài)學的觀點來看,近幾年的公共事件中,公眾已完全由以前的“接受者”變?yōu)楝F在的“生產者+傳播者+重構者”的多重角色。依靠特定單一媒介來傳遞信息的時代已經過去,傳統(tǒng)的新聞生產方式已被取代,新媒體為公眾的角色扮演提供可能。在后真相時代,公眾不僅僅是新聞事件的消費者,也是新聞的重構者,受眾根據自己的情感和經驗,將自己想象成為新聞事件的主角,然后對新聞事件進行解讀、評論和重構,這也使得新聞時間在輿情傳播中變得多樣化。每一個衍生出現的情緒點均可能成為一個新的輿情,這大大加大了輿情傳播的風險性。公眾的新角色與公共事件傳播相互作用,進而促進輿情快速發(fā)展。
《論出版自由》中提出“觀點的自由市場”和“自我的修正過程”,而每個人都能正確表達觀點則需要建立在理性的基礎上。當普世性的真相原則被打破,人們只能根據主觀性原則進行情感訴求。社交媒體使新聞生產的門檻變低,新聞的把關人變成社交媒體。海量的內容和多渠道改變了受眾的信息消費狀態(tài),web2.0時代,UGC新聞生產模式使得用戶開始參與新聞生產甚至成為新聞的主導者。貼吧、論壇日漸走下坡趨勢,而處于弱關系的微博等社交媒體卻成為事件發(fā)酵的主要信源;知乎、豆瓣等具有高粘性的社區(qū)和論壇也開始扮演解析事件、追根溯源的角色。
社交媒體將具有相同興趣和觀點的人聚集在一起,他們以共同的價值觀、情感態(tài)度和行為方式為紐帶,以“圈子式”的方式進行討論解構新聞事件。社交媒體的“圈子式”文化,一方面滿足用戶個性化需求,另一方面更加凝聚和加固這些社交群體。但是,久而久之會形成信息繭房,使用戶生活在像蠶繭一樣的空間里,使得個人和群體更加極化,加上“沉默的螺旋”效應不斷凸顯,甚至使某種偏執(zhí)意見更加強化,成為推動力。而很多人不具備自我引證機制,以訛傳訛、以假亂真成為常態(tài),片面新聞則被認為是客觀現實。
2010年微博興起,新聞傳播由原來的大眾化轉向現在的社群化。在新媒體的環(huán)境下,新聞的中心逐漸下放,新聞開始變成一部分的新聞。在傳統(tǒng)媒體時代,大眾傳媒向受眾提供無差別的新聞,而現在,媒體的服務對象由全部受眾轉為特定群體,機構化、專業(yè)化的新聞生產模式也開始轉向融合生產模式。
社群化的新聞傳播使得新聞生產去體制化。新聞生產不再是有嚴格的流水線生產模式,而是以個人化、小型化、作坊式模式進行內容產出。同時,在社群化的傳播路徑下,媒體也從原來的以供給為準轉向以需求為準。在傳統(tǒng)媒體時代,大眾傳播以大眾為中心,大眾是信息的主要接收者;而社群化傳播路徑則是以各種各樣的社群為主要服務對象,為這些具有相似價值觀念、利益訴求的群體提供針對性的新聞內容。[4]
在后真相時代,主流媒體需要扮演權威信源的角色,要堅持新聞核實原則,真實永遠是新聞的生命,保障新聞真實有效,客觀公正。主流媒體不可以過度迎合新媒體思維,不可將受眾喜好作為價值標準。與此同時,主流媒體需要樹立責任意識,主流媒體是社會動向的方向標,更承擔著為廣大群眾核驗事實的責任。主流媒體更應該站在客觀立場、以認真負責的態(tài)度去厘清事實、還原真相。
移動互聯網、大數據、云計算等新型技術已經普及到了傳統(tǒng)媒體新聞生產的各項環(huán)節(jié),每個人都成為新聞的生產者。在“后真相”的傳媒環(huán)境中,一些自媒體無下限地捏造、虛構、夸大各種事實并通過新型傳播技術進行廣泛傳播。在這樣的一個浮躁、情緒化的時代,新聞從業(yè)者更需要堅守新聞專業(yè)主義,堅持客觀公正真實的原則。新聞從業(yè)者作為新聞的中心力量,不可片面追求熱點、新鮮度而忽視新聞真實性。在后真相時代,新聞從業(yè)者以在場姿態(tài)和客觀立場還原的真相,仍是最大的信息剛需。在信息消費快餐化的今天,媒體從業(yè)者更應意識到解釋性報道和深度報道的獨特價值。
作為受眾,自己每時每刻都暴露于一個信息超載的時代,面對海量信息,孰真孰假,則需要受眾的理智與客觀態(tài)度。正是如此,提高新聞辨識度,準確判斷消息可靠性,則顯得更為重要。
在后真相時代,面對撲面而來的信息,不要妄下結論,不可以用娛樂的態(tài)度對新聞進行判斷解讀,要知道任何事情都有兩面性,報道出來的只是其中一面,還有一面需要去發(fā)現。面對公共事件時,切記不可用自己的經驗對其做出判斷,當受眾要對其進行發(fā)聲時,要建立在充分了解事實真相的基礎上,不可輕易發(fā)表言論。
在“后真相”時代,以互聯網為中心的新聞業(yè),是融合了專業(yè)化和公眾參與的新聞業(yè)。情緒糾纏、話語碰撞、反轉新聞的出現既損害了媒體的公信力,又干擾了新聞的清晰度。面對后真相時代的輿論環(huán)境,主流媒體需要承擔檢驗核實的身份,搭建起專業(yè)的新聞平臺;新聞從業(yè)者要加強道德修養(yǎng),堅持新聞真實性的基本原則;而受眾則應該重塑價值觀,摒棄娛樂化的精神,適應由接受者向生產者的轉變,共同維護輿論環(huán)境。
[1]曾泰元.post-truth(后真相):牛津詞典2016年度詞匯[J].南方周末,http://www.infzm.com/content/121478,2016年12月14日.
[2]葛璐瑤.“后真相”時代的新聞反轉現狀研究[J].科技新聞傳播,2018,3(上):25-26.
[3]趙晶.白巖松委員:媒體不能只炒菜更要種好地產好糧食[EB/OL].http://media.people.com.cn/n1/2017/0306/c40606-29124920.htm.
[4]張華.“后真相”時代的中國新聞業(yè)[J].新聞大學,2017(3):8-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