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偉
(中國社會科學院當代中國研究所,北京 100102;人民出版社,北京 100706)
1987年開始出現的通貨膨脹到1988年春天已經非常嚴重,各方面對物價上漲反應比較強烈,加之很多商品實行牌價與議價并行的價格雙軌制的負作用逐漸顯現,人們對權錢交易、“官倒”等腐敗現象的不滿情緒與日俱增,使經濟社會生活中的許多矛盾更加復雜和尖銳。另一方面,當時領導層中還存在一種認識,即“前些年的改革,把容易改的都改了,并且效果也不錯,剩下的都是比較困難的。遵循先易后難的原則,現在就要攻堅克難、知難而進,如果這些難點不攻下來,改革不僅不能前進,而且會出現倒退。另外,近年來中國物價上漲較多,已經引起社會的普遍關注和群眾的不安,但在理順價格關系方面又沒有取得應有的進展,如果不主動抓緊進行改革,聽任這種狀況發(fā)展下去,價格改革的難度將越來越大,最終將會付出更大的代價”[1]。在這些因素的綜合作用下,中共中央高層遂產生了這樣一種想法:與其采取小步慢調的辦法,不如干脆有計劃地進行一次較大的物價調整。因此,要下決心闖過物價這一關。
1988年8月19日清晨,中央人民廣播電臺播發(fā)“物價闖關”的消息,當天就出現搶購。之后,搶購持續(xù)了一個月之久。這次搶購商品種類之多、零售總額增幅之大、波及面之廣,迄今仍堪稱中華人民共和國歷史之最。據統(tǒng)計,1988年8月,扣除物價上漲因素,商品零售總額增加13%,其中糧食增銷30.9%,棉布增銷41.2%,電視機增銷56%,電冰箱增銷82.8%,洗衣機增銷130%。8月份城鄉(xiāng)儲蓄存款減少26.1億元,其中定期減少27.8億元[2]。針對因“物價闖關”所引發(fā)的嚴重搶購和擠兌銀行存款風潮及經濟秩序混亂局面,以及由此所引發(fā)的嚴重通貨膨脹和社會危機,中共中央迅速做出決策,果斷中止“物價闖關”行動。這次事件及隨后所采取的一系列舉措,開啟了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發(fā)展道路上的又一次艱辛探索。
“物價闖關”的初衷無可厚非,卻引發(fā)了諸多始料未及的經濟、政治和社會問題。對此,中共中央決策層逐步統(tǒng)一思想,果斷做出中止“物價闖關”、開啟“治理整頓”的決策。
1988年8月下旬,針對搶購風蔓延熾盛、愈演愈烈的情況,國務院幾次召開小范圍會議,研究市場物價形勢,商量剎住搶購風的對策。在探討搶購風的起因時,一致認為:從1984年以來,特別是1988年固定資產投資規(guī)模過大(1988年比上年增加20%以上)、財政赤字過多(1988年比上年增加一倍多)、貨幣投放過猛(1988年比上年增加將近0.5倍),加上農業(yè)收成不好,市場商品嚴重供不應求,是出現通貨膨脹、物價猛漲的根本原因。在價格工作方面,1988年提高了糧食收購價格、煤炭出廠價格,特別是7月份放開了13種名酒和13種名煙價格,并調整部分高檔卷煙和各種糧食釀酒的價格,名煙名酒價格暴漲十多倍,更加劇了群眾對漲價的恐慌心理。
剎住搶購風必須釜底抽薪,從宏觀層面采取“降溫”措施。究竟采取什么應急措施?據時任國家物價局局長成致平回憶,當時有人主張把中共中央財經領導小組在北戴河會議原則通過的《關于今后五年和明年物價、工資改革的初步方案》全文公布,以消除群眾對價格改革的疑慮;有人主張銀行開展儲蓄存款保值業(yè)務;也有人主張凍結物價。經過討論后,普遍認為市場價格半數以上已經放開,政府對物價難以全部凍結,而且這樣做對經濟發(fā)展不利;當時群眾大量提取存款,主要是擔心貨幣繼續(xù)貶值,認為存貨比存錢好。因而認為“公布《關于今后五年和明年物價、工資改革的初步方案》也不能解決問題,采取開展保值儲蓄容易收到實際效果”[3]207-208。由此,開展保值儲蓄作為消解搶購風潮和穩(wěn)定群眾心理的備選方案而逐漸浮出水面。
1988年8月30日,國務院第20次常務會議討論和分析了當時的市場和物價形勢。會議重提“穩(wěn)定經濟,深化改革”的方針,并特別申明:價格、工資改革初步方案中所講的“少數重要商品和勞務價格由國家管理,絕大多數商品價格放開,由市場調節(jié)”,指的是經過5年或更長一點時間的努力才能達到的長遠目標。目前改革方案還在進一步修訂和完善之中。1989年作為實現5年改革方案的第一年,價格改革的步子是不大的,國務院將采取有力措施,確保明年的社會商品零售物價上漲幅度明顯低于1988年,同時要求各地應據此向群眾做好宣傳解釋工作[4]。會議一致通過關于做好當前物價工作和穩(wěn)定市場的若干重要決定,這表明中國政府決定中止“物價闖關”,并為做好善后工作進行政策調整。
同日,國務院在《關于做好當前物價工作和穩(wěn)定市場的緊急通知》中強調:采取有力措施確保1989年社會商品零售價格上漲幅度明顯低于1988年;繼續(xù)貫徹執(zhí)行國務院關于1988年下半年不出臺新的調價措施的決定;責成中國人民銀行開辦保值儲蓄,使3年以上的存款利息不低于以至略高于物價上漲幅度;采取有力措施,堅決壓縮固定資產投資規(guī)模,停建緩建一批樓堂館所,控制社會集團購買力,抓緊清理整頓公司,清理整頓非銀行的金融機構。要把1988年的信貸和貨幣發(fā)行控制在國家要求的數額之內;切實做好糧、棉、油的收購工作,確保合同訂購任務的完成;各級政府要認真組織好市場供應,嚴格市場管理。要認真整頓市場秩序,堅決取締和打擊哄抬物價、囤積居奇、投機倒把、中間盤剝等行為①參見《國務院關于做好當前物價工作和穩(wěn)定市場的緊急通知》,1988年8月30日。。決策層政策的不斷細化,表明改革方向的更加明確和改革思路的進一步明晰。
1988年9月6日,時任中共中央領導人趙紫陽在會見美國出版商時說:“在物價改革問題上,我們必須做到:方向要明確,措施要堅決,步子要穩(wěn)妥?!彼f,中國將堅定不移地進行物價改革,但是物價改革不能孤軍深入,要與治理環(huán)境和整頓秩序協(xié)調進行。這里第一次公開提出了“治理整頓”的命題。他接著指出,我們目前面臨的重要問題是消除經濟過熱的現象,壓縮基本建設規(guī)模,控制經濟發(fā)展速度。同時,治理環(huán)境和整頓秩序還包括堵住流通領域中的漏洞,解決改革中黨政機關的廉潔問題[6]。這表明,此時領導層并未完全放棄價格改革,而只是暫緩步伐,并適時地將其他方面的配套改革提上日程,最終為價格改革創(chuàng)造良好的宏觀環(huán)境。
9月13日至17日,中共中央召開各民主黨派負責人、無黨派愛國人士民主協(xié)商會和在京經濟專家座談會,時任國務院副總理姚依林就《關于價格、工資改革的初步方案》做了詳細說明,會議分別分組對方案進行了討論。與會者對治理經濟環(huán)境、整頓經濟秩序、繼續(xù)深化改革,特別是對壓縮基本建設規(guī)模和社會集團購買力,控制消費基金的增長和控制通貨膨脹等,提出了具體的建議。
9月15日至2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開中共中央工作會議。會議研究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指導方針和配套措施,認為“深化改革不僅是價格、工資改革,而且是多方面的改革。1989年、1990年兩年要把改革和建設的重點放到治理經濟環(huán)境、整頓經濟秩序上來”[6]。這次會議正式做出了治理經濟環(huán)境、整頓經濟秩序、全面深化改革的決定。也就是說,要再次進行國民經濟的全面調整。
對此,時任國務委員兼中國人民銀行行長李貴鮮在中共中央工作會議上的發(fā)言,主要講了當年1至8月份金融形勢的突出問題、原因及當前需采取的緊急措施。發(fā)言中提到,為了穩(wěn)定市場,保證人民生活不出大的問題,銀行貨幣、信貸目前只能重點保證職工工資、獎金、補貼,農副產品收購,人民生活必需品生產的流動資金,及群眾提取儲蓄存款的現金等四個方面的需要[7]。
李先念對此旁批:“堅決按此辦。除了這四條之外,死了人也不能貸款?!边@表明嚴格貸款標準的堅定決心。李貴鮮發(fā)言中還提到金融是中國經濟宏觀調控的重要手段,“必須高度集中、統(tǒng)一、不能分散”。李先念對此加了著重點,旁批:“完全對,分散必亂?!辈痪弥?,李先念去無錫視察,當聽到農民對農產品的收購和生產資料供應有意見的匯報時,尖銳地指出:“黨同農民這樣干起來,終究是要垮臺的。農民得罪不起,得罪不得,當然,工人階級也得罪不得。像前個時候群眾搶購,搶一次也好,給我們教訓。現在有些人對少(多)數人的意見不聽了,一定要按自己的想法干。人民最高明了,他們的辦法是:搶購?!保?]對引發(fā)搶購風潮的因由及不顧客觀條件的硬性“闖關”,李先念從一個側面提出了嚴厲的批評。
鄧小平也指出:“速度快本來是好事,但太快也帶來麻煩。通貨膨脹主要是管理不嚴造成的,我們缺乏經驗。物價改革以前就有通貨膨脹問題,主要是總供給和總需求的關系處理得不夠妥善。現在需要總結經驗,繼續(xù)前進,控制總需求的增長,控制發(fā)展速度。我們的膽子夠大了,現在需要穩(wěn)。十億人口的大國,應力求穩(wěn)定。走一步,總結一下經驗,有錯誤就改,不要使小錯誤變成大錯誤,這是我們遵循的原則。 ”[8]
9月2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開工作會議,決定開展“治理整頓”工作。26日至30日,中共十三屆三中全會舉行。全會批準了中央政治局提出的治理經濟環(huán)境、整頓經濟秩序、全面深化改革的指導方針和政策、措施。全會決定,把1989、1990年兩年改革和建設的重點突出地放到治理經濟環(huán)境和整頓經濟秩序上來。全會還原則通過了《關于價格、工資改革的初步方案》,建議國務院在今后5年或較長一段時間內,“根據嚴格控制物價上漲的要求,并考慮各方面的實際可能,逐步地、穩(wěn)妥地組織實施”[9]。至此,中共中央關于“治理整頓,深化改革”的思路正式取代了“物價闖關”的改革決策。
可見,中共中央決策層清醒地認識到,正是由于經濟生活中存在著前述的種種矛盾和問題,并經多年積累,才最終在1988年以劇烈的通貨膨脹形式爆發(fā)出來,造成市場動蕩、物價猛漲,整個經濟處于嚴重的波動之中,到了非采取特殊的調整措施不可的關鍵時刻,這就是實行治理整頓的經濟背景[10]。治理整頓,“既是深化改革的必要條件,也是深化改革的重要內容”[11],是改革的暫時妥協(xié)。自1989年以來,中國進入了為期3年(1989—1991)的“治理整頓”期,盡管此時“經濟增長減速,經濟改革停滯”[12],但在鄧小平看來,這或許是改革進程中不得不付出的代價,改革不會停止,也不應該停止。
宏觀經濟和社會環(huán)境與條件影響著價格改革乃至整個經濟改革的進程。充分認識和把握這些環(huán)境和條件,選擇有利的政策出臺時機,是提高決策科學化水平的前提和基礎。
價格對國民收入的分配發(fā)揮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價格的變化直接影響著城鄉(xiāng)居民的切身利益。因此,價格改革,特別是消費品價格的改革,必須充分考慮廣大群眾的承受能力①居民承受能力是指居民對物價上漲引起的生活水平變動的可接受程度。一般而言,承受能力分為心理承受能力和經濟承受能力兩方面。經濟承受能力是心理承受能力的物質基礎,但心理承受能力是經濟承受能力的綜合表現。在實際過程中,這兩者又緊密聯系,相互作用。,這是價格改革順利進行的重要前提。
除了經濟承受能力外,價格改革面臨的主要風險還來自改革預期的居民社會心理轉折和心理預期紊亂。如果說財政儲備和金融支撐的完備需要假以時日的話,那么觀念的更新與經濟承受力的增強則是一個更為遲緩的過程。而漸進式改革使絕大多數人在改革進程中得到看得見的實惠和好處,因而人民群眾樂意成為改革的主體并提供支持。為此,必須做好以下工作:首先,在生產發(fā)展的基礎上,適當提高人民群眾的生活水平。增強經濟承受能力,是強化心理承受能力的物質基礎。其次,把物價總水平的上升控制在一定幅度內。物價變動會涉及各方面利益的調整,因此,價格改革必須通盤考慮國民收入、工資水平和物價水平,兼顧各方面的利益,盡量把價格變動帶來的影響控制在國家、企業(yè)和消費者個人能夠承受的范圍內,防止價格不合理上漲[13]。同時,要運用經濟、法律等各種管理手段綜合治理違反國家政策的亂漲價行為。
價格問題涉及經濟發(fā)展和體制改革的各個方面,關系到每個人的切身利益。凡是搞得好的改革都有一個共同點,“就是要相信群眾,依靠群眾,走群眾路線,取信于民。這是非常重要的一點”?!爸灰覀儼训览碇v清楚,開誠布公,向群眾交底,把國家的困難、問題和全局講清楚,群眾是會諒解的?!?0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物價調整就是一個例子。然而,當時出于某些考慮,主管部門調價強調保密,透明度不夠。結果是越掩蓋越糟糕,造成一有流言或小道消息,大家就搶購,不法商也趁機哄抬物價。后來矯枉過正,過度宣傳尚未成熟的政策措施,又造成群眾強烈的“漲價預期”。因此,如何減少人們對通貨膨脹的心理預期,有效地進行宣傳,引導人們樹立一種理性而科學的生活方式,不僅是一門學問,也是一種藝術,必須高度重視。
一般條件下,經濟社會環(huán)境相對寬松,群眾收入增加較多,商品銷售淡季,是價格調整的理想時機。要善于創(chuàng)造和抓住這種良好時機,趨利避害,使出臺的改革措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在提高居民的心理承受能力和經濟承受能力的前提下,合理選擇改革重大政策措施的出臺時機至關重要。
價格改革要選擇有利時機。國家決定提高或放開某種商品價格,既要考慮具體商品的供求情況,更要考慮宏觀經濟形勢的影響。鄧小平在1988年6月指出,“中國的改革沒有萬無一失的方案,問題是要搞得穩(wěn)妥一些,選擇的方案和時機要恰當”[14]。如果對宏觀經濟環(huán)境疏于考慮,匆忙解決具體商品的價格問題,就容易“因小失大”,對宏觀經濟造成“得不償失”的后果。據成致平記述,“1988年放開名煙名酒價格就充分說明了這個問題”[3]181。人們常常可以看到,在價格改革過程中,要么是已經通過論證并已基本確定的改革方案,在出臺前因遭到各方面的強烈反對而不得不臨時作出重大的改動;要么是由于改革方案的設計與實際情況差距較大,或者方案出臺的時機選擇不當,結果使市場物價變動大大超出預想的結果,造成了不良的社會影響??梢?,改革時機選擇不當,很難達到預期目的。
針對因“物價闖關”所引發(fā)的嚴重搶購和擠兌銀行存款風潮及經濟秩序混亂局面,以及由此所引發(fā)的嚴重通貨膨脹和社會危機,1988年9月2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開工作會議,決定開展“治理整頓”工作。隨后召開的中共十三屆三中全會明確指出,“把明后兩年改革和建設的重點突出地放到治理經濟環(huán)境和整頓經濟秩序上來”,以扭轉物價上漲幅度過大的態(tài)勢。由此,激進式的“闖關”思路開始向“走一步看一步”的漸進式改革思路回歸,并在實踐中逐步產生正效應。
1988年10月24日,國務院發(fā)布《關于加強物價管理、嚴格控制物價上漲的決定》,提出確保1989年物價上漲幅度明顯低于1988年的九條要求,并決定將1988年不出臺新的漲價措施的決定,延續(xù)到下年市場基本平穩(wěn)以前。根據這一決定,對一些原已放開的商品價格又實行了定量供應和計劃價格管理。這些措施對迅速遏制嚴重的通貨膨脹起到積極作用。
但1989年的政治風波使治理整頓受阻,經濟社會形勢急劇惡化。面對困境和變局,新當選的中共中央總書記江澤民鮮明地指出:“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的路線和基本政策沒有變,必須繼續(xù)貫徹執(zhí)行。在這個最基本的問題上,我要十分明確地講兩句話:一句是堅定不移,毫不動搖;一句是全面貫徹,一以貫之?!保?5]隨后,繼續(xù)進行治理整頓,特別是治理通貨膨脹成為新的中共中央領導集體的重要任務。
這一階段,按照國民經濟治理整頓、深化改革的總要求,中國價格改革以建立、完善價格調控體制為重點。一方面加強和改善價格調控,有效地抑制通貨膨脹;另一方面在通貨膨脹受到明顯抑制、市場趨于平穩(wěn)的情況下,又不失時機地推進價格結構的調整和價格形成機制的轉換,鞏固、發(fā)展價格改革的成果。主要做法和成果表現為:“國家初步建立和健全了價格總水平的監(jiān)測和調控體系,以及某些重要商品的儲備制度、價格調節(jié)基金制度。”[16]由此,新的價格調控體系開始確立。
1989年8月2日,全國物價工作會議召開。會議提出7項措施,決定下半年繼續(xù)從嚴控制物價。從9月份開始,國家開始有計劃、分步驟地調整了5個大類20多個系列的產品價格。在2年多一點的時間內,價格結構性調整的項目之多,范圍之廣,幅度之大,截至當時是改革以來所沒有的。不過,中共中央雖然中止了“物價闖關”,開啟了“治理整頓”,但雙軌制價格的實施所造成的市場不公,以及計劃外生產資料價格不斷上漲,導致通貨膨脹率居高不下,物價漲速極快的現象仍然存在。同時,“官倒”腐敗現象的日趨嚴重,也引發(fā)了嚴重的社會政治危機。鑒于此,中共十三屆五中全會又通過了《關于進一步治理整頓和深化改革的決定》。這意味著價格改革又回到了穩(wěn)步推進的道路上,決策層以“有步驟的、穩(wěn)妥”的價格改革徹底取代了激進的“物價闖關”。
進入20世紀90年代后,隨著人們心理和經濟承受能力的逐步增強,中國政府采取了在提高基礎產品價格的同時,對引起連鎖反應涉及的與人民生活關系密切的商品價格,實行不提價或嚴格控制、盡量少提的措施,以穩(wěn)定群眾生活必需。同時,加強對重要商品價格的管理,適當集中價格審批權,實行勞務和商品收費的明碼標價制度,中國進入較全面的價格改革階段。
到1991年,進入針對前幾年經濟過熱而進行治理整頓的第三個年頭。此時,投資膨脹和消費膨脹基本上已經得到抑制,社會總供求基本平衡,市場供求與價格都比較平穩(wěn)。但為了使國民經濟中的各種比價關系逐步向合理的方向邁進,使價格結構趨向合理,治理整頓的大環(huán)境仍要求在振興經濟的同時,把穩(wěn)定物價放在最重要的位置。為此,中國政府對價格問題采取“雙管齊下”措施,既對可能導致物價上漲的各種因素比較警惕,同時也利用比較寬松的宏觀環(huán)境,加大價格改革力度,并著手推動價格形成機制的市場化。
經過不斷的價格政策調整,中國的商品價格形成機制已經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1991年,在農副產品中,國家定價的比重為22.2%,國家指導價的比重為20%,市場調節(jié)價的比重為57.8%;在工業(yè)資料出廠價中,三者的比重分別為36%、18.3%和45.7%。至此,中國已經初步改變了高度集中的價格管理體制,形成了國家定價、國家指導價和市場調節(jié)價等多種價格形式并存的格局。
1992年10月,中共十四大召開,確立了“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改革總目標,提出“價格改革是市場發(fā)育和經濟體制改革的關鍵[17]?!边@標志著中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事業(yè)進入一個新的階段,價格改革的市場取向進一步明確。隨后,1993年11月14日,中共十四屆三中全會《關于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又把“推進價格改革,建立主要由市場形成價格的機制”[18],作為培育和發(fā)展市場體系的重要內容。至此,1988年“物價闖關”要完成的市場化改革任務,在悄無聲息中將雙軌制價格逐漸并軌,實現了價格改革的原定目標。
回顧中國的改革歷程尤其是經濟改革征程,不難發(fā)現,所有那些成功的改革措施,都是優(yōu)先考慮大眾的切身利益,順應民意,尊重規(guī)律,從那些問題最多、百姓最關心的領域突破;而且,這些改革措施的適當與否,都充分考慮了群眾的承受能力。相反,改革中那些不成功、或者遺留問題比較多的措施或決策,基本上都沒有很好地遵循這些原則。毫無疑問,這些改革開放進程中探索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發(fā)展道路的基本歷史經驗,值得我們永遠汲取。
[1]本報社論.價格、工資改革是整體深層改革[N].人民日報,1988-08-24.
[2]楊帆,郭高中.感受“價格闖關”時的“搶購潮”[J].中國經濟周刊,2009(Z2).
[3]成致平.價格改革若干大事聚焦[M].北京:中國物價出版社,2002.
[4]新華社.國務院常務會分析當前形勢 決定做好物價工作穩(wěn)定市場[N].人民日報,1988-08-31.
[5]虞家復.趙紫陽談物價改革[N].人民日報,1988-09-07.
[6]新華社.中央工作會議在京召開[N].人民日報,1988-09-23.
[7]《李先念傳》編寫組.李先念傳(1949—1992):下[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9:1347-1348.
[8]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小平年譜:1975—1997:下[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4:1249-1250.
[9]新華社.中共十三屆三中全會發(fā)表公報[N].人民日報,1988-10-01.
[10]國家統(tǒng)計局.成效·問題·啟示——對三年來治理整頓的回顧與思考[N].人民日報,1991-11-22.
[11]新華社.中央工作會議在京召開[N].人民日報,1988-09-23.
[12]周其仁.鄧小平領導中國改革的偉大活?。跥]//吳敬璉,等.中國經濟50人看三十年——回顧與分析.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2008:637.
[13]王維澄.中國物價改革透視[M].北京:經濟日報出版社,1988:174.
[14]新華社.我們有條件冒全面改革物價工資風險[N].人民日報,1988-06-04.
[15]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十三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G].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547.
[16]沈立人.中國經濟·重大決策始末[M].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1999:453-454.
[17]江澤民.加快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步伐奪取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的更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四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N].人民日報,1991-10-21.
[18]新華社.中共中央關于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N].人民日報,1993-1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