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錄片作為獨特的影視藝術(shù),現(xiàn)實生活是基本素材,真實記錄社會生活。在各種類型的記錄片中,聲音都有重要的地位?,F(xiàn)在記錄片大致分為主流文化紀錄片、大眾文化紀錄片、邊緣文化紀錄片這些紀錄片都在追求真實性、藝術(shù)性、以及體驗性等。因為文章從聲音在記錄片中的作用,以及各種類型記錄片在聲音使用上的不同進行論述。
聲音提升紀錄片的真實性。記錄片中使用的音響一般都是自然音響,也就是現(xiàn)實生活中的音響,不是虛擬音響,同時使用有聲源音響重點表現(xiàn)紀錄片的真實性。整個記錄片中聲音元素中很多都是同期聲,主要有背景聲和環(huán)境聲音以及被采訪者語言。
聲音可以增加紀錄片中生動性。聲音的重要性也表現(xiàn)在資料上,聲音可以讓歷史進行重現(xiàn),讓這些不夠鮮活的資料重新綻放生機。例如在《永遠的懷念》中使用機器轟鳴和沙漠中人們的吶喊、飛機飛行、歡呼等這些聲音表現(xiàn)原子彈的研制,這樣各種資料便重現(xiàn)出現(xiàn)。
聲音可以展現(xiàn)地域性和時代性?!独仙嵯壬分?,音響師為了表現(xiàn)文化大師的韻味,同時突出文學的趣味性。因此使用京韻京腔,各種市井聲音將老北京生活展現(xiàn)的十分充分,同時也體現(xiàn)出記錄片的時代和地域性。
主流文化中紀錄片主要是表現(xiàn)影響力大的事件和人物以及各種主旋律題材,這些紀錄片不追求娛樂和宣傳,主要關注人們的生存,探索精神和藝術(shù)以及社會發(fā)展的道路。引導啟發(fā)大眾興趣,宣傳國家主流意識形態(tài)。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村名的選擇》,在片中主要講述我國農(nóng)村地區(qū)民主選舉?!渡衤拱。覀兊纳衤埂泛汀蹲詈蟮纳缴瘛愤@些都是思想豐富同時美學表達充分的作品。
在這種記錄片中一般都要提出深刻的問題,擁有思想深刻、個性鮮明、批判意識強、人文關懷深。同時也是因為這些視角、深層思考才讓記錄片可以更加深刻。這種記錄片在聲音的使用上也有著自己的特點。
這種類型的記錄片在使用解說詞時,都是使用聲音渾厚、底氣十足的播音員進行配音。主要作品為《周恩來》、《毛澤東》這些大型記錄片。其中也有很多同期聲的使用,同期聲的使用在主流記錄片中占有很大分量,同時也會大量使用音樂,這些音樂在片中都是為了烘托主人公當時的情緒。例如在《最后的山神》,在族人去世時,孟金福祭奠時使用空靈的音樂襯托出他當時悲涼心情。同時在這些作品中也都會使用各種雷雨蟲鳴類聲音表現(xiàn)出地域面貌,也可以增加畫面美感。
大眾文化記錄片作為中國記錄片重要類型,主要是表現(xiàn)社會以及社會上的普通民眾,真是樸素的記錄他們自己的生活以及精神狀態(tài),表現(xiàn)當代民眾的人文風貌,刻畫人物形象。這種類型的記錄片重在講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這個類型的紀錄片數(shù)量極大。例如《舟舟的世界》、《姐姐》、《半個世紀的鄉(xiāng)戀》,這些都是十分成功的作品。
在這種類型的記錄片中重點表現(xiàn)典型意義下的普通人,主要表現(xiàn)個體生活中的各種感情,讓人物自身意義逐漸深刻。主人公自己的生命體驗結(jié)合記錄人員的客觀記錄得到相互交融,這樣便形成獨有的審美。大眾記錄片主要是生活為基礎,重視生活本身,藝術(shù)的理解上認為真實展現(xiàn)生活的藝術(shù)為優(yōu)秀的藝術(shù)。在生活中挖掘出生活的韻律和哲理,這些便是對生活的理解以及歌頌。
在解說過程中大多使用普通人的聲音,使用說話進配音,沒有播音腔和朗誦,這種聲音和大眾文化下的紀錄片扎根生活,挖掘平凡這些相吻合。同期聲在整個片子中占有重要地位,篇幅較大。在音樂中大眾文化紀錄片使用較少。例如《生活空間》,這種作品時間較短,沒有更多的時間進行抒情以及讓觀眾深入體驗主人公的心境。
邊緣文化主要是相對于主流文化來講,這種文化在藝術(shù)以及文學和音樂等這些方面都廣泛存在,但是在影視領域相對較少。邊緣文化記錄片現(xiàn)在還無法在公眾范圍進行傳播,發(fā)行范圍較窄,這些主要是描繪社會體制外以及體制邊緣的群眾,主要是人道關懷以及個性特征。例如《流浪北京》、《鐵路沿線》這些為數(shù)不多的作品。
邊緣紀錄片內(nèi)容上追求真實和客觀,主要是貼近生活真實形態(tài),避諱和掩飾較少。這些作品個性極強,風格特質(zhì)十分突出,在一定程度上顯示了藝術(shù)魅力。在這些基礎上,邊緣文化的記錄片在解說和音樂這些聲音上使用很少,甚至不使用。音樂和解說都會增強主觀色彩,創(chuàng)作意圖更加明顯。
各種類型的記錄片在聲音使用上差別很大。解說或者音樂這些都是紀錄片的表現(xiàn)形式,紀錄片是還原客觀以及記錄真實的藝術(shù)表現(xiàn),在這些方面無論哪種類型的記錄片都是無法改變的,這些是紀錄片的根本。通過對各種類型紀錄片的聲音使用分析希望可以推動記錄片的不斷發(fā)展。
參考文獻:
[1]魏昭雅.淺析電視紀錄片中同期聲的運用——以《我在故宮修文物》為例[J].西部廣播電視,2017(3):88-88.
[2]翁天羽.從認知心理學角度淺析紀錄片中的聲畫關系[J].中國電視,2017(12):67-70.
[3]莫誠成,周曉春.淺談聲音元素在紀錄片中的重要作用--以紀錄片《遷徙的鳥》為例 [J].卷宗,2014(9):333-3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