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藝萌 張夢瑤
山東大學歷史文化學院 山東濟南 250100
靈巖寺位于山東省濟南市長清縣萬德鎮(zhèn),始建于東晉,距今己有1600多年的歷史。該寺歷史悠久,佛教底蘊豐厚,自唐代起便與浙江國清寺、南京棲霞寺、湖北玉泉寺并稱“海內四大名剎”,且名列其首。寺內千佛殿中有四十尊彩塑羅漢像,栩栩如生,神形各異,其中三十二尊塑于宋治平三年,其余則補塑于明萬歷年間。作為宋代文化在藝術上的生動體現(xiàn),靈巖寺羅漢像無疑是宋代政治經濟環(huán)境與社會思想文化發(fā)展的綜合產物,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
宋朝的建立雖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藩鎮(zhèn)割據勢力,但實際上并未實現(xiàn)完全統(tǒng)一,遼、金、西夏盤踞一方,嚴重消耗著宋朝的國力。面對內憂外患的軍政格局,宋朝統(tǒng)治者制定了“重文輕武,守內虛外”的政策,文人墨客也因此取得了前代少有的優(yōu)越地位和更加廣闊的活動領域。陳寅恪曾稱:“華夏民族之文化,歷數千年之演進,造極于趙宋之世”。[1]這種變化給宋人的心理帶來了深刻影響,它使得宋人思想的封閉性加強,不同于漢唐的開闊外向,反而更加注重內心的自省與自控。此種傾向雖于強國無益,客觀上卻促進了宋代精神文化的縱深發(fā)展。這種特點表現(xiàn)在宋代思想文化的多個方面,包括理學的產生、宋詞的出現(xiàn)以及繪畫領域文人畫的興起等等,而此時人們的審美也在發(fā)生變化,一改唐朝崇尚華美恢弘的風氣,開始轉向平淡質樸,典雅精致。
總體來說,宋代文化受當時的政治環(huán)境與國家政策影響,更多地顯現(xiàn)出一種內向收斂的特點。
宋代商品經濟的高度發(fā)展對文化有著深刻影響。在統(tǒng)治者寬松的經濟政策下,“市”打破時空界限迅速壯大;世界史最早的紙幣也在此時期產生。經濟生活的種種變遷促進了人們個體自由意識的增強,這無疑有助于市民階層的壯大以及宋代文學的世俗化。在此種思想意識影響下的市民藝術,具有寫實逼真、通俗生動的特點。在內容上,其選材多為日常生活中的細節(jié),所描寫的對象也多為小商販、落魄書生、市井小民等不起眼的小人物的小事,緊貼民眾生活實際,從而更易打動人心,產生強烈的反響。
靈巖寺宋塑羅漢像為本地工匠所造,同時除了為本寺僧人禮佛所用之外,還要為眾多的世俗群眾所觀賞、膜拜。因此它的藝術風格必然受到平民的審美情趣的影響,具有通俗性、寫實性的特點。除外貌形態(tài)上極具世俗化特點外,靈巖寺羅漢像還把世俗生活的內容融合進塑像中,如西側第14尊羅漢,雙手舉在眼前,聚精會神地穿針引線,十分生動可愛,體現(xiàn)出宗教與世俗生活的進一步融合。而這一顯著特點無疑與當時宋代商品經濟發(fā)展的影響有密切關系。
北宋建立之初,采取“興文教,抑武事”[2]的文化政策,重視儒家倫理道德體系的補救與重建。在吸收了佛教與道教的部分精華內容后,理學產生,促進了儒學的復興與發(fā)展。此后,理學的普及程度不斷提高,倫理道德思想深入民間,也影響到藝術創(chuàng)作的諸多領域。此時的一些人物造型藝術中也更多地顯現(xiàn)出儒雅敦厚的內斂氣質,靈巖寺羅漢像也體現(xiàn)了這一特點。
此外,禪宗的盛行使得佛教世俗化趨勢進一步加強。在思想上,禪宗認為人人皆有佛性。在修行方法上則主張不必出家也可以成佛。這樣符合廣大平民需求的教義很快在下層人民中普及開來,佛教的信徒也不斷增多。
佛教的世俗化趨勢也帶動了佛教藝術的進一步世俗化,藝術的創(chuàng)作不再追求虛幻的崇高與理想的完美,而是注重寫實與通俗,更加符合大眾審美趣味。宋代羅漢信仰極為流行。按佛教初期的說法,成為佛的弟子,學會解脫法門,便是羅漢。由此可見宋人塑造靈巖寺羅漢像所依據的對象不僅包括傳統(tǒng)崇拜的神佛,亦包括了現(xiàn)實生活中的人,充分體現(xiàn)出在佛教藝術中人本精神從神本主義的回歸,既不失佛教神祉的精神氣韻,又具有世俗人物的音容笑貌,表現(xiàn)出與神性并無矛盾的人性與人情之美。
總之,靈巖寺宋塑羅漢像生動精美,較之前代有較為明顯的創(chuàng)作風格與藝術特點。無論是內斂型的文化,還是商品經濟催生的市民文化的興盛,亦或是這一時期理學的產生于佛教世俗化趨勢的不斷發(fā)展,都表明宋代文化對于靈巖寺羅漢像的設計與塑造都產生了深刻而廣泛的影響。而體現(xiàn)了當時文化發(fā)展情況的靈巖寺羅漢像也因其獨特的歷史價值與藝術價值,成為研究宋代文化、民間宗教、藝術特色的珍貴史料。
[1]陳寅恪.鄧廣銘宋史職官志考證序[A].金明館叢稿二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2]王夫之.宋論[M].北京:中華書局,1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