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珊珊 劉宇丹 李 亞
西安外國語大學中國語言文學學院 陜西西安 710128
姜夔是南宋著名的大詩詞家,他博覽群書,文學造詣頗深,詩詞又備受后人推崇。在宋慶元三年(1197年)四十三歲時,向朝廷上《大樂議》、《琴瑟考古圖》建議整理國樂,希望能以此獲得提拔,但沒有受到重視。兩年后,再上《圣宋鐃歌鼓吹十二章》,獲詔允許破格參加進士考試,可惜仍未考中。《虞美人》:“沈香亭北又青苔,唯有當時蝴蝶自飛來”,誰憐惜這婀娜多姿又孤獨開放的牡丹呢,沉香亭現(xiàn)在長滿了青苔,唯有蝴蝶在那里飛舞。對牡丹的憐惜,實則抒發(fā)自己不被重視,懷才不遇的苦悶。古有學而優(yōu)則仕的入世哲理,姜夔在這種積極入世的環(huán)境下有實現(xiàn)自己現(xiàn)實政治情懷的抱負。
姜夔約四十歲時與權貴重臣張鑒結識,周密在《齊東野語》卷十二載《姜堯章自敘》中記載:“平甫念其困躓場屋,至欲輸資以拜爵,某辭謝不愿”。姜夔與張鑒關系深厚,張鑒想出錢給堯章買官爵,被婉言謝絕,他甘于平淡,重視名節(jié),孤高狷介,這是姜夔人格高潔的表現(xiàn)。
姜夔經(jīng)過前后向朝廷上《大樂議》、《琴瑟考古圖》和《圣宋鐃歌鼓吹十二章》均不被重視,對仕途心灰意冷,絕意仕途,終生布衣浪跡江湖,做一名清客。他雖寄人籬下,卻靠賣字賣文來獲取一些生活資料,在張羽的《白石道人傳》中記載:“或賣文以自食”,與其他寄人籬下的清客的功利目的不同,姜夔追求的是文藝上的相知,人格上的尊重和平等。他的身份是一名布衣清客,江湖游客,一生未曾做官,但也未曾真正的歸隱,始終處在仕與隱的尷尬期。
自古有“古來賢哲,多隱于漁”,漁釣與中國古代的隱士有著密切又直接的聯(lián)系,很早就有了符號意義,具有隱逸的特定內涵,早在姜太公臨溪垂釣等待文王之時,漁釣和隱逸就密切聯(lián)系在一起。唐人張志和《漁歌子》“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一幅漁父悠閑自得,在斜風細雨中垂釣樂而忘歸的畫面。“漁樵”是常見的隱逸專用詞。
姜夔的《昔游詩》其四:“蘆洲雨中淡,漁網(wǎng)煙外歸”,在下雨天望著小洲上的蘆葦飄搖,外出打漁的人在煙氣繚繞的環(huán)境中收網(wǎng)歸來。是他心中向往像漁人一樣瀟灑自在的生活?!段粲卧姟菲涫唬骸按笫娱阅痢痹谖羧沼螝v的過程中,眼到之處盡是漁樵,多是游玩的喜悅,對隱逸恬靜生活的向往?!皾O樵”成為常寫的意象,寄托了隱逸的情懷。
“云”是歷代文人特別關注的自然景物之一。給人遙遠、幽深又飄渺的感覺,白云之外總帶有一絲神秘莫測的韻味,因而喜歡以白云繚繞來表示棲隱的寂靜幽邃。自陶淵明始已確立云安閑疏曠的象征,并因此與隱逸結緣。陶淵明《歸去來兮辭》:“云無心以出岫,鳥倦飛而知還”,因此,云也就成為隱居環(huán)境的特征之一,成為隱居者與世俗睽隔和避世的親密伴侶。
《下菰城》中的白云意象也有此意,“記得下菰城下路,白云依舊兩三峰”,經(jīng)過了下菰城,被這里的竹籬,飄逸的楊柳所吸引并喜歡上這里,下菰城的白云很輕薄,透亮,依然能望見遠處的山峰,楊柳白云竹籬清逸的意象反映白石向往自然,寧靜的生活。
姜夔《以“長歌意無極,好為老夫聽”為韻奉別沔鄂親友》其十“孤鴻度關山,風霜摧翅翎。影低白云暮,哀噭那忍聽。士生有如此,儲粟不滿瓶。著書窮愁濱,可續(xù)離騷經(jīng)”,鴻雁飛越關隘山嶺,風霜摧殘了它的翅膀,身影在白云中低飛起伏,哀婉的叫聲讓人不忍傾聽。還有像“我”一樣生活清貧、食不果腹的讀書人。雖然過著清苦的日子,依舊希冀有所作為。
《除夜自石湖歸笤溪》其七:“笠澤茫茫雁影微,玉峰重疊護云衣。長橋寂寞春寒夜,只有詩人一舸歸”,笠澤之上的水汽茫茫,遠處山峰重疊,云霧繚繞,很少能看到大雁的影子。這長橋寂寞的矗立在春天的寒夜里,江面上只有詩人一個人孤零零的在小船上漂泊在回家鄉(xiāng)的路上。整首詩的主旨最后一句“只有詩人一舸歸”寫出詩人的漂泊之感。雖沒有對大雁具體形象的描寫,但是從這種孤獨寂寥,陰冷的氛圍中,體會到姜夔的落寞。
《雁圖》:“萬里晴沙夕照西,此心唯有斷云知。年年數(shù)盡秋風字,想見江南搖落時”,夕陽西下,照耀著無邊的沙漠,心隨著大雁飛向遠處的白云,也只有白云能知道我的心思。大雁年年秋天飛回南方,它們排成一字或者人字,讓滯留在北方的旅人怎能不思念草木凋零的江南呢。大雁又寄托了思鄉(xiāng)之情。
姜夔布衣、坎坷、漂泊的一生是江湖文人的縮影,他坎坷、四處奔波、寄人籬下的人生經(jīng)歷和高潔的人格,追求隱逸瀟灑的生活,總能引起人的共鳴。通過對他詩詞意象的分析,有利于更好的了解姜夔的思想和詩詞表達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