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綿竹市教師培訓中心 侯本雄
伴隨著音樂課程改革的深入推進,為了讓音樂老師們深度的融入課改,加強對課程理念的認識,促進教師教學方式方法的轉變,各級教育行政部門、教育研究機構、學術機構等組織了大量的公開課供老師們學習借鑒。這對老師們來說,很直觀、形象,老師們通過觀摩學習,能很快的學習到一些方法并運用到自己的教學實踐中,取得較好的效果。但仍然有許多音樂老師反映,一些音樂公開課,授課老師激情四溢,學生密切配合,課堂嚴謹有度、張弛適宜、妙趣橫生,令人嘆為觀止。但課后,聽課老師卻認為聽課時熱情澎湃,下課后索然無味,不能引起老師深度共鳴。這類課耗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集中了某個地區(qū)、某所學校的眾多優(yōu)秀老師的智慧,領導們也是傾力投入財力支持,道具、高端設備一應俱全,上課最后變成演戲一般。課堂上熱熱鬧鬧,課后的評價卻是冷冷清清。這類課對老師們的常規(guī)教學指導意義不大,自然也就不能打動聽課的老師。
筆者在綿陽師院音樂學院組織的“影子跟崗”活動中,有幸聆聽了綿陽實驗小學易老師執(zhí)教的公開課《紅蜻蜓》。這堂課的感受是:樸實無華去纖塵,重本求質有純真。盡管時間已經過去很久了,但記憶猶新,每每念及,余味尚甘。這節(jié)公開課確實不同于一般的公開課,使聽著覺得樸實而又驚艷、華麗而又毫不做作,對指導常規(guī)教學有很強的指導價值?,F(xiàn)筆錄下幾點體會,供大家品鑒。
教師制定的教學目標需涵蓋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過程與方法知識與技能三個維度,順序遵循《音樂課程標準》“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居于第一位的要求,內容符合新《課標》的基本思想。教學目標設定要明確、合理,具有可操作性,并能夠在教學中得到落實。
易老師通過認真研讀課程標準和教材,在對學情有準確分析的基礎上,為本課內容設置了以下幾個目標:1.體會歌曲《紅蜻蜓》優(yōu)美、抒情的情緒,激發(fā)學生珍惜童年的美好時光,熱愛美好的生活;2 . 學生結合手勢指揮、劃旋律線等方式,體會漸強漸弱的力度變化,懂得氣息對力度變化和音量控制的重要性,并能在歌曲中正確地表現(xiàn);3.通過豎笛輔助,學會兩個聲部的演唱,能用輕柔、連貫、優(yōu)美、和諧的聲音演唱歌的二聲部合唱,并能按力度記號的變化體現(xiàn)歌曲的情感與意境 。
通過易老師的引導,本堂課完全達到教學目標,在教學實施的每一環(huán)節(jié)中,都緊緊圍繞目標教學,部分重難點的地方,老師通過分解目標,層層推進,最終學生都能達成既定目標。在最后的匯報表演中,學生都能完整的,有感染力、表現(xiàn)力地演唱、演奏,完成設定目標。體現(xiàn)了教學目標的可操作性、可控性、可驗測性。
本堂課易老師教學流程大致如下:
第一步,課堂常規(guī)訓練:豎笛基礎訓練,復習前期已經練習過的曲目6首。
第二步,初步感受音樂階段:要求學生閉上眼睛,初聽音樂,只聽伴奏;聽完后,學生談對作品的初步感受,點出課題《紅蜻蜓》;再加上歌詞聽賞,再談感受,比較前后的不同感受。
第三步,作品背景介紹:讓學生能領悟作者創(chuàng)作意圖和靈感來源,設置幾個問題和任務,問:你從歌曲中聽出了什么?你的記憶中有哪些印象深刻童年趣事?現(xiàn)在想起來你的心情是怎樣的?能否結合你的心情來演唱這首歌曲?你在歌曲中發(fā)現(xiàn)了那個以前沒見過的記號(標記)?
第四步,歌曲主旋律部分學習:發(fā)聲練習,結合歌曲中的旋律片度,老師在黑板上寫上漸強漸弱記號,然后帶領學生用“哼”練習長音,要求用均勻的音量,然后在老師的手勢指揮用聲音體會漸強漸弱的力度變化,找到氣息支撐點和出聲點,換成哩啦練習;識譜訓練,唱唱名;找到幾個換氣記號,演唱時注意換氣點,結合歌曲意境表現(xiàn)演唱;輕聲試著演唱歌曲(分男女、分小組),教師糾正學生演唱中的節(jié)奏不夠準確的地方;發(fā)現(xiàn)歌曲中的力度記號,特別是漸強漸弱的地方,練習加上和去掉漸強漸弱后的情緒變化,對比中體會歌曲中紅蜻蜓忽上忽下、忽遠忽近的靈動感;引導學生劃歌曲的旋律線,結合老師的手勢指揮,進一步體會歌曲的力度和情緒變化。
第五步,豎笛F調練習,學習第一二聲部:老師演示F調指法,指導學生學習在豎笛上不出聲練習《紅蜻蜓》歌曲第一聲部指法;再加上聲音,練習吹奏,跟老師鋼琴合作練習;全部都會吹奏后進入第二聲部訓練;通過分小組、分男女生、同桌分聲部訓練、自主練習等,待基本熟悉指法,進行合奏,教師鋼琴跟第二聲部(3次),然后再進行聲部的交換訓練。
第六步,歌曲第二聲部學習:在二聲部旋律已經熟練的基礎上,學生加入歌詞演唱;然后又通過分小組、分男女生、同桌分聲部等形式練習合唱,由教師指揮,對難點地方進行指導,重復訓練,讓學生深入的感受二聲部合唱的魅力,并能按力度記號的變化體現(xiàn)歌曲的情感與意境。
第七步,展演:仍然通過分小組、分男女生、同桌分聲部、推薦或自薦同學等形式跟琴、跟錄音碟伴奏演唱。
第八步,總結提升:教師總結知識點,包括漸強、漸弱兩個力度記號的學習、力度記號在歌曲的感情表現(xiàn)方面的作用、豎笛指法等,還包括評價演唱與演奏的優(yōu)點和需要提高的地方,并要求回家演唱給家人聽。
1.關注音樂,體現(xiàn)音樂教學要以“音樂為本”理念
老師一直都圍繞這音樂這一本體進行教學,感受音樂、體驗音樂、背景介紹理解音樂、意境創(chuàng)設、速度力度等表現(xiàn)、有無歌詞的不同體驗等手段方法,抓住音樂要素特點進行賞析,同時又融合了多種實踐體驗活動,使學生在聽、唱、奏、演中完成了教學的各環(huán)節(jié)目標,都是“以音樂的手段學習音樂”,所有話題都結合音樂本體,引導學生回歸到音樂本身的感受體驗與表現(xiàn)中,體現(xiàn)音樂的彌漫性、非語義性和音樂學習的個性化等特征。
2.關注每一個學生,又注重個性化發(fā)展
在教學過程中,易老師所授課班上的每一個學生都參與豎笛學習、歌曲學習、歌曲演唱,在難點的地方,留出時間給學生,讓同桌之間、鄰座之間相互指導,推選班上演唱之星給大家表演等,最終讓每一個孩子都最學會了歌曲的吹奏和演唱。
3.關注常規(guī)訓練,體現(xiàn)教學的“長期與穩(wěn)定”
課前的豎笛吹奏,既是復習鞏固,又是為本堂課的學習設置鋪墊。易老師在課堂上長期堅持豎笛進課堂訓練,學生的豎笛演奏水平、識譜能力、意志品質、音樂修養(yǎng)等都得到提升。本堂課,學生完全掌握了二聲部演唱,得益于師生常年堅持常規(guī)訓練。
4.關注了課堂教學的容量,體現(xiàn)“音樂學習的實踐性”
實踐性是音樂課程的性質之一。實踐是學生學習音樂的最好手段。
比較有些音樂課,一節(jié)課單一的學習一首歌曲,老師說了一大堆與音樂無關的假大空廢話,學生唱的疲憊,最后興趣索然,枯燥無味,最后,歌曲的學習也是不了了之。
本堂課,教學過程扎實有效,教師圍繞核心容指導學生進了音樂賞析的充分實踐。例如:在欣賞的初始環(huán)節(jié),教師首先采用聽伴奏、帶歌詞演唱,引導學生初步感知音樂表現(xiàn)的內容,接著進一步引導學生走進音樂內部,細化對音樂的旋律、節(jié)奏、力度記號的表現(xiàn)、豎笛結合學習等。有識譜的知識與技能訓練,有豎笛的常規(guī)訓練,也有新學的F調指法訓練,全體學生都能完整演唱和演奏《紅蜻蜓》的雙聲部。容量適度,實踐性強。
本節(jié)課,易老師運用了對比、重復、體驗、訓練、啟發(fā)想象與聯(lián)想、分角色等多種教學手段,每一種方法都有詳細準確的任務要求,避免了機械枯燥的重復。如在處理作品時,老師要求學生想象畫面,輔助手勢,體現(xiàn)音樂的起伏等手段。本課采用“動聽”與“聽”相結合、吹奏與演唱相結合、合作與自我探索等方式,深化了學生的感受與體驗,而在對旋律、節(jié)奏、曲式、和聲等元素的聆聽體驗中則注重設計聆聽、手勢帶動等方式,結合了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學習,逐步引導學生潛心走入音樂內部,捕捉音樂細節(jié),體驗音樂獨特的藝術特色。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如果我們的公開課如本堂課一樣,簡潔、明快、樸實、實效,就會有更多的音樂老師能真真切切地從公開課中汲取到更加豐富的營養(yǎng),并能通過加強實踐和學習,不斷改善自己的課堂教學?!?/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