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中國家庭共同養(yǎng)育結構下的“紅臉白臉”行為研究—基于四組人群的數(shù)據(jù)分析

        2018-03-27 01:27:22錢怡明李皓燕王素芳陳斌斌
        蘇州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 2018年1期
        關鍵詞:白臉紅臉養(yǎng)育

        王 燕 錢怡明 李皓燕 王素芳 陳斌斌

        (1.復旦大學 心理學系,上海 200437;2.印地安那大學伯明頓分校 咨詢與教育心理學系,伯明頓 47405;3.復旦大學附屬幼兒園,上海 200437;4.洛陽理工學院 數(shù)理部,河南 洛陽 471023)

        一、文獻綜述

        (一)共同養(yǎng)育的概念界定

        共同養(yǎng)育(Coparenting)最初主要探討離異夫妻對子女的協(xié)同養(yǎng)育行為[1],發(fā)現(xiàn)離異父母在兒童撫養(yǎng)的方面合作或沖突的程度,而不是一般意義上的夫妻關系,可以預測兒童的自尊水平和問題行為。后來這一概念用于研究正常家庭夫妻之間撫養(yǎng)后代的合作模式。

        不過,在對此概念的界定上,研究者之間還存在著一定的分歧。以McHale為首的學者認為,共同養(yǎng)育指父母在子女撫養(yǎng)過程中的互相支持,反映了父母在養(yǎng)育角色上的協(xié)調(diào)品質(zhì)[2-3],并從內(nèi)隱和外顯兩個層面提出了共同養(yǎng)育的四維度:家庭團結、沖突、貶抑和鞏固。Belsky等人則指出,共同養(yǎng)育指父親或母親,在對方確立某種教養(yǎng)目標,且出現(xiàn)一個牽連父、母、孩子的三方事件時,對對方教養(yǎng)行為的反應。[4]McConnell和Kerig則將共同養(yǎng)育界定為成人間的相互合作,具體包含兩方面,一是成人間的相互支持;二是父母間的不合作行為。[5]

        在上述學者提出的共同養(yǎng)育概念的基礎上,F(xiàn)einberg提出了養(yǎng)育一致性的概念,指父母雙方在子女教養(yǎng)上的協(xié)調(diào)一致。[6]具體包括教養(yǎng)態(tài)度、目標、方法和要求上的協(xié)調(diào)一致。不過此概念忽視了共同養(yǎng)育中的親子互動,側重父母共同養(yǎng)育在“教”方面的體現(xiàn),從某種程度上可以看作共同養(yǎng)育的一部分。

        同之前研究者不同,Van Egeren和Hawkins認為之前的定義都未涵蓋共同養(yǎng)育行為的全貌。[7]他們試圖對已有研究進行整合,提出從內(nèi)部、外部結構兩方面來對共同養(yǎng)育進行界定。內(nèi)部結構包括協(xié)同團結、支持、分擔養(yǎng)育責任和損害共同養(yǎng)育四個維度。外部結構涵蓋共同養(yǎng)育者、共同養(yǎng)育時間、共同養(yǎng)育地點三方面內(nèi)容。他們對共同養(yǎng)育概念的界定更為寬泛,認為所有可能增強或削弱其他養(yǎng)育者養(yǎng)育效果的想法或行為都歸屬于共同養(yǎng)育的范疇。

        國內(nèi)學者也對共同養(yǎng)育的概念進行了探討。鄒萍最初將共同養(yǎng)育定義為在養(yǎng)育孩子過程中,父母協(xié)調(diào)一致、相互支持的心理品質(zhì)。[8]這一界定將共同養(yǎng)育局限于父母之間,同時忽視了破壞性的共同養(yǎng)育行為。

        綜合現(xiàn)有文獻,我們認為,共同養(yǎng)育由兒童的存在而發(fā)起,獨立于婚姻關系和親子關系,意指兒童教養(yǎng)過程中參與成人間的互動模式。具體而言,共同養(yǎng)育既要涵蓋三方互動[2,7],又要包含教養(yǎng)者之間的合作[2,5,7,8]、沖突[2,5,7]和一致性[6,8],同時共同養(yǎng)育者的構成不限于夫妻之間[7]。

        (二)共同養(yǎng)育的測量

        共同養(yǎng)育的測量方法主要包括觀察法和問卷法兩種。比較經(jīng)典的觀察法是洛桑三方游戲[9]和共同養(yǎng)育與家庭評定系統(tǒng)[10]。但由于觀察法比較費時,而且樣本量較少,所以大部分共同養(yǎng)育的研究還是采用問卷來測量。

        早期的問卷是由Abidin和Brunner編制的PAI(Parenting Alliance Inventory)[11]。之后,Abidin和Konoid對此進行了修訂,建立了養(yǎng)育聯(lián)盟量表(The Parenting Alliance Measure)[12],用以評定父母在養(yǎng)育子女過程中所察覺到的聯(lián)盟的強度。McHale編制的共同養(yǎng)育量表(The Coparenting Scale)則把父母共同養(yǎng)育行為分成外顯與內(nèi)隱兩個層面[13]。外顯層面指養(yǎng)育者之間公開(即在孩子面前)發(fā)生的沖突或支持行為;內(nèi)隱層面指當另一方不在場時私下對孩子批評、貶低或肯定對方的行為。在此基礎上,McHale提出共同教養(yǎng)行為由四個維度構成:家庭凝聚力(贊美肯定配偶或孩子,有助于凝聚家庭情感的行為)、貶低(私下向孩子表達對配偶的負面觀點)、沖突(雙方在孩子面前爭執(zhí))、一致(教養(yǎng)孩子時,在規(guī)矩制定和執(zhí)行上同配偶保持立場一致)。[13]

        Stright和Bales則以Belsky等人提出的共同養(yǎng)育中行為分類為依據(jù)[4],編制了原生家庭共同養(yǎng)育問卷和當前家庭共同養(yǎng)育關系感知問卷[14]。每個問卷中都包括支持和不支持兩個維度。不同于Belsky等人對于共同養(yǎng)育行為所做的支持與否的簡單區(qū)分[4],Margolin,Gordis和 John考慮到了共同養(yǎng)育中的三方互動,提出從沖突、合作、三邊關系三個維度來對共同養(yǎng)育狀況進行考察。[15]Teubert和Pinquart從這三個維度出發(fā),編制共同養(yǎng)育調(diào)查問卷(The Coparenting Inventory for Parents and Adolescents,CI-PA)。[16]問卷不僅考察養(yǎng)育者之間的互動,還包括了孩子、父親、母親三者間的聯(lián)盟互動,不過此量表的適用人群為青春期及以上年齡段的孩子。

        在上述量表中,最常用的是McHale的父母共同養(yǎng)育量表,相比于其他量表,該量表也最契合我們對共同養(yǎng)育行為的界定。[13]該量表曾經(jīng)在中國人群中進行過修訂[17],但是,由于中西方文化的差異性,其四維度結構相互之間的區(qū)分在中國人群中不夠清晰:“家庭凝聚力”和“一致”、“沖突”和“貶低”之間的區(qū)分不夠清晰。我們認為,在中國人群中,該量表的維度構成可以進一步改進和簡化。

        綜合已有文獻,并結合本研究的界定,我們認為,共同養(yǎng)育行為指發(fā)生在三方(兩個教養(yǎng)者和孩子)之間的互動行為,包含三個維度:合作、沖突以及雙方的一致程度。并將結合中國人群的教養(yǎng)行為探討其實際構成。事實上,國內(nèi)近期對隔代共同養(yǎng)育的研究也指出,祖輩—父輩共同養(yǎng)育行為可以分成三種類型:和諧型、沖突型和一般型。[18]

        (三)中國家庭的共同養(yǎng)育行為

        在中國文化中,幾個家庭成員之間共同養(yǎng)育兒童是一個非常普遍的傳統(tǒng),“三代同堂”、“兒孫繞膝”也曾經(jīng)是很多中國人對幸福家庭的構想畫面。由于父母工作繁忙或者離婚,隔代教養(yǎng)在中國非常普遍,尤其在小學低年級以下的兒童群體中更是如此。[18]因此,本研究對共同養(yǎng)育者的界定不僅限于父母,還有隔代之間的共同養(yǎng)育。

        目前,多數(shù)文獻都支持隔代教養(yǎng)對兒童社會性發(fā)展和適應所產(chǎn)生的消極影響。[19-22]國外學者的研究[23-25]也顯示在性格和人際交往方面,父母教養(yǎng)的幼兒要優(yōu)于隔代撫養(yǎng)的幼兒,隔代教養(yǎng)的孩子在家庭以及學校生活上都面臨更多的心理和行為問題,表現(xiàn)出更多的適應困難。

        那么,隔代參與撫養(yǎng)兒童為何會表現(xiàn)出更多問題呢?一個最為重要的原因便是源自共同養(yǎng)育。調(diào)查顯示,約70%的隔代教養(yǎng)家庭存在教育理念分歧問題[26],隔代教養(yǎng)對幼兒社會性發(fā)展影響的因素主要表現(xiàn)在祖輩的撫養(yǎng)觀念、撫養(yǎng)意愿、文化素養(yǎng)、撫養(yǎng)精力和由隔代教養(yǎng)引發(fā)的家庭矛盾沖突等幾個方面。[20]

        事實上,中國家庭在共同養(yǎng)育過程中,成員之間常用的一種合作模式便是“紅臉白臉”[27],中文里的一些詞匯如“嚴慈相濟”、“嚴父慈母”便表達了類似的觀念。其實質(zhì)是中國家庭在對孩子的教養(yǎng)中的一種相互協(xié)作模式,在教養(yǎng)孩子中,一個家長扮演“嚴厲”的角色,對孩子的行為進行規(guī)范和懲罰;另外一名家長則扮演“慈愛”的角色,在管教孩子時給予更多的妥協(xié)和保護。那么,中國家庭這種傳統(tǒng)的“紅臉白臉”共同養(yǎng)育方式對孩子的發(fā)展到底是利還是弊呢?對此問題的討論經(jīng)常可見于大眾期刊上,觀點一直存在著分歧,文獻研究目前尚未涉及此話題。

        贊同西方養(yǎng)育觀念的人士指出,中國家庭這種“紅臉白臉”或“蘿卜加大棒”的做法,其實是養(yǎng)育者之間教養(yǎng)標準的不一致,這種寬嚴不一的家庭規(guī)范會直接導致兒童的行為問題。[28]與此相反,另一種觀點指出,中國家庭的“紅臉白臉”其實是一種具有中國傳統(tǒng)特色的施教藝術,有助于兒童形成對權威的服從以及行為的自我約束。[29]

        在之前的文獻綜述基礎上,我們提出共同養(yǎng)育構成的三維度:合作、沖突和一致性,那么,中國家庭的共同養(yǎng)育行為構成又是如何呢?結合中國家庭共同養(yǎng)育的實際情況,本研究提出,西方文獻所謂的教養(yǎng)一致性,具體到中國家庭,則表現(xiàn)為“紅臉白臉”模式。由此,中國家庭的共同養(yǎng)育應由三個維度構成:合作、沖突和“紅臉白臉”行為。

        (四)共同養(yǎng)育行為同兒童發(fā)展間的關系

        大量研究證明,共同養(yǎng)育對兒童發(fā)展有重要影響。Minuchin提出,當家庭中三方關系和諧,系統(tǒng)達到平衡狀態(tài)時,對兒童起到積極的影響。[30]這是由于一個家庭系統(tǒng)中,養(yǎng)育者共同承擔教養(yǎng)兒童的責任,需要共同完成多種類、多類型的教養(yǎng)任務,雙方或多方的合作或者沖突勢必對兒童的發(fā)展起到一定的作用。

        已有文獻表明,共同教養(yǎng)不但和兒童適應有關[15],也與學前期兒童的問題行為有關[31]。完整家庭中父母教養(yǎng)觀念的差異越大,學前兒童的問題行為越多。[32,33]父母共同養(yǎng)育中的沖突行為可以預測兒童的反社會行為等問題行為。[34]Abidin和Konold觀察到,父母共同養(yǎng)育一致性高的兒童在自律水平和綜合能力方面表現(xiàn)更好,反之,父母間的沖突分歧會導致孩子情感缺失,內(nèi)外失調(diào),自控能力差。[12]父母共同養(yǎng)育對初中生人格的發(fā)展也可起到預測作用。[35]

        共同養(yǎng)育不僅直接影響兒童發(fā)展,也會間接地影響兒童發(fā)展。研究發(fā)現(xiàn),親子關系、婚姻關系[34]、個人養(yǎng)育質(zhì)量[36]以及育兒壓力[18]可以作為中介變量,從而影響兒童發(fā)展。

        本研究的主要目的,便是采用McHale的共同養(yǎng)育行為量表[13],從中國家庭共同養(yǎng)育行為的維度結構入手,探討“紅臉白臉”共同養(yǎng)育模式與兒童發(fā)展之間的關系。本研究將結合已有文獻[17],在進一步改進量表的基礎上,加入“紅臉白臉”維度,探討中國家庭共同養(yǎng)育行為與兒童發(fā)展間的關系。

        二、研究方法

        (一)研究對象

        研究對象中,媽媽704名,爸爸116名。媽媽平均年齡為33.01歲(標準差為4.41)。媽媽受教育水平的分類及所占比例:初中及以下(6.8%),高中(10.1%),大?;虼髮W(65.4%),碩士及以上(17.7%)。爸爸的平均年齡為33.28歲(標準差為5.61)。爸爸受教育水平的分類及所占比例:初中及以下(12.1%),高中(19.8%),大專或大學(56.9%),碩士及以上(11.2%)。孩子的平均年齡6.15歲(標準差為2.53),其中男孩子占53.2%。

        本研究數(shù)據(jù)收集分兩類,分別針對父母之間和祖輩同媽媽間的共同養(yǎng)育行為。通過微信推送問卷的形式,讓媽媽或爸爸在線填寫問卷,每份問卷完成之后,被試會得到一定數(shù)額的微信紅包作為酬謝??偣不厥沼行柧?20份。其中媽媽填寫的父母共同養(yǎng)育問卷512份,爸爸填寫的父母共同養(yǎng)育問卷116份,媽媽填寫的“媽媽外婆”問卷105份,媽媽填寫的“媽媽奶奶”問卷93份。

        在收集父母共同養(yǎng)育行為問卷時,由媽媽或爸爸填寫父母共同養(yǎng)育行為以及兒童問卷。參與調(diào)查者需要滿足以下條件:居住在一線城市,目前只有一個孩子,孩子正在幼兒園或小學就讀。在收集媽媽同祖輩間共同養(yǎng)育行為問卷時,在上述標準之外還要滿足:自孩子出生至今由某位祖輩(奶奶或外婆)相對固定地參與撫養(yǎng),由媽媽填寫“媽媽外婆”或“媽媽奶奶”間的共同養(yǎng)育以及兒童發(fā)展問卷。

        (二)研究工具

        1.父母共同養(yǎng)育量表

        McHale的協(xié)同養(yǎng)育量表(Coparenting Style)[13]共16題,分為四個維度,6點評分。除此16道題目之外,我們增加了已有文獻[17]中編制的2道題目“我當著孩子的面指責外婆(奶奶、配偶)”和“我在孩子面前同外婆(奶奶、配偶)對著干”。

        在預研究階段,我們找了20名孩子在幼兒園及小學低年級就讀的父母描述自己家庭成員在對孩子共同養(yǎng)育中的“紅臉白臉”行為,在對其描述進行分析的基礎上編制5個項目,分別為“我對孩子進行懲罰時,外婆(奶奶、配偶)會在一邊盯著看,必要時拉開孩子”,“我批評過孩子后,外婆(奶奶、配偶)會過去哄孩子”,“我訓斥孩子時,外婆(奶奶、配偶)會過去替孩子說情”,“外婆(奶奶、配偶)覺得我對孩子管教得太嚴了”,“我覺得外婆(奶奶、配偶)太護著孩子了”。整個量表共23道題目。

        此外,為了更為充分地論證中國家庭的共同養(yǎng)育模式,我們還增加了四個項目來測養(yǎng)育者之間的一致性,“在給孩子設立規(guī)矩時,我會和外婆(奶奶、配偶)一起商量”,“外婆(奶奶、配偶)和我在管教孩子方面能夠達成一致”,“孩子做錯事時,外婆(奶奶、配偶)和我通常能夠在懲罰方式上達成一致”,“在養(yǎng)育孩子上,我同外婆(奶奶、配偶)配合良好”。

        2.長處與困難問卷

        長處與困難問卷(Strength and Disadvantage Questionnaire,SDQ)[37],共25題,6點評分,由5個維度構成:情緒癥狀(如“有很多擔憂”、“經(jīng)常不開心,心情沉重或流淚”,克倫巴赫α=0.85)、品行問題(“經(jīng)常同別人爭吵或打鬧,讓別人按照自己的想法做事情”、“容易憤怒,常發(fā)脾氣”,α=0.82)、多動(“坐著時通常煩躁不安,不停地擺弄手腳或扭動身子”、“容易分心,難以集中精神”,α=0.78)、同伴交往問題(“在同齡小伙伴中受人歡迎”、“被別的孩子欺負”)、親社會(“愿意與他人分享,如食物、游戲、筆等”、“主動幫助別人,如父母、老師、同學”,α=0.86)。

        三、結果

        (一)共同養(yǎng)育行為的三維度結構分析

        為了檢驗家庭共同養(yǎng)育行為量表在不同組群中的結構效度,我們把媽媽填寫的父母共同養(yǎng)育行為問卷按照收集的先后順序分成兩組,第一階段對前期收集的230個數(shù)據(jù)采用SPSS Statistics 21軟件進行探索性因子分析,第二階段對剩余的474個數(shù)據(jù)以及另外三組人群數(shù)據(jù)分別進行驗證性因素分析。

        1.媽媽同外婆(奶奶、配偶)共同養(yǎng)育行為三維度結構的探索性因素分析

        采用主成分分析和最大方差旋轉法,對媽媽填寫的230份媽媽爸爸共同養(yǎng)育行為的18道題目進行探索性因子分析,結果顯示,關于管教一致性的4道題目“我會帶頭約束和管教孩子的行為”、“我會要求對方約束和管教孩子的行為”、“當對方處理孩子的錯誤行為時,我不干涉”、“我會反對或取消對方對孩子的懲罰”在各個因子上的載荷值都不高,無法聚合到一個因子上,所以在之后的分析中刪除了這4道題目。事實上,已有對該量表的信效度檢驗研究也有類似發(fā)現(xiàn)。[18]此外,“同孩子單獨相處時,我會對孩子聊一些關于我和對方或與家庭有關的共同事情”在各個因子上的載荷值也較低,其他兩個項目“三人在一起時,我會對孩子表現(xiàn)很親熱”、“三人在一起時,我同配偶表現(xiàn)親熱”側重于三人共處情境中兩人間的互動,也予以刪除。此外,項目“三人在一起時,我同爸爸關系緊張,不融洽”同其他三個項目語意重復,且載荷值相對較低,在之后分析中也予以刪除。由此,整體量表由剩余的15個項目構成,歸屬三個維度,依據(jù)其題目構成,分別命名為共同養(yǎng)育中的“合作行為”、“沖突行為”和“紅臉白臉”行為。三個因子的解釋率分別為26.27%、23.13%和21.98%,累計方差解釋率為71.37%。

        表1 共同養(yǎng)育行為的探索性因素分析

        2.共同養(yǎng)育行為三維度結構的驗證性因素分析

        采用AMOS 21軟件分別對四組群體(媽媽填寫的媽媽外婆、媽媽奶奶和媽媽爸爸間的共同養(yǎng)育行為,以及爸爸填寫的爸爸媽媽間的共同養(yǎng)育行為)進行上述15個項目三維度結構的驗證性因子分析。見表3,擬合指數(shù)RMSEA在四個組群體中的結果數(shù)值均為理想水平,擬合指數(shù)IFI和CFI也均處于可接受水平。[38]研究結果支持了共同養(yǎng)育行為的三維度結構。

        表2 媽媽同外婆(奶奶/配偶)共同養(yǎng)育行為驗證性因素分析指標

        續(xù)表

        表3 中國家庭共同養(yǎng)育行為驗證性因素分析模型整體擬合指數(shù)

        (二)共同養(yǎng)育行為三維度的相關分析

        運用AMOS進行的驗證性因子分析結果顯示,四組數(shù)據(jù)(媽媽填寫的“媽媽外婆”、“媽媽奶奶”和“媽媽爸爸”,以及爸爸填寫的“爸爸媽媽”共同養(yǎng)育行為)構成三因子間的相關系數(shù)見表4、表5、表6和表7。四組數(shù)據(jù)中的合作和沖突行為都顯示了較低的相關。在合作行為同“紅臉白臉”行為間的關聯(lián)上,媽媽爸爸(媽媽填寫)組的相關最低(r=0.02),其他三組則呈現(xiàn)出明顯相關。紅臉白臉行為同沖突行為在四組人群中均呈現(xiàn)出中等或較高水平的相關。

        表4 媽媽與外婆的共同養(yǎng)育三因子的相關系數(shù)表

        表5 媽媽與奶奶的共同養(yǎng)育三因子的相關系數(shù)表

        表6 媽媽與爸爸的共同養(yǎng)育三因子的相關系數(shù)表(媽媽填寫問卷)

        表7 爸爸與媽媽的共同養(yǎng)育三因子的相關系數(shù)表(爸爸填寫問卷)

        (三)引入“一致性”因素的競爭模型分析

        為了更為清晰地剖析中國家庭合作養(yǎng)育的維度結構,我們引入另外兩種競爭模型,模型一由合作行為、沖突行為和一致行為三個維度構成,模型二涵蓋四個維度:合作行為、沖突行為、一致行為和紅臉白臉行為。兩個模型在四個人群中的驗證性因子分析擬合情況如下。

        表8 中國家庭共同養(yǎng)育行為三維度結構(合作、沖突、一致性行為)的驗證性因素分析模型擬合指數(shù)

        表8顯示,在引入“一致性”維度的共同養(yǎng)育模型中,媽媽同祖輩間共同養(yǎng)育模型的擬合程度要遜于含“紅臉白臉”維度的三維度結構模型。另外,在此模型中,“一致性”維度同合作維度之間呈現(xiàn)出非常高的相關(在爸爸媽媽、媽媽爸爸、媽媽奶奶、媽媽外婆人群中的相關分別是0.88,0.78,0.40和0.82),而同沖突維度之間的相關則較低(上述四個人群中分別為-0.04、-0.39、-0.35和0.12)。

        表9顯示,在四維度的共同養(yǎng)育模型中,媽媽爸爸、媽媽奶奶人群的擬合程度較差。

        表9 中國家庭共同養(yǎng)育行為四維度結構(合作、沖突、一致性行為、“紅臉白臉”)的驗證性因素分析模型擬合指數(shù)

        在此模型中,“一致性”維度同合作維度之間呈現(xiàn)出非常高的相關(在爸爸媽媽、媽媽爸爸、媽媽奶奶、媽媽外婆人群中的相關分別是0.91、0.75、0.39和0.79),同沖突維度之間呈現(xiàn)出較低相關(在上述四個人群中分別為-0.01、-0.06、-0.33和0.12)。

        而“紅臉白臉”維度同合作維度(在上述四個人群中分別為0.30、0.15、0.24和0.21)和沖突維度(在上述四個人群中分別為0.61、0.54、0.38和0.51)之間都呈現(xiàn)出較為均衡的相關程度。

        在此四維度模型中,“紅臉白臉”和“一致性”維度在上述四個群體中的相關分別為:0.24、0.26、-0.46和-0.19。

        (四)共同養(yǎng)育行為三維度的組間差異比較

        為了更為清晰地呈現(xiàn)組間差異狀況,分別把共同養(yǎng)育三維度的構成項目相加得到每個維度的總分,然后除以各自的構成項目數(shù),得到三維度的得分均值。運用ANOVA進行組間均值差異檢驗,三維度的組間差異都達到了顯著性水平(見表10)。

        表10 共同養(yǎng)育行為三維度的組間差異比較

        進一步的事后檢驗(LSD)顯示,在共同養(yǎng)育的合作行為上,不論是媽媽填寫還是爸爸填寫,其合作行為水平都明顯高于媽媽同祖輩間的合作,且兩組之間沒有明顯差異(P=0.529);媽媽同外婆間的合作行為水平明顯高于媽媽同奶奶間的合作(P=0.014)。

        在共同養(yǎng)育的沖突行為上,不論媽媽填寫還是爸爸填寫,其沖突行為水平都明顯高于媽媽同祖輩間的沖突,且兩組間沒有顯著差異(P=0.100);媽媽同外婆和奶奶間的共同養(yǎng)育沖突水平差異不顯著(P=0.456)。

        在紅臉白臉共同養(yǎng)育行為上,爸爸填寫的爸爸媽媽間的“紅臉白臉”行為水平明顯高于媽媽填寫的媽媽外婆、媽媽奶奶和媽媽爸爸組(P值分別為0.000、0.000和0.002);媽媽填寫的媽媽爸爸間的“紅臉白臉”行為水平明顯高于媽媽奶奶間的“紅臉白臉”(P=0.042),但同媽媽外婆間的差異不顯著(P=0.103);媽媽外婆和媽媽奶奶間的“紅臉白臉”行為差異不顯著(P=0.845)。

        金屬鎳幾乎沒有急性毒性,一般的鎳鹽毒性也較低,但羰基鎳卻能產(chǎn)生很強的毒性。鎳對人體的危害主要是空氣中的鎳,經(jīng)呼吸道吸入或通過皮膚吸收產(chǎn)生鎳中毒,癥狀表現(xiàn)為皮膚炎、呼吸器官障礙及呼吸道癌[21]。

        (五)共同養(yǎng)育行為同兒童社會適應行為間的相關分析

        把共同養(yǎng)育行為三個維度及兒童發(fā)展各維度的構成項目各自相加,然后計算其相關系數(shù),如表11。

        表11 共同養(yǎng)育同兒童社會適應間的相關系數(shù)矩陣

        表11顯示,媽媽外婆、媽媽奶奶間的合作行為同兒童的親社會行為之間呈現(xiàn)出明顯正相關。他們之間的沖突行為、“紅臉白臉”行為同兒童情緒問題、品行問題、同伴交往問題及多動(除了媽媽外婆組的沖突行為)之間存在顯著的正相關。

        相對于媽媽外婆、媽媽奶奶間的共同養(yǎng)育行為,媽媽爸爸間合作共同養(yǎng)育行為(媽媽填寫問卷)同兒童發(fā)展之間呈現(xiàn)出更為廣泛且密切的相關模式。他們間的合作行為不僅同兒童親社會行為間呈現(xiàn)出非常明顯的正相關,并且同兒童多種問題行為之間也呈現(xiàn)出明顯負相關。此外,同媽媽祖輩的結果相比,不論是媽媽填寫還是爸爸填寫,父母共同養(yǎng)育中的沖突和“紅臉白臉”行為也同兒童的各種問題行為之間呈現(xiàn)出更高的正相關。

        表11的結果有兩點值得注意。首先,爸爸填寫的父母“紅臉白臉”行為不僅同兒童的情緒、多動、品行等問題之間都呈現(xiàn)明顯正相關,并且同兒童親社會行為之間也呈現(xiàn)出明顯的正相關(r=0.27)。其次,媽媽奶奶間共同養(yǎng)育的沖突行為同兒童社會行為呈現(xiàn)出更為廣泛的影響,不僅同兒童行為問題之間呈現(xiàn)明顯的正相關,而且同兒童的親社會行為也呈現(xiàn)出明顯的負相關。

        四、討論

        本研究通過媽媽外婆、媽媽奶奶、媽媽爸爸(媽媽填寫)、爸爸媽媽(爸爸填寫)四個視角的數(shù)據(jù),支持了中國家庭共同養(yǎng)育行為間的三維度結構。對媽媽爸爸共同養(yǎng)育行為(媽媽填寫)的探索性因子分析提取出三個因子,對方差的總解釋率達到70%以上,載荷值也都很理想。對來自四組人群的數(shù)據(jù)的驗證性因子分析進一步支持了此結論,模型擬合指數(shù)也均達到理想水平。

        由此,我們認為,在中國家庭,不管是隔代還是夫妻之間的共同養(yǎng)育行為,都可以劃分為三個維度,合作行為、沖突行為及“紅臉白臉”行為。紅臉白臉,作為一種具有鮮明中國特色的傳統(tǒng)共同養(yǎng)育模式,在現(xiàn)有的父母共同養(yǎng)育量表中,均不涉及此維度。尤其在McHale的量表中[13],用來測試父母養(yǎng)育行為一致性的四個項目——“我會帶頭約束和管教孩子的行為”、“我會要求對方約束和管教孩子的行為”、“當對方處理孩子的錯誤行為時,我不干涉”、“我會反對或取消對方對孩子的懲罰”——在因子分析中載荷值分布非常離散,在本研究中的三個群體中,均無法聚合到一個因子。另一項針對中國人群的研究[17]也有類似的發(fā)現(xiàn),究其原因,很可能就源自東西方家庭養(yǎng)育孩子的文化差異。在西方文化中,評價父母共同養(yǎng)育的一個重要因素便是管教行為的一致性[7],而在中國,對孩子共同養(yǎng)育中的“紅臉白臉”行為除了管教不一致或沖突之外,應該還包含了其他成分:合作性。

        中國家庭中的“白臉紅臉”行為,其實質(zhì)是一個融合了共同養(yǎng)育過程中的合作和沖突行為的新維度。本研究顯示,四個群體的合作和沖突行為之間都顯示了弱相關。但是,“紅臉白臉”行為同沖突行為之間顯示了中等較高的相關(在四個群體中的相關分別為0.53、0.37、0.46和0.61),由此可見,在中國文化中的“紅臉白臉”行為同共同養(yǎng)育中的沖突行為之間有著較多重疊,但兩者又不等同。那么,除了共同養(yǎng)育上的沖突之外,“紅臉白臉”行為還蘊含著何種成分呢?本研究顯示,“紅臉白臉”同合作行為之間的相關在不同群體中有所不同,分別為0.32(媽媽奶奶)、0.23(媽媽外婆)、0.02(媽媽爸爸,媽媽填寫問卷)和0.30(爸爸媽媽,爸爸填寫問卷),除了媽媽爸爸組外,其余三組的相關均達到了顯著水平。由此可見,中國文化中“紅臉白臉”行為的另外一個含義則是共同養(yǎng)育過程中雙方的某種合作或者默契,通常表現(xiàn)為“嚴父慈母”或“祖輩疼爸爸媽媽嚴”。從表9四維度模型結構中,一致性維度與“紅臉白臉”間的雙向關系也進一步佐證了此觀點。此外,這種共同養(yǎng)育中的默契尤其表現(xiàn)在媽媽祖輩和爸爸媽媽的相互配合中,在媽媽祖輩的共同養(yǎng)育中,媽媽扮“白臉”,祖輩扮“紅臉”;在爸爸媽媽的共同養(yǎng)育中,爸爸扮“白臉”,媽媽扮“紅臉”。另外,在同兒童發(fā)展間的關聯(lián)上,“紅臉白臉”維度同兒童問題行為的相關程度要弱于“沖突”維度,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在爸爸媽媽(爸爸填寫問卷)群體中,“紅臉白臉”同兒童的親社會行為之間呈現(xiàn)明顯的正相關(r=0.27)。這也從另一個角度支持了中國家庭共同養(yǎng)育中的“紅臉白臉”行為,其實質(zhì)上是在一定程度上融合了沖突和合作行為的概念,或者說是一種所謂的養(yǎng)育技巧[27],但這種共同養(yǎng)育模式同兒童問題行為之間的關聯(lián)要強于同其親社會間的關聯(lián)。

        第三,在共同養(yǎng)育的三個維度上,不論是媽媽填寫還是爸爸填寫,父母之間都顯示了最高水平的合作、沖突和“紅臉白臉”行為。媽媽和祖輩,尤其和奶奶間的共同養(yǎng)育行為在三個維度上都處于最低水平。由此可見,在中國家庭內(nèi)部協(xié)同撫養(yǎng)孩子的過程中,夫妻之間的互動仍處于核心地位,即使有祖輩的參與,但也只是處于從屬地位,整體而言,在“4+2+1”的家庭結構中祖輩會成為“替代父母”的猜想只是人們的一種擔心或個案,并不是普遍的事實。此外,如同人們所預期,婆媳在共同養(yǎng)育孩子的過程中仍處于一種相互疏離的狀態(tài),各種共同養(yǎng)育行為的水平都較低。最后,“紅臉白臉”,作為頗具中國特色的一種共同養(yǎng)育模式,在年輕爸爸媽媽之間仍然非常普遍,傳統(tǒng)的“嚴父慈母”式組合模式仍然最為常見。

        第四,本研究結果顯示,撫養(yǎng)者之間的合作行為,不管是公開還是背后,都同兒童的親社會行為之間存在著密切關聯(lián)。撫養(yǎng)者之間的關系越融洽,友好互動程度越高,兒童所表現(xiàn)的合作行為就越多。其中一個非??赡艿臋C制便是兒童對大人之間互動行為的觀察模仿。這也進一步印證了已有的觀點,在家庭內(nèi)部,成人之間的和諧關系對孩子的影響強于父母對孩子的直接教養(yǎng)行為。[39]

        第五,撫養(yǎng)者之間的沖突行為同兒童問題行為之間顯示了密切聯(lián)系,同兒童的情緒問題、品行問題及同伴交往方面問題之間都存在著明顯的關聯(lián)。尤其是媽媽奶奶間的沖突行為,不僅同兒童各類問題行為之間的聯(lián)系更為密切(相關系數(shù)分布在0.32至0.46之間),并且同兒童的親社會行為之間也存在著高于其他群體的負相關(-0.30)。由此可見,家庭成員間的沖突是隔代間共同養(yǎng)育模式的弊端之一。[40]此外,媽媽奶奶、媽媽爸爸間的沖突行為同兒童的多動行為之間也表現(xiàn)出明顯的正相關。同合作行為相類似,沖突行為同兒童問題行為間的密切聯(lián)系也揭示了身教重于言傳這一規(guī)律。另一方面,本研究結果還提示我們,在共同養(yǎng)育孩子的過程中,尤其是婆媳間的共同養(yǎng)育,更要盡力避免相互之間的沖突,否則會導致孩子更多的行為問題。需要注意的是,本研究中的共同養(yǎng)育行為各維度,尤其是沖突型維度,同兒童各種行為問題之間的相關程度均高于現(xiàn)有文獻[5,18],由此也可看出這些維度同兒童發(fā)展間存在著更為密切的關系。

        最后,同隔代共同養(yǎng)育相比,爸爸媽媽共同養(yǎng)育中的合作行為同兒童發(fā)展之間顯示了更為廣泛的關聯(lián)。父母之間的合作行為不僅同兒童的親社會行為之間存在著非常明顯的正相關,同兒童的問題行為之間也存在著較明顯的負相關。由此可見,在家庭內(nèi)部,爸爸媽媽間的合作與否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決定家庭的整體氛圍,從而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兒童的社會行為表現(xiàn)。最為重要的是,此結果提示我們,相比于媽媽祖輩間的關系,爸爸媽媽的關系在家庭內(nèi)部處于核心位置,同兒童發(fā)展之間的關系最為密切。

        本研究的不足之處首先是一個橫斷研究,如果能夠結合縱向數(shù)據(jù),或者以家庭為單位收集數(shù)據(jù),則結果會更具說服力。另外,本研究問卷的填寫者是母親和父親,由于條件限制,未能收集到來自祖輩的數(shù)據(jù),如果在今后的研究中能夠進一步收集祖輩的報告,研究結果將會更為全面客觀。

        五、結論

        本研究通過對四個群體的數(shù)據(jù)分析,提出并支持了中國家庭共同養(yǎng)育的三維度結構模型:合作、沖突和“紅臉白臉”行為?!凹t臉白臉”行為其實質(zhì)是一種融合了共同養(yǎng)育過程中雙方?jīng)_突和合作行為的、具有中國特色的家庭共同養(yǎng)育模式。父母間的共同養(yǎng)育的“紅臉白臉”行為水平最高,尤其是媽媽爸爸分別扮“紅臉”和“白臉”的形式最為普遍,其次則是媽媽外婆間的“紅臉白臉”行為,媽媽奶奶間的“紅臉白臉”行為水平最低?!凹t臉白臉”、“沖突”行為同兒童的問題行為之間呈現(xiàn)出較為一致的關系模式。同隔代共同養(yǎng)育相比,爸爸媽媽共同養(yǎng)育中的合作行為同兒童行為表現(xiàn)之間呈現(xiàn)出更為密切的關聯(lián)。

        [1]Ahrons C R. The continuing coparental relationship between divorced spouses[J]. American Journal of Orthopsychiatry,1981,51(3).

        [2]McHale J P. Coparenting and triadic interactions during infancy:the roles of marital distress and child gender[J].Developmental Psychology,1995,31(6).

        [3]McHale J P,Kuersten-Hogan R,Lauretti A,et al. Parental reports of coparenting and observed coparenting behavior during the toddler period[J]. Journal of Family Psychology,2000,14(2).

        [4]Belsky J,Putnam S,Crnic K. Coparenting,parenting,and early emotional development[J]. New Directions for Child and Adolescent Development,1996,74.

        [5]McConnell M C,Kerig P K. Assessing coparenting in families of school-age children:validation of the Coparenting and Family Rating System[J]. Canadian Journal of Behavioural Science,2002,34(1).

        [6]Feinberg M E. The internal structure and ecological context of coparenting:a framework for research and intervention[J].Parenting:Science and Practice,2003,3(2).

        [7]Van Egeren L A,Hawkins D P. Coming to terms with coparenting:implications of definition and measurement[J].Journal of Adult Development,2004,11(3).

        [8]鄒萍.父母共同養(yǎng)育行為及其對小學生人格發(fā)展的影響[D]. 大連:遼寧師范大學,2007.

        [9]McHale J P,Johnson D,Sinclair R. Family dynamics,preschoolers’ family representations,and preschool peer relationships[J]. Early Education and Development,1999,10(3).

        [10]McHale J P,Rotman T. Is seeing believing? Expectant parents’ outlooks on coparenting and later coparenting solidarity[J]. Infant Behavior and Development,2007,30(1).

        [11]Abidin R R,Brunner J F. Development of Parental Alliance Inventory[J]. Journal of Clinical Child Psychology,1995,24(1).

        [12]Abidin R R,Timothy R K. PAM:Parenting Alliance Measure:Professional Manual[M]. Odessa,F(xiàn)L:Psychological Assessment Resources,1999.

        [13]McHale J P. Overt and covert coparenting processes in the family[J]. Family Process,1997,36(2).

        [14]Stright A D,Bales S S. Coparenting quality:contributions of child and parent characteristics[J]. Family Relations,2003,52(3).

        [15]Margolin G,Gordis E B,John R S. Coparenting:a link between marital conflict and parenting in two-parent families[J]. Journal of Family Psychology,2001,15(1).

        [16]Teubert D,Pinquart M.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coparenting and child adjustment:a meta-analysis[J]. Parenting:Science and Practice,2010,10(4).

        [17]劉暢,伍新春,陳玲玲. 父母協(xié)同教養(yǎng)問卷中文版的修訂及其信效度檢驗[J].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2014,22(4).

        [18]李曉巍,謝娟,宋雅婷. 祖輩—父輩共同養(yǎng)育的特點及其與母親養(yǎng)育壓力、幼兒問題行為的關系[J].中國特殊教育,2016,4.

        [19]鄧長明,陳光虎,石淑華. 隔代帶養(yǎng)兒童心理行為問題對比分析[J].中國心理衛(wèi)生雜志,2003,17(3).

        [20]戚海燕. 祖輩撫養(yǎng)人對幼兒社會性發(fā)展影響的因素分析[J].巢湖學院學報,2011,17(5).

        [21]王玲鳳. 隔代教養(yǎng)幼兒的心理健康狀況調(diào)查[J].中國心理衛(wèi)生雜志,2007,21(10).

        [22]袁凱歌,牛更楓,范翠英. 隔代撫養(yǎng)對個體發(fā)展的影響[J].社會心理科學,2013,28(7).

        [23]Edwards O W,Daire A P. School-age children raised by their grandparents:problems and solutions[J]. Journal of Instructional Psychology,2006,33(2).

        [24]Sands R G,Goldberg-Glen R S. Factors associated with stress among grandparents raising their grandchildren[J].Family Relations,2000,49(1).

        [25]Solomon J C,Marx J. “To grandmother’s house we go”:health and school adjustment of children raised solely by grandparents[J]. The Gerontologist,1995,35(3).

        [26]宋曉紅. 隔代撫養(yǎng)問題之我見[J].山東教育,2014,(17).

        [27]燕博土. 你是白臉父母還是紅臉父母[J].中外女性健康,2013,(11).

        [28]房欲飛.“紅臉”對“白臉”你家的臉譜戲[J].幸福家庭,2015,(2).

        [29]李子勛. 紅臉與白臉[J]. 婦女生活,2008,(10).

        [30]Minuchin P. Relationships within the family:a systems perspective on development[M]// Hinde R A,Hinde J S.Relationships within families:mutual influences. Oxford,England:Clarendon Press,1988.

        [31]Block J H,Block J,Morrison A. Parental agreement-disagreement on childrearing orientations and gender-related personality correlates in children[J]. Child Development,1981,52(3).

        [32]Deal J E,Halverson Jr.,C F,Wampler K S. Parental agreement on child-rearing orientations:relations to parental,marital,family,and child characteristics[J]. Child Development,1989,60(5).

        [33]Floyd F J,Gilliom L A,Costigan C L. Marriage and the parenting alliance:longitudinal prediction of change in parenting perceptions and behaviors[J]. Child Development,1998,69(5).

        [34]Feinberg M E,Kan L K,Hetherington E M. The longitudinal influence of coparenting conflict on parental negativity and adolescent maladjustment[J].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Family,2007,69.

        [35]沈漪.父母共同養(yǎng)育及其對初中生人格發(fā)展的影響[D].大連:遼寧師范大學,2007.

        [36]Jones D J,Shaffer A,F(xiàn)orehand R,et al. Coparent conflict in single mother-headed African American families:do parenting skills serve as a mediator or moderator of child psychosocial adjustment?[J]. Behavior Therapy,2003,34(2).

        [37]Goodman R. The Strengths and Difficulties Questionnaire:a research note[J]. Journal of child psychology and psychiatry,1997,38(5).

        [38]McDonald R P,Ho M-H R. Principles and practice in reporting structural equation analyses[J]. Psychological Method,2002,7(1).

        [39]Karreman A,Van Tuijl C,Van Aken M A,et al. Parenting,coparenting,and effortful control in preschoolers[J].Journal of Family Psychology,2008,22(1).

        [40]陳璐,張躍飛,陳傳鋒.幼兒隔代教養(yǎng)的利與弊:對祖輩、父輩和孫輩的影響研究概述[J]. 幼兒教育:教育科學,2014,(4).

        猜你喜歡
        白臉紅臉養(yǎng)育
        白臉僧面猴被稱長相“炸裂”
        大自然探索(2023年7期)2023-11-14 13:07:10
        不受歡迎的白臉
        紅顏薄命
        天下有“完美的養(yǎng)育風格”嗎
        啟蒙(3-7歲)(2019年8期)2019-09-10 03:09:08
        養(yǎng)育寶寶 專家團來幫你
        幸福(2019年21期)2019-08-20 05:39:12
        網(wǎng)紅臉
        雜文月刊(2019年14期)2019-08-03 09:07:20
        一個“紅臉”一個“白臉”,唱垮了多少親子關系
        養(yǎng)育寶寶專家團來幫你
        幸福(2018年33期)2018-12-05 05:22:46
        紅臉人
        養(yǎng)育孩子 只需溫和助推
        中華家教(2018年10期)2018-10-30 01:43:32
        人妻少妇久久精品一区二区| 国产真实偷乱视频| 精品乱码久久久久久中文字幕| 国产美女裸身网站免费观看视频| 99国语激情对白在线观看| 亚洲天堂一区av在线| 色 综合 欧美 亚洲 国产| 色综合88| 国产大片在线观看三级| 偷拍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欧美性色黄大片手机版| 国产福利午夜波多野结衣|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观看视频| 美女扒开内裤让我捅的视频| 国产精品亚洲а∨无码播放不卡| 国产精品亚洲五月天高清| 国产高清一区在线观看| 国产成人大片在线播放| 亚洲人成色7777在线观看不卡| 亚洲精品第一页国产精品| 看全色黄大色大片免费久久久| 国产精品三区四区亚洲av| 狠狠综合久久av一区二区| 手机看片福利盒子久久青| 久久网站在线免费观看| 中文字幕一区二区三区四区五区| 久久精品人人爽人人爽| www.五月激情| 国产高清一区二区三区三州| 国产xxx69麻豆国语对白| 97se在线| 免费一区二区三区av| 免费观看国产短视频的方法|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蜜臀| 亚洲精品一品区二品区三品区| 真人男女做爰无遮挡免费视频| 久久久精品人妻一区二| 黄片视频免费观看蜜桃| 国产高颜值大学生情侣酒店| 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毛片| 久久久亚洲av成人乱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