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向明
『我思戀故鄉(xiāng)的小河還有河邊吱吱歌唱的水磨噢,媽媽如果有一朵浪花向你微笑那就是我,那就是我……』一首《那就是我》,唱出滾燙燙的鄉(xiāng)愁,將『我』對故鄉(xiāng)的思戀表達(dá)得淋漓盡致。又是一年末,人們開始興奮地談?wù)摗夯丶疫^年』的話題。然而,因為各種原因,我已多年未曾回湖南邵陽老家過年。對于老家的『年』,已只?;匚丁kS著『年』愈來愈近,昔日過年的情景也在腦海里變得愈來愈清晰。
民間流傳著這么一句民謠:“小孩小孩你別饞,過了臘八就是年……”但按照我們當(dāng)?shù)氐膫鹘y(tǒng),其實“入了臘月就是年”。入了臘月,家家戶戶都開始瞅著自家或別人家的豬圈,等著宰豬分肉。“嗷嗷……”自從村里殺了第一頭年豬開始,年也就拉開了序幕。
記得小時候,我們家?guī)缀趺恐聊甑锥家滓活^豬。每當(dāng)宰豬的時候,屋前總是圍滿了鄰居。大人們忙著幫忙宰殺和刮毛,我們小孩子則忙著圍觀看熱鬧。最令我們興奮的是,為了更好地刮凈豬毛,殺豬師傅通常會將豬吹成一只“大豬球”,煞是好玩。在吹氣前,殺豬師傅往往會逗趣說:“你們看我會變魔術(shù),能將兩百斤的豬一下變成四百斤的豬。”然后,他麻利地用刀在豬腿部刺破一個小口,再用力向里吹氣,豬漸漸地就成了一只“大豬球”。這時,我們也就在一旁歡呼雀躍起來。
待將豬毛刮凈,殺豬師傅便開始玩弄刀法,上演“庖丁解豬”的大戲。不足一小時,這頭豬就被大卸四塊,然后被各家分走。留在我自家的那份通常會很快被母親切成一塊塊肉條,再抹上鹽,掛在灶上。在灶上熏了幾天后,肉條就有了臘味。這就是我們湖南的一種知名特產(chǎn)—臘肉。過年熏臘肉,這是我們當(dāng)?shù)卦倨匠2贿^的一種習(xí)俗。除了臘肉,還有臘大腸、臘雞、臘魚……當(dāng)灶上的臘味愈來愈重,年味也就愈來愈濃。
當(dāng)然, 灶上除了這些常見的臘味,還有一種特別的臘味是必不可少的,那就是湖南邵陽當(dāng)?shù)氐耐撂禺a(chǎn)—豬血丸子。豬血丸子又稱血粑豆腐,小時候我也經(jīng)常跟著母親一起做。我們先將豆腐搗碎,摻入豬血和肉末,然后攪勻,捏成橢圓形拳頭大小的紅色丸子,再將這些大丸子放入筐內(nèi),掛在灶上。待火熏過幾日,便都成了硬硬的大黑丸子。這大黑丸子還有著有趣的故事:據(jù)說以前這些大黑丸子出口海外,被國外海關(guān)報關(guān)員當(dāng)成了炸彈,后來他們才弄明白,原來這是可以吃的、非常美味的“土炸彈”。
在講究吃味的湖南人眼里,過年僅有這些還不夠的。甜酒和糍粑同樣是必不可少的。甜酒和慈粑的原料相同,都是糯米。因此,我們在制作甜酒和慈粑的時候,往往會選擇在同一個時間段。
制甜酒是父親的絕活。只見他麻利地將糯米洗凈、蒸熟,然后舀出來放入大簸箕中,加入“酒娘”和勻,再放入大壇中密封。為了更好地發(fā)酵,父親往往會用稻草將大壇嚴(yán)嚴(yán)實實地裹住。只需幾日,一壇新鮮的甜酒就釀制好了。打開壇蓋,一股濃濃的甜酒香便撲面而來。只需取少量放入鍋中煮開,再放入少許白糖或黃糖,一鍋滾燙燙的甜酒就煮好了。
糍粑的制作工藝相對更為復(fù)雜些,需要的人力往往也更多些。打糍粑前,必須準(zhǔn)備好石舂和木碓。糯米蒸熟后,便取一小盆放入石舂,然后由倆人交互用木碓使勁沖打。打糍粑通常是男人的事,而做糍粑是女人的活兒。做糍粑需要在一個操作臺(通常是一塊寬大的門板)上進(jìn)行,臺上鋪一層白紗布,并撒上糯米粉。當(dāng)舂好的米粑被送上來時,女人們便會趁熱將它揪成一個個小團(tuán)團(tuán),放入木雕模子里壓實,一個美觀好看的糍粑就成形了。這活兒簡單,我們小孩子也經(jīng)常跟著一起幫忙。做好的糍粑直接擺放在臺上晾著,等一會兒變硬實了,就再統(tǒng)一收好儲存起來。糍粑的吃法有許多種:烤著吃、煎著吃,或者泡在甜酒里煮著吃均可。自然,不同的吃法會有不同的口味,但有一種味道是始終不變的,那就是—年味兒。
糍粑的吃法有許多種:烤著吃、煎著吃,或者泡在甜酒里煮著吃均可。自然,不同的吃法會有不同的口味,但有一種是始終不變的,那就是—年味兒。
糯米甜酒
打糍粑
熏臘肉
豬血丸子
過年最熱鬧的一天自然是除夕了。除夕是一個有故事的節(jié)日。傳說中,有一頭叫作“夕”的怪獸每到歲末便出來禍害人間。后來,人們終于找出了“夕”的弱點—最怕紅色和聲響。于是,每到歲末這天,家家戶戶掛紅燈籠、貼春聯(lián)、燃放爆竹,以來驅(qū)除“夕”獸,求得來年的幸福安寧。久而久之,這種習(xí)俗就此流傳了下來。
按照我們當(dāng)?shù)氐牧?xí)俗,大多數(shù)人家都會選擇在除夕前兩天或當(dāng)天掛紅燈籠、貼春聯(lián)。小時候,村里過春節(jié)掛紅燈籠的人家很少,但是春聯(lián)是必不可少的。春聯(lián)多由老者書寫,而我們小孩子則只能旁觀,幾乎連臨摹的機(jī)會都沒有。畢竟,那時紅紙還是比較珍貴的。然而,偶爾也有調(diào)皮搗蛋的小鬼趁長輩抽根煙的功夫,操起毛筆在紙上涂鴉,結(jié)果總是氣得長輩吹胡子瞪眼—在年終歲末,按習(xí)俗我們是不允許打人罵人的,只能說好聽的吉利話。春聯(lián)寫好后,老少爺們就得搬好凳子或梯子,開始往門框上貼了。我們南方貼春聯(lián)用的都是糯米糨糊,黏性甚好。只要趁熱將其往門框上一刷,將春聯(lián)往上一貼,就妥了。這春聯(lián)往門框上一貼,年味兒便立刻“上頭”了。
父親的文化水平不高,卻有著研究春聯(lián)的愛好,還時常跟我們講一些有關(guān)春聯(lián)的故事。受父親的影響,春節(jié)的時候,我也總愛去研究人家門框上的春聯(lián)?!伴_門迎春春滿院,抬頭見喜喜事多”“門迎百福福星照,戶納千祥祥云開”……至今令我印象最深刻的一副對聯(lián)是“春回大地百花爭艷,日暖神州萬物生輝”。它就貼在我們鄰居家堂屋門前,我時常從那里經(jīng)過,耳濡目染之下便將這副對聯(lián)印在了腦海深處。我記憶猶新的是,年后春聯(lián)脫落后,鄰居用毛筆直接把那副春聯(lián)的內(nèi)容寫在了門框上。
對于孩子們來說,過年放炮仗是最令人興奮快樂的。除了長串鞭炮要留在正式的場合燃放,其他各類炮仗到這時候就開始任憑我們“把玩”了。每個孩子都有一個“飛天夢”,“沖天炮”是我們必玩的種類。把引線點燃,炮仗便隨著“嘟”的一聲沖上天空,然后在“啪”的一聲中瞬間升華。那一瞬間是我們最激動的時刻。小孩子還喜歡玩“擦炮”和“魚雷炮”。所謂擦炮,就是在盒上擦一下就能引燃爆炸的小炮。我們最喜歡將它擦燃后扔到雞群里,隨著“啪”的一聲,瞬間雞飛狗跳,我們則暗自偷樂?!棒~雷炮”,顧名思義是能用來炸魚的。只要將引線點燃,然后扔進(jìn)池塘里,隨著“轟”的一聲,便激起浪花三尺。有時候隨著浪花一塊兒跳起的,還有池塘里的魚。臨近除夕,一會兒這里“轟”的一聲,一會兒那 里“啪”的一聲,不斷地向人們傳遞著“年”的訊息。
到了除夕這天,家家戶戶都在殺雞宰魚、烹羊燉肉,準(zhǔn)備熱熱鬧鬧過大年。天色愈來愈暗,而炮聲則愈來愈響。按照我們當(dāng)?shù)氐牧?xí)俗,吃年夜飯前是一定要在神龕前燒紙祭祖并到戶外燃放鞭炮的。于是,到了除夕夜,一會兒東邊“噼里啪啦”的,一會兒西邊“稀里嘩啦”的,好生熱鬧。在這個團(tuán)圓的日子,我們是不能外出的,尤其是不能去別人家里玩。在我們當(dāng)?shù)赜幸环N說法,年夜飯時間去別人家里,會踩斷別人家的“年根”。于是,為了避免被人踩斷“年根”,有些人家往往會選擇在除夕的前一天或當(dāng)天的凌晨過年,到了除夕夜他們專心看春晚、放鞭炮。
除夕這晚是一定要守歲的。吃過年夜飯,我們都會守在電視機(jī)前看春晚——這或許是我們大多數(shù)人守歲的方式吧。這時候,炮火聲已經(jīng)消停了許多,只在屋外斷斷續(xù)續(xù)地響起。但一到了零點迎接新年的時刻,家家戶戶都開始“放大招”了。整個村子仿佛炸了鍋。屋外鞭炮齊鳴,禮花齊放,屋內(nèi)電視機(jī)的聲音完全被淹沒。直到深夜一兩點,屋外的鞭炮聲方歇。就這樣,按照老祖宗的傳統(tǒng),我們送走了“夕”,迎來了新年。
到了零點,整個村村子像是炸了鍋。屋外鞭炮齊鳴,禮花齊放,屋內(nèi)電視機(jī)的聲音完全被淹沒。直到深夜一兩點,屋外的鞭炮聲方歇。就這樣,按照著老祖宗的傳統(tǒng),我們送走了『夕』,迎來了新年。
當(dāng)新年的第一縷晨曦照進(jìn)窗臺,我們便起床打開大門,迎接大好春光。大年初一是不允許掃垃圾的,即便掃也只能往屋內(nèi)掃,是為“聚財”。新年的早晨,“活財神”也常會光顧?!盎钬斏瘛倍酁槔险撸掷锬弥环荨柏斏駹敗碑嬒?,口里念念有詞:“財神菩薩到你家,今年一定把財發(fā)……”為了討個吉利,母親自然不會拒絕,接過“財神爺”,再給他一點“盤纏”以示感謝,然后將“財神爺”貼在門上,祈福求財。
吃過新年的早飯,各種炮聲又開始陸續(xù)響起—大家開始拜新年了。去拜年,敲門的鞭炮聲也是必不可少的。當(dāng)鞭炮聲響,主人一家便會出門迎接,然后倒茶、遞煙……這一天,通常由家里的“頭號廚師”掌勺。大廚在短時間內(nèi)便將年前準(zhǔn)備好的臘肉、臘魚和豬血丸子等美味佳肴統(tǒng)統(tǒng)烹制好,呈上桌來。春節(jié)通常吃得太過油膩,青菜反倒是最受歡迎的。白菜涮火鍋、爆炒鮮辣椒,這些都是我們的最愛。一大家子圍坐在一起,熱熱鬧鬧,其樂融融。
拜年的日子一般持續(xù)至初五?!捌莆濉焙螅研菔泻脦兹盏拇孱^集市又重新開業(yè)了。而與平日不同的是,離集市不遠(yuǎn)的地方,往往會有花鼓劇團(tuán)搭臺唱戲。男女老少一邊趕集,一邊欣賞花鼓戲。住在近處的人們甚至?xí)嵘系首舆^來,坐在那兒專心看起戲來。
多想回到那個再也回不去的從前,再好好釀一壇甜酒、燉一鍋羊肉,熱熱鬧鬧地和父母團(tuán)聚在一起,享受最美的時光。在我心里,那才是年。
春節(jié)總是過得特別快,轉(zhuǎn)眼就到了春節(jié)的“尾日”—元宵節(jié)。到了元宵節(jié)這天,集市就更加熱鬧了。舞龍燈、耍獅子等活動紛紛上演,街上鑼鼓喧天,熱鬧非凡,這是春節(jié)“最后的盛宴”了。龍是中華民族的圖騰。舞龍燈寓意祈求新年風(fēng)調(diào)雨順、五谷豐登。但就好玩程度而言,我們更喜歡看耍獅子。
然而,隨著歲月的變遷,好多舊年俗都早已消失殆盡。早些年回家過年的時候,我發(fā)現(xiàn)老家除了臘肉、豬血丸子是自家做的外,其他的甜酒、糍粑以及春聯(lián)等基本上都是從市場上購買而來。至于舞龍燈、耍獅子,更是消失得無影無蹤了。馬路上除了車輛還是車輛。對于許多人來說,拜年更是猶如走過場一般—駕著車一天都能跑完十余戶親戚。為什么我們的生活條件越來越好,而年味兒卻越來越淡?我想大抵是因為:年俗沒了,人情疏遠(yuǎn)了,年味兒自然也就淡了。
多想回到那個再也回不去的從前,再好好釀一壇甜酒、燉一鍋羊肉,熱熱鬧鬧地和父母團(tuán)聚在一起,享受最美的時光。在我心里,那才是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