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麗娜
摘 要?《音樂課程標準》指出:“弘揚民族音樂,理解音樂文化多樣性。應將我國各民族優(yōu)秀的傳統(tǒng)音樂作為音樂教學的重要內(nèi)容。通過學習,學生熟悉并熱愛祖國的音樂文化,增強民族意識、培養(yǎng)愛國主義情操?!痹谶@樣的背景下筆者提出了巧設氛圍、細讀文本、適度拓展三個方面進行探索研究,讓民族音樂在學生心中生根、發(fā)芽、開花。
關鍵詞?民樂欣賞;有效性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018)22-0159-01
一、小學“民樂欣賞”現(xiàn)狀
(一)教學單一,缺少“針對性”
很多教師對于為何要進行民樂欣賞教學以及怎樣進行民樂欣賞教學充滿了困惑,這對培養(yǎng)學生的民樂欣賞能力不僅毫無裨益,反而使學生視民樂欣賞為畏途;不僅談不上有何樂趣,而且也無實際效果。
(二)學習經(jīng)典,缺少“積極性”
在我國音樂普及教育中,中國傳統(tǒng)音樂卻出現(xiàn)了“沙漠化”現(xiàn)象。很多學生不喜歡我們的民族音樂,更別說我國的傳統(tǒng)民樂了,同時也排斥許多優(yōu)秀的民族器樂曲作品,這在一定程度上阻礙著中小學生對于民族音樂的學習和傳承。
(三)體驗感知,缺少“針對性”
在現(xiàn)實教學中,由于教師對教學內(nèi)容提示不明確,教學往往乏力,顧此失彼。
二、提高小學“民樂欣賞”有效性的對策
筆者根據(jù)近幾年的教學實踐及借鑒其它地區(qū)的音樂教學經(jīng)驗,從以下三個方面,試圖尋找民樂欣賞教學的有效對策。
(一)巧設氛圍,揭示音樂要素
1.趣味體驗——聚焦音樂的音色
民樂作品豐富多彩,當學生在音樂中聽到生活化的聲音(如《三個和尚》中的念經(jīng)——木魚)、具有特點的語言(如《打豬草》中的戲曲方言)等,他們的興趣不知不覺地被激發(fā)出來了。在教學中,可以通過讓學生聆聽、模仿、表演等策略,讓學生有味體驗。
2.指揮欣賞——聚焦音樂的旋律、力度與速度
教師通過自身指揮以及帶動其他學生指揮,利用手臂、手的劃拍與各種指揮動作將民樂作品的基本情緒、段落層次對比、強弱起伏變化等用“指揮”表現(xiàn)出來,體會音樂的情感起伏和所表達的意境,這能給學生以視覺的充實感,引導學生參與到欣賞活動中。
3.樂器伴奏——聚焦音樂的節(jié)奏
樂器伴奏法的運用可根據(jù)學生自己對民樂作品的理解,用不同的樂器為民樂欣賞作品設計伴奏,達爾克羅茲發(fā)現(xiàn)人的身體就是一件最好的“樂器”。用最簡單身體動作的聲音(跺腳、拍腿、拍手、捻指、彈舌)進行的節(jié)奏組合律動活動。
(二)巧用文本,體驗音樂情感
1.挖掘文本,豐富主題內(nèi)容
在民樂欣賞中,除了一些短小的單段體結構的音樂,由于音樂整體性很強,很難將其拆分,應該相對完整、連貫聆聽感受之外,一些大型的民樂作品可以將重點段落的體驗與完整聆聽相結合學生無法細聽,也不可能深入地感悟。因此,這樣的作品,教師可以借助解讀重點主題為切入,實現(xiàn)民樂的有效欣賞。
2.聚焦文本,解讀單元主題
一個學期的學習中才有一個單元的民族音樂欣賞,學生的欣賞量顯然是不夠的。要想民族音樂學得好,就要多聽多體驗。我們可以根據(jù)學生欣賞的實際,我把小學階段的關于“聆聽部分”的民族器樂音樂作了一個羅列,再把把單元目標分解成一課一個小階段,一單元一個大階段,循序漸進,等到欣賞時,已經(jīng)可以水到渠成了。
(三)適度拓展,提升審美素養(yǎng)
教師要以了解作品的相關文化為切入點,結合民樂剖析作品的文化特征,挖掘作品的文化內(nèi)涵,有機地將作品的文化線索和作品的音樂線索結合在一起,進一步深化學生的認知,激發(fā)學生進一步體驗音樂的欲望。
1.音樂與人文交融——拓寬視野
學生通過學習民族音樂和世界的音樂文化,拓展他們的審美視野,加深對不同歷史時期文化的理解和熱愛。增進了解歷史、人文等知識,也被民族精神和民樂作品深深感染。深刻地讓學生理解民樂、感悟民樂,提升音樂的審美素養(yǎng)。
2.音樂與美術交融——視聽互補
運用色彩、線條、圖象等手段來解析民樂作品,幫助學生在視覺和聽覺整合的意義上,使學生在音畫交融,視聽互補過程中激發(fā)聯(lián)想,培養(yǎng)想象。
三、成效與思考
(一)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通過不斷的探索與實踐,民族音樂的學習培養(yǎng)了各種音樂能力,還能讓他們認識民樂學習的價值所在,提高了學習音樂的品質(zhì),深受學生的喜愛,學生在學習民歌作品時發(fā)生了從“不愛聆聽——樂于聆聽——深層次地體驗表演作品”的變化,他們對民樂作品的聆聽能力、體驗能力也有了提高。
(二)春色滿園關不住,一枝紅杏出墻來。筆者通過本課題的研究,感覺在社團文化生活方面對民樂的傳承也取得了一定的進步。學校社團方面:教師有意識地對學生加以引導,構建學習民族音樂的環(huán)境。社會生活方面:結合本地社區(qū)文化活動,給學生提供參與演出的機會,組織學生在社區(qū)納涼晚會、聯(lián)誼會等活動中進行民歌演唱、民樂演奏、民族舞蹈等。
通過有效教學策略的實施,讓學生在親身參與實踐民族音樂的過程中,一方面身心得到陶冶,另一方面也是對民族音樂進行傳承。而且也會慢慢懂得,他們現(xiàn)在傳承的不僅是音樂本身,更是中華民族的歷史、中華民族的思想、中華民族的精神。
參考文獻:
[1]蘇靜思.小學民樂欣賞教學探索[J].新課程(小學),2011(3):1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