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成福
【摘 要】雖然國家作為一項權利主體不等于納稅人作為義務主體的地位,但雙方的權利義務是相互依存、平等的。從社會的角度來看,公共產品作為國家稅收的成本體現(xiàn)了國家的統(tǒng)一和納稅人的權利和義務。從稅收的具體法律關系來看,稅務機關是納稅人的責任,稅務機關是納稅人的責任。目前,提高納稅人的權利和義務的重點是保護納稅人的權益。在更新稅收觀念的基礎上,應加強國家義務,保護納稅人的權益,制定稅法,充分體現(xiàn)納稅人和公民的意見,落實稅法中規(guī)定的納稅人權利,有效、有效地使用稅收。
【關鍵詞】稅法;納稅人權利
近年來,隨著我國行政訴訟制度的建立和稅收征管法的實施,納稅人的權利和義務受到了廣泛的關注,稅務部門為此做了大量的工作。但是,納稅人的權利和義務是否平等,如何正確理解納稅人的權利和義務還沒有真正得到解決。本文試圖分析納稅人的權利和義務,特別是納稅人的權利,并提出相應的改進意見。
稅收是提供社會公共產品成本反映了民族團結的權利和義務,看到納稅人的權利和義務從整個社會的角度是納稅人的基本基礎,這就是為什么國家稅務的權利,為什么要交稅的問題。這可以用公共產品的理論分析來解釋。人類社會的生存和發(fā)展需要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私人產品,另一類是公共產品,這與實用性是分不開的,消費不是排他性的,沒有興趣。公共物品不能由市場提供,只能由政府部門提供。那么,政府如何補償公共產品的成本呢?有各種各樣的選擇,如收入、財產收入、壟斷貨幣發(fā)行、債務、稅收和費用。但是,公共收入、產權收入和壟斷經營的限制是有限的,難以彌補公共產品的成本;債務危機引起的債務償還;由于資金和商品的不平衡,導致經濟和社會發(fā)展不利,導致通貨膨脹。政府也可以通過收費的形式獲得收入,但很難,甚至不可能直接將各種公共物品收集到收件人處。相反,只有國家稅收可以廣泛地適用于社會成員和其管轄范圍內的任何人。既不主張也不關心,也不提通貨膨脹,從而形成穩(wěn)定的收入,保持經濟的穩(wěn)定。因此,稅收是政府占有和支配部分資源的最佳方式,彌補了公共產品的成本。從這個意義上講,稅收是政府(或國家)為公共產品消費者提供公共產品的成本。如果采用法律原則,公共產品的稅收成本體現(xiàn)了政府(或國家)的統(tǒng)一和納稅人的權利和義務。政府(或國家)有義務為公民提供公共產品,創(chuàng)造社會生產和人民生活的必要外部條件,并有權向公民提供稅收征費;納稅人和公民有權享受提供公共物品所需的政府(或國家),并根據(jù)法律規(guī)定(或國家)使用公共物品支付稅款。然而,由于公共產品有非排他性消費和不受限制的利益,每個成員可以測量多少公共產品,所以決定這些公共產品的成本不是自愿的,而是由政府決定的。
由于國家和政府為社會提供公共產品的成本,稅收是建立在國家的政治權力基礎上的,并受到法律強制的保障。國家與納稅人的社會關系是通過稅收法律法規(guī)來確定和調整的,這被稱為稅收的法律關系。根據(jù)法律規(guī)定,是國家強制征稅的內容和納稅人依法免稅的內容。這使得納稅人的權利和義務與稅法法律關系中的民事法律關系的權利義務不同,形成了自己鮮明的特點。
一、工作稅收法律關系的主體始終是國家。稅收征管過程中,政府代表國家行使征稅稅務機關是固有的主體之間的法律關系和稅收,而另一方(主要是法律實體或人有義務交稅)參與稅收法律關系的形成。由于稅收的實現(xiàn),它不是物權,而是國家的政治權力。國家主要內容的缺乏不能構成法定的稅收關系。民事法律關系的主體是公民或法人,不涉及國家。經濟法與民法的關系可以是一個國家,也可以是一個非國家。稅收法律關系形成的一個最明顯的特征就是不同于民法。
二、稅收的法律關系是基于納稅人的稅法規(guī)定的行為或事件,而不是雙方的意愿。法律關系的產生和存在應始終以某些法律事實的存在為基礎。在一般法律關系中,特別是民事法律關系中,我們必須以一些法律事實為前提,以雙方的意圖為重要內容。稅法之間的關系是不同的。納稅義務人采取稅法規(guī)定的行為或者事件,如取得應納稅所得額,就產生相應的稅收法律關系。稅務機關作為稅務主體,必須依法履行納稅義務。這個責任既不能放棄也不能轉移,否則就會失去。同時,納稅人作為納稅主體,必須依法履行納稅義務。這項義務必須執(zhí)行,不得轉讓。雙方不能協(xié)商稅收,否則,雙方應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三、產品雙方的法律關系具有單方權利和義務的內容。主要政黨的權利和義務的內容是單方面的,首先是稅收征管程序的單向轉移。在稅法的關系中,納稅義務人履行依法納稅義務,納稅義務人無償將其擁有或者控制的財產轉讓給國家,成為國家財政收入,國家不再直接返還原納稅人。這有別于民事法律關系中的財產權和經濟利益的轉移,通常是在平等協(xié)商的基礎上和同工同酬原則的基礎上。雙方的單方權利和義務也反映在稅收法律關系中兩方的不平等地位,即國家和納稅人的地位。一般來說,國家是稅法關系的主體。稅法規(guī)定了單方面的征稅權。納稅人歷來是稅法關系的主體,稅法規(guī)定了依法納稅的義務。一般法律關系,特別是民事法律關系,始終是基于互惠和賠償?shù)幕驹瓌t,追求權利和義務的平等是不同的。
鑒于我國先進有關稅收法律的一系列缺陷,我國應該從立法方面入手,從根本上改變我國的稅法現(xiàn)狀,使稅法成為一部真正意義上具有高度權威性和保障性的法律,成為真正的納稅人的權利保障法。提高稅收立法層級和立法質量。
首先,確立稅收立法權專有原則。不利于納稅人權力和超越政府行政職能的事項或授權行政機關立法不利于公民權利實現(xiàn)的立法事項,一律收歸全國人大及其委會來行使。行政機關的行政法規(guī)只能是對立法機關制定的稅法的具體化和細化,從而防止行政法規(guī)替代法律導致大量低層級的法規(guī)的存在提高立法質量。完善稅收程序《稅收征收管理法》作為稅收實體法的程序保障,其本身仍存在許多有待提高和完善的地方,因此,為了能更好的服務于稅法實體法,應該盡快完善修正《稅收征收管理法》的不完備之處。
【參考文獻】
[1]榮建華. 納稅人權利保障制度的立法探討[J]. 中央財經大學學報, 2001(3):28-30.
[2]張富強, 盧沛華. 納稅人權利的概念及現(xiàn)狀[J]. 學術研究, 2009(3):70-76.
[3]邱慈孫. 美國保護納稅人權利的特點及保障機制[J]. 稅務研究, 2000(11):80-81.
[4]楊黎明, 孫德軒. 淺析中美納稅人權利保護之差異[J]. 稅務研究, 2009(2):88-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