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偉峰
2016年秋,部編版初中歷史新教材終于與師生見面了。從質疑到接受,從束手無策到駕輕就熟,這期間教研員、老師和學生們都經(jīng)歷了一個不同尋常的過程。面對新舊教材的整合、教學內(nèi)容及課時的增加等諸多問題,教師如何教,學生如何學,成為擺在師生面前的主要問題。經(jīng)歷了一年的探索與實踐,筆者收集、總結了一些教與學的方法,并在教學實踐中進行了嘗試,現(xiàn)以八年級上冊教材為例與大家交流,以求同仁們指正。
一、歸納特點,巧記時間
在歷史課程的學習中,時間的記憶是學生們最頭疼、最容易混淆的事兒,而死記硬背忘得快,因此只有引導學生善于歸類、找出特點,才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以下三個時間點,在中國近代史上都具有標志性意義,又恰好這三個年份的最后一位還都是“1”、各年份之間又正好相差10年,這樣學生很自然地通過史實的對比、分析記住了歷史時間。
1901年,中國陷入無盡的黑暗中——《辛丑條約》簽訂。
1911年,一道閃電劃過,卻黑暗依舊——辛亥革命。
1921年,中國終于迎來了曙光——中國共產(chǎn)黨成立。
再如下面這個例子,其利用了月和日的數(shù)字相同,用“雙幾”來高度概括,語言簡練、方便記憶。
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變(七七事變)——“雙七”。
1911年10月10日,辛亥革命——“雙十”。
1945年10月10日,雙十協(xié)定——“雙十”。
1936年12月12日,西安事變——“雙十二”。
二、影音圖片,直觀激趣
興趣是最好的學習方法。而播放影音文件或歷史圖片具有直觀、印象深刻的特點,也是課堂上學生特別愿意接受的教學方式,所以在課堂教學中應多應用一些影視作品或歷史事件的圖片,豐富課堂教學內(nèi)容,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但在素材選擇時要注意選擇那些與史實相符或接近的,描述近代史的許多影片很經(jīng)典、真實度也很高,如《林則徐》《甲午風云》《建黨偉業(yè)》《大決戰(zhàn)》等都值得應用。
三、巧用歌曲,再現(xiàn)史實
歌曲往往是較真實地記錄和反映史實的一種載體。利用一些經(jīng)典的歌曲來理解和記憶史實也是一個很奏效的方法,如以下幾個案例:
《國民革命歌》:打倒列強,打倒列強;除軍閥,除軍閥;國民革命成功,國民革命成功,齊歡唱齊歡唱!——北伐的目的。
《中國人民志愿軍軍歌》: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保和平,衛(wèi)祖國,就是保家鄉(xiāng)!——志愿軍抗美援朝的目的。
《松花江上》:我的家在東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森林煤礦……九一八,九一八,從那個悲慘的時候,脫離了我的家鄉(xiāng)……——記錄“九一八事變”的發(fā)生,更深刻地體會人民的悲憤。
四、善做圖表,連點成線
中國近代史的線索比較清晰,就是列強的侵略與中國人民的反抗和近代化的探索兩條線索,可以引導學生自己動手,利用圖表的形式串聯(lián)知識點,形成知識體系。這樣不但有利于學生當堂鞏固記憶,而且從長遠來看,還有利于學生形成清晰的歷史知識線索,在總復習時效率會更高。
如:填充表格《侵略與反抗》
或利用知識結構圖整理知識,從而形成一節(jié)課的知識體系:
五、概括內(nèi)容,利用數(shù)字口訣
部編版教材給我們的突出印象,就是一課時的教學內(nèi)容相對較多,因此如何在有限的時間內(nèi)有效地完成教學內(nèi)容,就需要老師們在備課時善于發(fā)現(xiàn)、善于概括,這里舉一個數(shù)字口訣教學的實例,以供大家參考。
如《洋務運動》一課,知識點很多,有一位老師將其概括為:一個目的——維護清朝的統(tǒng)治;兩個口號——“自強”和“求富”;三個軍事工業(yè)——安慶內(nèi)軍械所、江南制造總局、福州船政局;四個民用工業(yè)——輪船招商局、開平煤礦、漢陽鐵廠、湖北織布局;五個代表人物——奕?、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張之洞;六句評價……
課后通過回訪學生得知,這樣的教學方式取得的教學效果較好,學生們對這種方式很愿意接受。
六、有機整合,大膽創(chuàng)新
如,在八年級上冊第9課《辛亥革命》一課中,講了武昌起義的勝利,之后又介紹了辛亥革命的歷史意義:推翻了清朝的統(tǒng)治,結束了兩千多年的封建帝制……而在第10課中,才介紹中華民國的建立和袁世凱竊取革命果實等史實。我認為,只有先知道了中華民國的建立和袁世凱竊取革命果實,逼迫清帝退位這些事件之后,學生們才能更好、更全面地理解辛亥革命的歷史意義,才能認識到辛亥革命的功績。所以,在備課時應把教材內(nèi)容進行重新安排,把對辛亥革命進行評價的內(nèi)容放在第10課的后面,這樣既說明了辛亥革命的功績,同時也說明了失敗的結局。這樣不但符合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而且能夠引導學生對辛亥革命進行更客觀、更全面的評價。
七、把握原則,論從史出
史料教學是歷史學科的特點。在課堂教學中,要注意選擇和利用合適的史料進行分析和引導,最后得出歷史結論,這樣既能培養(yǎng)和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也能更加透徹地、深入地理解知識。
如,在講新文化運動的內(nèi)容“抨擊舊道德,提倡民主和科學”時,可引用以下幾則材料:①魯迅的文章《孔乙己》中,主人公的形象是:站著喝酒而穿長衫的唯一的人……他對人說話,總是滿口之乎者也,叫人半懂不懂的……“竊書不能算偷” ……“跌斷,跌,跌……”。②魯迅的文章《藥》的簡介:華老栓夫婦為了給兒子小栓治癆病,去買蘸著革命者鮮血的饅頭。③民國時的一則新聞:一位19歲的唐姓女子,許配張家,還未過門,未婚夫就死了,為做烈女,唐女選擇自殺殉夫。經(jīng)歷了喝符灰水、吞金、上吊、投河及三次絕食,最后唐女服用砒霜自殺后才做成了烈女。
通過對以上三則材料的分析,使學生認識到封建思想的愚昧、落后和對人的束縛、壓制和迫害,進而讓學生認識到新文化運動的重要影響——解放思想。
總之,適合教師個人特點和學生實際情況的教與學才是有效的。因此,老師們無論是在備課還是在課堂教學中,都要根據(jù)歷史學科的特點和課標要求,認真研讀教材,深入分析學情,善于發(fā)現(xiàn)和總結,敢于創(chuàng)新和實踐,打造一個屬于自己的課堂教學模式,努力把枯燥的歷史知識盤活,讓歷史學科的課堂教學真正成為學生學習的樂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