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 偉
( 福州職業(yè)技術學院,福建福州,350108)
殘疾是人身體上的缺陷,是無法改變的,殘障人士因為身體上的缺陷導致他們生活中有很多的麻煩以及困難,所以我們應該多關心他們,給予他們溫暖和關愛,幫助他們更好地生活,同時也促進我們的社會更加文明和諧。目前,我國對于殘疾人的生活和教育越來越重視,給予了殘障人士很多的特殊關照和福利。在殘障人士當中有這么一群人:他們的聽力有障礙,由于無法傾聽而使視力更加的犀利,在與人交流時,他們更多地依靠視覺和感官來體會。
據有關調查表明,喜歡體育課的學生占總人數的比例僅三分之一,而大部分的聽障學生表示不喜歡。[1]這其中主要存在三個方面的問題:
第一,傳統(tǒng)的體育教學內容和模式不適合聽障生。社會在不斷的發(fā)展,學生的要求也不斷地改變,這就要求體育教學的方式也要有所創(chuàng)新。一直以來,傳統(tǒng)體育教學的內容和上課模式幾乎就沒有改變過,平時上課也不太注重提高學生的興趣,只注重期末的考評。而殘疾學生由于身體的缺陷往往很難完成相關內容,這更加打擊了他們參與體育運動的信心,從而不利于他們身體的恢復和對運動習慣的養(yǎng)成。
第二,聽障學生特殊的生理和心理狀況。由于聽障學生對外界信息交流的局限性,導致認知特征表現出特殊性,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體育運動能力的發(fā)展。聽覺是獲取信息的重要途徑,由于聽障學生通過聽覺獲取信息的渠道受限,影響了對復雜信息和環(huán)境的感知,只能通過視覺和觸覺來獲取直觀的信息,影響了對信息加工的完整性。由于聽覺渠道的局限,語言發(fā)展受滯,聽障學生的思維長期停留在直觀形象階段,缺乏分析、綜合、抽象的概括能力。思維刻板,缺乏目的性和靈活性,主要依據表象或聯(lián)想來思考問題。由于生理上存在缺陷,許多殘疾人會產生自卑孤獨感,害怕與人交流,也不愿意走出去,參與一些戶外集體活動。這些都或多或少地讓聽障生產生了一些心理問題,而且很多人對于殘疾人往往采取躲避不尊重的態(tài)度,自身以及社會上他人的態(tài)度都影響著他們對于體育運動的參與和喜愛。許多學生即使一開始對于體育運動感興趣,但由于各種外界或自身的原因不敢去參與,到最后只能選擇放棄。
第三,特殊教育學校場地不足、器材缺乏。社會上殘障人士只占少數,所以特殊學校的總量也少。由于特殊學校獨特的辦學定位,難免會遇上各種困難,比如資金短缺、資源缺乏,等等。很多特殊學校運動場地簡陋,體育設施缺乏,學生們無法參與多樣的體育運動,只是長期單一的進行一項運動,慢慢的,學生對于體育運動的熱情也就消退了。
聽障學生大都處于青少年時期,也正是心理和生理發(fā)生重大變化的關鍵時期。此時的他們精力充沛好奇心重,是學習知識探索世界的很好階段。老師們應該抓住這一重要時期,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讓學生健康成長,所以這就要求體育老師要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適當地改變教學方式和內容,使其教學更符合學生發(fā)展的需要。體育老師教學生進行體育運動,不僅要讓學生的身體得到鍛煉,還要讓學生的大腦得到鍛煉,使學生擁有一個強健的身體和智慧的大腦。
如今新的教學模式更多地鼓勵教學的個性化,鼓勵學生個性化發(fā)展,允許學生的差異性存在。對于聽障生,老師們也要引導學生自己思考、自己解決問題,培養(yǎng)他們獨立思考自主學習的能力。對于學生的不同興趣愛好以及特長要鼓勵他們繼續(xù)發(fā)展,而不是一定要按照統(tǒng)一標準來要求他們。
學生的個性化發(fā)展給學校的教育創(chuàng)造了生機與活力。就體育運動教學而言,學校應該讓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自主選擇體育運動,最大限度發(fā)揮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自愿加入到體育運動中去,感受到運動的快樂。老師只是在必要的時候為學生進行講解和解答,幫助學生樹立安全運動的理念,讓學生養(yǎng)成終身運動的習慣。傳統(tǒng)的體育運動教學更多的是以老師對體育運動知識的見解以及技術性的講解,這當然可以讓學生掌握好運動項目的知識,但很少進行實踐,沒有對學生的實際生活產生作用。[2]
在對體育運動項目選擇的研究中,我們把體育游戲分為田徑類、球類、體操類、對抗與負重類游戲、綜合類等五大類。筆者對30位體育老師所做的調查表明,選擇使用田徑類體育游戲的教師有14人,占46.7%;選擇球類體育游戲的教師有6人,占20.0%;選擇綜合類體育游戲的教師有5人,占16.7%;選擇體操類體育游戲的教師有3人,占10.0%;選擇對抗與負重類體育游戲的教師有2人,占6.7%。由調查可知選擇田徑類體育游戲的老師占總人數由將近一半的人數,第二名的則是球類,這大概是因為老師們對于這兩類的知識掌握得比較熟練,或者是由于這兩類的體育游戲比較多,從而導致了各類體育游戲的不均衡,所以我們應該不斷豐富占比少的體育游戲的數量,讓學生有更多的選擇。對殘疾學生而言,他們要根據自身的情況尋找適合的體育游戲,在這方面,老師可以給予充分的指導與幫助。
運動負荷就是指人在運動時身體所承受的負荷量,它通常用運動的強度和時間來衡量。一個人在運動時,只有保持合適的負荷量才能達到運動的最佳效果,負荷過多或過少都不利于身體的鍛煉,所以體育老師在教學時,應該適當地控制好學生的運動負荷量,這樣才能起到運動的作用。[3]聽障學生體育參與中體育游戲的時間長短安排如表1所示。
表1 聽障學生體育游戲的時間安排表
由表1可知,過半以上的體育老師把聽障學生的體育游戲控制在6-10分鐘,這可以在正式上課之前起到熱身的作用,也可以在課程結束后作為游戲放松,對于體育課程的進行起到了很好的調節(jié)作用,相對于選擇安排1-5分鐘或11分鐘以上則游戲時間6-10分鐘的時間長度剛剛好,既不會太短或太長,這一點看來在體育游戲的時間上安排的還是比較合理。
運動強度是指在相對的時間類學生運動所耗費的能量,這主要與聯(lián)系的頻率和負重有關。[4]聽障學生體育參與中體育游戲的運動強度安排如表2所示。
表2 聽障學生體育游戲的運動強度安排表
從表2可以看出,對于殘疾學生的體育課程運動的強度的安排是比較合理的,大部分的時間都用來對學生進行體育運動的訓練,強度在達到最佳效果的控制時間內,同時用于體育游戲的時間和高強度的運動訓練時間都比較少,各種運動的強度都控制得較好,有利于學生的身體鍛煉。
在調查當中,大概有60%的同學表示喜歡參加體育游戲,其余的學生則表示不在意或不喜歡。對于是否幫助老師組織體育游戲時,有半數的學生表示經常會。由調查報告可以看出大部分學生還是對體育游戲很有興趣,也愿意加入其中。
在對老師選擇的體育游戲是否滿意的調查中,80%以上的學生表示滿意,這也表明老師的選擇在大多數的學生當中還是滿意的。然而在對老師的上課模式的滿意度的調查中,不滿意的學生所占比重較大,這表明學生對于老師的教學模式不太滿意,老師的教學在這方面有所欠缺,應該加以改進,以更適合學生的體育發(fā)展,為體育學習創(chuàng)造一個良好的氛圍。
聽障學生對于運動興趣的形成,大多是受身邊人的影響。這與學生的從眾心理有關,他們總覺得別人喜歡的就是最好的。實際上,學生對于運動興趣的養(yǎng)成,應該要以自己的喜好來決定,這樣才能保持終身運動。據調查表明,地域的趨同性也會讓學生在運動興趣上產生一定的相似性。[5]
由于聽障學生與外界的相對隔離,他們習慣在校園里進行體育運動。因此,應完善校園的體育運動場地與器材設施,吸引全民健身器材進校園。體育教師應該注重對體育內容的添加以及教學方式的創(chuàng)新,掌握好體育活動的度使其效果達到最佳。對于聽障學生更要重視體育運動,幫助他們養(yǎng)成終身運動的習慣,培養(yǎng)他們的創(chuàng)新能力,養(yǎng)成對學習的興趣,讓他們在體育運動中體會到人生的樂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