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東巖
摘 要:游戲是幼兒最主要的活動方式,讓幼兒在游戲中充滿快樂、收獲知識、抒發(fā)情感。幼兒園的一日活動要以游戲為主,讓幼兒在游戲中學習,學習中游戲。幼兒按照自己的意愿和能力,自主的選擇游戲內(nèi)容和活動伙伴,主動的進行操作、探索和交往,促進幼兒個性化發(fā)展的一種學習形式。
關鍵詞:幼兒 游戲 指導
過去,教師在幼兒游戲中占有主導地位,設置各類游戲情景及游戲材料,讓幼兒按照既定的模式進行游戲。這樣的游戲在材料的豐富性及外觀上都會很賞心悅目,需要老師或家長投入大量的時間進行制作。幼兒在剛接觸時會很感興趣,但是當他熟悉了玩法時慢慢就會失去興趣,這樣就造成了材料的單一和浪費,幼兒按照設置的情境進行游戲也會阻礙幼兒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發(fā)展,適合幼兒短期玩耍,無法長期使用。[1]
那么幼兒游戲過程中,教師應該做到以下幾點:
一、游戲過程中,要以幼兒為主體
在游戲活動中應該讓幼兒做主,支持幼兒的自發(fā)性游戲,教師應該解放自己變成游戲的旁觀者,尊重幼兒的發(fā)現(xiàn),支持幼兒的選擇,讓幼兒自己去探索,讓十個孩子有十種玩法而不是十個孩子一種玩法。當然在孩子的游戲過程中老師也并不是真的就無所事事,而是換一種觀察者的身份,當幼兒獨立游戲時,教師站在他們旁邊,在他們需要幫助的時候,提供一些建議,讓他們自己去解決遇到的問題。
我們在創(chuàng)設學習環(huán)境時,一般總會賦予材料某種教育目標,并對幼兒的行為做出一種預設,將孩子的行為控制在某一范圍??珊⒆痈鶕?jù)自己的想法而做出的行為往往不符合教師的想法,為了解決這一矛盾,教師往往會對幼兒的行為進行干預,一般會采取兩種傾向的介入行為:一是傾向于按教師要求去介入,二是傾向于順應幼兒的想法去介入。
例如:游戲活動《勇敢的小兵》中,我們?yōu)橛變簞?chuàng)設了一個軍隊戰(zhàn)地的情境,設立了“草地”“河流”“大山”等障礙,我預設的目標是想讓孩子匍匐過“草地”,跳過“河流”,爬過“大山”。可是幼兒在游戲時是運用跑、跳、滾動作過草地,邁過河流,跳下大山。這樣與我預想的不一樣,卻發(fā)現(xiàn)這樣孩子更快樂,因此我讓孩子自由發(fā)揮動作,看哪組能最快到達終點。一會兒幼兒的積極性來了,整個活動也順應了我設計的目標了,我們的介入不僅僅是為了給幼兒一個所謂正確的答案,更主要的是要在我們介入的過程中對幼兒產(chǎn)生意義,接近教師與幼兒的距離,使教師了解走進幼兒的世界,尊重幼兒,更有效地對幼兒實施教育活動。學會“放手”,尊重幼兒獨立學習的愿望,關注幼兒的真實需要。讓幼兒暢快的游戲,在游戲中學習!
二、教師在幼兒游戲過程中的指導策略
1.讓幼兒自主、自由的游戲活動
在游戲中,幼兒自主、自由活動,老師不做硬性安排,由幼兒自己選擇,玩什么,怎樣玩均由幼兒自己做主。教師不能代替,不能為了某種需要強迫幼兒服從自己的權威,要求孩子跟老師一樣做,使幼兒的自主性不能得到很好的體現(xiàn),嚴重壓抑了幼兒身心積極地、充分地發(fā)展。幼兒在游戲中可以不受任何限制,盡情玩耍。教師的指導不是控制,而是以伙伴的身份參與,在活動中做到尊重幼兒的活動意愿、尊重幼兒的年齡特點、尊重幼兒的個體差異、尊重幼兒的獨立人格。并以飽滿情緒感染影響幼兒,對幼兒的活動表示支持、贊許。為幼兒營造寬松、民主、自由的游戲氛圍,讓游戲以生動活潑的方式流露出幼兒的真實感受。當然在游戲中,教師并非完全放任,而應做到心中有數(shù)。并依平時對幼兒活動特點的觀察和了解進行相應的指導。
2.正確把握自己在游戲中的角色
幼兒在游戲中邀請教師作為游戲中的某一角色或教師自己扮演一個角色參與幼兒游戲,通過教師與幼兒、角色與角色之間的互動,起到指導幼兒游戲的作用。在游戲的過程中教師還可以為幼兒提供一段時間,讓幼兒把游戲中的過程體驗、存在的問題、有創(chuàng)意的想法及做法等講出來,通過幼兒之間的討論,與幼兒已有的經(jīng)驗發(fā)生碰撞,引導幼兒以他們自己的方式來解決問題、分享經(jīng)驗。例如: 一次《建筑小能手》游戲中, 我是一個“游樂場”的負責人:“我們正在進行一項工程,想在這里搭建一個游樂場”,幼兒熱烈的討論起來:有的說想建一個“過山車”、有的說想做一個“海盜船”、有的說想建一個“大迷宮”;當幼兒想用什么材料時,可以向我提出,我會為他們提供豐富的材料,還會提供水和椅子,累了可以休息。孩子們在游戲中互相討論,分工合作,很快搭建出了各種“高山”、“橋梁”等;游樂場建好了,“我”說:謝謝我們的建筑小能手們,我請大家一起到游樂場玩。
3.學會等待
在活動中教師要至始至終關注幼兒的活動,當幼兒出現(xiàn)困難時,不要急于介入,而應給予一定的等待時間,讓幼兒通過充分的操作、探索,盡可能自己解決問題。幼兒的探索興趣無窮無盡,他們經(jīng)常會遇到自己無法解決的困難,教師這時要“學會等待”,只要當幼兒的探索興趣即將消失時,教師的干預才是積極的。教師如果不耐心等待,過早介入幼兒的活動,就可能導致幼兒原本富有創(chuàng)造性的想象活動因一個標準答案的出現(xiàn)而告終。例如:在游戲《運送小動物》中,我為幼兒提供了很多毛絨玩具和各種工具,幼兒自由選擇怎樣帶小動物過去,可以運用工具輔助。我創(chuàng)設了一條不完整的路線,如:一條大河擋住了去路,幼兒選擇材料想辦法“過河”,男孩子們興奮的搬著一些笨重的材料,搭著橋想過河,可是會不時的掉下河,經(jīng)過一次又一次嘗試,將橋搭好;女孩子在攀登或爬高的鐵桶時,非常害怕,我問她怕什么,她說,怕桶不結(jié)實,怕會踩壞。我對她說,你敲一敲,踩一踩,我會扶著你,看會發(fā)生什么。經(jīng)過一次的嘗試,第二次她再也不會怕了。讓幼兒成為游戲的主人,活動目標的主人,主動學習的主人,活動環(huán)境的主人;教師應成為幼兒游戲的觀察者、傾聽者、支持者、扶持者、提供者、咨詢者、指導者。
4.適時促進
教師要經(jīng)常加入幼兒的探索過程,成為幼兒探索、發(fā)現(xiàn)過程的目擊者和共同參與者。因此,教師對幼兒要抱有具有彈性的可變的期望,教師不是一個教導者而是一個促進者。教師不要生硬地去搶幼兒的“球”,只在幼兒把“球”拋向自己的時候,以適當?shù)姆绞饺ソ?,并以適當方式把球拋回給幼兒。在接拋的過程中不露痕跡地促進幼兒的發(fā)展,起到介入的目的。
總之,教師應該做一個有心人,細心觀察了解幼兒各方面的發(fā)展水平和內(nèi)心世界,充分發(fā)揮教師的指導作用,尊重幼兒的興趣和愿望,用幼兒的眼光來看世界,充分發(fā)揮幼兒的自主性、創(chuàng)造性,創(chuàng)造有利的條件來滿足幼兒的實際需要。
參考文獻
[1] 教育部基礎教育司組織編寫.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解讀, (第2版)[M]. 江蘇教育出版社, 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