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益娥 任觀莉 王巧利
浙江省長興縣中醫(yī)院 浙江 長興 313100
癌性疼痛是晚期癌癥患者的普遍問題,嚴重影響患者的生存質量。根據(jù)WHO三階梯止痛原則,阿片類藥物是中、重度疼痛患者的首選藥物。奧施康定口服后優(yōu)點較多,但引起的便秘給患者身心亦造成痛苦。本院腫瘤科近年來在口服奧斯康定患者中采用大黃敷臍聯(lián)合耳穴壓豆預防便秘,療效較好。報道如下。
選擇2015年8月至2017年7月在本院腫瘤科住院的患者83例,隨機分成兩組,觀察組42例,對照組41例。入選的患者均經(jīng)病理組織學檢查及細胞學檢查被確診患有癌癥,均對本次研究知情且自愿參與本次研究;采用NRS評分為中、重度疼痛,給予口服奧施康定治療。觀察組男24例,女18例;年齡45~78歲,平均50±3.7歲;中度疼痛28例,重度疼痛14例。對照組男22例,女19例;年齡50~80歲,平均54±3.3歲;中度疼痛26例,重度疼痛15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兩組都使用奧施康定止痛,以10mg每12h為開始劑量,按照數(shù)字評分進行劑量調整,達到NRS評分≤3分。
2.1 對照組:在開始服用奧施康定后予常規(guī)護理干預。包括督促患者合理飲食;鼓勵并協(xié)助患者適量運動;培養(yǎng)定時排便習慣;進行腹部按摩[1];調暢情志等。
2.2 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采用大黃貼穴位貼敷和耳穴壓豆。取大黃、芒硝、枳實各2g混合研磨成粉末加石蠟油調勻至糊狀;用75%酒精棉球清潔患者臍部(神闕穴)后,將調好的大黃貼均勻涂抹在醫(yī)用膠布中央,再敷于神闕穴,外用透明敷貼固定;貼敷時間為6~8小時,10天為1療程。消毒一側耳部皮膚,取穴皮質下、大腸、直腸、三焦,定位后將帶有王不留行籽的膠布貼于所選穴位上并給予適當按壓,使患者有熱麻脹痛的感覺,告知患者或家屬每天按壓3~5次,每次每穴1~2分鐘,雙耳交替,耳穴脫落或受潮及時更換,10天為1療程。
3.1 觀察指標:觀察兩組患者首次排便時間及日常排便情況。顯效:干預后2d內(nèi)患者成功排便;有效:干預后3d成功排便;無效:干預后3d仍未成功排便。
3.2 結果:分述如下。
3.2.1 兩組排便時間比較:觀察組首次排便時間25.0±7.3小時,早于對照組37.3±17.4小時,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3.2.2 兩組療效比較:見表1。
表1 兩組療效比較
“耳者,宗脈之所聚也”。耳穴在溝通連接耳廓表皮與人體經(jīng)脈臟腑等器官中發(fā)揮重要作用。通過強弱各異、持續(xù)不同的刺激耳部穴位達到調整臟腑功能和經(jīng)絡氣血的目的。筆者根據(jù)中醫(yī)學理論選取耳穴中的大腸穴、直腸穴通調腸腑,促進腸道蠕動,下氣通便。三焦穴為水氣運行之通道,能行氣利水,發(fā)揮化氣輸精,促進運化通腑的作用。肚臍為神闕穴所在,神闕穴為任脈要穴與督脈相表里,能溝通上下內(nèi)外之諸經(jīng)百脈、五臟六腑[2]。大黃貼組方出自《傷寒論》的大承氣湯,方中大黃瀉熱通便,蕩滌腸胃,為君藥。芒硝助大黃瀉熱通便,并能軟堅潤燥,為臣藥,二藥相須而用,峻下熱結之力甚強。積滯內(nèi)阻則腑氣不通,故以枳實行氣散結,消痞除滿,并助硝、黃推蕩積滯,以加速熱結之排泄,共為左使。本次臨床觀察結果顯示,觀察組首次排便時間早于對照組,且療效優(yōu)于對照組。說明對于口服奧施康定患者,運用大黃敷臍聯(lián)合耳穴壓豆治療能夠有效預防便秘的發(fā)生,因其操作方法簡單,無口服用藥帶來的胃腸道反應,也無灌腸通便之不便,值得臨床進一步研究。
[1]鄺瑞芳.對行化療的癌癥患者實施中醫(yī)護理對預防其發(fā)生便秘的效果[J].當代醫(yī)藥論叢,2017,15(5):160-161.
[2]陸海娟,陸金英,姚青,等.中藥穴位貼敷治療急性腦卒中患者便秘57例[J].浙江中醫(yī)雜志,2014,49(9):6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