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楚楚
新生兒出生后由于身體各臟器尚未發(fā)育完全、機體抵抗力差等,都可能導致新生兒并發(fā)癥發(fā)生率增加,對生長發(fā)育造成不利影響[1]。因此,為新生兒創(chuàng)造舒適的睡眠環(huán)境,減少哭鬧時間,不僅能促進生長發(fā)育,也能降低新生兒應激反應[2]。本研究在新生兒早期護理中實施舒適護理,取得了較好的效果,現(xiàn)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2016年2月-2017年1月新生兒病房住院的82例新生兒為研究對象,以隨機數字表法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每組41例。觀察組:男24例,女17例,胎齡37~41周,平均胎齡(38.6±0.8)周;父母文化程度:初中12例,高中至大專21例,本科及以上8例。對照組:男22例,女19例,胎齡37~40周,平均胎齡(38.5±0.7)周;父母文化程度:初中10例,高中至大專20例,本科及以上11例。兩組一般資料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納入標準:家屬對本研究知情同意;新生兒生命體征平穩(wěn)。排除標準:先天性疾病者;中樞神經或內分泌系統(tǒng)疾病者;家屬與本研究不配合者。
1.2 方法 對照組根據新生兒病情實施針對性支持護理,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實施舒適護理,具體措施如下:①環(huán)境舒適護理:病房內保持空氣清新,溫度22℃~25℃,濕度60%左右,地面每日消毒2次。以遮光窗簾擋住光線直接刺激,調整室內光線亮度,室內60 ftc,暖箱25 ftc。②生理舒適護理:分娩后不久進入監(jiān)護病房的新生兒,由于缺乏皮膚撫觸,使新生兒安全感較低,為促進新生兒生長發(fā)育,盡量在護理過程中保持軀體裸露,使用鳥巢式護理方法,增強新生兒安全感。③心理舒適護理:在進行致痛性護理操作時,會使新生兒產生不愉快的體驗,可通過非藥物護理措施緩解其應激反應,如非進食性吸吮、撫觸、播放柔和音樂等。雖然新生兒無法主動進行語言表達,但是可通過聽覺、觸覺為情感交流提供依據。護士可通過表情、肢體語言、觸摸皮膚等與新生兒交流,可提高新生兒安全感。
1.3 觀察指標 ①記錄兩組新生兒護理前后每日哭鬧次數、睡眠時間。②護理后,向每位新生兒家長發(fā)放護理滿意度調查問卷,分為滿意、不滿意2項。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0.0軟件對數據進行統(tǒng)計學處理,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新生兒哭鬧及睡眠情況對比 護理前,兩組新生兒哭鬧次數及睡眠時間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護理后,觀察組新生兒哭鬧次數明顯較對照組少,睡眠時間較對照組長,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新生兒護理前后每日哭鬧次數與睡眠時間對比(±s)
表1 兩組新生兒護理前后每日哭鬧次數與睡眠時間對比(±s)
組別 n 哭鬧次數(次) 睡眠時間(h)護理前 護理后 護理前 護理后觀察組 41 5.32±0.47 2.41±0.36 15.63±0.42 20.14±1.85對照組 41 5.11±0.51 4.75±0.41 15.71±0.55 16.52±1.03 t 1.938 27.461 0.740 10.947 P 0.056 0.000 0.461 0.000
2.2 兩組新生兒家長護理滿意率對比 觀察組新生兒家長滿意率為95.12%(39/41),明顯高于對照組的75.61%(31/41),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4.783,P<0.05)。
新生兒哭鬧是表達情緒的本能反應,除少數病理性因素外,多數都屬于生理性反應,如內、外源性刺激以及精神刺激等都可能導致新生兒哭鬧[3]。新生兒脫離母體后需要逐漸適應外界環(huán)境,在這一過渡時期,新生兒需要通過哭鬧表達訴求[4]。因此,新生兒護理不僅需要給予基礎護理,還需要提高新生兒舒適度,減少哭鬧次數。
本研究顯示,觀察組新生兒干預后的每日哭鬧次數、睡眠時間均有明顯改善,且均優(yōu)于對照組,表明舒適護理可有效提高患兒舒適度。舒適護理是以患者為中心形成的護理模式,其主要目的在于縮短不愉快時間或降低不愉快程度,使患者生理、社會及心理均達到舒適狀態(tài)[5~6]。在新生兒早期護理中應用舒適護理可最大程度減少外界不良刺激對新生兒的影響,也能滿足新生兒心理及生理的需求,增強其安全感[7]。從調查結果可見,觀察組新生兒家長護理滿意率明顯較對照組高,可能與舒適護理可減少哭鬧次數,進而緩解家長焦慮情緒相關[8]。進一步表明舒適護理也能和諧護患關系,滿足家屬對護理人員的要求。
綜合上述,舒適護理用于新生兒早期護理中效果滿意,可有效降低新生兒哭鬧次數,延長睡眠時間,也能提高家長滿意度,值得臨床推廣。
[1] 胡建新,李萍,劉明秀,等.袋鼠式護理促進新生兒母乳喂養(yǎng)的Meta分析[J].護理學報,2016,23(5):9~13.
[2] 肖艾青,黃瑞文,張榕,等.家庭參與式護理在新生兒病房優(yōu)質護理服務中的應用[J].解放軍護理雜志,2016,33(23):70~73.
[3] 劉婧婧,張谷雨,龔敏娟,等.循證護理在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中的應用[J].西部中醫(yī)藥,2015,28(2):115~117.
[4] 李莉.早期護理干預對新生兒缺氧缺血性腦病患兒智力和運動功能及預后的影響[J].實用臨床醫(yī)藥雜志,2015,52(18):98~100.
[5] 曹紅梅.優(yōu)質護理在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中的實施效果分析[J].護理實踐與研究,2012,09(13):34~35.
[6] 張啟月,張莉華,蔡振華,等.舒適護理在小兒腹瀉中的應用[J].蚌埠醫(yī)學院學報,2015,40(2):249~250.
[7] 曾秋月,梁臘梅,劉經飄,等.舒適護理在新生兒黃疸藍光治療中的應用效果[J].全科護理,2014,15(26):2448~2450.
[8] 嵇志娟,嵇志剛,劉寧,等.影響家屬對新生兒優(yōu)質護理滿意度的相關因素分析[J].重慶醫(yī)學,2016,45(5):718~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