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麗新
孩子的敏感特質是切實存在的,是與眾不同的。父母應該幫助孩子與自己與眾不同、高度敏感的身體建立和諧的關系,度過健康的一生。
我向來敏感。有時候覺得這不失為優(yōu)點,我極易體察他人感受,是很多人心中善解人意、見之可親的朋友。但凡事都有對立面。敏感也讓我容易受傷,甚至心陷困局。我習慣自省,總想著糾正自己的敏感,甚至去閱讀渡邊淳一的《鈍感力》,希望汲取一些鈍感力。在女兒的成長過程中,我常常用“是否過于敏感了”來衡量或判斷她的情緒與行為,但終究不能確定“敏感”到底是友是敵。
后來,我遇到了《天生敏感》一書。此書被翻譯成15種語言,暢銷全球二十多年,很多讀者為此而確定自己只是個高度敏感者,終于不再視高度敏感為缺點。
作者是美國太平洋研究生院臨床心理學博士、心理咨詢師伊萊恩·阿倫教授,他告訴我們:父母先要判斷自己的孩子是否是高度敏感者。比如脫衣服、放進水里洗澡、吃陌生的食物、聽到噪音時,是否難以適應?是否很難入睡,時時驚醒,睡眠時間很短?如果上述問題的答案大都是肯定的,那么基本可以判斷孩子是高度敏感者。對于這樣的孩子,父母要保證看護人的穩(wěn)定,對待孩子要更有耐心。
父母應該幫助孩子與自己與眾不同、高度敏感的身體建立和諧的關系,度過健康的一生。
同時,父母要創(chuàng)設敏感孩子的安全港灣。不要輕易給孩子貼上“拘謹”“內向”“害羞”之類的標簽。否則,孩子會變得更加缺乏自信。
高度敏感的孩子很難與同伴相處融洽,父母對于這些沖突不要從道德層面去批評、指責甚至懲罰孩子,而是盡量用語言去描述出孩子自己無法整理并描述的感受。比如,“他在你身邊大喊大叫你覺得很煩”“他不像你那樣把垃圾丟紙簍里而是隨手丟地上,讓你很討厭他”“他跟你講話的時候總是想拉著你的手,讓你覺得不舒服”……這種描述都能讓孩子感覺到自己的感受是被承認的、被理解的,他內心的憤怒就會自然降低一些。在此基礎上,父母再教導合適的規(guī)則,孩子愿意接受教導的可能性也就更大。
如果父母沒有幫助一個敏感的孩子產生安全感,那么,這個孩子很有可能變得真正羞怯。
在相同狀況下,高度敏感的孩子會注意到非高度敏感者根本看不到的細節(jié)。有時候他們會跟父母反復描述、探討。父母要不遺余力地肯定、贊美孩子的敏感特質。比如,“你觀察得真仔細,爸爸和孩子的圍巾款式相同,但顏色不同”“你注意到了這幅畫上的人要哭了,你不說我都沒發(fā)現”……
高度敏感的孩子與外部世界相處并不容易。因此,父母要盡量讓孩子經歷一切有必要經歷的事情。讓他們走進外部世界,嘗試各種各樣的事物。這樣,由敏感特質帶來的一切優(yōu)點,比如創(chuàng)造力和直覺力,才有機會蓬勃發(fā)展。
如果孩子的高度敏感時常被父母拿出來示眾并攻擊,那么孩子會謹慎小心。他們敏感特質中的優(yōu)點會漸漸消失,只剩下敏感特質中的缺點。
總之,父母要接納并重視孩子的敏感,孩子才可能心智健康發(fā)展。
編輯朱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