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飛
摘 要:閱讀能力是英語語言能力中的一項重要組成部分。在小學英語教學中,由于受到傳統(tǒng)教學觀念影響,人們認為小學的詞匯少,知識面窄、語法欠缺、不宜開展閱讀教學,從而忽視閱讀教學,無法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和提高閱讀技巧。
關鍵詞:閱讀教學;現(xiàn)狀;策略
一、小學英語閱讀教學的現(xiàn)狀
1.學生的學習現(xiàn)狀。每當上小學英語閱讀教學課時,總會看到學生在課堂上昏昏欲睡,興趣不高,總是呈現(xiàn)一種似懂非懂的狀態(tài)。究其原因,主要是學生一遇到生詞或第一次出現(xiàn)的新句式時,就感到恐懼和不安,看不懂閱讀材料,甚至看都不愿意去看。而且,大多數(shù)學生在獨自閱讀材料時沒有合理有效的方法,閱讀的效率低下。
2.教師的教學現(xiàn)狀。大多數(shù)教師在進行閱讀教學時,教學方法單一枯燥,很多時候把閱讀課上成了語法課,過多地講解生詞,過分地重視詞匯和語法的教學,而忽視了閱讀技巧和方法的訓練。這完全是一種本末倒置的做法。
3.教材的使用現(xiàn)狀。目前小學英語教材教學內容相對比較枯燥,這非常不利于閱讀教學的開展。而且,時下的小學英語PEP版教材中的story time在實際教學中并沒有被有效地利用,很多教師只是把這塊內容當作選學內容,一帶而過,大大浪費了寶貴的學習資源。
二、小學英語閱讀教學的策略
(一)整合教材,形式多樣 充分體現(xiàn)教師的主導性
教師僅僅教教材是遠遠不夠的,必須要幫助學生從多個角度收集資料,為學生提供能夠增長見識、提高閱讀能力的語篇材料。只有不斷開發(fā)與創(chuàng)新語篇,實現(xiàn)拓展化、實踐化和趣味化,才能讓學生在拓展閱讀中得以發(fā)展。
(1)創(chuàng)編教材,靈活多變。眾所周知,教材只是我們教學中的輔助工具。那么如何才能變“教教材”為“用教材教”呢?這就需要我們一線的教師對教材進行有效整合。(2)結合圖片,降低難度。由于小學生的閱讀能力畢竟有限,閱讀知識儲蓄畢竟不多,因此,在遇到比較難理解的閱讀材料時,教師可以將復雜的閱讀材料轉換成圖文的形式予以呈現(xiàn)。這樣,可以大大降低閱讀的難度。通過這種方式,讓學生有一個視覺上的沖擊,讓學生在圖片的指引下更快地了解閱讀材料的大意。(3)深入解讀文本,選擇有效的教學評價。評價是聯(lián)系教師與學生思維情感的重要紐帶,它不但具有激勵導向,診斷和矯正的功能,而且還直接影響學生在課堂中的心理活動。優(yōu)秀的英語教師一般都善于巧妙地運用評價藝術能對課堂進行及時調節(jié)。
(二)讓學生成為閱讀的主體
(1)有效預習——提高閱讀課堂教學效率的前提。人們可能會認為,語文、數(shù)學才聽說過預習,小學生拼讀能力差,詞匯量少,學生回家后還不是每位家長都可能輔導自己的小孩,怎么能談得上預習呢?其實這種想法大可不必。學生閱讀之前教師就及時給學生提供有關于課文內容的背景知識材料和預習練習。背景知識材料有助學生理解課文,也能拓寬學生的知識面,開闊其視野。預習練習能使學生明確預習目標,使預習有的放矢。課前預習還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的自學能力和自學習慣,為課堂教學的事順利進行作好心理和知識上的準備。
(2)有效參與——機制提供閱讀實踐活動的保障。課堂導讀是指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從篇章結構、主題思想、細節(jié)信息到文章寓意等多方面地理解課文。這一程序由以下三個環(huán)節(jié)組成:
首先引入新課把課文主題呈現(xiàn)給學生,使學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課文提供的語言情景中來,激發(fā)了學生的閱讀欲望。對于不同課文,教師應采用不同形式導入新課,常見導入新課形式有:提問、講故事、設置懸念、介紹背景、觀看影片、唱歌等。其次是作出預測,預測是閱讀的重要組成部分,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根據(jù)故事的題目或圖片去預測故事的主要內容、可能用到的詞匯,教師也可以引導學生根據(jù)教師所給的主要詞匯預測故事的主要內容和主要句子。總之,我們認為小學生需要把閱讀看作是一個令人愉悅的。有用的和有意義的任務——一種他們在未來的生命旅程中愿意繼續(xù)用的東西。英語閱讀教學必須在主體參與方面解決問題,增加學生參與閱讀實踐的機會和時間。英語閱教學形式必須以教師為中心“講解式”轉向以學生為主體的“任務式”。
設計以上閱讀教學活動時,應考慮到小學生的年齡特點和心理特征。小學生的注意力不易長時間集中,其興趣具有多樣化和陣發(fā)性特點。因此,小學英語教學活動形式的多樣化是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且保持其學習興趣的重要因素。教師只有根據(jù)教學內容設計與相應的多種活動組織形式,才能達到激發(fā)學生的興趣,使學生形成語感,進而培養(yǎng)學生初步運用語言進行交流的能力。因此,活動的銜接要自然、步驟清楚,在活動的難度上應體現(xiàn)出一定的梯度性,各項活動的量要適度,使若干活動形成一個承前啟后,互為依存的序列。
(三)有效練習——拓展閱讀能力的空間
閱讀課后,教師不但要讓學生練習、鞏固和擴展在閱讀課中新學到語言知識,還要發(fā)展其說和寫的能力。課后練習有多種多樣,要針對不同的閱讀課而設計練習形式有表演課文、縮寫、改寫課文、復述故事等。
要提高小學英語閱讀教學的有效性,教師就要改變觀念,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加強對學生閱讀技能的訓練,采用語篇教學法,閱讀前作有效的導入,采用問題教學模式,有效地設問貫穿整個閱讀過程,閱讀后加強訓練以鞏固,同時課外擴大閱讀量,形成一套科學的教學習慣,持之以恒。相信學生擁有了一定的閱讀能力,平時勤加練習,一定會突發(fā)猛進,為今后的英語學習乃至終身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
參考文獻:
[1] 教育部:英語課程標準(實驗稿)[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年7月.
[2] 陳瑛:“主體參與英語閱讀教學過程的研究”[J].中小學外語教學,2011年第1期.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