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聚芹,饒一鳴
(華北電力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河北 保定 071003)
國家問題是列寧終生政治思考和理論探索的重要部分。列菲弗爾曾指出:“在列寧看來,在俄國,從開始起,經(jīng)濟問題和科學分析就服從于政治問題,也就是服從于國家問題?!盵1]192列菲弗爾的評價雖不能完全闡釋列寧思想的科學性,卻也精確地指出了列寧主義中的問題重點。
列寧一生中,其國家觀表現(xiàn)得最為突出也最為完整的階段,便在于從《國家與革命》開始到其逝世前的“列寧遺囑”的生命歷程與理論歷程。這一階段正是蘇維埃俄國處于革命與國家建設的銜接時期,同時,更是列寧本人理論生命中最成熟之時,這一系列的理論創(chuàng)造毫無疑問是列寧國家觀思想最完備和最具有現(xiàn)實意義的部分。當前,我國正處于協(xié)調推進“四個全面”戰(zhàn)略布局的重要時期,在這一重要時刻,更應進一步認識和深刻把握列寧國家觀思想,更好助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的改革創(chuàng)新。
列寧的《國家與革命》科學闡述了國家的起源和本質,國家的基本特征和職能,國家的消亡與暴力革命的關系等問題,不僅論述著國家問題的重要性,更進一步闡述了怎樣的“國家消亡”最終才到達共產(chǎn)主義。這部作品甚至被工具主義的西方馬克思主義學者密利本德稱之為馬克思主義的“圣典”[2]之一。
列寧在文本中指出:“在馬克思看來,國家是階級統(tǒng)治的機關,是一個階級壓迫另一個階級的機關,是建立一種‘秩序’來抑制階級沖突,使這種壓迫合法化、固定化”[3]114。而在20世紀10年代,帝國主義勢力空前強大,由于“國家同勢力極大的資本家同盟日益密切地融合在一起”,勞動群眾受到壓迫愈來愈重,因而“國家問題,現(xiàn)在無論在理論方面或在政治實踐方面,都具有特別重大的意義”[3]109。而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就只有使得“無產(chǎn)階級國家代替資產(chǎn)階級國家”[3]128。列寧在文本中明確而銳利地指出,現(xiàn)代社會黨的社會主義思想是“回避革命,甚至是否定革命”.還指出,占據(jù)統(tǒng)治地位的社會沙文主義流派和考茨基主義流派的“宣傳和鼓動忘記了”[3]128馬克思主義的暴力革命思想,而“無產(chǎn)階級國家代替資產(chǎn)階級國家,非通過暴力革命不可”[3]128。只有通過對“二月革命”這一“腐朽的革命”[3]233以徹底更替,使“國家即組織成為統(tǒng)治階級的無產(chǎn)階級”[3]130-132,才能“以‘爭得民主’來代替”[3]145舊有的國家機器。列寧更通過將馬克思在《法蘭西內戰(zhàn)》中的公社經(jīng)驗進行提煉,指出要通過廢除常備軍而代之以武裝的人民,一切公職人員完全由選舉產(chǎn)生并完全可以罷免,取消議會制而實行議政合一、實行國家的民主集中制[3]146-147等等方法超越舊有的國家形式。這樣,無產(chǎn)階級的革命終于可以“消滅寄生物——國家[3]146-147,從而構建這種國家消亡過程中的公社(馬克思將之命名為“未來共產(chǎn)主義社會的國家制度”[4]),得到一種“國家消失的過渡形式(從國家到非國家的過渡)”[3]158。這種公社形式是“正在消亡的國家制度”[3]159,也是一種“非政治國家”[3]186。同時,構建這種公社形式,這不是說“可以‘在一天之內’廢除國家”[3]166,“確定未來的‘消亡’的日期,這是無從談起的,何況它顯然還是一個很長的過程”[3]163。
列寧在將上述概念厘清之后,便進一步闡述如何實現(xiàn)資本主義到共產(chǎn)主義的過渡?!盁o產(chǎn)階級為了求得自身的解放,應當推翻資產(chǎn)階級,奪取政權,建立自己的革命專政……非經(jīng)過一個‘政治上的過渡時期不可’,而這個時期的國家只能是無產(chǎn)階級的革命專政”[3]186。只有通過這樣的方式,才可以安然度過共產(chǎn)主義社會的第一階段,從而跨越到共產(chǎn)主義社會的高級階段,這時的國家也就隨之完全消亡。
馬克思曾指出:“共產(chǎn)主義對我們來說不是應當確立的狀況,不是現(xiàn)實應當與之相適應的理想。我們所稱為共產(chǎn)主義的是那種消滅現(xiàn)存狀況的現(xiàn)實的活動?!盵5]87在《國家與革命》一書中,列寧也是這樣理解共產(chǎn)主義的,也在《國家與革命》一書中將共產(chǎn)主義社會實現(xiàn)途徑與共產(chǎn)主義未來樣景展現(xiàn)出來,《國家與革命》一書絕不僅僅是針對暴力革命可能性的闡釋,更是面向社會主義未來的宣講書。
在列寧十月革命以后,乃至到1922年以前的一系列文本中,會發(fā)現(xiàn)列寧文本中的一個特點,即列寧似乎在政治上和理論上逐步“輕視”人民的作用,而更多將革命的發(fā)展、事業(yè)的發(fā)展的關鍵落實在了革命的先鋒隊上,更多將國家的權力置于布爾什維克黨內。
在十月革命前后及《國家與革命》等一系列文本中,在建國前后的歷史實踐中,列寧在《國家與革命》中的觀點,如擺脫議會制,從而蘇維埃代表機構“由清談館變?yōu)椤畬嵏傻摹瘷C構”[3]188等等是確實貫徹的。首先,“千百年來,國家都是壓迫人民和掠奪人民的機關,它留給我們的遺產(chǎn)是群眾對國家的一切極端仇視和不信任??朔@一點,是個非常困難的任務,只有蘇維埃政權才能勝任。”[3]151因而,為了能夠服務于人民,列寧反復以正面的方式提出了“全部政權歸蘇維?!盵6]的說法(列寧除在《論口號》一文表示反對這一口號,其余所有當期文獻中均表示贊同這一口號),認為“蘇維埃政權既不是遵照誰的指令,也不是根據(jù)哪個政黨的決議建立的,因為它高于各政黨?!盵7]列寧還力主以布爾什維克為主導的多黨聯(lián)合政府,人民直接選舉和罷免蘇維埃代表,同時,在立法和執(zhí)法上采用了“‘議行合一’的體制”[8]30-44。同時,由于“全部政權歸蘇維?!钡谋厝?,列寧相當重視要吸納包括左派社會革命黨人在內的其他人員加入到新政府中,也接受孟什維克和社會革命黨人參與蘇維埃工作,建設一個“一天一天地在鞏固……每時每刻地在鞏固”[3]487的政府聯(lián)盟。1918年4月,列寧還在《蘇維埃政權的當前任務》一文中指出,布爾什維克黨人“承認從資本主義過渡到社會主義必須有國家,即強制”[3]403,要求各黨派聯(lián)合起來以“無產(chǎn)階級鐵軍的勻整的步伐”[3]500來建設蘇維埃共和國。應該說,這一時期的列寧毫無疑問地在進一步貫徹落實《國家與革命》中資本主義社會向共產(chǎn)主義社會過渡期間的國家形式,列寧整個的施政方針正是無產(chǎn)階級專政的模范樣本。
但是,西方馬克思主義的國家觀三大代表學者卻曾給予列寧以上做法很多負面判定。如工具主義的密利本德認為,列寧在《國家與革命》中對共產(chǎn)主義國家觀的看法不過是“極度”的“樂觀看法”[9];存在主義的列菲弗爾以歷史哲學的視角分析認為,列寧在1917年對革命的理解是“一種令人吃驚的幼稚、一種使人無法生氣的空想主義”[1]201;結構主義的普朗查斯認為,“列寧的十月革命模式是不符合時代發(fā)展需求的”[10];此外,西方馬克思主義學者如Robert V. Daniels、Rodney Barfield、Rolf Theen、Alfred B. Evans等也持有“列寧這一時期思想是過度的樂觀和烏托邦”的看法[11]。他們還認為,列寧建國后的治國理政難以處理威脅“新生蘇維埃制度”的各種現(xiàn)狀,其后的一切做法都背離了列寧原有對國家理念的追求。
歷史好像論證了他們的看法。情形忽然急轉直下,很快,1918年5月5日,列寧便在《論“左派”幼稚性和小資產(chǎn)階級性》一文中指出,“現(xiàn)在政權已經(jīng)由一個政黨,由無產(chǎn)階級政黨奪取到手,保持下來,鞏固下來,甚至沒有‘不可靠的同路人’參加”[3]508,并告誡工人,“我們看到并且體驗到他們(筆者按:指左派社會革命黨人)是靠不住的”[12]。事情進一步發(fā)展,此后,列寧似乎只重視共產(chǎn)黨對無產(chǎn)階級專政的重要性。1919年3月,黨的八大上,列寧指出,“直到今天我們還沒有達到使勞動群眾能夠參加管理的地步”,所以,“蘇維埃雖然按黨綱規(guī)定是通過勞動者來實行管理的機關,而實際上卻是通過無產(chǎn)階級先進階層來為勞動者實行管理而不是通過勞動群眾來實行管理的機關”[3]532。到1921年1月,列寧指出,如果不想因為所謂的民主葬送無產(chǎn)階級專政,就“要管理,就需要有一支經(jīng)過鍛煉的共產(chǎn)主義革命者的大軍,這樣的大軍是有的,這就是黨”[13]。1921年3月9日,列寧在黨的十大上作關于俄共(布)中央政治工作報告時指出:“在蘇維埃政權建立兩年半以后,我們在共產(chǎn)國際的會議上向全世界宣布說,不通過共產(chǎn)黨就不可能實現(xiàn)無產(chǎn)階級專政?!盵14]
從列寧自身的文本和學者們的判定出發(fā),似乎已經(jīng)毫不含糊地表明了一點:列寧的做法背棄了共產(chǎn)主義國家觀的原初理念,蘇維埃政權就是共產(chǎn)黨,而人民離開了黨的領導就完全盲目并破壞了無產(chǎn)階級專政。同《國家與革命》的文本比較之下,似乎實踐中的蘇維埃,是布爾什維克的蘇維埃,而非工農(nóng)階級的蘇維埃。
馬克思主義指出,分析具體的社會現(xiàn)象和歷史科學,“必須從既有的事實出發(fā)”[15],“從現(xiàn)實的前提出發(fā),而且一刻也不離開這種前提”[5]73。同時,更要以辯證歷史的方法具體地全面研究和評價歷史人物,認識到歷史人物是發(fā)展變化的,從而將歷史人物放到整個社會的發(fā)展過程中進行分析,“不能用今天的時代條件、發(fā)展水平、認識水平去衡量和要求前人”[16]。分析列寧在十月革命前后對待國家所提出的國家觀及執(zhí)行上的行動,應該站在歷史唯物主義的維度上進行分析,全面把握列寧在1918年—1921年前后的歷史關系和階級關系,從而理解列寧國家觀的前后沖突之謎。
經(jīng)過社會主義思潮在俄國數(shù)十年的醞釀之后,俄國在1917年爆發(fā)了二月革命。但二月革命后,俄國實際上是“形成以不同階級為基礎的兩個政權并存的局面……蘇維埃掌握在‘妥協(xié)黨’孟什維克和社會民主黨手里”[8]24,布爾什維克在革命上處于一定劣勢。
但二月革命后,臨時政府始終堅持要將一戰(zhàn)進行到底,這就導致臨時政府和革命群眾的利益出現(xiàn)尖銳對立。面對臨時政府的合法性危機,列寧通過《國家與革命》的發(fā)布為革命的成功起到了關鍵作用?!秶遗c革命》中對于暴力革命的必要性的論述、對二月革命政府的資產(chǎn)階級腐朽性的剖析,都給予了革命群眾以思想上和奪取政權的合法性武器。更為重要的是,考慮到當時俄國革命群眾因為受到各種歪曲了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影響,全文還有大篇幅論述和批判其他黨派歪曲的馬克思主義的共產(chǎn)主義概念,這并不只是對未來社會主義社會的理論闡釋,更是一種激烈爭奪馬克思主義正統(tǒng)權的方式。毫不客氣地說,正是因為《國家與革命》的發(fā)布十月革命的成功,列寧主義的思想才以一種更加正確的形態(tài)展現(xiàn)于世人之前?!秶遗c革命》同十月革命之間是一種互相成就、相互推動的關系。
應該指出,《國家與革命》和十月革命之間在形成了這樣的一種耦合關系之后,必然是要在十月革命之后為了建設社會主義的國家形式而進一步貫徹其文本內容的,而列寧也是這么做的。但歷史的悖論就是這樣,隨著布列斯特和約的簽訂,1918年2月24日,左派社會革命黨人竟已認為,“黨在最近的將來恐難避免分裂”[3]770。此后,社會主義革命在農(nóng)村中的展開、貧苦農(nóng)民委員會的建立、余糧征集制的實行,導致社會革命黨人對布爾什維克主導的蘇維埃政府的反對情緒愈來愈大,并最終于1918年7月6日發(fā)動了武裝叛亂,這就打擊了蘇維埃布爾什維克黨人對其他黨派聯(lián)盟的積極性。而同時,國內還面臨著帝國主義支持叛亂武裝以及國內各地白色政權的建立,這就導致不同政黨之間的相互攻訐和機會主義動搖。種種的現(xiàn)實因素,都迫使列寧等布爾什維克黨人放棄幻想,在全黨的整體宣言這一層面上,面對歷史局勢的深刻變化,舊的有欲圖一步建成的“根本的直接的民主制”宣告破滅。
必須指出,就算在全黨于1918年年中之后黨內整個政治氣氛偏左的年頭里,列寧仍始終堅持要更多地堅持讓工農(nóng)參與的直接民主制。列寧在1918年10月到11月寫就的《無產(chǎn)階級革命和叛徒考茨基》一書中指出,“在俄國,則完全地徹底地打碎了官吏機構,趕走了所有的舊法官,解散了資產(chǎn)階級議會,建立了正是使工農(nóng)更容易參加的代表機關,用工農(nóng)蘇維埃代替了官吏,或者由工農(nóng)蘇維埃監(jiān)督官吏,由工農(nóng)蘇維埃選舉法官”[3]420。1919年2月的《俄共(布)綱領草案》中,列寧指出,在蘇維埃,“居民參加對公職人員的選舉”并“對國家制度和國家管理施加更直接的影響,即民主制的更高的形式的實現(xiàn)”[3]607。
同時,還必須認識到,列寧是這一時代的偉大人物,更是無產(chǎn)階級的偉大人物,他“不是作為個人而是作為階級的成員處于這種共同關系中的”[16],因而,考察他的著作,就絕不能只局限于其論述,還要進入到當時的階級力量對比中來,面對其他黨派力量在社會中仍占有的巨大力量[8]32。列寧所處的布爾什維克雖掌握著正確的真理,卻也難以在復雜的階級關系中讓非無產(chǎn)階級或非無產(chǎn)階級思想入腦的群眾直接轉變?yōu)椴紶柺簿S克的直接支持者,而面對左右搖擺乃至反水的左派社會革命黨人這樣的盟友,面對堅決的反對派孟什維克和社會革命黨人巨大的壓力,集中本黨的力量,乃至以本黨的力量領導蘇維埃居民,發(fā)動先鋒隊的作用,也就成為了無產(chǎn)階級的布爾什維克黨人領袖列寧唯一的選擇。列寧不僅是一個理論家,還是一個政治家,更是一個“以一位政治人物的身份來思考理論問題”[1]192的無產(chǎn)階級革命者。
在歷史形勢和階級斗爭的雙重束縛下,列寧盡管有其對根本的直接民主制的探索,但理論的研究畢竟要服從于無產(chǎn)階級革命形勢的發(fā)展,十月革命前后的列寧盡管在每一階段的理論和目標都正確,卻也無法避免理論前后的“激烈沖突”。而實質上,理論前后的“激烈沖突”正是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在實踐中的展現(xiàn)。
1920年年末,俄共領導下的蘇維埃已經(jīng)基本控制住了國內內亂形勢的走向。而在1918年夏天開始的國內戰(zhàn)爭中所形成的戰(zhàn)時共產(chǎn)主義則深度地加強了黨內集權,加強了官僚主義。1921年年初,俄共也認識到此時國內存在嚴重的經(jīng)濟和政治危機,俄共于1921年3月開始實行以發(fā)展商品經(jīng)濟為主要特征的新經(jīng)濟政策。自此,蘇維埃俄國的經(jīng)濟政治形勢全面好轉。同時,列寧也開始對社會主義建設提出了一些新的觀點和看法,指出“為了作好向共產(chǎn)主義過渡的準備(通過多年的工作來準備),需要經(jīng)過國家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這些過渡階段”[17]570,必須充分認識到社會主義建設是一個長期探索、不斷實踐的過程,同時,要充分重視新經(jīng)濟政策,通過“把資本主義納入國家軌道”[17]578而建設社會主義。
在國家資本主義發(fā)展欣欣向榮的時候,列寧身體卻出現(xiàn)了問題。晚年的列寧病魔纏身,1922年12月后,他留下一生中最后的書信和文章(后世稱為“政治遺囑”)。在這些書信和文章中,列寧力圖從已經(jīng)穩(wěn)固下來的蘇維埃政權長遠發(fā)展的角度出發(fā),對十月革命以來的國家建設道路進行了深入的思考,“重建”了一系列新經(jīng)濟政策背景下的國家建設要點。
首先,中央委員會應避免寡頭,更加民主。如果中央委員的人數(shù)太少,“一旦事態(tài)的發(fā)展不是對我們十分有利……,我們的中央委員會就會遭到很大的危險”,甚至于有“分裂的危險”[17]743。因而,需要“吸收很多工人參加中央委員會,……改善我們糟透了的機關”[17]747。從而增加中央委員會的穩(wěn)定性并革新委員會中的舊傳統(tǒng)和成見。其次,建立權力制衡,強化人民監(jiān)督。舊有的工農(nóng)檢察院丟失了本身的獨立監(jiān)察作用,“成了……中央委員的‘附屬品’,或者在一定條件下成了他們的助手”,因而,需要改組工農(nóng)檢察院,要形成一個走群眾路線的有組織有計劃的“不顧情面”[17]782的集體,形成一個農(nóng)民群眾和工人階級聯(lián)盟的監(jiān)察中央委員會以及全黨的工農(nóng)檢察院。最后需要更加合理的“議行合一”。列寧所提倡的議政合一原則自革命以來和國內戰(zhàn)爭的實踐影響,始終更加傾向于行政權,長久以來立法權的力量幾乎被褫奪,而伴隨著一黨專政的加強,立法權的力量愈加削弱。列寧發(fā)現(xiàn)了這一點,他首先從國家計劃委員會入手。國家計劃委員“掌握著正確判斷事物所需的大量材料,卻……被置于我們的立法機關之外”[17]750,列寧指出,應在“一定條件下賦予國家計劃委員會的決定以立法的性質”[17]743,他希望以此來改善現(xiàn)有的行政局面。最后落實社會主義的經(jīng)濟土壤和文化土壤。列寧指出,一方面要繼續(xù)加強新經(jīng)濟政策來推進合作社,使“整整一個歷史時代”以后的俄國人能成為一個“文明商人”[17]770;另一方面則要迅速提高農(nóng)村的文化水平,使得農(nóng)村的人民迅速提高到能夠建立社會主義社會的文化水平。
應該指出,“列寧遺囑”中的這些內容,是在假設新經(jīng)濟政策能夠堅持“整整一個歷史時代”的背景之下“重建”的國家觀,他不僅較之國內革命時期更加務實,也不再同《國家與革命》一書中一般將所有人民的力量完全理想化,更意識到“在……奠定共產(chǎn)主義的物質基礎以前”[17]765將共產(chǎn)主義提前推廣是有害乃至致命的。如果放置在表面上看,列寧的國家觀面臨著一個極大的倒退,但事實上,這是列寧在巨大的歷史方位變幻下和階級力量對比下所得出的實事求是的科學分析,是解決蘇聯(lián)體制問題的重大方向性意見。實踐證明,“列寧遺囑”中所提到的幾項國家建設問題,正是蘇聯(lián)體制后來崩壞的根本原因。歷史不容假設,“列寧遺囑”為蘇聯(lián)發(fā)展所開出的科學藥方未能被后來的斯大林等蘇聯(lián)領導人采用,是20世紀國際共運史上的巨大遺憾。
總起來說,對于治理社會主義國家的理論課題,列寧“沒來得及深入探索這個問題”[18]91。當下,“我們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接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18]35-36,全面把握列寧國家觀思想,將探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改革創(chuàng)新之路與列寧國家觀思想理論淵源和實踐參考,將對協(xié)調推進“四個全面”戰(zhàn)略布局發(fā)揮有益作用。
參考文獻:
[1] 亨利·列菲弗爾. 論國家:從黑格爾到斯大林和毛澤東[M].重慶:重慶出版社,1988.
[2] Ralph Miliband. Lenin's The State and Revolution,Socialist Register[M].New York: Socialist Register,1970:309.
[3] 列寧.列寧選集:3[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4] 馬克思恩格斯文集:1[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445.
[5]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1[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6] 列寧選集:3[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86.
[7] 列寧全集:33[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305.
[8] 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歷史研究所. 世界歷史:13[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12:30-44.
[9] 拉爾夫·密利本德. 馬克思主義與政治學[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4:15.
[10] Nicos Poulantzas. L'Etal, Ie Pouvoir[M].Ie Sociaiisme:Presses Universitaires de France,1978:17-20.
[11] 劉耀輝,劉俊男. 西方學者論列寧的《國家與革命》[J]. 馬克思主義與現(xiàn)實,2011(6):47-52.
[12] 列寧全集:35[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32.
[13] 列寧全集:40[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254.
[14] 列寧全集:41[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35.
[15]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4[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88.
[16] 中共中央宣傳部. 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讀本[M].北京:學習出版社,2016:32.
[17] 列寧選集:4[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18] 習近平.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