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瑩
(新余市鋼鐵集團公司中心醫(yī)院消化內(nèi)科,江西 新余 338001)
我國每年有200萬左右的腦血管病例發(fā)生,并且每年以大約9%的速度增長[1]。腦血管疾病亦稱腦卒中,是由于顱內(nèi)血液循環(huán)障礙引起腦組織損傷的一類疾病,患者發(fā)病類型主要包括腦出血、腦梗塞等,其臨床癥狀主要表現(xiàn)為患者平衡能力及下肢功能受到很大的影響[2]。臨床上主要采用藥物聯(lián)合康復運動訓練對此類疾病進行治療[3]。為了進一步觀察康復運動訓練療法對腦血管疾病患者平衡能力及下肢功能的療效,我院對2016年2月到2017年1月間在我院住院治療的腦血管疾病103例患者行早期康復運動訓練治療進行觀察,現(xiàn)報道如下。
選擇2016年2月到2017年1月間于我院住院治療的腦血管疾病103例患者作為本次研究對象,其中男性患者63例,女性患者40例;年齡34~71歲,平均(55.6±10.2)歲;病程10d~3個月,平均(25.6±12.4)d;病理類型,腦梗塞74例,腦出血29例;右側偏癱59例,左側偏癱44例。入選標準:①患者經(jīng)MRI檢查,均符合1995年版腦血管疾病診斷標準。②所有患者均具備一定的認知和行動能力。③患者及家屬自愿接受本次治療。排除標準:①排除有嚴重認知、語言及行動障礙者。②排除有嚴重器官功能障礙者、下肢缺損者。③不愿配合治療者。隨機分為觀察組(53例)和對照組(50例),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病理類型和臨床表現(xiàn)的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對照組采用常規(guī)藥物加物理運動訓練法,物理訓練法主要包括患者的日常坐立、站立、肌肉力量、平衡性、行走、上下樓梯以及日常生活當中所需要的常規(guī)訓練。2次/d,1h/次,5次/周,持續(xù)訓練治療2月。觀察組在對照組療法的基礎上,采取減重平板運動療法[4]。
表1 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
采用Berg平衡測試法(BBS)對患者平衡能力進行評分,根據(jù)患者運動訓練測評質量,最高分值為56分,分值越高表明完成質量越高。采用Fugl-Meyer運動測試法(FMA-L)對下肢功能進行評分,分值為0~34分,分值越低表示患者運動功能損傷越大。對兩組患者治療前后平衡能力及下肢功能進行比較分析。
兩組患者康復訓練治療前平衡能力評分及下肢功能評分比較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經(jīng)2個月治療后兩組均顯著高于治療前(P<0.05)。治療后觀察組平衡能力評分及下肢功能評分顯著高于對照組,兩組比較有統(tǒng)計學差異(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訓練治療前后平衡能力及下肢功能評分情況比較
腦血管疾病是患者顱內(nèi)血液循環(huán)受阻引起部分或全部腦功能失常,從而使患者軀體功能受到影響,主要表現(xiàn)為偏癱、肢體功能及平衡能力受到影響[5,6]。運動訓練療法是目前臨床促使患者的運動功能及協(xié)調性功能恢復的主要手段。董婕等[7,8]對腦血管疾病患者采用早期強迫誘導運動訓練療法(CIMT)結果顯示,治療組與對照組患者上肢功能及平衡性療效差異顯著,表明此類運動療法對患者肢體功能及平衡性的恢復是有效的。郄淑燕等[9,10]通過運用減重平板運動療法(BWSTT)在康復早期介入治療的結果表明,患者下肢功能及平衡能力較治療前均有明顯的改善。
本次運用早期康復運動訓練法對腦血管疾病患者的研究結果顯示,患者持續(xù)2月的康復運動訓練后,觀察組與對照組患者平衡能力評分及下肢功能評分均顯著高于治療前,結果有統(tǒng)計學差異(P<0.05)。表明早期康復運動訓練能夠有效的改善患者的平衡能力及下肢行走功能,結果同郄淑燕等[9]報道一致。觀察組治療后平衡能力評分及下肢功能評分顯著高于對照組,兩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果同吳華等[10]報道一致,表明運用減重平板運動療法比常規(guī)的運動訓練療法更高效。
綜上所述,早期康復運動訓練能夠促進腦血管疾病患者平衡能力及下肢功能的恢復,改善患者下肢運動及平衡能力,與常規(guī)康復運動訓練相比,減重平板運動療法臨床效果更令人滿意,值得推廣。
[1]張皓.腦卒中康復治療的新進展[J]. 醫(yī)學與哲學,2016(6):24~27.
[2] 孟琳,黃丹,劉洪紅,等.腦卒中康復治療新技術研究進展[J].中國現(xiàn)代神經(jīng)疾病雜志,2017,17(3):171~175.
[3] 張麗君,史平,章亞平.腦卒中后運動功能障礙患者康復訓練方式新進展[J].護理與康復,2015,14(12):1126~1128.
[4] 劉曉冬,董繼革,孫麗.減重平板步行訓練對腦卒中偏癱患者下肢運動功能的影響[J].中國現(xiàn)代醫(yī)學雜志,2013,23(21):85~88.
[5] 郭淑紅,黃靜.再發(fā)腦梗塞相關及獨立危險因素分析[J].西部中醫(yī)藥,2015,28(10):45~47.
[6] 賈佼佼,白明,苗明三.基于腦缺血臨床病癥特點的動物模型分析[J].中藥新藥與臨床藥理,2015,26(30:416~419.
[7] 董婕,吳衛(wèi)紅.改良強制性誘導運動療法在偏癱兒童康復中的應用現(xiàn)狀[J].中國康復理論與實踐,2014,20(8):745~748.
[8] 倪鈺飛,陳建華,李強.強制性誘導運動治療腦癱患兒上肢功能障礙療效分析[J].白求恩醫(yī)學雜志,2014,12(5):472~473.
[9] 郄淑燕,王叢笑,張麗華,等.功能性電刺激結合減重平板訓練對腦卒中偏癱患者步行能力的影響[J].中國康復醫(yī)學雜志,2015,30(10):1065~1067.
[10]吳華,顧旭東,傅建明,等. 不同形式減重平板訓練對腦卒中患者步行速度與下肢關節(jié)運動的影響[J].浙江醫(yī)學,2016,38(14):1196~1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