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天田,姚 博,馬文輝
(1.山西中醫(yī)藥大學,山西太原030024; 2.山西中醫(yī)學院附屬醫(yī)院三部六病教研室,山西太原030024)
隨著現(xiàn)代生活、工作壓力加大,情志病日益上升為疾病譜主流。歷代醫(yī)家皆從傳統(tǒng)臟腑辨證、八綱辨證、氣血津液辨證等角度辨證論治。脈診作為中醫(yī)診斷最為客觀化的手段,張仲景首次將脈診系統(tǒng)運用于臨床作為辨證依據(jù),在《傷寒雜病論》中,記載的單一脈象就有二十四種,兩種以上組合而成的病脈則達百種之多,對脈診運用廣泛,并促進了后世脈學的發(fā)展;李時珍撰《瀕湖脈學》,描述了27(28)種脈象的體狀詩、相類詩和主病詩,將脈學研究推向頂峰。三部六病醫(yī)學流派作為研究仲景《傷寒雜病論》的醫(yī)學流派之一,鼻祖劉紹武先生在整體氣血論原則的指導下,首創(chuàng)“四脈定證、以脈定方”的診療方法,充分運用脈象這一唯一的客觀化指標來診察病情,尤其對情志病具有獨到的認識。
整體氣血論認為,機體具有整體性,機體的整體性表現(xiàn)在氣血上,通過氣血的循行,達成機體的統(tǒng)一,若整體氣血發(fā)生病變,則形成整體病。整體病,即氣機升降失常,氣血運行障礙。情志病即為最常見的整體病之一。劉紹武先生經(jīng)多年臨床觀察,認為脈象能夠揭示整體病的本質[1]。
劉紹武先生潛心研究《傷寒論》多年,結合自身臨床實踐,獨創(chuàng)“四腔-四脈-四種性格-四證-四方”的診斷和治療整體病方法;導師馬文輝發(fā)展了這一學術精華,并提出了基于“脈-性-證-方”模式的、以氣血為中介環(huán)節(jié)的情志病診療體系。
寸口脈可以反映全身氣血狀況,而氣血主要分布在四腔(顱腔、胸腔、腹腔、盆腔),整體氣血失調,在寸口形成四脈,于是劉老獨創(chuàng)“四脈定證”,舍證從脈,以脈診斷整體病。他認為任何整體病,不外乎溢脈、聚脈、紊脈、覆脈四者之一或相互復合,從而大大提高了脈象的具體性、可操作性和實踐性,利于臨床診斷疾病。
溢脈,又叫上魚際脈,即溢出腕橫紋,甚至上達魚際,反映陽亢于上,肝氣上逆,用調神平亢湯來治療;聚脈,即聚關脈,氣血聚集在關部,關部獨大,反映氣郁于中,肝氣郁結,用調胃舒郁湯來治療;紊脈,又叫三不等脈,即快慢不等,大小不等,有力無力不等,反映血亂于胸,心血不暢,用調心理亂湯來治療;覆脈,即完全覆蓋寸關尺三部脈,甚至更長到尺以下,反映氣凝于下,腸道虛寒,用調腸解凝湯來治療[2]。
劉紹武先生認為,四脈實際上是體內(nèi)植物神經(jīng)氣機升降出入的一個變化過程。溢脈,即神經(jīng)收縮,是脈管的橫向收縮和縱向擴張所形成的一種脈象,是交感神經(jīng)興奮的表現(xiàn)。聚脈,即脈管的縱向收縮及橫向擴張,是迷走神經(jīng)(副交感神經(jīng))的長期興奮導致的結果。覆脈即脈管的縱型的收縮,然后脈管變得弦而硬長。紊脈亦是迷走神經(jīng)功能紊亂的結果。溢脈反映交感神經(jīng)功能,其余三脈反映迷走神經(jīng)功能[3]。
紊脈(澀脈)即竇性心律不齊,迷走神經(jīng)支配竇房結發(fā)出沖動和電信號,小兒迷走神經(jīng)發(fā)育成熟以后,迷走神經(jīng)抑制竇房結放電,減緩心率,使得心率固定在70次/min上下。如果出現(xiàn)紊脈,即支配竇房結的迷走神經(jīng)出現(xiàn)問題。聚類和紊脈常常同時相兼為病,因為二者都受迷走神經(jīng)共同支配,是迷走神經(jīng)抑制,這類人性格壓抑,以憂思悲等負向情緒為主,長時期壓抑形成聚脈;而紊脈是中醫(yī)說“喜為心脈,喜則氣緩”的體現(xiàn),過喜引起心慌心悸,其實不是喜,而是一種很理智,對自己的行為采取理性的克制壓制,能忍則忍,能讓也讓,處事圓滑,能不得罪人就不得罪人,這是后天形成的。后天情緒性格也會影響到心臟迷走神經(jīng)竇房結。它會導致心臟停跳,形成竇性心律不齊。因此,四脈是反映一種性格特征氣質類型為標志,而導致心身的病變,譬如有時候出現(xiàn)胸滿胸悶心慌,也有可能出現(xiàn)器質性病變,如傳導性異常的二聯(lián)律、三聯(lián)律,就是結脈、代脈。在形成器質性病變之前(的脈),就是大小不等,有力無力不等的澀脈,是指血管的充盈度,來反映傳導系統(tǒng)和心肌的收縮,這是形成器質性病變之前的長時間的亞健康階段。出現(xiàn)這種脈我們要提前治療,來預防心血管疾病的發(fā)生。如果已經(jīng)出現(xiàn),用調心理亂湯也能治療。因此,如果有重大事件(大聚脈)或這類本身小心眼的人(小聚脈),由生活事件或性格因素形成,或沒有典型的心臟問題,用調胃舒郁湯;若有器質性心臟問題用調心理亂湯。
《難經(jīng)》曰:“上魚為溢,入尺為覆”[4]。溢脈(上魚際脈)(寸上延伸),覆脈(長弦脈)(尺下延伸),上下對偶統(tǒng)一。溢脈之人,多為A型性格,這種人脾氣火爆、急躁,爭強好勝、個性要強、愛拔尖、愛出風頭、英雄主義、完美主義(做什么事都比較急,必須做,而且不能等,不能放,不能拖,必須做到足夠好,不愿落后),對人長存戒備,總有一種緊迫感,常常緊張焦慮[5]。覆脈一般是瘦高型的人,因為胖矮體型的人腸胃一般相對較好,脈弦而長,高,瘦,皮膚黑的人出現(xiàn),腸道長期吸收不良,腸道黏痰入血,血管變硬,皮膚變黑。這種人的性格和別人難相處,不好溝通,喜獨處。這種人和聚脈,愛鉆牛角尖的人還不太一樣,這種人固執(zhí),剛愎自用。劉紹武先生認為反映升結腸病變。大腸分為升結腸、降結腸和乙狀結腸、橫結腸幾部分。中醫(yī)認為升結腸病變病機在于痰飲犯腸,腸道最容易儲留的地方就是升結腸。頑痰經(jīng)年累月于此難排,因為升結腸有很多褶皺和大量黏液存在。往上的黏液影響到小腸,影響到前列腺。因此這種痰或者飲,至少在腸道半年以上才會出現(xiàn)結腸病變。左結腸腸外癥狀多一些,右結腸腸內(nèi)癥狀多一些。它形成也與迷走神經(jīng)興奮有關。因為腸道的腺體分泌受迷走神經(jīng)影響。它主要是寒,下焦虛寒。長弦脈和溢脈往往并見,因為長弦,弦而硬往下延伸的時候也往上延伸。有時候溢脈和長弦脈都出現(xiàn)。所以中醫(yī)說上熱下寒,水火失濟。這個脈對于高瘦的老人來說是壽脈,如果沒有胃腸道癥狀都比較長壽。長脈主壽,短脈主夭;如果形成病變就會導致潰瘍性結腸炎、前列腺炎、動脈硬化等。左尺長弦腸道癥狀明顯,右尺長弦腸外癥狀明顯。
方證對應是目前中醫(yī)界的共識,劉紹武先生首創(chuàng)“四脈定證,以證定方”的“方脈對應”診療思路,逐漸經(jīng)臨床實踐和文獻理論及臨床試驗研究證明,其先進性和科學性是史無前例的。
四方皆是在《傷寒論》和法第一方小柴胡湯的基礎上,形成了協(xié)調基方的前提下,形成的四個最基本的三部六病協(xié)調方劑。小柴胡湯作為少陽病的主方,可以治療各科疾病,對于情志病、慢性病的治療甚廣,劉老繼承并創(chuàng)新性地在小柴胡湯的基礎上創(chuàng)立一系列協(xié)調方,臨床上對于情志病和大部分心身疾病療效滿意。
劉紹武先生號脈三部合參,通過趺陽脈來推測重病預后,識死別生而名聲大赫。四脈是三部六病的是殺手锏,是核心技術,和通常的脈象分類比較具有特異性。而四脈對于情志病的診斷亦起著舉足輕重的地位,不僅便于醫(yī)學生學習和掌握真正的技能,提升實踐水平,提高治愈質量,而且更易于臨床的實際操作和推廣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