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漯河醫(yī)學高等專科學校第二附屬醫(yī)院(462300)黃俊霞 趙梅珍 代彭威 張秀珍 金道遠 陳輝 朱建業(yè)
臂叢神經阻滯技術不僅在醫(yī)療過程中滿足了上肢與肩部的手術需要,該技術還有手術后恢復快,對患者的生理干擾比全麻小等特點[1]。本文的研究目的是用最先進的超聲技術對組織入路的準確性和安全性進行評估以及對臨床應用進行評價。
1.1 在經過了醫(yī)院倫理委員會的批準后,并經過了書面同意,選擇60名擇期行上肢手術的健康門診病人接受超聲引導下的鎖骨上臂叢神經阻滯。其中上肢神經缺陷或鎖骨上臂叢阻滯禁忌的患者進行排除。計算麻醉操作的時間,記錄腋神經、上臂內側皮神經、前臂外側皮神經、前臂內側皮神經、正中神經、尺神經、橈神經的起效時間,同時測定麻醉的時間和麻醉并發(fā)癥,觀察并評定麻醉的效果。前36例病人使用并配備了8-MHz直線探頭的東芝Core Vision Pro unit(東芝公司,東京,日本)。其余為24名患者安排的是配備了5~12MHz直線探頭、彩色多普勒、能夠復合成像的ATL HDI 5000CT unit。
1.2 手術前要進行詳細的各項常規(guī)監(jiān)測,比如:心電圖、血壓、血氧飽和度等,局麻藥為0.75%羅哌卡因和2%利多卡因等容量混合濟,劑量約為30ml。采用22G的Neuro TraceII型的絕緣阻滯針,進針時需要在超聲引導下進行。
1.3 在鎖骨窩上冠狀斜切面放置探頭,然后進行皮膚消毒和麻醉,從探頭的外側端置入絕緣阻滯針(22號50mm),必須要沿超聲束的方向,與探頭長軸平行進針,同時要仔細觀察針的移動位置。鎖骨上動脈外上方后是臂叢神經的位置,在超聲的引導下,阻滯針進入到臂叢后,注入局麻藥5~8ml。局麻藥注入后,神經叢會分散開,要隨著進針過程不斷注射藥液,神經束被局麻藥完全浸潤為止。在進行超聲檢查的時候,包括麻醉操作,必須是專業(yè)的醫(yī)務人員對各項指標進行觀察。此外,在手術過程中,如果阻滯效果沒有達到手術要求,就要根據(jù)情況靜脈追加:芬太尼、鹽酸異丙嗪合劑2~4ml,實時觀察局麻藥的擴散情況。用23號針針刺法在30分鐘內每5分鐘檢查一次正中神經、尺神經、肌皮神經和橈神經支配區(qū)域的麻醉程度和運動阻滯程度,這項工作由獨立觀察者來完成。所有區(qū)域感覺和運動在注入麻藥30分鐘內完全阻滯就可以認定阻滯成功。如果手術區(qū)域麻醉失敗,還是不能滿足手術要求,就要追加其他的方法或果斷改為全身麻醉。
60例病人,男性41名,女性19名,年齡(46±14)歲,身高(169±12)cm,體重(72±13)kg,體重指數(shù)(24±4)kg/m2,均參與了本研究。手術時間為(79.5±38.2)min,15例前臂手術,13例腕部手術,32例手和手指手術。所有患者都獲得局麻藥均勻擴散圖像,在手術的過程只出現(xiàn)了輕微疼痛的患者有6例,芬太尼、鹽酸異丙嗪合劑2ml注射后完成手術。臂叢阻滯由醫(yī)務人員科學的配合完成,麻醉的起效時間短的位置是前臂內側皮神經、尺神經支配區(qū),麻醉的起效時間較長的是橈神經。注射麻醉藥物后,臂叢神經分支的阻滯效果好,未發(fā)生誤入血管、穿刺部位血腫、局麻藥中毒等于麻醉相關的異常情況。(11.6±5.1)h后阻滯消失,患者對于鎮(zhèn)痛作用的舒適度高。
解剖定位技術作為傳統(tǒng)的鎖骨上臂叢神經阻滯方法麻醉的成功率比較低,易引發(fā)神經損傷等一系列的并發(fā)癥[2]。通過對超聲引導下的鎖骨上臂叢神經阻滯的臨床研究,此次數(shù)據(jù)顯示,超聲引導技術對鎖骨上臂叢神經阻滯效果是明顯的,能夠準確地定位神經和減少試針的次數(shù)。在研究當中,單獨使用超聲是否能保證手術的順利進行,還需要醫(yī)務工作者進一步研究。超聲技術能夠準確確定位置,以及其他相鄰的結構,既可以保護血管和胸膜被刺破,也可以增強麻醉師在術前操作時的信心。
隨著臨床麻醉成功率的不斷提高,操作時間短,起效快,外科麻醉成功率高,高頻超聲引導神經阻滯準確性的提升,已經得到了廣泛的肯定,臨床上的有效性使醫(yī)務工作者更有信心進行神經定位和進針的準確性,同時可以檢查局麻藥的擴散方式。超聲引導下的鎖骨上臂叢神經阻滯是如今成功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