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國鋒++暴連群++劉亞++范戰(zhàn)勝++趙彥改++韓磊杰++張勝博
摘要 近年來,大姜根結線蟲病危害日趨嚴重,受害地塊大幅度減產,危害嚴重的失去商品價值和食用價值。為明確5%阿維菌素B2對大姜根結線蟲的防治效果,安排了田間藥效試驗。結果表明,5%阿維菌素B2對大姜根結線蟲病防效顯著,其中大姜栽植期用5%阿維菌素B2水分散粒劑30 kg/hm2拌細沙土225~300 kg/hm2均勻施入播種溝內,然后栽植覆土,6月小培時用5%阿維菌素B2水分散粒劑30 kg/hm2拌細沙土225~300 kg/hm2撒施入溝,培土澆水,防效最為理想,對大姜根結線蟲病的防效達到91.21%,對土壤中根結線蟲的防治效果達83.48%。
關鍵詞 5%阿維菌素B2;大姜;根結線蟲病;防治效果
中圖分類號 S436.3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8)03-0126-02
植物根結線蟲(Meloidogyne spp.)是一種世界范圍內普遍發(fā)生的植物根系專性內寄生物 ,僅根結線蟲已知種類就達 80多種,為害114科3 000多種植物[1]。據(jù)聯(lián)合國糧農組織統(tǒng)計,全球每年因線蟲造成的損失高達1000多億美元。在我國,根結線蟲為害煙草、花卉、蔬菜、棉花、大豆、花生、小麥、水稻、林木、中藥材等,是農業(yè)生產中的重要限制因子[2-3]。大姜(Zingiber officinale Roscoe)又稱生姜,本味辣,屬姜科姜屬多年生宿根草本植物,原產于印度、馬來西亞熱帶多雨森林地區(qū),在我國作為一年生經濟作物,栽培歷史悠久,成為我國特產的重要蔬菜品種。近年來,由于河北、山東等地大姜連作重茬種植,大姜根結線蟲危害日趨嚴重,一般地塊減產20%~30%,嚴重地塊減產50%以上,受害大姜表面出現(xiàn)瘤狀物或皰疹狀物,并產生裂口,失去商品價值,發(fā)病嚴重的大姜甚至失去食用價值[4-6]。
長期以來,根結線蟲防治主要依賴高毒化學農藥,由于根結線蟲發(fā)生于作物根部,許多高毒化學殺線蟲劑需要施用在土壤中,不但危害人體健康、污染環(huán)境,而且對地下水造成嚴重污染。因此,生物防治以其安全、高效、無殘留等優(yōu)點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青睞,開發(fā)高效生物殺線蟲劑已經成為農業(yè)發(fā)展的必然趨勢[7-8]。
Putter等研究表明,阿維菌素的8個組分中B1a和B2a是最有效的農用活性物質,其中B2a對植物根結線蟲活性最高,其在土壤中持效期長達2個月。Vincent 等試驗證明,阿維菌素B2a在土壤中持效期長的原因是,其通過土壤微生物代謝(13 d后代謝利用率可達44%)為阿維菌素B2a-2,3-酮,該物質對根結線蟲的活性比阿維菌素B2a更高。河北興柏農業(yè)科技有限公司于2011年研究獲得高產阿維菌素的新菌株,2012年獲得阿維菌素B2的提取制備方法[9-10]。為明確阿維菌素B2對大姜根結線蟲的防治效果,于2016年5月安排了田間藥效試驗,圍繞生物農藥5%阿維菌素B2對大姜根結線蟲的田間防效及最佳使用劑量進行詳細的研究。
1 材料與方法
1.1 試驗地概況
試驗地位于石家莊市元氏縣毛一農場內,試驗田土質為砂壤土,該地塊連續(xù)種植大姜5年以上,2014年因根結線蟲危害導致大姜減產50%以上。試驗田大姜于4月26日栽植,栽植密度為8.25萬株/hm2,試驗田各小區(qū)栽培條件及各項田間管理措施同大田。
1.2 試驗材料
供試作物為大姜,品種為萊蕪面姜,防治對象為大姜根結線蟲。供試藥劑為5%阿維菌素B2乳油(石家莊市興柏生物工程有限公司生產、提供)、5%阿維菌素B2水分散粒劑(石家莊市興柏生物工程有限公司生產、提供)、10%噻唑膦顆粒劑(日本石原產業(yè)株式會社,市售)。
1.3 試驗設計
試驗設6個處理,即處理1:大姜栽植期用5%阿維菌素B2水分散粒劑30 kg/hm2拌細沙土225~300 kg/hm2均勻施入播種溝內,然后栽植覆土;處理2:大姜栽植期用5%阿維菌素B2水分散粒劑45 kg/hm2拌細沙土225~300 kg/hm2均勻施入播種溝內,然后栽植覆土;處理3:栽種前用5%阿維菌素B2乳油800倍液浸種5~10 min,6月小培時用5%阿維菌素B2水分散粒劑30 kg/hm2拌細沙土225~300 kg/hm2撒施入溝,培土澆水;處理4:大姜栽植期用5%阿維菌素B2水分散粒劑30 kg/hm2拌細沙土225~300 kg/hm2均勻施入播種溝內,然后栽植覆土,6月小培時用5%阿維菌素B2水分散粒劑30 kg/hm2拌細沙土225~300 kg/hm2撒施入溝,培土澆水;處理5:大姜栽植期用10%噻唑膦顆粒劑30 kg/hm2拌細沙土225~300kg/hm2均勻施入播種溝內,然后栽植覆土;CK:空白對照(不用藥)。3次重復,隨機排列,小區(qū)面積66.7 m2。小區(qū)周邊及試驗地四周設保護行。
1.4 試驗方法
生長期觀察不同處理大姜的生長情況。在種植前和收獲期每小區(qū)隨機取大姜根際10 cm處5~20 cm的土樣2個,混勻后用四分法留取100 g土壤,測定土壤中線蟲數(shù)量。收獲期10月22日每小區(qū)5點取樣,每點2墩,調查每墩姜塊數(shù)、病姜塊數(shù)以及根結線蟲危害情況,并分級(0級,姜塊無蟲癭;1級,姜塊有少量蟲癭;3級,2/3姜塊有蟲癭;5級,姜塊布滿小蟲癭;7級,姜塊形成蚧皮團),計算病情指數(shù)和防效;調查取樣點姜重,統(tǒng)計小區(qū)產量。
2 結果與分析
從表1可以看出,各處理對大姜根結線蟲病都具有一定的防治效果,但以處理3、4的防治效果最理想,且與其他處理差異極顯著。說明處理3(栽種前用5%阿維菌素B2乳油800倍液浸種5~10 min,6月小培時用5%阿維菌素B2水分散粒劑30 kg/hm2拌細沙土225~300 kg/hm2撒施入溝,培土澆水);或處理4(大姜栽植期用5%阿維菌素B2水分散粒劑30 kg/hm2拌細沙土225~300 kg/hm2均勻施入播種溝內,然后栽植覆土,6月小培時用5%阿維菌素B2水分散粒劑30 kg/hm2拌細沙土 225~300 kg/hm2撒施入溝,培土澆水)的防治效果最好。處理1、2、5對大姜線蟲病也有一定的防治效果,但三者之間防治效果差異不顯著。endprint
從表2可以看出,各處理對大姜根結線蟲病都具有一定的防治效果,但以處理4的防治效果最理想,且與其他處理相比差異極顯著。說明處理4(大姜栽植期用5%阿維菌素B2水分散粒劑30 kg/hm2拌細沙土225~300 kg/hm2均勻施入播種溝內,然后栽植覆土,6月小培時用5%阿維菌素B2水分散粒劑 30 kg/hm2拌細沙土225~300 kg/hm2撒施入溝,培土澆水)對土壤中線蟲的殺滅效果最好。其他處理對土壤中線蟲有一定的防治效果,與CK相比防治效果差異顯著,但這4個處理相互之間防治效果差異不顯著。
從表3可以看出,所有處理對大姜主莖生長都有顯著作用,但各處理之間差異不顯著。處理3、4對大姜增產和增收作用顯著,處理1、2、5對大姜產量有一定的促進作用,但三者之間差異不顯著。
3 結論與討論
試驗結果表明,試驗藥劑5%阿維菌素B2對大姜根結線蟲病的防治效果顯著,其中栽種前用5%阿維菌素B2乳油800倍液浸種5~10 min,6月小培時用5%阿維菌素B2水分散粒劑30 kg/hm2拌細沙土225~300 kg/hm2撒施入溝,培土澆水;或大姜栽植期用5%阿維菌素B2水分散粒劑30 kg/hm2拌細沙土225~300 kg/hm2均勻施入播種溝內,然后栽植覆土,6月小培時用5%阿維菌素B2水分散粒劑30 kg/hm2拌細沙土225~300 kg/hm2撒施入溝,培土澆水,這2種防治方法對大姜根結線蟲病的防治效果和對大姜的增產效果最為理想。另外,結合對土壤線蟲的檢測及防治效果的比較,推薦大姜栽植期用5%阿維菌素B2水分散粒劑30 kg/hm2拌細沙土225~300 kg/hm2均勻施入播種溝內,然后栽植覆土,加上6月小培時用5%阿維菌素B2水分散粒劑30 kg/hm2拌細沙土225~300 kg/hm2撒施入溝,培土澆水,以降低土壤中根結線蟲病的病源基數(shù),促進線蟲防治的持續(xù)性治理。
4 參考文獻
[1] 趙鴻孫,彭德良,朱建蘭.根結線蟲的研究現(xiàn)狀[J].植物保護,2003,29(6):5-9.
[2] 李英梅,陳志杰,張淑蓮,等.蔬菜根結線蟲病無公害防治技術研究的新進展[J].中國農學通報,2008,24(7):369-373.
[3] 文廷剛,劉鳳淮,杜小鳳,等.根結線蟲病的發(fā)生與防治研究進展[J].安徽農學通報,2008,14(9):183-184.
[4] 潘夕河,李居平,韓云花.大姜線蟲病藥效防治試驗[J].內蒙古農業(yè)科技,2003(增刊2):16.
[5] 胡啟山.生姜癩皮病的發(fā)生與防治[J].植物保護,2010(5):23.
[6] 蘇中曉,姚紅燕,門慶永.大姜根結線蟲病的防治試驗研究[J].現(xiàn)代農業(yè)科技,2013(22):99-101.
[7] 徐鳳永,孫得勝,劉云虹,等.姜根結線蟲病的發(fā)生特點[J].植保技術與推廣,2001(1):19.
[8] 董梅蘭,董玉霞.姜根結線蟲病的發(fā)生與防治[J].現(xiàn)代農村科技,2015(18):29.
[9] 王琳慧,范令濤,高建輝.一種阿維菌素產生菌及其制備方法:中國,ZL,201110003059.2[P].2011-09-28.
[10] 張海航,王琳慧,暴連群,等.一種阿維菌素B2a的提取制備方法:中國,ZL,201210548729[P].2013-04-17.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