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穎鵬,沈杰,吳立華,吳耀敏
(解放軍第105醫(yī)院康復科,安徽 合肥 230031)
足底筋膜炎作為一種較為常見的非創(chuàng)傷性踝足痛病癥[1],一般采用肌肉能量技術聯合其他物理治療方法[2]。肌肉能量技術即MET技術,英文全稱為muscle energy technique,該技術強調患者在康復治療師的引導下,通過訓練的方式,恢復原有的生物力學平衡。肌內效貼扎技術(kinesio-tape,KT)是一種將有彈性的貼布貼于體表以達到消腫、止痛,增加感覺輸入,放松或促進軟組織功能活動的非侵入性康復治療技術,在康復醫(yī)師、治療師等群體中備受重視和好評[3]。本次研究對52例慢性足底筋膜炎患者予以肌肉能量技術(MET)聯合肌內效貼扎技術(KT)的治療,取得了令人滿意的效果,現報道如下。
選取我院于2014-10-2015-10間收治的慢性足底筋膜炎患者52例,將其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26例。其中對照組患者男性15例,女性11例,平均年齡(35.12±2.73)歲,病程(6.52±1.49)個月;觀察組患者男性14例,女性12例,平均年齡(34.62±3.05)歲,病程(7.11±2.34)個月。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病程等一般資料方面,差異較小,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詳情見表 1。
納入標準:年齡范圍為20~40歲;病程6~10個月;所有患者經既往病史查詢和基本檢查,其臨床癥狀與足底筋膜炎表現相一致;患者跖趾關節(jié)背伸加強試驗結果呈陽性;患側足底筋膜厚度,明顯厚于健側;患者接受治療前,VAS評分>6分;患者治療前14 d未接受相關治療;患者無精神障礙,生命體征平穩(wěn),服從性良好[4]。
排除標準:患者有其他軟組織疾病,如跟腱炎等;患者有骨骼系統(tǒng)疾病,如跟骨骨折等;患者有風濕類疾病;患者有腫瘤性疾病等。
對照組患者接受常規(guī)牽伸訓練。具體訓練方式如下:首先,患者在康復治療師的指導下,接受足底筋膜膜牽伸訓練。患者于床上取坐位,抬高患側足,將其放置在健側膝上,患側拇趾充分背伸,行伸膝訓練,直至足底筋膜到達無痛或略痛的最大緊張點,連續(xù)運動30 s。休息30 s后繼續(xù)重復訓練,總牽伸時間約為3 min;其次,患者在康復治療師的指導下,接受小腿三頭肌牽伸訓練。患者站立位,面向墻壁,雙手抬至與肩同高的位置后扶墻,后移患側下肢,約30 cm,身體斜向墻面,并屈健側膝,牽伸患側小腿三頭肌,直至小腿到達無痛或略痛的緊張點,連續(xù)運動30 s。休息30s后繼續(xù)重復訓練,重復4次[5]。
表1 患者一般資料
觀察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接受MET訓練:患者在康復治療師的指導下,接受MET訓練。首先,訓練趾屈肌群?;颊弑粍颖成煳逯乎胖宏P節(jié)及趾間關節(jié),直至到達無痛或略痛的最大緊張點,患者主動屈曲跖趾關節(jié)及趾間關節(jié)。康復治療師給予必要阻力,行等長收縮訓練后,連續(xù)5 s放松。重復上述訓練,并尋找新的緊張點,重復等長收縮訓練,共計操作3次。此外,患者行離心性MET訓練,即患者行五趾主動屈曲,到最大角度后,康復治療師予以必要阻力,并要求患者行趾屈肌離心收縮訓練,每組做10個動作,每次3組。其次,訓練小腿三頭肌?;颊弑粍颖成祯钻P節(jié),直至足底到達無痛或略痛的最大緊張點,患者以收縮力做主動屈曲??祻椭委煄熃o予必要阻力,行等長收縮訓練后,連續(xù)5 s放松??祻椭委煄熇^續(xù)上述操作,并尋找新的緊張點,重復等長收縮訓練,共計操作3次。此外,康復治療師指導患者作離心性MET訓練,患者依據一定支撐,將患側單足置于約高為20 cm的階梯邊緣,前足觸地,足跟懸空,患者下沉足跟,在控制下被動背伸踝,完成小腿三頭肌的離心運動,直至到達小腿無痛或略痛的最大緊張點,每組做10個動作,每次3組[6]。
KT具體貼扎方法如下:(1)患者俯臥位,取“爪”型貼布,踝關節(jié)最大程度背屈,[錨]固定于足根,爪型[尾]向足底遠端自然拉伸(見圖1)。(2)患足跖屈內翻位以便暴露足弓,取“Ⅰ”型貼布,[錨]固定于外踝,[尾]以自然拉力往足底沿橫向足弓走向貼上,當貼布繞行至內側足弓最高點位置時,以最大拉力貼至內踝上方(見圖2),每次貼扎操作效果維持約48 h左右,2 d更換1次扎貼,以7次為1個療程[7]。
圖1
圖2
患側足底筋膜厚度測量方法:使用日本東芝Nemio 17超聲波高頻探頭,要求患者采用俯臥位,患側踩關節(jié)置于床邊,自然下垂,自跟骨前內側跖腱膜為起點,開始測量患側足底筋膜厚度。
以VAS評定方法,對患者在治療前后的步行疼痛情況予以評價,分數范圍為0~10分,0分表示無痛,10分表示劇痛,其余數值表示不同程度的疼痛[8]。
使用SPSS 16.0統(tǒng)計軟件,計量資料以獨立樣本t檢驗,以均數±標準差(±s)的方式表示,規(guī)定 P<0.05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兩組患者在治療前,患側足底筋膜厚度差異較?。≒>0.05),接受康復訓練后,兩組患者患側足底筋膜厚度均有所降低(P<0.01),且觀察組變化幅度明顯大于對照組(P<0.05);兩組患者在治療前,其VAS評分差異較?。≒>0.05),接受康復訓練后,兩組患者患VAS評分均有所降低(P<0.01),且康復組變化幅度明顯大于對照組(P<0.05)。治療后對所有患者予以電話隨訪,隨訪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VAS評分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詳情見表 2、表 3。
足底筋膜炎作為一種較為常見的非創(chuàng)傷性踝足痛病癥,在普通人群中具有一定的發(fā)病率。學界一般認為,足底筋膜炎主要病因在于,患者跖腱膜的生物力學結構出現了失衡平衡的問題[9-10]。由于跖腱膜是背側體表筋膜鏈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在處理跖腱膜的生物力學平衡問題時,應處理好與趾短屈肌、小腿三頭肌的關系[11]。臨床上針對該癥的治療重點應當集中在對趾短屈肌、小腿三頭肌這兩組肌肉的科學處理上。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患側足底筋膜厚度對比(±s)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患側足底筋膜厚度對比(±s)
?
表3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VAS評分對比
臨床上針對足底筋膜炎病癥,一般認為,采用MET聯合其他物理治療方法,能夠起到良好的治療效果。MET強調患者在康復治療師的引導下,通過訓練的方式,恢復原有的生物力學平衡。它要求患者在康復治療師的指導下,進行肌肉的科學收縮、舒張?zhí)幚?,并依據實際情況來調整相應的訓練時間、強度。在收縮、舒張肌肉時,通過有效操作使其與周邊軟組織產生螺旋與解螺旋效應,從而加速代謝產物的消除效果。MET的治療技術能夠加速合成新生細胞,在有效恢復組織功能的基礎上,重排結締組織纖維,放松肌群,從而達到調整生物力學平衡的目的[12]。肌內效貼(Kinesio)是上世紀70年代日本的Kenso Kase博士所發(fā)明出的一種彈性治療性貼布,由于其自身有別于一般貼布的優(yōu)勢特征,在康復醫(yī)師、治療師等群體中備受重視和好評。肌內效貼布在對皮膚施加拉伸力和壓力時,能夠使肌肉上的皮膚產生裙皺,一方面加大皮膚與皮下組織的間隙,另一方面減少對皮下組織的擠壓,緩解皮下軟組織的腫脹問題[13]。
本次研究中,兩組患者在接受康復訓練后,觀察組患者患側足底筋膜厚度變化幅度明顯大于對照組,觀察組VAS評分變化幅度明顯大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對所有患者予以電話隨訪,隨訪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VAS評分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這說明,MET聯合KT的治療方法,能夠有效降低患者患側足底筋膜厚度和VAS評分,且術后隨訪結果表明,聯合治療的方法具有較為明顯的長期療效,能夠有效改善患者的運動功能和生活質量。
[1]崔若玫.肌肉骨骼超聲在評估慢性足底筋膜炎中的臨床應用[J].醫(yī)藥前沿,2016,6(11):113-114.
[2]楊宏斌,賴志剛,孫竹娟.跟痛癥與跖腱膜生物力學臨床研究(附67例報告)[J].中國骨與關節(jié)損傷雜志,2010,25(2):185-187.
[3]肖冰,龐杰.肌內效貼扎配合理療治療運動員髕骨軟化癥短期療效觀察[J].中國運動醫(yī)學雜志,2014,33(1):64-66.
[4]Goff JD.Crawford R.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plantarfasciitis[J].Am Fam Physician,2011,84(6):676-682.
[5]方征宇,張勇.體外沖擊波聯合矯形鞋墊治療足底筋膜炎療效觀察[J].山東醫(yī)藥,2015,55(1):93-94.
[6]李建新,鄧建林,張志杰,等.肌肉骨骼超聲在評估足底筋膜炎中的臨床應用[J].中國康復,2012,27(5):348-350.
[7]夏道進,彭濤,魏海棠,等.下肢肌內效貼對腦卒中偏癱患者步行功能的影響[J].到中華物理醫(yī)學與康復雜志,2015,37(6):427-429.
[8]李建新,方建輝,鄧建林,等.沖擊波對足底筋膜炎疼痛及功能的即時療效分析及筋膜形態(tài)學與疼痛的網絡相關性研究[J].按摩與康復醫(yī)學,2014,5(12):28-29.
[9]朱迪,程瑞動,葉祥明,等.肌肉能量技術治療慢性足底筋膜炎的康復療效觀察[J].中國康復醫(yī)學雜志,2015,30(6):610-612.
[10]梁子聰,胡建山,陸瑞娜,等.沖擊波治療慢性足底筋膜炎的臨床觀察[J].黔南民族醫(yī)專學報,2015,28(4):257-260.?
[11]李永文.跖腱膜炎跟痛癥的治療進展[J].現代中西醫(yī)結合雜志,2016,25(7):792-795.
[14]Othman AM,Ragab EM.Endoscopic plantar fasciotomyversus extracorporeal shock wave therapy for treatment of chronic plantar fasciitis[J].Arch Orthop Trauma Surg,2010,130:1343-1347
[16]孫樂影,高修明,孫楠,等.不同肌內效貼法在腦卒中后偏癱患者足下垂中的臨床觀察[J].醫(yī)學信息,2015,28(8):104-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