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 燕
(福建省福州市閩侯縣第二醫(yī)院,福建 福州 350003)
腦卒中也被稱為“腦血管意外”或者“中風”,屬于急性腦血管疾病的一種,卒中后吞咽障礙屬于該疾病常見并發(fā)癥的一種,嚴重危害了患者的生命安全,不僅會導致患者吞咽困難,而且會促使患者出現(xiàn)焦慮、抑郁等不良情緒[1]。為此,臨床上根據(jù)患者實際情況,對其進行個性化的護理干預是十分必要的。本研究對此也進行探究,現(xiàn)報道如下。
選取2014年5月~2017年2月我院收治的老年腦卒中后吞咽功能患者100例,將其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50例。觀察組平均年齡(68.21±6.26)歲,男36例,女14例;對照組平均年齡(68.52±6.39)歲,男37例,女13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對照組給予常規(guī)護理。對患者進行抗血小板聚集、營養(yǎng)神經(jīng)、脫水與降顱壓等常規(guī)處理,并且嚴格按照患者的實際情況,為其提供相應的護理服務。
觀察組給予個性化護理。在對照組基礎上給予個性化護理,具體為:(1)指導患者進行基礎訓練:如果患者的意識處于清醒狀態(tài),則要指導其將呼吸道內(nèi)分泌物用力咳出,并且發(fā)出“啊”聲,早晚均進行1次訓練,3 min/次;囑咐患者做好口腔清潔工作,每天早晚對牙齦按摩,20 min/次。(2)對患者進行進食訓練:指導患者采取30°仰臥位,防止墊枕在偏癱側肩部,以此來防止反流或者食物誤吸現(xiàn)象出現(xiàn),并促使食物推送到舌根處;在選擇食物時,要盡量選擇味、香、色俱全的食物,并且確保吞咽過程中,食物形態(tài)不會發(fā)生變化;將患者的食物攝入量控制在20 ml/d為宜。(3)對患者心理干預:通常情況下,老年腦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礙患者會在不同程度上出現(xiàn)焦慮、緊張、抑郁、恐懼等不良心理,這會對其訓練效果造成嚴重影響,為此,護理人員要給予患者針對性的心理疏導,告知患者不要操之過急,放松心態(tài)接受訓練便能夠獲得顯著效果。(4)健康宣教:通常情況下,大部分患者及其家屬對老年腦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礙的相關知識嚴重缺乏了解,所以很容易存在認知誤區(qū),進而引發(fā)各種不良心理問題出現(xiàn)。為此,護理人員要向患者及其家屬認真講解疾病相關知識,幫助其對腦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礙出現(xiàn)的原因、具體發(fā)病機制進行全面了解,進而減輕心中顧慮,以輕松的心態(tài)面對治療。
進行4周干預后,對兩組患者的吞咽情況進行對比分析,具體分級標準為:能將30 ml溫開水一次性咽下為1級;能將30 ml溫開水分成2次以上咽下,且沒有嗆咳為2級;分成一次咽下,但有嗆咳為3級;分成2次以上咽下,但有嗆咳為4級;咳嗽頻繁,難以完全咽下為5級。
采用SPSS 19.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分析,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采用x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觀察組1級、2級患者所占比重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吞咽功能對比[n(%)]
腦卒中后吞咽困難在臨床上十分常見,患者病情較為嚴重,通常會出現(xiàn)進食困難現(xiàn)象。為了確?;颊吣軌颢@得充足的能量,臨床上通常會給予患者腸外營養(yǎng)支持[2-3]。但是腸外營養(yǎng)支持通常會促使腸道菌群出現(xiàn)異位現(xiàn)象,進而導致全身性感染出現(xiàn),因此尋找一種合理方式來促使患者的吞咽功能得到有效改善是十分必要的。以往臨床上對患者進行護理時,通常會將重點放在疾病護理上,而沒有對康復保健進行高度重視。為此,本研究在此基礎上給予患者個性化護理,結果顯示,觀察組1級、2級患者所占比重高于對照組(P<0.05),這說明個性化護理服務有利于改善患者的吞咽功能。在個性化護理服務過程中,指導患者進行了吞咽功能訓練與進食訓練,其中發(fā)聲練習有利于將患者口腔軟腭肌肉強度加強,進而促使其吞咽能力提高;通過指導患者進行口腔清潔,能夠將口腔致病菌的數(shù)量減少;通過進行條件反射訓練,能夠將神經(jīng)傳入沖動增強,進而促使患者的吞咽功能得到強化。
綜上所述,個性化護理有利于改善老年腦卒中后的吞咽功能,臨床推廣價值顯著。
[1]李慧娟,陳妙霞,安德連,等.腦卒中后吞咽障礙標準化康復護理模式的構建與實施[J].中華物理醫(yī)學與康復雜志,2016,38(5):366-368.
[2]朱美紅,時美芳,萬里紅,等.吞咽-攝食管理預防腦卒中吞咽障礙患者相關性肺炎的研究[J].中華護理雜志,2016,51(3):294-298.
[3]洪顯釵,舒美春,留盈盈,等.集束化護理對腦卒中吞咽功能障礙患者康復效果及生存質(zhì)量的影響研究[J].中國全科醫(yī)學,2015,22(8):950-953.